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澤鈺 李 青
高校思政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優化路徑探究
鄭澤鈺 李 青
[浙江工商大學;山東政法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的一門必修課,其課程效果在于教師用怎樣的方式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而學生又是以什么樣的態度對待思政課,是值得思考的問題。要堅持問題導向,分析高校思政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分別在教學方式、理論素養、師生溝通和學科興趣、課堂抬頭率、對待上課方式等方面所產生的問題,剖析師生在思政課堂的表現,探索改變現狀的路徑選擇,以提高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效果。
高校思政課;教學問題;行為表現;優化路徑
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有引導的力量,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和思政課教師無疑承擔起了這一責任。思政課教材以全新的視角、最新的理論、最有深度的闡述呈現在學生面前。教師要將課本知識與現實生活融合起來,用有趣的敘事方法、成熟的教學方法傳遞給學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會思考如何將理論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在接受知識的同時洗滌自己的靈魂,鍛煉自己的思維意識,堅定自己內心,從而促進自身發展。學生將學到的思政課知識融入內心,遇到問題認真分析和思考,力求解決問題,在將來的工作生活中更加堅持自己當初的信念,遇事冷靜、果斷處理,從而走的路更遠、道更順。
馬克思主義認為,要促進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思政課以其特有的教育和引導方式,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學生在學習《思想道德與法治》這門課時,能夠對社會的種種現象產生深入的思考,從而在自己大腦中建立警示牌。學生不斷接受“三觀”教育,會促進自己與同學、老師和家長之間關系和諧,對社會的不公平、不公正現象予以譴責并不斷警戒自身。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離不開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氛圍,激發學生對未來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磨礪學生的意志;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塑造起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用理論剖析社會現象,用最鼓舞人心的話語激勵學生,用最真摯的感情感動學生,用富有特色的語言與學生產生共鳴。思政課教師不僅僅是思政課教師,在一定意義上也是學生的說話人、知心人,學生在課堂中的得到的啟發可以與老師進行交流,訴說自己的負面情緒,化消極情緒為積極情緒。教師的貼心、思政課堂的活躍氛圍都會提高學生應對消極情緒的能力。學生在教師與思政課堂的雙重因素鼓舞下,堅定必勝信心,從而提高自己抗擊負面情緒的能力。
思政課是學生學習黨史的最佳場所。思政課教師以充足的史料,充分的史實再現黨的歷史上震撼人心的瞬間。教師要借上課時機,將自己所學所想并結合課本知識盡數傳授給學生,并且拋出問題,在學生中間形成討論氛圍,鍛煉學生思考能力。當前,除黨史外,學生還要學習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四史”學習齊頭并進,讓學生明歷史、增強信心、堅定信念、不忘中華民族一百多年的屈辱歷史,激勵學生明確自己身上的責任,為之矢志奮斗。
思政課教師教學過程中同樣是學習的過程。面對全校的學生,教師創新教學方法,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非常關鍵。教師要在教學中通過與學生的不斷交流,明確學生喜愛的課堂氛圍和教學方式。每位老師有不同的教學方式方法,如果發現自己的方法不能促進學生對課堂的興趣,就要積極主動學習好的方法,這樣一來課堂效果就會大大提升。通過思政課堂,教師不僅改進了教學方法,而且得到學生的一致好評,這樣的教學是成功的,教學的意義就在于此。
教師要仔細觀察學生的表現,同時也要向學生了解對于思政課的認知情況。工科、理科、管理學等專業的同學,自己本身學習任務很重,對于公共課的學習只求修滿學分,追求“60分萬歲”,并不求從中學到知識,否則就會出現“專業課都學不會,為什么還要努力學習毫無相干的課程”等諸如此類的聲音,學生對課程的學習沒有像對專業課學習那樣用心,所以學生學習興趣度不高。
