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嵬嵬
(大連職業技術學院 遼寧 大連 116035;大連開放大學 遼寧 大連 116035)
老年藝術教育是老年教育和終身教育的重要環節,是各類老年教育培訓機構中最受廣大學員推崇的內容。通過藝術學習,老年人既學到了知識又陶冶了情操。藝術教育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著積極的影響,促進了老年人的情感交融、增強了其審美意識,從而推動了社會文化建設[1]。本文闡述了老年藝術教育的必要性,并對其推進路徑進行了研究。
老年藝術教育一直以來受關注度不高,究其原因是因為諸多地區的老年教育機制發展尚不成熟,也存在物質及財力投入不夠的現象,尚未形成統一管理和協調機制。老年藝術教育的主要載體是各地區的老年大學,許多地方未將其經費投入納入財政預算,老年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穩定的保障[2]。由于老年大學普遍存在數量少、覆蓋面小以及校區局限的狀況,難以滿足廣大老年人接受藝術教育的需求。
專職從事老年藝術教育師資人員的缺失是導致老年藝術教育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之一。老年藝術教育師資結構受教育機構的人員編制、費用、專業性條件等諸多方面掣肘,如何能留住專業師資并吸納更多人才是當下老年大學面臨的主要問題。另外,老年大學教育環境與藝術教育課程相對應的教學配套設施捉襟見肘,絕大部分老年大學的分校因經費原因缺少鋼琴等樂器的配置,只能使用電子琴作為替代品,其現有的教學場地更是難以滿足老年人藝術學習的需求。公辦老年大學已經面臨以上的辦學困難,其他民辦培訓機構在老年藝術教育資源配置上的不足問題則更加嚴峻。
老年大學是目前社會上普及度最高的老年藝術教育場所,提供比較專業的老年藝術教育課程,但目前很多地區的老年大學由于缺少專業教師,課程開設的內容比較有限,學習方法單一,老年人的學習實踐也相對簡單。由于專業教師的稀少和系統化學習大綱的缺乏,老年人的學習方式大多是學友之間的相互交流與探討,存在較強隨機性和不確定性[3]。以音樂課程為例,目前老年大學授課的教師主要是離退休的中小學音樂教師,這部分教師大多遵循傳統教育方法,不能較好地調動老年人的學習積極性,其教學方法也相對單一,不能根據老年人身心發展的需要開展課程,導致很多參與課程的老年人學習成效不高。
老年人藝術學習的情況因人而異,有些老年人退休后繼續進行藝術學習的積極性不高,主要源于幾個方面:第一,受舊思想舊觀念的束縛;第二,自身受教育程度偏低;第三,家庭積蓄較少。他們的主要生活是圍繞家庭、照顧子女,其對藝術學習的熱情被生活瑣事所擾;有的老年人不舍得花錢支付參與老年藝術教育活動的費用,不舍得花錢來享受更高層次的文化生活。這些問題讓老年大學在學員不多的情況下只能低成本運營,無法吸引業務水平高、親和力強的師資加入老年大學的教學中來,無法為老年人提供更好、更專業的教學服務,給已參加課程學習的老年人造成學而無用的負面感受。
學習書畫是一種高雅的愛好和興趣,老年人在學習過程中不僅可以提升自身的藝術鑒賞力,也可以陶冶情操、提升情趣。老年人在水墨畫的學習中,能夠從山水畫、花鳥畫和人物畫不同的描繪與意境里體驗古典韻味的美和情趣。當完成一幅作品時,既賞心悅目,又帶來了成就感;在書法的學習中,不同風格也蘊含著不同的特色,或剛健有力,或行云流水,或粗獷奔放,或秀麗俊美,這些都能使老年人找到自己喜歡的風格并沉醉其中,讓心靈愉悅。當代醫學研究發現,音樂可調節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胃腸系統和瞳孔等方面的變化,并且可調節情緒和行為方面的變化,消除外界精神、心理因素所造成的緊張狀態。音樂的曲調、節奏、旋律不同,對人體可產生不同程度的興奮、鎮靜和降壓等作用,使人感到神清氣爽[4]。
老年人參與藝術活動的方式以集體參與為主。無論是學習繪畫、書法還是音樂,都因有共同的藝術愛好和追求才聚在一起,這些老年人在學習藝術知識的同時,也相互分享生活點滴和家長里短[5]。一些經常參加活動的老年人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社交圈。在圈子里,他們可以拋開家務瑣事,暫時忘卻煩惱,一起沉醉于藝術所帶來的快感中。很多老年人都由衷熱愛文體藝術活動,他們經常在忙完家務之后,相約在小區的花園或者附近公園切磋舞蹈動作,湊在一起吹拉彈唱,自娛自樂[6]。老年人在學習藝術的過程中能夠彼此互動、傾訴衷腸、忘卻煩惱并愉悅心靈,這些收益是金錢無法衡量的。藝術學習既填補了老年人因退崗休養而縮小的交際圈子,又能在歡快的氣氛中削減負面情緒,形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老年人定期開展繪畫、書法、音樂等活動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老年人在進行繪畫、書法以及演奏樂器時,手、眼、腦都要相互協作,這有助于預防老年癡呆癥狀的發生。在美術學習中,色彩的刺激會增加人腦的活躍度,面對賞心悅目的書畫作品,收獲的是精神世界的豐盈和富足。藝術講求“以情動人”,當完成一幅作品后,作者反復觀看,這個過程會將當時創作的情景展現于眼前,即使時光流逝,作者還是會在創作的愉悅中久久回味。另外,音樂學習也同樣能夠促進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據有關研究資料表明,常年參加吹拉彈唱的老年人,其記憶力、感知力、視覺、聽力、觸覺等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老年人在感受音樂魅力的同時,也可以從中獲得歸屬感和幸福感,可以舒緩郁結釋放情緒,也能夠忘記苦惱,降低病痛的侵襲。
