
摘 要:目的:分析規范化敘事護理對乳腺癌術后輔助化療期患者生存質量、心理痛苦、軀體癥狀及心理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方法:本研究開展時間為2022年1月至12月,研究對象為上述時間段內收治的80例乳腺癌術后輔助化療的患者,所有患者以隨機法分為對照組和敘事組(每組各40例)。前者給予常規護理,后者給予規范化敘事護理,統計對比兩種護理方案的應用價值。結果:(1)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的FACT-B、PAS、MDASI及PAIS-8R評分無統計學差異(P>0.05),但護理干預后(P<0.05),敘事組患者FACT-B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AS、MDASI及PAIS-8R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 05);(2)敘事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評價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乳腺癌術后輔助化療期患者采取規范化敘事護理,可取得理想護理效果。
關鍵詞:乳腺癌,化療,規范化敘事護理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18.063
乳腺癌是當前女性常見惡性腫瘤,早期癥狀明顯(乳房有明顯腫塊),大部分患者均可在早期通過根治術和化療,取得較佳的病情轉歸效果,降低短期死亡率[1]。優質護理服務是保障惡性腫瘤患者治療依從性和效果的關鍵。而當前對于乳腺癌術后輔助化療期患者的常規護理措施以治療指導為主,雖有一定護理效果,但未考慮患者因腫瘤疾病及其治療干預措施等而產生的身心應激反應,因此,無法取得理想的治療輔助護理效果[2]。規范化敘事護理是以患者經歷、認知為重點而開展的新型護理模式,可通過引導患者講述自身經歷、感受,發泄負面情緒的同時,幫助患者發現生活意義,從而樹立康復信心,積極配合治療,并取得理想的護理服務目標[3-4]。基于此,本文就規范化敘事護理對乳腺癌術后輔助化療期患者心理痛苦、軀體癥狀及心理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展開研究。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本研究開展時間為2022年1月至12月,研究對象為上述時間段內收治的80例乳腺癌術后輔助化療的患者,所有患者以隨機法分為對照組和敘事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在32~62歲,平均(47.16±8.21)歲。經過國際抗癌聯盟公布的BCTNM分類法分類顯示:Ⅱ期9例、Ⅲ期20例、Ⅳ期11例。敘事組患者年齡在32~61歲,平均(47.09±8.18)歲。經過國際抗癌聯盟公布的BC TNM分類法分類顯示:Ⅱ期10例、Ⅲ期21例、Ⅳ期9例。兩組患者上述基線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且本研究取得所有研究對象的知情同意書與倫理委員會批準文件。納入標準:(1)均滿足《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范(2017年版)》[5]中乳腺癌診斷標準,且均經手術病理組織活檢為乳腺癌;(2)均經乳腺癌根治術進行治療;(3)均在根治術后開展化療;(4)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經影像學檢查證實有遠處轉移者;(2)合并其他惡性腫瘤疾病、精神疾病、重大器官衰竭者;(3)預計生存期低于1年者;(4)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此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即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病情和治療方案給予健康宣教、遵醫用藥指導、日常注意事項指導等基礎護理。
1.2.2 敘事組
此組患者采取規范化敘事護理,具體護理措施為:(1)成立規范化敘事護理小組。以本科護士長為組長,3名臨床護理經驗豐富的責任護士為組員,成立規范化敘事護理小組,組長帶領組員收集和學習國內外規范化敘事護理經典病例資料,并結合本院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培訓計劃,促使本科其他責任護士掌握規范化敘事護理方法。(2)外化與解構問題。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開展護理服務前,應先收集患者的各種信息資料(如家庭住址、聯系方式等基礎資料與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特長等個性化資料),以此為依據與患者進行每周2次的面談溝通材料,如利用患者的興趣愛好,拉近與患者之間的距離,并通過向患者提問,如“當前感受”“當前狀態”等,以此將患者與自身現狀分離,從第三視角審視自身當前身心狀態,引導患者傾述、宣泄的同時,幫助患者擺脫固有思維,回歸問題本質。(3)尋找閃光點。引導患者回述成長體驗及當前疾病與以前普通疾病之間的相似體驗感,感受自己當時是如何堅持和克服困難的,并給予認可和鼓勵,激發患者潛在力量和信心。(4)社會支持。護理人員應積極調動患者家屬、親朋好友、病友為患者提供社會心理支持,如自制創意視頻、照片,鼓勵患者堅持治療。(5)反思。每次敘事訪談護理前后,均與患者一同反思其護理內容,鼓勵患者提出建議或者意見,以此不斷完善護理計劃。
1.3 觀察指標
(1)以乳腺癌患者生存質量測定量表(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 breast, FACT- B)評定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生存質量,此量表總分0~108分,分值越高生存質量越高。
(2)以心理痛苦量表(Psychache Scale, PAS)評定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心理痛苦指數,此量表總分13~65分,得分越高,代表心理痛苦越嚴重。
(3)以安德森癥狀量表(M . D . A n d e r s o nSymptom In-ventory, MDASI)評定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軀體癥狀,此量表總分在0~190分,分數越高癥狀越嚴重。
