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南蕓,陳嘉東
(廣西大學經濟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
促進漁業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是漁業生產大國,養殖水產品占世界水產養殖總量的60%以上,基本建立了集養殖、捕撈、加工流通、休閑漁業于一體的現代漁業產業體系。然而,我國漁業目前還面臨著發展不平衡、養殖捕撈相對粗放、質量效益不高等問題。數字技術與經濟的發展,為提升漁業發展質量提供了條件。《“十四五”全國漁業發展規劃》和《數字鄉村建設指南1.0》中分別提出加快智慧漁業,推動漁業漁政數字化,支持漁業養殖生產、加工、流通等各環節的數字化改造,提升漁業經濟效益,實現漁業現代化發展。
目前,對漁業數字化轉型方面的研究主要為漁業生產養殖過程中的數字化應用。比如,通過搭載攝像機、聲吶、水質傳感器等設備,借助水產養殖水下機器人機動靈活的運動能力,實現對養殖環境智能綜合感知,包括水溫、溶解氧、酸堿度和氧化還原能力等指標的實時監測,以及魚蝦生理信息的實時定點獲取和養殖對象生理及行為特征提取與辨識[1]。使用多元信息智能立體感知技術與裝備構建池塘綠色高效養殖模式與技術體系,形成無尾水排放、無能源輸入和無人值守的先進生產方式[2]。通過計算機視覺技術對魚類攝食行為進行精準分析,實現工廠化養殖的精準投喂,利用“物聯網+數字化”實現養殖過程的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控制,實現去除養殖水體中的殘餌、糞便等固體顆粒物,以及溶解于水中的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并通過水體消毒、加氧、調節溫度、去除二氧化碳等水處理操作[3]。利用智能傳感器技術實時監測倉儲和物流過程中的水質環境信息,快速定位質量問題發生的關鍵節點[4]。
漁業數字化轉型是指促使數字技術與漁業養殖、加工、流通和交易等各環節深度融合,實現漁業產業全鏈條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是推動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漁業數字化轉型所帶來的影響不僅表現為提升整個產業技術水平,還將對產業資源配置效率、供需匹配質量、綠色化發展等方面產生推動作用。
數字經濟和漁業產業高度融合發展,有利于驅動漁業產業由傳統的“大分散、小聚集”的粗放型勞動力生產模式向集數字信息和技術于一體的工廠化技術密集型生產方式轉變。將數字技術和數據信息融入漁業全流程的生產流通過程中,包括在漁業資源、養殖環境中建立基礎信息數據庫并進行動態智能分析,不斷優化漁種資源和養殖環境。
在漁業生產過程中,利用物聯網技術實時監控養殖生產過程、精準投喂,對捕撈過程進行智慧化管理。在加工流通過程中,實現自動化加工、智能化冷鏈物流。上述各環節的數字化轉型實現了數據要素與勞動、資本等傳統生產要素的有機結合,并重新整合產業鏈各環節,實現上下游協同發展,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提高產業經濟效益。
在一系列漁業發展政策支持下,我國漁業產量和產值穩步提升,但供給結構仍不合理,表現為養殖品種結構不優、一般性品種產能過剩、中高端供給不足,難以滿足當前消費升級的需要,亟待進行供給側的提質增效。漁業數字化轉型能有效提高漁業供給質量,充分利用物聯網實時獲取漁業數據,改進漁業養殖、加工流程,形成標準化、數字化生產流程,建立生產過程智能化綜合管理方案,有效追溯從漁業資源投入到產品流通各環節質量,實現從“魚苗到餐桌”全程可追溯,保證供給端的高質量。此外,漁業數字化還能有效促進供需精準匹配,隨著大數據技術對消費需求的分析應用,如電商平臺交易額的分析比較,漁業經營者能更精確地了解消費者對各類水產品種類、價格、品質等需求的變化,不斷改進以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實現生產端和消費端的精準對接。