發展老年藝術教育,投入是關鍵。各級政府應加大對老年藝術教育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和經費的投入,有計劃地做到場地、設備、經費、人員等方面的逐步落實,建議在每年公共財政預算內支出部分資金用于建設新的老年大學,或者用于修繕更新現有場所的器材設備,聘用更專業的教師從事老年藝術教育工作,以及補充老年大學的日常運作開銷,讓老年人可以在公益的場所平臺獲得免費或低收費的學習交流機會[7]。
各級政府應根據當地的發展狀況,逐步優化城區老年大學的區域分布。目前,繁華市區或高校密集區的老年大學和相應設施往往數量多、質量高、配置全,而發展相對落后的市區及城鄉接合區域老年大學數量則少且質量不高。應根據市區及城鄉老年人主要居住區的位置彌補現有區域間老年大學的差異,多建校多插旗,使各區域老年人都能享受均等的教育資源和權益。
老年藝術教育的方法現階段比較單一,以老年大學的音樂教育為例:在學習曲目時,教師對樂曲的創作背景信息基本不做講解,教學方法單一,往往停留在教一段唱一句,不重視聲樂知識的教授,不觸及樂理視唱等內容。教學書目更是形形色色、毫無規則,選用的部分教材對老年人的教學并不適用,這些狀況都阻礙了老年藝術教育的發展,如何不斷改革創新老年藝術教育的教學方法,這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除了老年大學之外,其他社會機構的老年藝術教育也不能忽視。目前社會上有很多民辦藝術培訓機構開設的課程種類雖然比較全面,但是專門針對老年人進行藝術教育的培訓課程寥寥無幾,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數家庭中老人舍得為孩子報各類學習班,但卻不舍得為自己的藝術學習投資。另外,社會機構往往以盈利為目的,其藝術培訓所收取的費用也普遍高于老年大學的學費。各地政府應鼓勵民辦社會藝術培訓機構對老年人給予適當的培訓補貼或政策優惠,只有減輕老年人的經濟負擔才能提高其參與度。對于部分積極組織老年人參與藝術教育的民辦藝術培訓機構,政府可在減稅補貼、社會宣傳、機構資質評級等方面給予一定的補償性獎勵,并在每年度選出其中表現優異的機構,授予獎勵稱號,給予榮譽激勵。
好的老年藝術教育模式不僅能讓藝術教育在老年人群體中得到普及,也能讓老年人通過審美情趣的提升得到精神需求的滿足,能兼顧以上兩者的老年藝術教育才是突破與創新。這要求從事老年藝術教育的工作者要在對老年人充分了解的基礎上,針對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實施有效的藝術教育方法。教育工作者不僅要通過訪談互動、聆聽交流、問卷調查等方式逐步掌握老年人對藝術教育的實際需求,也要通過課堂教學互動,逐步了解老年人對藝術門類的偏好,為老年人提供符合其需要的藝術教育活動,從而提高老年人藝術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更要深入老年人群體中,同他們開展耐心細致的溝通,了解老年人藝術愛好的種類及偏好,在同老年人交流藝術作品時,對藝術作品的創作背景、發展歷史、作者情況、產生影響、藝術評價等內容加以說明。
鑒于目前各類老年藝術教育機構師資力量不足的現狀,建議組織全國各大藝術師范院校的師生參與老年大學教育實踐,對于積極參與教育實踐的院校及師生予以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扶持,可以由所在區域省級教育主管部門組織所在地老年大學與各大高校簽訂實習協議,鼓勵各高校藝術師范專業師生開展有關老年人的社會調查,提高師生對老年人問題的關注度。不僅解決了學生的實習困難問題,也增加了老年藝術教育的師資力量。定期組織師范高校藝術院系師生及文藝團體到各鄉鎮、街道或文化館、老年大學,針對老年人的藝術活動進行理論和實踐培訓指導。通過舉辦藝術講座以及提供樂器資源等方式,提高老年人對藝術學習的積極性。在享受文藝氣氛的同時,給予老年人愉悅的感受,并熟悉了解更多的藝術專業知識。
政府和全社會要加大鼓勵老年人參與藝術學習的宣傳力度,引導老年人改變舊有觀念,樹立新的老年價值觀,提高老年人主動參與藝術教育活動的意識,讓藝術教育活動變成老年人的一種健康生活方式。雖然老年人退休后從工作崗位返回家中,但并不意味著與社會再無聯系,而應該是精彩的“夕陽紅”生活的全新開始。老年藝術教育能夠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會帶給老年人心靈的愉悅,真正做到了身心健康,也是老年人重啟青年未盡夢想的新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