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阿青
高校學生公寓文化建設創新途徑研究
吳阿青
[閩南理工學院]
公寓是高校學生生活、學習與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它既是學生的第二課堂,又是思政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陣地。公寓文化建設工作所面對的對象來自于不同地域,且家庭背景和文化背景不同。本文從這一認知出發,提出高校學生公寓在文化建設方面的創新內涵、價值以及具體實施策略;實施策略中將涉及到價值觀念樹立、基本制度形成以及學生自我管理、網絡硬件投入等幾個方面。
高校管理;學生公寓;文化建設;創新途徑
從客觀角度分析,高校學生公寓在硬件和軟件建設方面的發展程度如何,會直接關系到學生培養、高校進步的程度。若在實際教育工作中,缺少對于學生公寓文化建設的關照,則顯然會產生一些既不利于學生、又不利于學校的弊端與問題。換句話講,當處于特定時代的、環境的背景下,展開學生公寓文化建設創新方面的思考,則可以在健全管理體系、解決相應問題方面謀求出路,給學校、學生協同發展提供機會。本文就高校學生公寓在文化建設方面的創新內涵、價值進行分析,且給出具體實施策略,實施策略中將涉及到價值觀念樹立、基本制度形成以及學生自我管理、網絡硬件投入等幾個方面。
依《現代漢語詞典》對公寓一詞的解釋,它有兩重含義,第一重含義是分戶居住的多層或者高層建筑;其二是一種租期較長、房租按月計算的宿舍。按照教育部門對于學生公寓建設形式、建設標準、建設原則等方面的要求與指導意見,可以認為:同宿舍相比,公寓建設及認定標準的科學性與規范性更強,在理論上可以兼具該詞字面上的兩種含義。
具體言之,學生公寓概念的物理范圍,將不限于某幾個學生所居住的一間寢室或者宿舍,而是可以被充分放大,直至包括單一宿舍、整個宿舍區,乃至成片社區。
受此范圍認知影響,高校學生公寓文化則一方面和高校自身管理水平、相關制度等相關,另一方面也會受到學生住宿、學習、娛樂活動影響;一方面可體現出硬件物理功能,另一方面也會折射出教育功能、品牌形象、文化價值等。
高校校園文化對于學校建設而言,是一種在長期積累后產生的特定環境氛圍,它可以全面顯現出學校的內在精神魅力,對于提升學校品位、促進學生成長意義重大,應該說校園文化建設創新在時代變革中演變為一項必然性要求。[1]而高校公寓文化建設創新則理所當然地成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創新工作的重要內容。一般認為高校公寓文化建設創新可從特定角度促進校園風氣形成、校園文化發展,而這也很合理地顯示出大學生公寓文化建設創新的實用價值:以公寓個體角度促成高校整體文化格局的優化。
高校公寓文化的約束功能、引導作用已經被大量教育學者與實踐者所共同探討,并形成了接近統一的認知。在此前提之下,公寓文化創新建設可顯現與時代同步的特點,有效帶動在校生在生活上塑造良好習慣。具體言之,身處公寓之中的成員,從不同地域匯集到一起,他們的性格、習慣與風俗習慣迥異。若想使這些成員享受舒適與和諧的生活環境,則必然需要其在平時作息、行為習慣方面達成默契。高校進行公寓文化建設創新的探索,可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的這方面要求被滿足,使之在樣板宿舍創建、文明宿舍評選等創新型方式的支持下,實現習慣的轉變與適應目標。
經過創新性建設之后,優質公寓文化環境會給大學生身心健康帶來正面陶冶,讓學生具有積極的思想品質,而這是高校思政工作進行所要有的必然載體功能。實踐中,從不同學校、不同專業學生特點出發,借助創新化形式開展公寓文化建設工作,所獲取的思政教育效果,也往往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及實效性。關于這一點,我校所摸索出的心理咨詢師進公寓做法,就是生動的驗證。在此做法的支持下,學生的所思、所想、所感被傾聽,他們的心理動態在被及時了解后,得到了來自于文化層面的引導及調試。再如教師走訪學生公寓的做法,則能夠深入了解學生在思政方面的動態,這也屬于文化建設創新所呈現出的必然結果。
