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的敏感和覺察比教育技術更加重要,班主任需要不斷培養和提高自己的教育覺察力,看見每一個學生的獨特性、每一個教育情境的獨特性和每一個人生活的獨特性,尊重學生的不同發展需求,對不同的個體實施不同的教育行為。班主任只有正確覺察學生和班級的發展需求,才能引導學生按自己的生命節奏生長,成長為最好的自己。
【關鍵詞】班主任;覺察力;獨特性;教育情境
【中圖分類號】G451.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08-0040-03
【作者簡介】王曉波,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人民路小學(江蘇常州,213100)副校長,高級教師,常州市特級班主任。
小龍最近臉色蒼白。
小宇的桌子底下經常會出現一堆白色的紙巾。
坐在第一排的冰冰上課的時候經常會站起來。
只要一有時間,小昊就會去學校的樹林里、假山上、池塘邊玩。
小浩上課的時候不光對老師擠眉弄眼,還經常跟同學眉來眼去,下課總是調皮搗蛋。
…………
作為班主任,我們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些教育情境。面對這些教育情境,我們能不能看到學生的獨特性?能不能根據已有的知識或經驗做出準確的判斷?有沒有想一想學生行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班主任對教育現場和教育情境能否有敏銳的覺察力是關鍵。
一、班主任的教育覺察力
教育現象學專家李樹英教授認為:優秀教師還有一種比“知識淵博”更為重要的品質,那就是對教育情境有敏銳的覺察力。
覺察力是一種超乎平常的能力,是能夠“見到別人未見之處”的能力?!队X察力》一書中有這樣的表述:“覺察力是超前思維的具體體現。事物的出現和發展都有一定的跡象可循,沒有無因果的事物,更沒有毫無聯系的事物,覺察者善于運用心理、思維的力量去解開這些因果關系、相關環節,從細節看到整體,從瑣碎看到簡明,從表象看到本性,抽絲剝繭般地將事物鋪墊展開,明晰事物的脈絡,從而或取精去糙,或去偽存真,或未雨綢繆,或相機而動……”在我看來,班主任的覺察力,就是指班主任在面對具體的教育情境時,能夠從教育學的角度——一種區別于父母、他人而獨屬于教育者的視角,識別學生在此情境中的成長需求,并迅速做出能夠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行動,同時還要對獨特的情境進行分析,辨別和提煉有用的信息,找尋“獨特”背后的根源,敏銳地捕捉學生成長的密碼,為學生的后續成長“把脈問診”,找到最佳的教育方法。
作為班主任,我們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更多的是關注技術層面的培訓,專注于研究如何把書本內容更有計劃、更高效地傳輸給學生,如何把學生管得“聽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抽象的人”和“客觀的事件”。真正的教育呼喚我們還教育以本來面目,提醒我們關注教育中一個個具體的人,關注具體人在具體情境中鮮活的生活體驗,并即刻回應“對這個學生,此時此刻我該怎么做才是最好的”這一問題。
二、班主任應該如何覺察學生
班主任該如何覺察學生?這里涉及兩個問題,即“用什么去覺察”和“覺察什么”。在我看來,班主任首先要調動身體感官,其次要關注不同場景下的覺察重點。具體來說,可以從三個方面去覺察。
一是用眼睛覺察。班主任要“眼觀六路”,不僅要看得多,更要看得細。班主任每天走進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應該是認真觀察每一個學生:關注學生發型、衣著的變化,適時進行關心;留意學生的臉色及精神狀態,及時詢問身體情況;注意學生的情緒狀態,留心跟進。當然,除了關注學生在教室里和課堂上的狀態,還要關注學生在教室和課堂之外的狀態。
二是用耳朵覺察。班主任要“耳聽八方”,不僅聽得廣,更要聽得細。班主任應廣泛聽取學生、家長和其他任課教師的意見,從而形成對學生的綜合認識。班主任要正確分辨學生、家長、教師的“話外音”,或“話里話”。
