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妤
(江蘇省南京市太陽城小學,江蘇南京 210049)
英文繪本是以英語為語言要素、涵蓋圖像和文本兩種主要元素的一種閱讀資源,二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對于激活學生的視覺感官具有重要作用。對于小學生來說,英語可以稱之為第二語言,基于母語的用語習慣,他們在學習英語知識、解讀英語文本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難題,而英文繪本閱讀則能有效地改變這一情況,當學生遇到無法準確理解的詞匯和短語時,他們可以結合繪本中的插畫解讀和分析英語知識。為充分體現英文繪本閱讀的價值和作用,教師要將繪本閱讀融入英語教學中,幫助學生降低學習難度、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
繪本作為一種圖文結合的閱讀素材,具有天然的優勢,將其運用于小學英語教學中,其優勢會被進一步放大。從英語閱讀本身來說,繪本的引進和應用改變了傳統的英語閱讀教學方式,學生不再需要死記硬背文本中的詞匯和短語,他們可以將抽象化的文字知識與具象化的插畫資源融合起來,有助于學生快速、全面地理解英語文本中的內容,繼而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而從小學生的發展來說,以繪本作為閱讀教學的主要資源形式,學生獲得了新型的閱讀支架,他們的主動性得到顯著增強,其閱讀方法也得以創新和優化,當其積極性有所增強后,其閱讀質量和效率也隨之提升,這有利于培養小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鑒賞解析能力[1]。
英文繪本資源種類豐富、形式眾多,單靠教師個人的力量,難以廣泛搜羅繪本資源,這可能會影響英語教學的實際效果。所以,建立校本化的資源庫成為一個絕佳的選擇,學校可以立足于自身的教育優勢,集中本校的線上和線下教育資源,通過建設線下繪本閱讀室、借閱室以及線上英文繪本儲藏室等方式,搜集和整合與小學生社會生活、校園生活、道德發展等緊密相關的繪本素材,將其按照體裁、題材、作家、國籍等不同的要素,歸納為不同的閱讀板塊,讓教師和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教學和學習需求,快速地查找所需英文繪本,并利于其展開英語閱讀教學活動。為充分利用校本化的繪本資源儲備庫,教師也要定期組織繪本借閱活動,鼓勵學生在英語課堂教學之余,展開課后閱讀活動,讓他們將繪本帶入到家庭生活中,以親子閱讀為載體,延展學生的閱讀范圍,引導他們將課內所學的閱讀知識運用于課外閱讀活動中,并在規定的時間內歸還繪本資料,這樣既能確保校本資源庫中的繪本素材得到有效的流通,還能提升其利用效率。
在具備數量充足的繪本資源后,教師即可開啟繪本閱讀活動,通過創建繪本賞讀課的方式,引導學生集中于繪本的內容和形式上,讓他們在解讀封面、瀏覽圖片等環節中,明確英文繪本中講述的主要故事、理解繪本中英語詞句的含義等,從而達成全面解析英文繪本、提升英語教學質量的目的。
1.解讀封面,緊抓故事主題。封面之于繪本,猶如人之臉面,從封面中可以清晰地感知繪本的主要信息,其中就包含繪本故事的主題,而在初讀英文繪本的階段,學生如果可以精準地提煉出主題,也能推動他們后續閱讀活動的發展。從這一點出發,在小學英語英文繪本閱讀教學中,教師的首要任務是帶領學生解讀繪本資料的封面,給予學生觀賞和解析的機會,讓他們從封面的插圖、線條、色彩、數字和文字信息中,找尋與閱讀相關的信息,以搶答制的方式,鼓勵他們將獲得的信息呈現出來,并引導他們將不同學生得出的信息綜合起來,通過猜想、質疑、推理等方式,探究出英文繪本故事的主要信息,這樣即可幫助學生緊抓故事的主題。在利用猜想和推理等方式明確故事主題的進程中,為增強英語課堂的趣味性,教師可根據學生所得的不同信息以及猜想出的不同結果,將其劃分為不同的陣營,讓他們在閱讀中檢驗本組的猜想是否正確,借此方式探究故事的主題,會加深學生的印象,讓他們牢牢地抓住故事的主題,為后續的英語閱讀提供清晰的方向[2]。
