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鑫
(臨沂市農業科學院,山東 臨沂 276012)
新時代背景下,隨著農產品供應體系的不斷創新和發展,以數字經濟為依托,優化農產品供應鏈,不僅可以拓展更多的農產品銷售渠道以及推廣平臺,還能進一步提升農產品的社會價值[1]。傳統的農產品供應鏈存在缺乏強有力的組織領導、產品交易方式落后、流通信息不暢通、物流配送方式落后、資金融資困難等問題,利用數字化技術改進傳統農產品供應鏈模式成了重中之重[2]。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引起高度重視,加之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不斷推動消費升級。依托數字網絡平臺、物聯網體系等數字化技術延長農產品供應鏈,已成為多方關注的重點[3-7]。以理論分析和具體案例為重要方式,探究了數字經濟背景下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管理轉型升級的策略。
“數字經濟”的概念最早是出現在DonTapscott 于1996年撰寫的《數字經濟:智力互聯時代的希望與風險》中,我國“數字經濟”于2016 年杭州G20 峰會首次提出[8-9]。數字經濟是指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繁榮發展的環境下,將原有的商貿交易行為轉移到線上平臺,使用數字化知識以及信息作為生產要素以及對接要素,保證整體的交易流程更加順暢。數字經濟是當前新型經濟中的重要代表,利用數字技術能進一步活躍經濟環境,打造更加多元化的經濟活動,成為傳統線下生產交易的新型創新出口,提升了生產、銷售及售后服務的質量,為生產者和消費者營造了互惠互利的氛圍。數字經濟賴以生存的必要因素主要包含網絡、智能化技術、數字平臺,三者缺一不可,能為其持續性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新時期,數字經濟逐步在各行各業廣泛應用,成為農產品銷售以及創新的主要支撐之一。而農產品的產業鏈、供應體系也隨著數字化經濟的發展進行了變革,從具體的模式來看,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探究數字經濟和農產品產業鏈之間的融合方法。
1.2.1 生產加工的融合
傳統的農產品供應主要通過線下交易完成,由于缺乏合作而導致無法實現信息共享,供應鏈需求偏離預測指標等。通過數字化經濟打造的農產品供應體系,不僅能使參與者及時獲得大量的支撐數據,實現以銷定產,更有助于農產品逐步向一體化和專業化方向轉型發展。
1.2.2 貿易流通的融合
貿易流通是農產品銷售過程中的重點環節。以數字經濟為依托打造的農產品供應鏈,以數字化信息平臺為中心,實現扁平化管理,通過借助區塊鏈、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實現農戶、貿易商和消費者之間的串聯,能進一步提升數據信息共享的質量,為行情判斷提供更加有效的依據,減少農產品的損耗,控制流通成本及風險。
1.2.3 交易方式的融合
傳統的交易方式單一,與客戶建立連接有難度,營銷促銷信息滯后。數字經濟是以互聯網為依托的新型經濟體系,通過與農產品供應鏈之間的融合,可以打造出新的交易模式。比如,以淘寶、京東、拼多多等大型網上消費平臺為依托,營造銷售云平臺、線上互動體系,加強了各方主體之間的聯系,讓交易方式更加透明化、高效化、多樣化。
1.2.4 監管體系的融合
線上貿易形勢以及交易內容的監管將直接決定線上消費場所的規范性和專業性,讓農產品供應鏈借助信息技術實現網上監管的意義重大。數字化消費平臺監管主要表現為借助云計算、大數據及加密等新型技術體系,打造農產品供應鏈數據信息處理平臺、農產品安全追溯平臺、智能輔助模塊、安全監控平臺等,不僅可以實時進行農產品質量追蹤,還可以聯動物流管理、質量檢測、消費者權益保障等,全面提升農產品銷售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當前,我國農產品供應市場依托線上技術已經形成了多種類型的智能化管理體系,全流程、全角度實現了精細化管控,有效增強了農產品供應鏈的發展質量,為其后續的創新提供了充足動力。
山東鼎益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是集土壤改良、種苗研發生產、菌肥研發生產、種養殖、集成加工、儲存和冷鏈物流產業園為一體的全產業鏈農業產業園區,同時構建出一套數字經濟背景下的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模式。
1.3.1 數字經濟讓生產環節更加智能
物聯網技術導入農業生產領域,以傳統農產品“生產環節”為切入點,從源頭上實現生產智能化、精準化,推動農產品生產“安全、高質、綠色、生態、標準化、規模化”。
一方面,通過GIS 地圖在不同維度對農業生產數據、產業數據、行業數據等進行檢索和圖表呈現,在衛星地圖上管理和查看農場的地塊位置、區域劃分、農作物類別、物聯網設備位置、數據、工作狀態、實時視頻等信息。
另一方面,結合衛星遙感技術,積溫累計數據、實際降水量、日均氣溫的歷史數據和未來的預測數據,區域內土壤墑情監測的實際狀況,利用手機、互聯網等信息終端,及時掌握作物生長的溫度、濕度、光照、病蟲害、苗情生長狀況、農機生產管理、植保無人機作業數據等預警信息,及時排查異常報警信息,適時調整種植與管理方案,實現作物的科學化生產,最終達到節能降耗、綠色安全、增產增收的目的。
1.3.2 數字經濟讓運營環節更加多元
在全產業鏈管控模式基礎上,積極開發多種運營模式,包括農產品基地、冷鏈物流、中央廚房、農產品線上線下銷售平臺、景觀農業、休閑旅游觀光農業等,特別是以在校學生的綠色食品需求訂單,構建了從農田到餐桌的“學校綠色食品供應鏈”。
供應鏈實行大規模訂單化、綠色化生產,激活了綠色農業發展的內生動力,調動了農民生產綠色農產品的積極性;從田間地頭到食堂的全供應鏈管理,減少了銷售環節,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經營效率;以訂單引領綠色發展,以先進技術保證產品質量,以產品質量樹立品牌,以品牌擴大訂單,形成綠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機制。
