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露萍
(重慶工商職業學院 重慶 401120)
高校教育肩負著向社會輸送創新型、技能型高素質人才的重任,尤其在國家提出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相關政策及戰略部署的時代背景下,高校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與水平方面更是承擔著義不容辭的責任。“以賽促創”是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創新創業大賽,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創新性思維,提高學生自主創業的意識及能力。高校必須明確“以賽促創”在高校“雙創”人才培養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積極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創新,在此基礎上完善“雙創”人才培養機制,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的興趣及熱情,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從而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養的整體水平與質量。
高校傳統教學模式主要以課堂教學為主,大部分高校教師的理論知識儲備豐富,但是缺乏相關專業實踐活動的歷練,單純理論知識的堆砌,培養出來的學生也只會“紙上談兵”,缺乏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實踐活動相結合的能力。而“以賽促創”模式下的人才培養,則是以學科技能競賽為載體,以學生為中心,學生通過參與相關的學科競賽,將自己所學習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的實踐活動中,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學習中達成知行合一的目標。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競賽活動,由傳統的被動接受知識轉變成主動學習知識,學生能夠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真正進入深度學習的狀態中。同時,“以賽促創”模式下,高校教學活動也不再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中,隨著校企合作的不斷深化,學生也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到企業中進行調研,了解更多專業相關的實情,使其對專業知識及其發展前景有更深刻和具體的認知,從而更好地規劃未來的職場發展,并制訂科學的學習計劃和目標,心中有方向,此后的學習才會更有動力,這樣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質量才會更高。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多是采取機械化的死記硬背,缺乏興趣的盲目學習,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較低,學習效果不理想。同時,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并未將專業知識與未來職場發展關聯起來,這就使得專業知識的學習較為功利化和淺顯化。由于對專業知識缺乏深入研究與內化,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低下,導致學生在真正步入職場后需要發揮專業能力時無所適從,悔不當初。而“以賽促創”模式下的“雙創”人才培養,則能通過學科專業技能競賽的方式,使學生能夠真正將專業知識運用到實踐活動中,提高專業學習興趣,在專業學習中獲得更多的成就感,同時,學生還能直觀地看到理論知識產生的實際作用,從而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興趣。在興趣與好奇心的驅使下,學生能夠深刻地研究教材中的理論知識,甚至還會對相關知識進行課外拓展,將課內外的理論知識融會貫通,建構出完整的知識體系,使其對專業知識有更加深刻全面的內化理解和吸收。因此,“以賽促創”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好奇心,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及實踐操作能力。
“以賽促創”模式下,教師在指導學生競賽的過程中,能夠了解更多專業發展方向、前景和社會需求,從而有針對性地對所授專業的課程進行改革。教師要重視將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相結合,促進學生學習的知行合一,優化設計教學環節,采取豐富的教學形式,善于借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使傳統的純理論性的知識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動手實踐能力為導向的課程教學模式[1]。高校課程教學只有適應學科發展、滿足社會需求、提升學生專業能力,其培養出來的人才才能在未來的職場發展中更具核心競爭力和競爭優勢。
“以賽促創”是以學科技能競賽、創業比賽及作品設計比賽等賽事為依托,以“雙創”人才培養為最終目標,從營造濃厚的“雙創”氛圍著手,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側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從而為國家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首先,高校應不斷優化頂層設計,整合創新創業改革資源。建立專門的由牽頭單位和責任單位合力統籌管理的工作聯動機制,同時,在高校內成立專門負責“雙創”教育的工作領導小組,并設置“雙創”教育辦公室,配備相關的管理人員,形成以“雙創”教育辦公室為中心,以各院系及就業指導中心等多部門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2]。“雙創”辦公室要定期開展“雙創”工作交流研討活動,對“雙創”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及時進行調整,以保證院校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為“雙創”人才培養工作提供充分的組織保障。
其次,高校要不斷完善“雙創”人才培養機制,喚醒創新創業工作活力。為有效地激勵“雙創”工作的深化推進,高校應出臺相關的激勵政策,如設立專項“雙創”保障激勵資金、將教師指導學生獲得重大“雙創”成果納入教師績效考核體系中、將學生獲得“雙創”重大成果作為獎學金評定及優秀畢業生評選的參考依據。激勵政策能夠充分調動廣大師生的“雙創”動力與積極性,在校園內營造濃厚的“雙創”文化氛圍,更有利于“雙創”人才培養工作的深化推進。
最后,高校要將“雙創”引導常態化,夯實“雙創”素養根基。“以賽促創”視域下的“雙創”人才培養,不僅需要高年級學生的廣泛積極參與,同時也要鼓勵低年級學生踴躍參與,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應對“雙創”教育進行常態化的引導,提高學生對“雙創”教育的認知,并在校園內開展形式多元化的“雙創”教育常態化宣傳活動,共同營造濃厚的“雙創”文化氛圍[3]。
