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作濤,陳莉莉
(海口經濟學院東方外貿外語學院 海南 海口 571127)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目標導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1]。可見,產學研協同模式受到黨中央的高度重視,推進產學研合作對于科技成果轉化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由于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和傳統觀念的影響、法律制度不健全、合作機制體制缺失、合作主體責任制和合作協議落實不到位等原因,導致我國產學研合作面臨法律制度不健全、運行機制不完善、難以實現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對接機制不暢通等困境[2]。東京大學是亞洲頂尖的世界一流大學,長期以來非常重視產學研協同發展,并通過實踐探索積累了豐富經驗,對我國推進產學研合作具有借鑒意義。鑒于此,本文對東京大學產學合作模式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總結其成熟經驗以及對我國高校的啟示。
為加強對產學協同工作的領導,更好地開展產學合作,深化產學協同關系,東京大學在大學內部與外部分別設立了產學合作領導機構,形成了產學協同事業的組織體系。
在大學內部,產學協創推進本部作為校長直屬的校級機構,統一領導和統籌安排產學協同工作,以積極推進東京大學與企業進行產學合作事業為目的,負責制訂東京大學產學協同創新相關計劃,并提供必要的支援,夯實協同創新的基礎;下設創業推進部、產學創新推進部、知識產權合同管理部[3]。創業推進部的使命是幫助東京大學培育出能對社會經濟產生巨大影響的創業公司,為學校培育創業企業提供孵化設施等支持;還為學生和研究人員提供各種形式的人才培養計劃,例如,創業推進部與アントレプレナー道場、EDGE—NEXT 等工科研究機構合作提供教育項目,且在東京大學協創平臺開發、東京大學邊緣資本合作伙伴、東京大學TLO 等股份公司的協助下,支持學生實施創業項目。產學創新推進部負責推進本校研究成果的商業化計劃,還與開放式創新組織管理部合作,共同推進大學研究成果的商業化和實際應用,促成東京大學與企業之間的合作。知識產權合同管理部與東京大學TLO 等合作,負責產學合作相關合同的審查、談判以及條款的準備等業務,開展知識產權的繼承、使用許可等,向大學返還利潤,實現戰略性知識產權的管理目標;制訂知識產權相關的制度并在大學內宣傳,開展相關培訓活動[4]。總之,創業推進部、產學創新推進部、知識產權合同管理部在產學協創推進本部的領導下開展工作,彼此之間分工協作,協同配合,深化產學合作關系,推動校企合作不斷發展。
在大學外部,東京大學外設了東京大學技術轉移機構、東京大學邊緣資本合作伙伴、東京大學協創平臺等法人機構。其中,東京大學技術轉移機構是連接東京大學的發明專利與企業之間的橋梁,作為東京大學100%控股的子公司,主要任務是向社會推廣東京大學豐富的創新知識和研究成果,將其研究成果專利化,并將專利權轉讓給企業[5]。東京大學邊緣資本合作伙伴與東京大學等大學、研究機構、企業、政府開展跨組織合作,在產品開發、運營、管理等方面構建實力強大的團隊,循環利用資本、人力資源和智慧進行風險資本投資,持續不斷地追求卓越的科學技術,以科學技術為核心創造出具有顛覆性的技術與新產業,以解決全球和人類面臨的課題[6]。東京大學協創平臺是一家致力于擴大東京大學創新生態系統的公司,開展支持創業、事業投資、企業創新等活動。截至2021 年10 月,東京大學創立的企業超過400 家,總市值在1.5 兆日元以上。其中,東京大學協創平臺投資和支持的企業超過75 家[7]。東京大學與這些外設機構在推動產學合作方面加強協調溝通,協同配合,將東京大學內部的知識創新研究活動與外部創新成果產業化活動緊密地連接起來,實現協同發展、合作共贏的目標。