對公寓文化建設和創新工作來講,精神文化建設是核心與靈魂所在。在工作實踐當中,管理者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做精神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并利用有效策略落實傳承,使之在學生公寓精神文化建設創新方面展現出引領作用。例如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基于核心價值觀的主題活動,在此期間保證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融為一體;再如可以重大事件、重大紀念日為契機,在公寓范圍內開展相應活動,對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進行宣傳。[2]另外,鑒于網絡的影響,可在公寓范圍之內,搭建基于虛擬環境的社區網絡平臺,讓學生在公寓中也能接受優質的核心價值觀引導。
工作期間除直接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引導工作之外,公寓若想突出文化建設的精神引導,還要將與主流價值觀相統一的傳統文化內容融入其中,也就是以堅持正面啟發引導、提升學生文化自覺為己任,幫助學生有效適應世界多元化文化格局。在具體工作開展期間,教育管理者要有直面大學生認知情況的勇氣,主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因人而異、因事而化的態度,宣傳普及優秀文化在當代所具有的顯性與隱性價值,在公寓范圍內強化學生文化自信心、文化自豪感。例如儒家文化中的慎獨自律觀念、道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想,都與公寓文化建設工作有著極強的協調性,可以及時加以引入。
高校需要展現出公寓工作中的規章制度作用,讓文化建設創設工作擁有制度基礎的保障。通常來講,將高校的管理規章制度做到更加科學規范,對于公寓文化建設創新而言,是無法規避的一項要點,尤其是在網絡環境下,完善網絡工作制度方面的內容,將會以更強的影響力施加于公寓管理。為此高校需要站在公寓管理的角度、文化建設管理的客觀需求開始,制定基本的規章制度,讓管理者和建設者有章法地開展工作。第二,高校需要在客觀環境變化時,對制度進行適度修正與優化,以此確保大學生可以在遵守和配合制度時,獲得更大的進步機會。第三,高校還應當強化制度建設層面的學生公寓行為檔案建設力度,并充分借助有效的綜合評測機制,使檔案內容發揮出文化建設作用。
大學生公寓文化建設期間無法忽視其主體作用,因此強化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將成為未來的一項工作重點。受此觀念影響,教育者首先需關注新近入學學生,引導其在公寓文化生活中自主形成配合基本制度的“自治”制度,也就是共同規劃建立與每個宿舍相適應的規章,相互約定共同遵守,像作息時間、衛生值日等計劃均屬此類。其次,可考慮指導建立“自主管理委員會”,在委員會內,主要負責人均為學生,學院指派的教師則擔負輔導職責,以學生為中心處理公寓的衛生工作、安全工作、文化活動等。[3]第三,可在公寓內部安排多級學生干部體系,用于及時反饋學生思想動態。最后,高校應當以學生直接參與、主動負責的社團為依托,進行各類校園文化活動的實踐嘗試,引入學生喜聞樂見的、具有濃厚興趣的內容,像公寓辯論賽、公寓文化節等,都要在內容和方法革新后,擴大其影響面,借此改善學生的公寓文化環境。
高校需要強化公寓方面的網絡硬件與軟件投入,使公寓的文化建設創新工作具有時代感。為謀求高校學生思政教育水平更好的發展,我國教育部門已經明確指出:高校需要做好公寓文化建設工作,特別是利用網絡環境,讓更多在校學生可以真正投入于自主建設管理、創新工作之中。然而實踐中可以看到,一些大學在開展學生公寓文化建設工作時,因為缺少足夠的公寓網絡硬件與軟件條件,致使其各項工作尤其是一些創新性工作的開展力不從心。扭轉這一現狀需要滿足兩方面條件:第一,高校需要將公寓網絡硬件投入工作做好,在持續性的修正和優化后,對適應公寓的網絡硬件體系加以完善,從而讓公寓網絡教育水平、文化活動支持水平得以進步;第二,高校還應當充分利用網絡設施功能,加大推進以學生為服務對象的網絡軟件建設工作,這可使其置身于更具時代氣息公寓文化環境之中。