首先,“以賽促創”模式下的高校“雙創”人才培養,必須要摒棄傳統的純理論知識講解的教學模式,借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探索翻轉課堂,創新“雙創”教學模式。“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有助于促進理論知識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使學生能夠獲得更多實踐機會,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其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運用。線上教學中,學生可以在網絡平臺上進行自主預習與自學,提高學習效率;線下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小組討論及案例分析教學法等引導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小組合作交流有助于培養學生深入思考、積極發言及合作共贏的意識,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收獲知識與良好的學習體驗感;而案例分析教學則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論知識,在具體案例中發現問題,并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還能借鑒案例中解決問題的方式與角度,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與創新精神。
其次,教師的教學重心要從傳統的理論知識的灌輸模式向實踐型、探究型的教學模式轉變,著重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運用能力、創新性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要將教學內容與“雙創”教育進行連接融合,根據不同級別的“雙創”比賽,為學生設置課程任務,并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的形式開展創業設計等相關活動,如撰寫創業策劃書、項目討論會等,使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在日常的課程學習中就能得到鍛煉與提升。學校還可以邀請相關企業資歷較深、經驗較豐富的專家或工程師到高校內開展實習培訓活動,使學生在直觀生動的項目與經典案例中學習更多的專業知識,收獲更多實踐經驗。
最后,教師要創新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一方面要摒棄傳統的“唯分數論”。考試是最簡單直接的評價形式,但是也存在較大的局限性,卷面成績只體現了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情況,但是對學生的理論知識實際運用能力無法進行全面客觀的考核,因此,教師應改革評價方式,將學生的作品設計、實驗項目等納入評價體系中,從而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運用及實踐能力[4]。另一方面,教師要重視過程性評價,對學生的日常學習表現進行全面考核,以避免培養出“高分低能”“讀死書”和“書呆子”式的庸才。
高校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基礎非常扎實,但是動手實踐的能力比較欠缺,為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應在課程教學中,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動手實操的過程中,更好地對理論知識進行遷移運用。首先,高校要為學生提供必需的創業實訓基地和實驗室,為學生參與“雙創”活動提供基礎設施保障。創業實訓基地與實驗室是鍛煉學生動手實操能力的重要平臺,因此,高校應強化其管理工作,使硬件設施及場地能夠充分發揮其實際作用,創造更多的訓練價值[5]。其次,高校要根據學科技能賽事的要求,邀請實踐經驗豐富的資深教師或企業內的工程師等進行實操教學。企業內的資深技師及工程師具有豐富的實踐經歷及創業經驗,這種實踐教學能彌補學生日常學習中缺乏實踐機會的短板,使其能夠在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中均衡發展,同時,專業人士的實踐教學還能夠豐富教學內容,如企業發展過程中的經典案例分析,其中的失敗案例及成功案例的對比分析,都能夠為學生的專業學習提供豐富的案例資源,這種具有實質性的教學資源更能促進學生“雙創”實操能力的提升與發展。再次,高校要組織多元化的課外實踐活動,將學生的專業學習從教室內解放出來,如創建學生創業社團,利用社團活動的感召力,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的熱情與積極性;在各院系之間組織課外實踐活動,跨學科、跨院系開展競賽活動。課外實踐活動的開展,不僅有助于增強學生的社交能力、擴大學生知識涉獵范圍,更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雙創”實踐能力。最后,高校應加強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深入企業實踐的機會。校企合作是一種雙贏模式。一方面,高校學生能夠深入企業一線,直觀地了解本專業實際的市場發展行情,同時,在企業內部進行實習,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雙創”實操能力;另一方面,學生在企業內部實習還能夠為企業發展注入新鮮活力,學生自身較強的專業理論知識能夠更好地指導其實踐活動,部分學生通過實習,對企業產生良好的印象,也會在畢業時選擇繼續留任,因此,校企合作也能為企業輸送更加專業的、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助力企業繁榮有序發展。
隨著國家創新創業人才相關政策的全面深化推進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理念的提出,“雙創”人才培養備受國家、社會及各大高校的重視,同時,“雙創”人才培養也被視為高校教育改革和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以賽促創”以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顛覆了傳統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在“以賽促創”人才培養模式下,高校人才培養機制更加完善,課堂教學模式得到進一步創新優化,從而促進高校“雙創”人才培養水平的提高,使其培養出來的學生具備更強的人才競爭實力。創新型高素質人才的輸出,對于國家創新性戰略目標的實現、社會經濟繁榮發展及高校整體社會形象的樹立等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高校應充分審視現實情況,結合實際校情,積極開展“以賽促創”,助力其“雙創”人才培養目標的高質高效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