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笛妮*
(蘇州大學教育學院 江蘇 蘇州 215123)
德國的雙元制教育模式一直是德國本科高等教育的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其培養的人才能熟練地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該模式自出現以來,也一直在不斷地完善和發展。在當今的高等教育體系中,它基本有三種存在形式:一是存在于職業教育培訓中,二是存在于雙元制大學中,三是存在于綜合性大學中[1]。應用科學大學所取得的成功,使得越來越多的綜合性大學(Uni)也開設了雙元制模式的項目,它們與企業和這些應用型大學都展開了合作,以培養理論性與實踐性相融合的復合型人才為目標。我國借鑒德國的雙元制模式,也開設了許多應用型大學,且根據“推動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鼓勵有條件的普通高校開辦應用技術類型專業或課程。”[2]許多綜合性大學也在不斷推動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課程設置了許多實踐類的課程,側面反映了學校希望培養學生的實踐性和應用性能力。因此,分析對比德國的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對于我國本科教育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對于我國當前及今后的人才培養也具有重要意義。
此次研究對象為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KIT),其成立于2009 年,由卡爾斯魯厄研究中心和卡爾斯魯厄大學合并而成,結合了著名技術大學和重要的大型研究機構的傳統,其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都處于領先的地位[3]。此次以工學中的土木工程作為代表研究對象。此雙學制項目教授以項目管理為重點的土木工程學位課程,其課程既有如數學、物理學和化學等應用科學類科目,又有如設計理論和施工技術等與建筑相關的內容,其培養復合型人才、特殊的入學方式以及靈活的課程培養模式具有借鑒意義。
普通應用科學大學是培養以職業為導向的技術型人才,而綜合性大學的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是培養以應用為導向的理論和實踐兼備的復合型人才。綜合性大學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所培養的學生是將專業知識應用到合作企業的對口崗位,使他們能夠積累直接對口崗位的工作經驗,不僅有利于獲得比其他同學更多的工作經驗,還有利于他們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并利用專業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參與這個項目的學生憑借所具有的實踐能力、工作經驗、專業知識等,在畢業時絕大部分都可繼續在相應企業工作,并且他們在相應崗位上的晉升優勢和潛力更大[4]。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雙元制的培養模式,可以培養具有工程項目管理、監督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其與巴登-符騰堡州合作州立大學合作培養雙元制人才,在雙校學習且與企業合作,可將學習的理論直接應用于實踐。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還與許多海外高校進行合作,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學校會為學生提供多種項目,使學生能夠了解研究和開發項目的結構、領域和過程,鍛煉學生的跨學科團隊合作交流的能力,培養應用型復合人才[5]。
雙元制項目的入學方式和傳統的申請制入學有些許不同,申請人首先需要與合作公司簽訂學徒或實習合同,該公司將接受其進入公司內部培訓,這作為進入雙元制課程的先決條件[6]。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的入學申請方式是將自己的求職信、簡歷、申請表、最近的半年和一年的成績證書,或德國高考成績證書的復印件提交到指定的郵箱中,由學校進行篩選,選擇合適的學生進行錄取。該校具有雙校合作,校企合作的辦學特色,但入學時并不需要向另一個合作院校進行申請,一旦被錄取,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可直接安排學生進入合作院校學習[7]。