高校應當以請教專家學者、引入專業文化等方式,保證公寓文化建設創新指向專業化角度。在高校工作回歸課堂教學的理念下,從課堂教學開始,以學生成才為歸依的工作思路受到普遍關注。此時高校需要從宏觀上分析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公寓生活,并對這些環節進行統籌規劃,如此可確保公寓文化建設工作與校園文化建設總體規劃相協同,而受此宏觀觀念影響,公寓文化建設亦應體現出專業性的一面,即具體開展工作時,要充分展示出專家學者的引領功能,使專家學者進公寓、進宿舍,在公寓區這一重要延伸“課堂”發揮出積極的導向功能,以其精神、人格與學術力量,引領大家更好地發展進步。而實踐中若學校想有效發揮出專家、學者的引領作用,需要多創造交流的機會,例如可在公寓建設初期讓學生住宿區與教師公寓距離拉近一些。事實證明,類似的、具有較高實踐可行性的舉措,會較大地拓展專業文化和專業精神在公寓范圍內的學習傳承,使公寓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展現出專業的、良性的互動與發展可能性。而從另一個方面來看,這種專業文化、專業精神進入公寓的做法,能促使學生形成公寓區專業學習意識,使其在潛移默化中意識到:公寓區的文化建設是一項必然且必要的工作,自己作為公寓生活的一分子,理應為公寓文化建設的專業性貢獻一份力量。
豐富高校公寓文化活動,拓展活動的寬度,是文化建設創新的未來出路。為此,高校可以借助多種形式,突破既有文化建設的局限性和藩籬。首先,舉辦公寓文化節是近年來部分高校嘗試后證明有效的做法,該做法實施時,學校給予足夠的政策或資金支持。各學院則可立足于本院工作實際,利用黨團活動機會,籌劃進行具有一定特色的、符合專業特點的且與公寓發展要求相符的文化活動。[3]其次,為了拓展文化建設的活動寬度,高校需要以公寓為中心,豐富活動內涵,形成具有標志性特征的活動品牌,用于推動大學生日常公寓文明行為的養成,像志愿服務推廣、文明宿舍評選以及安全教育、禮儀教育、公寓匯演等做法都可成為活動品牌下的附屬項目,與此同時,像與傳統節日、紀念日相結合的攝影、漫畫、朗誦等形式的開展也均值得倡導。第三,及時對創新活動加以總結,讓一段時期內的優秀活動經驗,在總結后擁有持續推進與向外推廣的可能性,像表彰公寓工作先進集體、突出個人的做法便非常具有代表性。
公寓文化的形成給文化公寓的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公寓文化建設創新其中可能涉及到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等多項內容,教育者需要以這些內容為導向,進行整體的、分門別類的深入探索,最終讓學生身處“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良好環境之中。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高校教育管理者需要從公寓文化建設價值出發,進行建設創新途徑方面的分析,本文第三部分所提及的價值觀念樹立、基本制度形成,以及學生自我管理、網絡硬件投入等,均是這一范疇內的具體研究成果。此成果以及其在未來工作中的持續完善,將使公寓文化建設成為一個理想追求的過程、一個校園文化成熟形態的獲取過程。
[1]孫亞林.創新學生公寓工作,開展“家和”文化育人[J].高校后勤研究,2020(S1):46-47.
[2]王太芹.高校學生公寓文化建設特色研究——對四所高校的實證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20(03):25-28.
[3]曹蕾,閆亮亮,王英國.以五個體系建設為抓手推進高校公寓文化育人:以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20(03):23-24.
(責任編輯:胡新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