2.瀏覽圖片,明確故事情節。從上文的分析中可知英文繪本以英語詞匯、短句和大量的圖片為主,作者通過生動形象的圖片展示出整個故事的進程,豐富了學生的視覺感官體驗。所以,為將繪本的特征凸顯出來,教師在帶領學生解讀封面后,可為學生設置3—5 分鐘瀏覽繪本圖片的時間,讓他們從頭至尾地翻閱繪本,從圖片的銜接、人物的行動等要素中,大致明確故事的情節,并于翻閱繪本后,通過口頭敘述的方式,概述故事的大致情節,初步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為接下來更為深入的閱讀奠定基礎。除此之外,教師也要著重了解學生的視覺思維是否出現偏差,從繪本中隨機抽取一頁,鼓勵學生從自己的視角分析圖片上的隱性和顯性信息,讓他們結合圖片中的真實內容以及整部繪本的主要情節,以看圖說話為載體,將圖片中的內容轉化為口語互動素材。其中可以挑選圖文結合和無文字的圖片,分別引導學生匯總和概述信息,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明確學生是否能夠精準地提煉信息,也能夠了解學生概述圖文素材的能力,這也相當于是一個學情審查的過程,有助于制定更加符合小學生需求的繪本閱讀方案。
3.深析插畫,了解詞句大意。一般情況下,英文繪本中的文字和插畫會同步出現,文字是對插畫內容的簡單概述、插畫是對文字的集中反映,只有將二者結合起來,才能真正讀懂繪本、明確繪本的主要內容。而在小學英語學科教學中,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要讓學生了解故事情節、描繪故事情景,還要讓學生理解英語詞匯、短語和語句的真實含義,將這些基礎知識囊括到自身的知識庫中,以這一訴求為導向,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深析繪本中的插畫,選取一張重點插畫及其配備的英語詞匯或句子,讓學生先從視覺賞析的角度對插畫中的信息進行簡單的總結,當他們的視覺感官被充分激活后,他們在腦海中也初步勾勒出圖像,隨后,根據插畫中的信息,要求學生對與之相對應的文字材料展開深度分析,明確每一個單詞、短語和句子所表達的真實含義和起到的作用,在這種圖與文高度契合的閱讀體系中,學生對英語詞匯、句子的記憶會更為深刻[3]。不過,漢語和英語中蘊含著不同的文化內涵,在學生深度解析插畫的過程中,也有可能產生“文不對圖”的疑惑,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英語文化語境出發,分析不同詞匯在不同語境中表達的含義,這樣也在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知識積累,有助于學生靈活地辨析英語單詞、短語和句子在英語語境中傳達出的信息。
4.鼓勵想象,彌補言語空白。合理的想象和聯想是英文繪本閱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般情況下,為了預留懸念,作者都會通過語言留白的方式,給讀者創造想象的空間。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繪本作者的用意,找出故事情節、環境描寫、心理描寫等方面留下的空白,以其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之一,鼓勵學生聯系自身的實際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展開合乎實際的聯想和想象,填補繪本中的言語空白,使得學生能夠將英語繪本閱讀與自身的經歷相結合,深化其英語思維。在展開想象、彌補言語空白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通過設置小組的方式,引導學生在小組中交換意見、互享經驗,讓他們充分表達自身的真實意見,經過反復的論證和解讀,評判經過補足后的言語空白,其故事情節是否銜接恰當、語言風格是否貫通一致等,繼而以口語交際為載體,融入更為豐富的想象要素,這樣既可以強化小學生的想象能力,還能提升他們解讀和運用英語知識的能力,真正體現出英語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將繪本閱讀的深度和廣度引入另一個層次。
