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芬香
(湖南鐵路科技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 株洲 412006)
《新時代交通強國鐵路先行規劃綱要》提出,2035 年全國鐵路網達到20 萬公里,高鐵7 萬公里。中國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新增5000 公里,年均新增1000 公里左右,總里程達1.3 萬公里。高鐵、地鐵、磁懸浮、城軌等軌道交通的協同創新發展,加速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升級和擴張,助推中國軌道交通產業走出國門。產業的發展要求高質量的軌道交通國際化人才,探索雙語教學的師資水平提升路徑是當務之急。
本文中的雙語教學主要是指使用漢語和英語兩種語言授課的教學過程。國外學者從教師素養、教學角色和教學效能等方面開展了雙語教師系統化和體系化的研究。國內學者從雙語教師的能力、素養和培養路徑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希望解決雙語教學發展中的一大瓶頸。周波等(2019)從師資培訓、激勵措施等方面探討了醫學院雙語教師培養實踐;張勁博,邵丹璐(2017)分析了雙語教師的跨文化教育素養以及通過外引內培進行培養;祁宏偉,孔德杰(2014)提出通過校企合作從終身教育、教學隊伍結構等手段加強高職學前教育專業雙語師資力量。在軌道交通類高職院校的雙語教師研究方面,秦武(2021)提出培養適應軌道交通涉外培訓需求的“雙語雙師雙能”師資隊伍;柳清(2018)基于城市軌道交通英語課程的實踐,提出高職雙語教師核心素養及其培養路徑。
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但是CLIL 教學模式下雙語教師能力的分析以及雙語教師培養還需進一步深化。
優秀的雙語教師應具備良好的英語教學能力、扎實的專業理論實踐能力。目前軌道交通類雙語師資分為兩大類,一是從事英語教學的教師,二是英語基礎好的專業課教師。這兩類教師各有特點,英語教師英語語言能力好,但是軌道專業課程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不足;專業課教師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較強,但是英語語言運用方面存在障礙,尤其是教學輔助語言和英語思維方面需要進一步提升。
目前很多院校對于雙語課程缺乏激勵機制,導致教師積極性不高。首先雙語課程資源的準備需要雙倍的時間和精力,英語的翻譯需要考慮專業術語的精準和文化融入;其次授課時學生基礎差異過大也影響課程的教學,對學生分層次開展雙語教學需要管理層的協調。因此在職稱評審、晉升和獎勵方面對于雙語教學教師應有所傾斜,可以激勵教師更好地提升自身水平,提高雙語教學效果。
綜上,目前軌道交通類高職院校雙語師資的普及面不夠,線上雙語課程資源亟須進一步開發。雙語師資方面英語教師的軌道交通專業知識和能力需要加強,專業教師和實訓教師需加強英語表達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CLIL 是指用外語作為教學語言進行非語言類課程的教學模式,倡導內容與語言融合,朱效惠等(2021)通過教師課堂實踐研究,認為教師將CLIL 理念運用于課堂教學實踐能提高教學效果。CLIL 教學模式契合了職業院校雙語教學的需求,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以下要求。
CLIL 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根據崗位職業能力要求和英語語言目標制訂課程標準,結合學生基礎和能力進行教學設計。通過“分析職業工作過程—調研專業崗位—歸納工作任務—明確典型項目—總結核心能力點—形成課程體系—制訂課程標準”的思路,實現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內容與職業教育課程內容對接,英語語言能力與職業能力結合,形成職業教育特色的雙語課程標準。
教學目標包括職業教育內容和英語知識雙元目標,結合學生學情,優化組織教學內容,突出重點,難度適當。教學方法和手段匹配教學目標和內容,強調啟發式教學,運用小組活動、討論式教學、合作教學、分層教學、情境教學等不同教學方法,增加有效互動,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勇于使用英語進行表達,實現雙元目標。
雙語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自由轉換英漢兩種語言。首先,具備英語聽、說、讀、寫基本技能;其次,具備使用英語講解專業課程能力,即專業課程的英語術語表達,使用英語去解釋專業知識;再次,具備教學輔助語言能力,即教學中使用英語進行專業思維的訓練;最后,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
雙語教師應具備CLIL教學模式的“四結合”教學實施能力,即雙語教育和語言習得的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語言學習與專業課程相結合、學生認知水平與教學方法相結合、多元文化微語境與崗位職業任務相結合。在教學實施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學情、課程內容和課程目標,通過不同的教學手段,完成課程教學和英語教學雙元任務,培養學生使用英語主動思考、主動學習、主動表達和主動操作的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知識和技能。