三是用心覺察。“覺察”不僅僅要用眼睛“察”,還要用心“覺”。在看到和聽到的表象之外,班主任要體察學生的內心感受,真正了解學生的需求。例如:學生小昊經常逃課去學校的樹林里、假山上、池塘邊玩,低年級時,班主任為了防止小昊“失聯”,便請兩名學生隨時跟著小昊,提醒并監督他。升入三年級,新班主任沒有再讓學生跟著小昊,而是主動找小昊聊天,了解情況,小昊說出了自己經常逃課的原因是“學習太無聊,學校太沒勁”。抓住這條信息,新班主任在班里進行了調查,發現有類似想法的學生還有不少,于是班主任想辦法把教室變成了一個好玩的主題樂園,并且定期在班級里舉行各種活動,讓學習變成充滿驚喜的挑戰……這之后,小昊再也沒有逃課,甚至生病了還要讓家人送他來學校上課,原因是“學校里好玩”。有覺察力的班主任總能非常準確地發現學生的發展需求,并給以適時適當的幫助。
三、班主任如何培養自己的覺察力
李鎮西老師曾經說:“做班主任是需要天賦的。”這里的天賦就包括覺察力。的確,有些人天生就對他人的行為和情緒很敏感,事事都會從別人的角度考慮。這樣的人一旦成為教師,往往更容易體察學生的變化,了解學生的需求并及時給予他們幫助。那么,不具備這樣天賦的班主任該怎么辦呢?我以為,班主任的覺察力是可以后天培養的——當然,這里的“培養”更多的是指“自己培養自己”。
李鎮西老師在談及班主任專業成長時,經常提及“自己培養自己”,意思是“教師成長,不靠別人,靠自己”。李老師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在擔任班主任期間,始終堅持做到“五個一”,即每天上好一堂課、每天找一位學生談心、每天思考一個教育或者社會問題、每天讀書不少于一萬字、每天寫一篇教育日記。在我看來,正是幾十年不間斷地踐行“五個一”,才有了李老師對學生、對班級和對教育的覺察。那么,班主任如何培養自己的覺察力呢?
首先,保持好奇。作為班主任,我們要始終對學生和學生的世界、對生活和生活體驗保持一種好奇和興趣,并以研究者的態度對待他們,時常追問一個“為什么”。我們要有針對性地觀察和傾聽,和他或他們互動,給予他或他們指導反饋。
其次,閱讀專業書籍。班主任除了閱讀教育學、心理學等專業書籍之外,還可以閱讀他人的教育經驗及育人故事。當自己遇到類似的情況時,便會產生一種敏感性和覺察力,會主動思考學生當時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怎樣做對學生更有意義?例如:小浩因為被之前的幾任班主任貼上“調皮搗蛋”“不可救藥”的標簽,輾轉換了兩所學校。在第三所學校,他遇見了婷婷老師。婷婷老師發現,小浩經常會對著人擠眉弄眼,嘴巴還會不由自主地抽動,她沒有急著給學生下定義,而是更加認真地觀察小浩。她發現,小浩吃飯時拿勺子的手也會時不時地抖動,這些細微到不易覺察的異常引起了婷婷老師的警覺。心理學專業書籍閱讀積累的知識告訴她:小浩并不是真的惡意搗蛋,而可能是“生病”了。于是,她建議家長帶孩子去大醫院檢查一下,果然,小浩被確診為“抽動癥”。終于,在醫生和老師的幫助下,小浩開始重新認識自己,并逐漸建立自信,慢慢融入班集體生活中。
最后,經常反思。教育是一種自我反思的活動,班主任應對自己的教育行為隨時質疑。如果我們能直面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生活體驗,并對它們做有益的反思,就會形成一種對教育情境的敏感性和果斷性。班主任的反思包括行動前的反思、行動中的反思、行動后的反思,甚至包括對反思的反思。當然,這需要我們關注教育生活的體驗,不斷審視自己的立場,時常想一想:孩子的體驗是什么樣的?我的做法是不是科學?就像婷婷老師對小浩那樣,走近他、觀察他,給予專業的幫助。班主任只有通過不斷反思,才會逐漸形成反思力,進而以反思力提升教育的敏感性和覺察力。
馬克斯·范梅南說過,教育學是一門復雜而細膩的學問。我認為,教育的敏感性和覺察力比教育的技術性更加重要。作為班主任,我們需要不斷培養和提高自己的教育覺察力——看見每一個學生的獨特性、每一個教育情境的獨特性和每一個人生活的獨特性,尊重某一個特定學生的需要和其不一樣的成長方式,對不同的個體實施不同的教育行為。只有在這樣的教育生態里,學生才有可能按照自己的生命節奏生長,成長為最好的自己。
【參考文獻】
[1]李樹英.智慧教育需要教育智慧:教師專業發展的人文選擇[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9(6):32-38,51.
[2]馬克斯·范梅南. 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M].李樹英,譯.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3]張世英.教師專業發展的邏輯起點與動態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23):33-35.
[4]李丁起. 覺察力[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