5.設置問題,推動深度思考。在傳統的小學英語課堂上,為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和積極性,教師往往會以問題為載體,與學生展開互動,但是從取得的成果來看,傳統課堂上引入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的關聯度不大,學生通常會以簡單的“yes”或“no”來回答問題,并未展開深入思考和探究。對此,教師應以推動學生深入思考為主要目的,依據英文繪本中的圖片和文字內容,設置層次遞進、難度遞進的問題,引領學生關注繪本故事的情節、人物和主旨,讓他們能夠從某一張圖片或者某一個字詞或語句入手,思考繪本故事中反映出的深層思想,明確其包含的文化信息。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實時觀察等手段,分析學生的思維發展狀況,若他們能夠自如地推斷絕大部分問題的答案,那么教師就可以適當地增強問題的難度,引入一些出乎意料、別致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閱讀期待,并在期待感的驅動下,從不同的角度解析繪本內容,以此培養學生深度思考的能力和靈活性的思維。
6.趣味演繹,轉換思維模式。在小學英語學科中引進的繪本,一般都具有豐富的故事情節和典型的人物形象,如果依靠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難以生動形象地展現故事情節和人物特征,這就需要教師改革和創新教學形式。以改革和創新教學模式為導向,為轉換小學生的思維模式,讓他們由被動過渡到主動,教師可以選取情節和人物較為豐富的英文繪本,根據學生的口語實力、表現能力等,將其劃分為不同的表演小組,引導他們依照英語的用語習慣、結合英語語境中的文化要素,將繪本中的故事改編為劇本,在保證不改變繪本總體走向和語言風格的基礎上,適當地延伸和拓展繪本的內容,添加一些生動形象的英語對話。當學生能夠熟練地閱讀英文劇本后,教師便要求他們提前準備情景表演的服飾和道具,讓他們在反復的排練中,增強口語表達的熟練度,通過角色化的對話和溝通,將不同的角色演“活”,并通過口頭語言、肢體動作等展現出繪本故事中所反映的人文主題和思想主旨,有利于改變傳統繪本閱讀中淺嘗輒止的弊端。
英語是一門以語言為載體的學科,在其教學中開展讀寫結合的活動,有助于提升小學生的語言能力。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教師可指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展開寫作,嘗試制作英文繪本,鍛煉其語言組織和表達的技能。
1.有效續寫,檢驗閱讀能力。英文繪本故事往往會在結尾時留有懸念,供讀者自由想象,以此增強繪本的可讀性和吸引力。在英文繪本閱讀中,教師可依據繪本的這一特性,組織續寫活動,指導他們辨析繪本的體裁、題材和語言風格,把握整部繪本的行文走向和插畫的藝術特征,在明確大方向的基礎上,續寫繪本故事的結尾,做好原文與續寫內容的銜接和過渡,將二者融合起來。當學生完成續寫任務后,教師可隨機抽取學生講述他們的思路,一方面要考查他們對原文的理解和感悟,另一方面也要檢驗他們的英語寫作和藝術創作能力,從英語詞匯、語句的用法是否正確、插畫是否與文字內容相對應等多個角度,客觀地評判小學生的讀寫能力,全面了解小學生的真實學情[4]。
2.自主創作,提升讀寫能力。在英文繪本的讀寫活動中,教師既要考查學生的續寫能力和想象能力,也要考查其創作能力,明確學生是否能夠將課內習得的知識轉化為繪本畫冊。因而,當學生在續寫活動中初步了解繪本的創作要點、插畫的繪制方法后,教師可以展開主題化的自主創作活動,引導他們從身邊人、身邊事出發,選擇一個生動的故事,將其作為繪本創作的中心點,在明確中心主旨、情節、人物等要素后,隨即展開繪本創作活動,結合美術學科的知識,繪制插畫、書寫配文,全面考量繪本的布局和結構安排,在此過程中,為學生提供硬紙殼、線繩、膠水、美工刀等基本的工具,讓他們將創作出的一幀幀圖畫和一段段文字,制作為一本繪本畫冊,由此,學生既鍛煉了英文閱讀和寫作能力,也強化了藝術修養和想象能力,英語教學也能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應。
綜上所述,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圍繞著學生的需求,將與課程內容相關的繪本資料引入課堂上,通過解讀封面、瀏覽圖片、深析插畫、鼓勵想象、設置問題、趣味演繹等對策,合理地運用繪本資源,讓學生在文字、插畫相融合的閱讀素材中習得知識、鍛煉閱讀技能,理解英語知識的真實含義,如此,小學生的整體英語水平便能得以提升。而在運用繪本資源時,教師也要根據小學生的年齡水平和英語課程內容,做好選材工作,以此提升英文繪本的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