1.3.3 數字經濟讓監管環節更加高效
嚴控食品安全風險,推進食品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施供應鏈管理,建立生產管理標準體系,構建符合運營與社會規則的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和監督體系。利用大數據系統,實現農產品從源頭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監控、監管,分析數據并將市場需求反饋給農民,避免貨不對市,實現生產有標準、銷路有保障的良性循環。利用農業物聯網的數據平臺,實施供應鏈管理、發布農產品市場價格指數、食品安全預警和自然災害預警等。利用物聯網的數據調查分析系統由服務驅動,面向政府職能部門監管、行業信息服務、科技推廣、大數據應用挖掘分析等,實現農業政務在線化、智能化、數據化、信息化。
農產品供應鏈是以農戶、加工生產企業、貿易商、零售商、物流配送、消費者為主體構成的消費鏈條[10]。供應鏈管理是建立在上下游相關組織的基礎上,為了實現流通成本控制、產品質量控制、物流倉儲管控、配送服務創新等相關目的形成的綜合性管理方案。隨著數字經濟的不斷發展,農產品供應鏈也逐漸由原有的單純線下供應轉化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供應體系,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部分問題亟待解決。
農產品質量安全規范化、系統化的管控能維護消費者的食品安全權益,但從我國當前農產品的生產、加工以及消費等環節來看,食品質量指標不統一,食品安全監管存在盲區,各區域信息化發展不平衡,技術標準以及線上管控缺乏協同性[11]。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戶、加工生產企業數量眾多,加之自然地理條件、不同區域的農產品管理以及銷售模式的差異等原因,導致農產品資源分散、跨地區差異性大。
農產品供應鏈管理體系缺乏一體化產品供銷系統,消費者所購買的農產品需要經過大量的主體進行多次轉運甚至轉賣,會增加流通成本。
數字經濟可以為農戶提供自主的線上銷售體系以及銷售平臺,但以農戶個體為銷售主體的零售商越來越多,不同的銷售主體秉承的銷售規模以及成本控制方案也有著極大的差異性。由于缺乏地方性領導主體,導致農產品難以實現跨區域銷售,不利于農產品供應鏈可持續發展[12]。
以新技術和新業態為基礎建立的新型農產品服務體系強調落實全角度、全方位的數字化改造,通過結合不同區域的自然生態條件、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生產銷售效益等相關動態性要素,充分利用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實現全產業鏈條的專業化布局,增強農產品生產時期的數字化效率,打造新的農產品生產格局,為后續供應鏈體系創新奠定基礎。從農產品生產的角度來看,數字化改造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實現,比如生產基地應用智能化攝像頭、溫濕度傳感器、土壤水分監測儀、無人機航拍等,可以為農戶及時收集相關的生產信息,提供更加精確、有效的生產決策。
線上農產品運營主要有公眾模式、地方模式、自建模式以及直播帶貨等,線上運營模式拓寬了銷售渠道,提升了農產品的銷售影響力,在農產品運營過程中借助大數據技術進行整體產業鏈的數據價值分析,增強農產品的信息反饋能力,通過跨鏈系統互聯以及定向銷售等方式為其后續提供持續性發展業務,打造以銷定產的系統性生產模式。
同時,在供應鏈管理的過程中,依托數字經濟建立的透明化、可視化的供應鏈體系,可以實現各主體的權責劃分,提升農產品銷售的數字化水平,明確各方主體責任以及實際權益,提升農產品銷售權責管控效率。
提升信息技術聯動,利用智能化、大數據等新技術進行農產品流通損耗的監控。據統計,我國果蔬類的產品流通損耗高達20%~30%,及時進行流通損耗控制,是提升農產品經濟價值的根本保障,也是進一步降低產品成本損耗的關鍵。可以結合不同農產品的實際運輸需求打造智慧冷鏈物流體系,實現全程溫濕度監測,確保產品質量和降低產品損耗;借助數字經濟技術手段,為第三方大型物流企業提供信息共享。通過專業化大型物流企業實現農產品的高效動態配送,降低農產品物流成本和風險。如果要從源頭上控制流通損耗,可以讓物流與農戶進行聯合,直接在生產基地上建立基礎性冷藏倉庫,利用動態性物流信息提供上下鏈的產品質量信息以及檢測信息。該方式通常應用在農產品直銷領域,可以降低農產品損耗的占比,還可以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建立農產品數字化信息監管平臺,是依托大數據及區塊鏈等技術,構建一體化和數字化的農產品質量追溯平臺,直接對農產品供應鏈的生產、加工、市場準入、流通等環節進行監管和溯源,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通過政府引導的方式建立農產品數字化信息監管平臺,提供農產品生產到銷售的各環節監管,為不同區域乃至同一區域不同地區提供具備引導力的核心主體,加強農產品銷售規范性、跨區域管控統一性、差異化標準協調力度。
通過借助區塊鏈及大數據等技術,打造智能的農產品供應鏈不同環節的信息云處理平臺,讓各主體之間進行信息共享,延伸農產品產業鏈,建立從農田到餐桌的系統性管理流程。通過引流和聚集相關數據信息,協同合作具備創新能力的數字化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網格,全面增強農產品供應鏈的管理效率和質量,實現資源合理配置。
以數字經濟為依托構建的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方案,不僅可以對應整個供應鏈中的各個環節,還可以為消費者營造良好的農產品使用體驗,為我國的農產品供應管理高質量發展奠定良好基礎,進一步提升農產品供應鏈的敏捷性和協調性。借助平臺和數據庫,實現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的數字化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