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學制一般為2.5-3.5 年,在大學里學習30%-40%的時間,在企業實習60%-70%的時間。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一般要求學生在學校和企業交替學習三個月。有的學校要求學生每周在校學習1-2 天,在企業內培訓3-4 天,通過實際工作進行實踐訓練,并且在學校的寒、暑假期間,學生每周也要在企業接受為期五天的實踐訓練[8]。該模式培養的人才在校期間就可以實現經濟獨立,他們在企業里實習,可以得到相應的酬勞,也能減少他們讀書的經濟壓力。同時,企業參加雙元制項目可以使自己吸引、培訓和留住合適的人才,即實現對人才的長期規劃和發展。目前,由于產品開發和生產方面的深遠創新,企業許多領域對人才的能力需求都有所提高,而雙元制課程可以使一些公司能夠有針對性地調整培訓內容[9]。
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該項目學制為三年,每年有30 個工作日的假期,在公司實習每月有1000 歐元以上的工資,覆蓋工學、理學、文學等不同的門類,并且是雙學位的培養方式[10]。該項目課程培養模式的安排計劃大致如下:①第一年:了解公司的技術和組織流程以及建筑行業的特殊規定,能夠應用基本技能,并能設計結構圖,準備實踐項目一。②第二年:為學生介紹工程的具體工作,讓學生解決建筑業中的具體問題和建筑法律問題。因為考慮到與建筑法有關的項目和業務需求很有必要性,因此準備實踐項目二。③學生獨立完成選定項目的任務,進行實踐項目三并準備學士學位論文。學生主要的工作內容是:①進行計算機設計、結構制圖和CAD繪圖;②參與和支持各種項目,主要是規劃、記錄、評估和控制建筑施工或土木工程特定問題的項目;③畢業后,學生可以在建筑行業應用領域、建筑法律領域和檢測領域等從事項目發起人的工作,也可以從事以技術或管理為導向的工作,還可以從事管理崗位,例如面向土木工程的公司的技術管理或管理職位[11]。
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雙元制項目的特色教學模式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下面以我國某些綜合性大學應用型專業中存在的問題為例進行分析對比,并提出建議。
我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借鑒了德國的模式,先是以一些學校作為試點,取得良好的效果后,又建立了許多應用型大學,這其中也有一些普通高校轉變成了應用型大學。應用型大學培養以職業需求為導向具備實踐能力的人才,學生畢業后具有很強的應用能力,于是,很多綜合性大學也選擇利用一些應用型專業進行應用型人才培養,但與專門的應用型大學不同,綜合性大學開展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主要還是以學術型為主,但是會增加一些諸如實習類的科目,例如一些環境工程或土木工程類專業培養方案中的應用型課程:①設計類:課程設計,畢業設計。②實習類:認識實習,專業實習,有的會有金工實習,畢業實習等。③實驗類:物理實驗、化學實驗,課程實驗(一些實驗涵蓋在專業課中,實驗成績作為專業課課程成績的一部分)。這些課程都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科目的知識,應用所學知識。綜合性大學的入校方式大部分都是按照高考成績錄取入校的,也有一些是通過自主招生錄取的。對于設計類的考核,一般是教師給定一個題目,學生進行相關設計,繪制圖紙,撰寫說明書;對于實習類的科目,一般是撰寫實習報告,若學生自行實習,則須提交實習證明并撰寫實習報告;實驗類的考核方式,一般是分布在每節課的各個實驗中,每節課學生完成相應實驗,撰寫實驗報告,由教師進行考核。在進行某些實驗時,也會分小組合作,這些實驗需要由小組成員搭配工作才能順利完成實驗任務。
例如,很多專業的實習時間是以星期為單位,通常是一兩個星期,這使得學生的實習只能是一種觀摩的狀態,實習單位也只是提供一些簡單淺顯的工作,學生并不能深入細致地了解工作的具體流程,并不能很好地激發出學生對專業知識實踐的潛能。而且許多實習基地需要對接很多學校,階段性地輸入大量沒有經驗的學生進行短期實習,故而只能教授一些表層的工作。再者,學生從書本知識到直接上手應用專業知識,需要一個理論轉為實踐的“過渡橋梁”,需要一個“適應期”,短期實習可能還未度過適應期或可能剛要度過適應期就結束了,對于學生和企業而言都是不利的。還有實習時儀器設備不夠、企業規模不夠需要限制人數等各種原因都會影響學生的實習周期,甚至還可能會使學生的實際實習時間降至原定時間的一半甚至1/3。此外,若有的專業并未設定相應固定的實習基地,會導致有些學生的臨時實習單位并不具備實踐條件的問題[12]。