(4)以心理社會適應能力(s e l f - r e p o r tpsychosocial adj-ustment to ilness scale, PAIS -8R)量表評定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心理社會適應能力,此量表總分0~132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的心理社會適應能力越低。
(5)以蚌埠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自制80分制護理干預滿意度評分量表在患者出院時進行問卷調查,分值越高,滿意度越高;滿意≥75分;較好70~74分;一般69~61分;較差≤60分;總滿意率=(總例數-較差例數)/所有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本研究所有相關數據進行處理,[n ,(%)]表述開展χ2檢驗,( )表述開展t 值檢驗,P<0.05即表明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FACT- B、PAS、MDASI及PAIS -8R評分分析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的FACT- B、PAS、MDASI及PAIS -8R評分無統計學差異(P >0. 05),但護理干預后(P<0.05),敘事組患者FACT- B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AS、MDASI及PAIS -8R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詳細數據見表1。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價分析
敘事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評價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詳細數據見表2。
3 討 論
乳腺癌是在多種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引起乳腺上皮細胞發生增殖失控,從而形成局部腫塊,若患者未及時取得科學治療,隨著腫瘤細胞突破基底膜后,即具備轉移潛能,一旦轉移至周圍淋巴結,則可擴散至全身。但乳腺癌的早期癥狀明顯,使大部分乳腺癌患者的救治成功率較之其他惡性腫瘤疾病較高。
根治術與化療為乳腺癌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案,前者可切除腫瘤病灶,后者可殺滅和抑制殘余腫瘤細胞增殖,以此取得理想療效。但此治療方案可對患者機體造成損傷,尤其是術后的化療藥物,其藥物副反應,可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甚至導致患者逐漸降低治療依從性。因此,加強乳腺癌術后輔助化療期患者的臨床護理十分重要[6 -7]。而當前臨床對于此階段患者的護理服務以常規治療和日常注意事項指導為主,雖有一定護理效果,但忽視患者因治療方案而產生的心理負擔,難以取得理想的護理效果[8-9]。規范化敘事護理是護理人員在敘事醫學和敘事護理的綜合指導下開展的新型護理模式,此護理模式不同于傳統的心理護理方法,更重視對于患者個體的差異性,且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對患者的尊重和親近態度,可與患者建立平等互信的關系,從而在感知患者內心世界的同時,系統地了解患者身心狀態,再結合患者的護理需求,引導患者“本身”與患者“疾病”分開,促使患者以第三視角去看待自身相關問題,以此有效強調患者個人的情感價值和意義的同時,挖掘患者的問題解決能力,促使患者積極主動地面對疾病治療期間和生活中可能發生的問題[10]。此外,此種護理模式中的反思步驟,可促進患者內在資源整理,實現患者自我能力的成長與進步。
綜上所述,對乳腺癌術后輔助化療期患者采取規范化敘事護理,可有效提升患者生存質量和心理社會適應能力,減輕其心理痛苦和軀體癥狀,達到理想護理效果的同時,取得較高護理滿意度評價。
參考文獻
史增文,李鳳先,李婷.健康教育為主延續性護理干預對乳腺癌術后患者生存質量和心理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J].基層醫學論壇,2021,25(12):1741-1743.
李文靜,康鳳英,田偉,等.正念癌癥康復訓練對乳腺癌化療期病人心身癥狀的影響[J].護理研究,2020,34(11):2045-2049.
陳倩倩,李陽,王英姿,等.行為轉變模式護理干預對中青年乳腺癌術后化療患者心理彈性及疾病恥辱感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1,40(17):3128-3131.
王雁,宋張駿,謝娟,等.全程個案管理對乳腺癌患者生活質量及心理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1,6(35):151-156.
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范(2 017年版) [ J ] .中國癌癥雜志,2017,17(9):20-84.
王會,劉汝靜,馬思娟.羅伊適應模式對子宮內膜癌術后化療患者心理狀態、不良反應及滿意度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2,41(22):4103-4106.
楊宏偉,劉威,袁媛,等.患者參與式護理小組對乳腺癌根治術后心理社會適應能力與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21,28(8):1013-1016.
肖海敏,周鮮艷,張曉娟,等.乳腺癌術后患者病恥感影響因素分析及與自尊、生活質量和心理社會適應能力的關系[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21,21(23):4522-4526,4568.
王麗君,胡韶華,崔玉華.敘事性心理護理對顱內動脈瘤患者血管內介入栓塞術后心理狀態及護理工作滿意度的影響[J].河南醫學研究,2021,30(25):4796-4798.
陳麗芬,楊春練,顏雅紅,等.積極心理干預聯合針對性有氧運動對乳腺癌術后化療患者負性情緒及睡眠質量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22,20(30):45-48.
作者簡介
王若嬋,本科,護師,研究方向為乳腺癌術后的規范化護理。
(責任編輯:劉憲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