思政課堂中存在的問題——學生抬頭率普遍不高。學生大多數不是本專業的學生,興趣自然不高漲,課堂中“耍手機”,學習自己專業課程的知識,甚至擾亂課堂秩序的學生比比皆是。造成這種現象除了學生本身以外,與教師的授課方式有很大關系,如果教師講的內容不符合學生的興趣點或學習點,那富有個性的學生就不會選擇抬頭認真聽講。在學生看來,自己低頭寫作業、甚至聊天才是自己想要的,只要期末不掛科就萬事大吉。
大多數學生對思政課教材基本認同,但是教材理論知識太多,高深莫測。部分同學認為教材沒有很好的與實際相結合,不能將社會熱點信息融入。有的學生的教材沒有勾劃、標注的痕跡,甚至是全新的模樣,有的學生上課甚至不帶教材,認為只需要聽老師講課,而不需要教材。這種現象要引起教師的關注,如果教材無用,那課堂就沒有支撐點,不能達到目標教學效果。
很多學生雖然肯定教師的知識水平,但認為教師上課靈活度不夠,只是在重復書本知識,照本宣科,沒有將社會熱點現象與理論知識結合起來,沒有剖析問題的本質。學生認為教師并不能真正了解學生想要什么的課堂,兩者之間不能進行有效的溝通,長此以往,導致學生對教師上課的方式產生懷疑,更有甚者會認為教師上課只是走個過場,沒有傳授給自己真正的本領。學生認為教師應該將思想放開,不能思想僵化,要敢于抨擊丑惡現象,積極弘揚正能量,為學生群體樹立榜樣。
構建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與學生處在平等地位。在思政課堂中,教師傳授知識仍以“灌輸”為主,將課本知識強加給學生,使學生喪失了學習知識的興趣和樂趣。同時,教師為了起到營造課堂氣氛的作用,也為了迎合學生興趣,所運用的事例雖然本身有趣,但是并沒有真正起到教書育人的作用。
大學生富有個性,對于喜歡的事物會拼盡全力去學習,對于不喜歡的事物就會拼命舍棄。思政課堂中學生抬頭率低,各自做自己的事情,其實說明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溝通,教師與學生之間有年齡鴻溝、知識鴻溝,教師并不知道學生真正喜歡什么樣的課堂,如果一味按照自己錯誤的教學方法講下去,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所以,教師與學生之間應該經常性地溝通互動,以此了解對方更需要什么。
有的教師沒有完全構建起本學科知識體系,對教學方法探索不夠,課本內容吃不透,這在青年教師中較為明顯。教師要十分關注學生課堂氣氛的營造,探索適合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師運用啟發式教學、思考式教學等創新方式不夠,“有的教師片面追求思政課與信息技術的高度融合,只關注“如何教”而忽略‘教什么’”0。教師不能根據學生成長的特點設計教學方案,探索教學方式。所以思政課教師都應該認真思考,創新和完善教學方式。
1.加強主體自律,明確自身學習任務
學生作為學習主體,不論是學習專業課程還是思政課程,都應該做好自己的規劃,明確自身的學習任務。學生應該自覺地認識到思政課程是育人的主課程,可以糾正自身的錯誤,塑造自身健全人格,是成長成才道路上不可缺少的課程。針對學生自身上課積極性不夠、抬頭率不高等問題,學生本身應該加強自律,擺正態度,學習好這門對自身有利的課程。學生要積極思考,學習思政課程的意義是要真正應該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從而加強自己各方面的訓練。
2.堅定理想信念,將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
思政課是教書育人的主陣地。學生要真正從課堂中、從媒體上、從社會上真正學到有利于自己堅定信念的知識,學生只有堅定理想信念,才不會覺得思政課“假大空”,從而提升自身的興趣。學生在課堂中會積極主動發言,就自己思考的問題與任課教師積極交流,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學生要憑借自己內心的信念和信仰,主動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提高自己應對社會、與人溝通的能力。
3.鍛煉社會實踐能力,扎根基層服務基層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學生要鍛煉自己參加社會實踐的能力,在此過程中要堅持問題導向,帶著問題去思考,去探索,真正使自己得到鍛煉。學生參加社會實踐,主要目的是要鍛煉自己的腦力、筆力、眼力和腳力,掌握社會調查的本領,與基層群眾打成一片,將學到的知識用來解決群眾實際問題,為基層干部出謀劃策。學生應知道所有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都離不開調查研究,只有掌握調查研究能力,才能更有效地傾聽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制定出符合人民利益的好政策。
4.要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大局觀、民族觀
學生要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理工科的學生學一點文史的知識,文史類的學生了解一點理工科的知識。思政課貫穿每個學生的學生時代,并且會影響每個人的一生。學生應當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大局觀、民族觀,讓自己能夠理解思政課堂所學知識的道理,而不是認為它們都是“大道理”,毫無一點用處。思政課的奧妙之處就在于教育學生在涉及到民族大義、民族感情、國家利益的時候都不能犯錯。所以每個學生都應該學習歷史、掌握歷史知識,這絲毫不是什么壞事。