推動漁業產業數字化進程,有利于推動傳統漁業產業由原來的粗放型生產方式向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生產方式轉變。養殖過程中飼料拋撒、養殖魚體廢物排出等情況會造成水體中氮、磷等元素積累,導致水體過度富營養化,水體污染,降低生產效益,不利于產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基于新一代數字信息和數字技術結合的循環生產方式,實時監控對漁業產業最重要的水質環境,精準獲取水體環境變化情況,利用智能化操作和水體循環系統,對養殖水體開展凈化循環利用,消除有害物質,維持合適溶氧以及pH 值的作用,奠定漁業產業綠色發展基礎[5]。
我國數字技術對漁業賦能業務的水平偏低,漁業數字化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大多用于互聯網行業、高端制造業,對漁業、畜牧業等屬于第一產業的數字技術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弱,研發投入不足且產學研轉化機制不健全。同時,由于漁業產業多處于遠離城鎮的郊區地帶,位置偏僻,網絡基建建設和維護成本高,導致漁業整體數字化水平不高,數字技術與漁業缺乏深度融合,投入實際生產應用中的數字化技術較少,大多數漁業生產裝備未實現數字化轉型[6]。此外,我國目前漁業產業缺少數字產業集群樞紐,漁業產業本身未能形成體系化、規模化的集約化生產模式,多為家庭式分散養殖模式,導致無法有效集中資源開展數字化漁業的規模建設。
雖然國家在政策層面重視漁業數字化轉型的政策支持,鼓勵數字化漁業的轉型發展,如在《“十四五”全國漁業發展規劃》提出發展智慧漁業的戰略規劃,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提出加快智慧農業的數字化進程發展,在《數字鄉村建設指南1.0》中提出漁業漁政數字化,但缺乏針對數字化技術推動漁業產業轉型的具體配套政策。同時,由于我國目前對漁業數字化轉型未能明確具體的實施路徑,未厘清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環節間的關系,導致漁業數字化轉型速度相對于其他農業產業的數字化進程緩慢,數字化轉型進程不順暢,漁業數字化收益不明顯。
漁業數字化轉型是數字技術和漁業生產的深度融合,需要數字型人才和漁業人才的有機結合。目前,漁業領域高科技核心人才缺乏,根據我國《2020 年漁業統計年鑒》可知,漁業從業人員每年以接近2.5%的比率在下降,其中,專業型人才人數處于逐年下降的趨勢,尤其是集科技、漁業等知識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則更少。
一方面,懂數字技術的人才缺乏對漁業生產經營的認識,無法準確掌握漁業對數字化的需求,造成數字化和漁業生產過程的不匹配和不適應。另一方面,大量懂漁業的生產經營者又對數字技術缺乏認知,數字素養不高,缺乏從事高科技漁業的能力,也認識不到數字化轉型產生的經濟效益,造成眾多經營者既不愿意進行數字化轉型,又無力從事數字化漁業。
數字技術驅動漁業傳統生產方式轉型不是單純兩者相加的生產方式,而是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將數字和漁業進行深度融合,發揮數字技術優勢,推動漁業生產結構調整,提高漁業生產的全要素生產效率,促進漁業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加強對漁業數字化轉型的政策引導扶持和統籌協調。在《“十四五”全國漁業發展規劃》的基礎上,強化政策落地,各地各級政府根據本地區漁業生產實際情況,建立健全漁業數字化轉型的體制機制,制定配套法律法規和政策鼓勵。同時,由政府牽頭開展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各類漁業數字化產業園、示范園為基礎,培育各類數字化漁業龍頭企業,前瞻性部署和開展漁業數字化試點,不斷探索和改進漁業數字化領域的實際應用,加快漁業數字化技術的示范和帶動作用。