產學協創推進本部組織領導各院系開展產學合作相關的研究活動,審查研究活動所需的合同細節,尋找最佳主題和合作伙伴,探索新的產學合作研究領域,構建學界與產業界之間的合作關系,推動校企聯合研究的順利進行。一是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推進跨學科、多學科研究。東京大學尖端科學技術研究中心秉承跨學科、流動性、國際性、公開性四個基本理念,開展超越文科與理科界限的跨學科研究活動;最大特色是研究人員和研究領域的多樣性,涉及40 多個專門領域,開展從基礎到應用等廣闊領域的研究,涵蓋理工科尖端研究、社會系統研究等[8]。在研究課題不明確的階段,該中心會引導研究者根據企業的現實需求尋求校企最佳的合作方式。由于每個企業面臨的難題千差萬別,尖端科學技術研究中心最大限度地發揮研究領域多樣性和跨學科的優勢,實施根據企業需求定制研究內容的“組織合作”方式,面向人與社會開拓尖端科學技術的新領域[9]。二是通過聯合研究和委托研究造福社會。聯合研究是指企業研究者與東京大學教員在平等基礎上就共通的課題進行的研究。委托研究是指東京大學教員受企業委托而開展的研究。產學協同創新推進本部每年支持4000多個聯合研究項目和委托研究項目,并為其快速簽訂合同提供學術指導和支持,通過與企業合作,將自身創造的優秀研究成果回饋社會。三是通過宣傳大學的研究成果促進校企合作的實現。產學合作提案是關于大學內部研究人員開展合作研究課題的提案,其目的是向產業界廣泛推介大學內部積累的研究成果,創造多樣化的校企合作機會。目前,該數據庫包含約1600 個提案,是日本同類數據庫中最大的,通過官網向社會公開,方便企業查閱。四是打造產學合作網絡平臺,促進校企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助推聯合研究的實施。產學協同創新與社會合作協議會是推進產學合作的網絡平臺,旨在促進東京大學與產業界之間的交流互動,為校企聯合研究的開展創造機會。五是促進產業創新要素良性循環,推動校企等主體合作共贏。東京大學將大學、創業公司、大企業、投資者等主體擁有的知識、知識產權、人才和資金的循環視為生態系統,通過該系統的良性循環推動各種研究活動的有效開展,確保研究的效率與質量[10]。
產學協創推進本部還指導各院系通過校企合作培養多樣化創新型人才。一是為企業培養高端研究型人才。為了使企業人員具備對科學和技術的系統化理解與總覽全局的能力,促進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在東京大學尖端科學技術研究中心跨學科工學專業圍繞尖端科技、前沿科技、跨學科領域等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以企業在職人員為對象開展研究生再教育,為企業培養創新性人才,向完成學業的學生授予學術博士或工學博士學位[11]。二是為企業和組織培養領導型人才。東京大學EMP(Executive Management Program三個詞語首字母的縮寫)是東京大學經營管理項目,旨在培養肩負日本未來的頂級經營管理者,使學員打破之前構筑的思維框架,具備能駕馭各種最尖端學問的思維方式,獲得開拓社會與未來課題的能力。2008年10 月“東京大學行政管理課程”(東大EMP)正式開課,不同于傳統的教育講座或MBA 課程,是為迎接新時代而傳授東京大學的人文藝術和管理方法,在理解不斷變化的復雜世界運行機制的同時,致力于探索、發現和解決問題,具備與各種人才合作的能力和素質。通過這種獨一無二的課程項目,東京大學充分調動了自身的學術資源,從產業界、政府機關、其他組織中招收并培養了500 多名結業生[12]。三是為企業培養實用型人才。大金工業與東京大學簽署了10 年的創業人才培養計劃,且資助了100 億日元的經費;東芝與東京大學簽訂了聯合培養AI 技術人才的計劃等[13]。東京大學從2012 年開始接受美國波音公司高等教育項目資助,通過產學合作為波音公司培養創新型人才,產學協創推進本部負責該項目的具體實施,并為相關教學活動提供支持。
東京大學非常重視與企業的合作,致力于協同創新事業。例如,東京大學與大金工業、立邦涂料開展合作,提出了降低呼吸道感染癥感染風險的應對策略,為學校應對相關問題提供重要參考;還與日立、大金、Beyond AI、三井、日本涂料、IBM、住友林業、TCS、久保田等企業簽署協議,深化校企合作,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共建實驗室或開展聯合研究[14]。此外,東京大學研究生院工學系研究科為了從戰略層面機動靈活地推進與產業界的協同創新,于2017 年3月1 日設置了“社會合作·產學協創推進室”。該推進室與產業界在深入合作的基礎上發展學術,共享大學內外的人才、設施、設備等學術資源,提升合作水平;配置專職教授和研究管理員,嘗試建立有效體制以快速應對產業界的現實需求、研究成果的普及與宣傳等,召開研討會、講座等探索最新的研究領域和動向,制訂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和方案[15]。