1.不斷加強學習,提升自身理論素養
一是思政課教師要十分重視自身理論水平的提升,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的學習,強化備課的功能和作用,將自己掌握的知識盡數傳授給學生,“做理論的研究者與傳播者,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理論的魅力”0。二是教師教學內容要緊跟時代前沿,關注社會熱點,將社會生活中的關鍵性事件融入課堂,剖析社會問題使學生看到其本質。三是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和應用,把課本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將社會正能量傳遞給學生。
2.以學生為主體,堅持雙方地位平等
思政課教師要注意師生之間的平等地位,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塑造雙方之間的良好關系。教師要關注學生需要什么,而不能一味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學生,更不能以恐嚇、威脅的方法逼迫學生。堅持學生主體地位,必須將學生置于第一位置,隨時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詢問他們對于課程的意見和建議,及時改進不合理的地方,學習優秀的教學方式,積極融入教學課堂。
3.練就調查研究本領,充實課堂田野調查
思政課的課堂教學形式固然重要,如果教師沒有豐富的社會實踐和調查研究的能力,很難做到把思政課講得有趣味。教師在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還要到田野鄉間走一走、看一看,把自己的教與學、學與思同我國實際情況結合起來,而不是從理論到理論,從書本到書本。我們國家培養的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如果不從課堂里面走出去,就不能把握實際,更不能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教師應該練就自己的調查研究本領,在此基礎上帶領學生深入鄉村、深入企業等充分了解基層各方面發展現狀,抓住關鍵問題,解決問題。在實地調研中掌握調查研究本領,以此本領鞏固課堂教學。
4.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思政課理論性強,將理論性的課堂轉變為有趣味的課堂是教師教學方法需要改進的地方。一是教師要采取多種形式的課堂教學方法,如啟發式教學、討論式教學等。二是教師可以把課堂搬到基層、搬到田野間、搬到具有紅色氣息的革命圣地或紀念館,讓學生親身感受紅色文化的感染力,凈化自己的身心,從而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應注意“實踐教學只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方法和補充方式,而不能反客為主”0。三是教師要結合大學生的個性特點,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并且根據學生特點的轉化不斷完善方案,優化教學內容。
5.加強對學生的考核力度,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思政課的課堂效果不好,很大原因在于學生對本門課程不重視,所以會造成不好的課堂效果。因此,教師應當對學生加強考核,完善上課簽到形式,嚴格要求課堂紀律,對表現過分的學生應給予適當的處罰,避免學生采取變本加厲的做法。教師要對平時作業和期末考試做嚴格要求,期末考試不應該只采取集中的試卷考試形式,而是要創新考核形式,采取考試+考查相結合的方式,提升對學生的能力要求,適當加大考核難度,讓每個同學都能夠重視思政課程。
[1]俞念勝.高校思政課教師踐行立德樹人使命的難題與對策[J].江蘇高教,2021(04):102-106.
[2]曹月柱,江慧英.提升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實踐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6):63 -65.
[3]魏燕妮.新時代講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把握好“六個度”[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10): 103-106.
2020年度山東政法學院科研計劃項目“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人文關懷研究”(項目編號:2020XQ03Z)
(責任編輯:楊書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