CLIL 教學模式要求雙語教師明確教學評價目標,通過不同評價手段進行評價。其次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同伴評價、小組互評、過程評價等手段對所學的知識、技能開展評價。教學評價時利用人工智能與大數據,以電子檔案袋的形式設定各項評價內容的賦分、權重和數據量化規則,匯總各項評價指標中的成長數據;以課程前期測試、學生高考背景為起點,以課中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為出口,以課前和課后的增值為重點來進行評價,可視化呈現學生的增值和增量“畫像”。
以湖南鐵路科技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探討CLIL 教學模式下軌道交通類高職院校雙語教師的培養路徑。
依托學校現有的“智能制造領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養基地”“軌道車輛技術未來技術技能與人文交流人才國際訓練基地”開展人才交流。采取學校培、國際培、企業培、項目培養的教學團隊模式,開展“雙師雙語”教學團隊培訓,提升專業團隊的跨地區、跨文化合作交流能力和國際化視野,提高專業教師外語交流能力和技術服務能力,發揮專業資源優勢,實現團隊教師“一師多能”目標。采用“技術+人文”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企業共同培養具備良好技術素質和中外人文交流能力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推進中英雙語+職業技能項目建設,為援外鐵路項目提供國際化人才。
首先,探索在發達國家建立海外進修基地,遴選優秀教師出國研修訪學。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和“高鐵走出去”戰略,助力國鐵集團、中國中車、中國路橋等央企在馬來西亞、肯尼亞、老撾、泰國等國家建立海外培訓基地,建設具備國際化授課能力的教師隊伍。
其次,青年教師培養實行“雙導師”制,企業導師、教學名師對青年骨干教師進行“二對一”分類指導;通過訪學研修、示范金課等多種方式,以教師雙語教學能力競賽為抓手,以賽促學、以賽促改,強化教師崗前雙語培訓、崗中雙語教學實踐、崗后雙語能力提升,全面提升骨干教師的雙語教學實踐能力;每年選派5—10 人赴職業教育發達國家進行交流學習,加強雙語能力,不斷提升國際化水平,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青年后備人才。
再次,實施國外兼職教師培養計劃。依托東非(肯尼亞)鐵路人才培訓基地、東盟(泰國)鐵道學院、馬來西亞吉隆坡大學軌道交通人才培養中心等培養一批當地師資隊伍。通過國外兼職教師隊伍建設,一則加強海外辦學實力,二則與校內師資交流學習,提升整體師資水平。
最后,引進高水平的雙語師資,依托省級院士工作站——劉友梅院士工作站,強化人才聚集作用,與中南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人才共享協議。柔性或全職引進國內權威專家或產業導師(教授),擔任教學創新團隊帶頭人,引進外籍教師,加強語言能力的培訓,帶動雙語教學創新和科研服務能力的整體提升,培養一批專業技能精湛、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的國際化師資隊伍。
依托“絲路同聲國際課堂”泛語言教學平臺,建設“絲路同聲”對外培訓資源包,雙語教師隊伍通過“行業資訊”“匠心強技”“中國故事”等模塊的建設和應用,提升雙語教師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能力的培養。依據崗位職業標準,解構典型工作任務,細化知識、技能及素養培養要素,分析和建立三類要素關聯連接,按照CLIL 教學模式重構課程內容,按照“碎片化資源—積件級資源—模塊級資源—課程級資源”從下而上開發包括動畫、視頻、課程標準等形式的數字化資源。通過各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和專業資源庫的建設,不僅提高雙語教師的課程資源建設能力,同時進一步提升軌道交通的在線教育培訓水平,形成有國際影響的人文交流品牌。
創新雙語教學評價模式,構建全過程覆蓋、全員參與、全方位評價的“三全”教學評價模式,以評促改,提高雙語課程改革成效。在評價指標上,基于網絡大數據,指標覆蓋教學全過程。改變傳統以結果性考核為主的評價,借助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收集教學過程的診斷、引導和激勵評價,提高評價的快捷性、及時性和準確性;在評價主體上,強調主體多元化,全員參與。改變以教師為主體的評價方式,實現學生自評、同學他評、家長評價相結合,使教學評價能夠全方位、立體化、客觀地展現學生的整體面貌;在評價內容上,強調全方位評價。在CLIL 教學模式下改變以知識的獲得、技術的發展為主要評價內容,逐漸融入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改善,智育與德育融為一體,專業知識能力獲取與英語語言能力同步發展,使學生成長為具有國際化視野的軌道交通類人才。
高職院校雙語教師的培養涉及多方面、多層次的工作。教師本人成長和團隊建設需要協調處理,通過教師個人成長計劃的制訂和實施來推動整個團隊的提升。同時最大化利用有效資源,分階段分層次提升教師隊伍的雙語教學能力,在實踐中進行調整和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