一是在現有部分漁業信息平臺基礎上,統籌構建全國性漁業資源綜合管理平臺,推進各地區子平臺的嵌入,實現從省到鄉鎮的多級聯動體系,使漁業數據服務于各級政府決策、服務于企業和漁民生產經營、服務于研究需要,充分釋放數據價值。二是建立全國性的漁業電商交易平臺。利用“漁業+互聯網”模式,建設串聯原料、生產、銷售環節的集收集、存儲、傳輸為一體的數據系統,實時提供漁業產品供需情況與交易信息,減少交易成本,打通企業原材料、物流配送、養殖、生產加工、批發零售等業務流程數據通道,提升資源配置效率[7]。三是整合科研機構與數字服務商,提供智能化管理和解決方案服務,為漁業生產提供線上實時咨詢服務,盡量第一時間解決漁業養殖、加工、銷售等問題。
持續推進補足漁業生產地區數字化基礎設施短板。我國漁業產業多處于遠離城市的地區,且多而散,數字基礎設施在這些產業地理范圍內建設較弱,數字化轉型受困于設備低下、寬帶不足、網絡慢的影響。政府部門可與企業合作,持續加大對全國性的漁業信息網絡、5G 基建、光纖以及漁業物聯網的建設力度,著力為漁業數字化轉型進行基礎鋪設。同時,應積極建立一批集5G 設備、數字智能裝備、物聯網、大數據于一體的數字漁業產業園、示范園,以點帶面,展示漁業數字化所帶來的成果。此外,加強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漁業生產裝備的結合應用,優化數字基礎設施在漁業生產過程中的現實問題,確保數字化裝備和轉型與漁業生產實際相符合。
漁業數字化轉型的目標是通過數字化基礎設施,顛覆傳統漁業生產人力成本高,環境污染嚴重,受病害、環境等不穩定因素影響較高的生產方式,實現智能化生產管理、可控性高、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方式,最終達到產業高質量發展。要構建圍繞全產業鏈生產的全流程、全要素數據獲取體系[8],開展漁業智能管理系統、數字化裝備、漁業物聯網系統建設,實現漁業生產過程數據收集、實時分析、智慧服務方案提供、智能操作的數字化管理。依托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建設數字漁場,實現生產和加工儲存端的智能化標準管理,形成集約化生產模式,淘汰傳統家庭式生產。在養殖端通過水質傳感器、聲吶等數字化技術結合,實現對養殖環節水質、溶氧、pH 值、溫度等環境指標監測和養殖對象的生理及行為信息的數據收集、儲存和分析。實時監控生產過程,從而促進漁業養殖管理標準化、智能化。
在加工過程中,通過智能化機械系統設定加工標準,通過物聯網和大數據相結合的智能化加工設備,實現對漁產品篩選、清洗、加工、滅菌、包裝的統一處理,確保加工流程標準化、統一化、可視化。對加工產品實現智能化登記檢測,加工各個環節可追蹤溯源,保證加工品質量的安全可靠性。
各級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大人才興漁戰略實施力度,積極出臺人才培育政策,加強對漁業領域人才的培養,優化漁業人才培養環境。漁業復合型人才和數字化人才數量與質量決定漁業數字化轉型的成功。各級政府應積極搭建漁業產業人才的鼓勵和補貼政策平臺,吸引高水平數字化人才進入漁業產業。
同時,改善漁業產業的發展環境和空間,引進人才,并預防人才外流。涉農高校水產、海洋等相關專業應積極開展數字化應用課程,培養學生數字化專業能力,鼓勵學生積極投入漁業數字化的研發領域,為漁業數字化轉型培養人才儲備。
建立農戶、經銷商、農業核心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以確定擔保關系,借助數據信息,廣泛收集生產資料,開展數據分析工作以建立完善的風險控制體系,將風險指標深入生產資料、供應商等環節,嚴格審批其生產經營情況。鼓勵金融機構與政府部門以及大型水產飼料、魚苗公司互聯合作,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根據生產企業過往養殖規模、信用等級、生產收益情況、資產負債等數字信息,對生產企業搭建預測和信用風險評估模型,將傳統漁業金融中小而散的信用口碑信息轉換成規范化、成體系的金融信息,開展智能審批,以減少資金借貸人工審批產生的信用風險和周期長的缺點。同時,通過數據信息技術,申請、使用貸款資金,聯合監管各個生產環節的資金流使用情況,確保資金的合理使用,降低借貸違約的信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