為了將東京大學的研究成果商業化,產學協創推進本部為從事創業活動的創業者、創業公司提供運行孵化設施和各種形式的創業教育等支持。2004 年產學協創推進本部與東京大學TLO、東京大學邊緣資本合作伙伴三方合作,建立大學創業風險支援制度,為校內研究人員和學生提供創業與經營咨詢,完善創業相關的孵化設施,實施創業教育和項目支持計劃等。2016 年設立了“東京大學協創開發平臺”,進一步助推原始創新。再者,產學協創推進本部以本校學生、博士后、研究人員為對象,開設關于創業的課程和講座;為初創企業、未來可能創業的學生開發項目提供支持,為畢業生創業初期提供援助;支持初創企業使用校內多個地點的共享研究設施和設備;還與相關支持機構密切合作,為大學創辦企業規避風險提供支持[16]。
為了保護大學產生的研究成果并將其應用于社會,東京大學加強了知識產權管理,于2004 年2 月出臺了知識產權政策。將研究成果回饋社會、服務于社會是大學的使命,這與教育、研究活動同樣重要。為了履行這一使命,該校結合社會需求開展研究活動,提高大學與社會互動合作的水平,用技術轉讓收入適當地獎勵知識產權創作者,促進新的研究活動的開展;加強專利權、著作權、外觀設計權等知識產權的保護,將所得資金投入新的研究項目,促進知識產權普及,為社會做貢獻;規定研究成果的知識產權屬于研究人員及其所在單位,知識產權的管理權限原則上屬于東京大學產學合作的組織機構。再者,為了加強知識產權管理事業的組織領導,設置了知識產權合同管理部,實施東京大學知識產權政策,統一處理全校知識產權相關權利的取得、管理、使用等;還與TLO、顧問律師合作,負責機關歸屬的判斷、咨詢、知識產權管理、技術轉移、法律事務、財務管理等業務[17]。不僅如此,為了推進產學合作事業,規范產學活動與相關方的行為,東京大學還制訂和實施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主要包括東京大學發明專利權、國際產學合作、知識產權、違背利益等政策,股票收益處理規則、著作物的使用規則及其實施細則、知識產權相關補償金支付細則、技術使用規則、商標使用規則及其實施細則、發明使用規則及其實施細則,研究工具專利處理指南、研究工具專利公開列表,聯合研究和委托研究的申請書、合同書、使用規則及其實施細則,學術指導的處理規則、實施條件、委托書及承諾書,成果實物處理規則及實施細則,與民間機構等合同相關的信息管理和保密規則等[18]。
筆者在總結東京大學產學合作模式經驗的基礎上,對我國大學推進產學合作提出建議:
一是加強領導,夯實合作基礎。大學可以根據現實需求設置校級產學研領導機構及其下屬職能部門、外設法人機構等,統一領導產學合作事業,加強職能部門之間的分工協作與協同配合,確保工作成效;重點抓好大學創辦企業與從事創業活動、大學研究成果商業化與校企合作、知識產權管理等工作,夯實產學合作的基礎。
二是增進校企交流,助推合作研究、成果轉化及人才培養。產學研領導機構應為校企合作提供學術指導與全力支持,通過各種媒體、互聯網平臺等向產業界推介大學的研究成果,促成校企雙方商務洽談與交流合作;促成學術界和產業界的知識、知識產權、人才和資金等要素良性循環與有序流動,促進校企協同發展與多元化創新人才培養;通過校企合作開展聯合研究、共建實驗室、合作培養人才等,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提高研究能力與人才培養質量。
三是創新體制機制,確保合作成效。制訂和實施產學協同發展計劃,完善和優化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建立產學深度融合、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激勵機制,提高產學合作層次和深度。賦予校內下屬單位和部門必要的自主權,引導和鼓勵其在機構設置、人員調整、設施設備使用、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等方面進行改革和創新,調動其開展產學合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同時為校企合作提供人、財、物、政策等支持,促進校企之間的協同與配合,確保合作的效率與效果。
四是推進校內創業活動,并提供全力支持。大學應建立相關的規章制度,為校內人員創業提供指導與支持,盡可能降低創業風險。產學合作的組織部門可以為校內研究人員和學生提供創業與經營咨詢,實施創業教育和項目支持計劃,開設創業課程,舉辦創業講座等;完善創業相關孵化設施,與初創企業共享校內研究設施和設備,幫助其規避風險。
五是推行配套政策體系,保障合作順利推進。大學應與企業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制訂和實施大學知識產權轉讓、校企合作研究與開展人才培養等產學合作相關政策及其細則,構建科學合理的系統化政策體系,規定校企在合作過程中的權利與義務,規范雙方的行為,確保產學合作的順利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