綜合性大學對自己的定位是以“研究型”為主,更注重的是理論學術知識。但是大學中很多應用型專業對自己的定位是不同的,有很多應用型專業發展自己的特色,對自己的定位是應用型和研究型共存,且以應用型為主的培養模式。各個應用型專業對自己的專業屬性、培養目標、課程設置都應該有一個明晰的定位和與之相匹配的完整的培養方案。有的應用專業,雖然強調重視實踐性和應用性,但是培養方案并未體現或者在實施的時候有形式化的情況存在。許多專業課程設置存在問題,學生難以對自己所學專業有一個確切的掌握,也會使學生對自己未來的方向難以有一個明確的規劃和選擇。
設置具有特色的專業型人才培養項目,與企業展開實踐交流與合作,安排在一線工作的人員和企業中的監理等到學校進行經驗交流,讓學生了解行業一線工作的大致內容和情況[13]。此外,可在綜合性大學設置應用型人才培養項目,按照我國的國情和社會狀況,效仿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的雙元制項目,開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項目。
讓學生了解一線工作的內容,讓他們發掘自己的興趣點,找到自己未來適合的方向。對于想直接就業的學生,采取適當措施來加強實踐經驗的積累,例如可以效仿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的雙元制項目,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時間讓學生到相關企業進行長期實習。學校可與相關企業簽約,留出相應的名額,讓部分實習生可以通過實習表現,綜合其他條件,與企業簽約,直接進入企業工作。
鼓勵企業主動提供相關應用型實踐崗位,對來實習培訓的學生,按照該崗位的需求進行培訓。企業可以借鑒德國雙元制的人才培養模式,主動與學校簽約,主動尋找自己需要的人才并進行培養[14]。學生在學校里學習相關的專業知識,又將其應用于企業的實習中,當學生走向社會時,真正成為一個理論和實踐兼備的復合型人才。
德國有相關法律為雙元制學生提供充分的保護。我國也可效仿德國來健全相關法律,規定學校、企業和學生的權利義務關系,從而保障學生權益也使得整個實踐過程能夠順利、高效地完成[15]。政府可以對與學校合作的企業進行審核,保障這些合作的企業是正規優質的公司。學生可以自主在這些由政府保障并和學校合作的企業中選擇自己喜歡的崗位,自主投遞簡歷,進行面試,最終和企業簽約。最后企業可以根據學生的表現,與學生雙向選擇。建立一種學生在學校學習應用專業的核心知識,在企業利用應用專業知識進行實踐的一種動態平衡模式,讓學生走出校門時,能夠成為真正的應用型人才。
學校方面對學生實習情況進行詳細記錄。國內綜合性大學的一些應用型專業,例如環境工程或土木工程的設計類課程,需要完成相應的設計任務,此時學校可以與設計院進行合作,讓專業工程師參與到學生的課程設計中來,按照設計院的標準,讓他們的設計更加規范。同時,為他們解答一些在實際設計中出現的具體問題,并且提出圖紙的改進意見,讓學生對自己的畢業設計有一個客觀認識。
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對應用型人才的重視和需求,很多綜合性大學也更加重視對應用型專業人才的培養,越來越多的學校強調應用型專業的實踐性和應用性。例如專業型碩士的培養方案,具有非常強的應用性,社會上對于學術型碩士和專業型碩士的評價幾乎一致,認為考生對他們的選擇,是以未來職業規劃為導向的。但是,對于本科的偏應用型的學校或項目的選擇,他們的評價有時就會有失偏頗。在德國,應用型學校培養的許多學生是一些較為優秀的人才,因為他們需要平衡好學習和實踐,在我國卻不是如此,這是由于“就業質量是社會大眾衡量教育價值高低的直接標準[16]。”因此,提高應用型人才的就業前景、加強對于學校和專業定位的正確認知、加強對于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宣傳、加強對于綜合性大學應用型項目的建立、在綜合性大學設置中國化的雙元制項目、樹立以自己未來規劃為導向的專業和學校選擇觀,招聘時公平對待學生等對于我國高等教育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要加強對德國綜合性大學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加強對我國綜合性大學應用型專業的實踐方面的重視,以此進行綜合分析,取長補短,結合我國的國情不斷調整和深化我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方案,將他國的優秀方案在地化、民族化,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讓我國的特色模式也能為世界所借鑒,讓我國的學校特色案例也能為世界所參考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