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瑞雪 許利民 齊 雨 王丹萍 梁桂華
新時代高校文化建設對研究生黨建工作的作用
袁瑞雪 許利民 齊 雨 王丹萍 梁桂華
[北京化工大學]
高校的文化建設能夠在潤物細無聲中為黨建工作的展開做好鋪墊、開辟道路,從而達到深度育德育人的效果,潛移默化過程中實現人才培養,進一步發揮黨建工作的功能。基于此,文章以校園文化建設為基礎,討論研究了黨建工作在研究生黨員、基層黨支部、學院、學校四個層面上出現的問題,這些可以通過文化浸潤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決,繼而進一步發揮黨建工作的育人功能。
高校;文化建設;研究生黨建;育人
高校作為21世紀建設者的搖籃,始終是意識形態工作的一線陣地,肩負著繁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時代使命。而文化建設的內容主要是指學生在校園生活、黨的建設中培育形成的共同的思想觀念、行為規范、紀律規章等精神財富與物質財富的總和,可以從物質、制度、精神三方面體現。[1]物質文化是指校園基礎設施,其承載著文化屬性,如教學樓宇布局、校園景觀設計、學校地標、“紅色長廊”等;制度文化涵蓋了校園和黨建的各項規章制度;精神文化則是指學生的精神風貌、道德意識等;對于研究生來說,精神文化建設一般以各類型文化活動為具體形式,而此類活動的開展通常是以基層學生組織為單位,由學校領導學院、學院指導基層黨支部、黨員輻射帶動周邊同學層層展開,這與研究生黨建的作用機制相似。因此,本文將試圖探討文化建設的開展如何在研究生黨員、基層黨支部、學院、學校四個層面上一定程度解決黨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高校研究生黨建工作在培養廣大研究生樹立遠大理想、堅定信念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進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本文將在研究生黨員、黨支部、學院、學校四個層面進行剖析。
1.主體意識淡化,集體觀念不強
部分研究生黨員在入黨后,容易出現認識偏差,認為只要完成組織交代的任務就是一名合格黨員,對待支部工作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難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和模范帶頭作用。另有一部分研究生黨員十分注重自身發展,通常會刻苦投入學術,并積極參加各種課外競賽活動,在專業學習上起到榜樣帶頭作用。然而,由于他們把時間精力更多地花在專業領域,加上缺乏對黨組織的正確認識,使命感和組織歸屬感淡薄,在個人與組織出現價值觀方面的沖突時,很難厘清“小我”和“大我”的聯系,集體意識和奉獻意識不足,缺乏全心全意為他人和集體服務的思想。
2.重視科研專業知識,忽視思想政治教育
黨員在入黨之前一般會接受由黨校統一安排的培訓,而有些人在加入黨組織后卻松懈下來,逐漸降低對自己的學習要求,導致部分研究生黨員對黨的基本理論知識尤為欠缺,沒有對知識進行內在理解,不能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變為自己的思想。有些研究生黨員以科研任務重、需要外出實習等理由請假,多次不參加支部學習活動,沒有意識到理論學習的必要性,更談不上會自主學習理論知識;還有部分黨員缺乏思想上入黨的覺悟,忽視黨性修養鍛煉,對政治理論和思想的學習是任務式的、形式化的。
1.黨支部凝聚力不足,黨員組織意識薄弱
研究生班團結構相較本科生更為松散,傳統的按照專業或班級設置的研究生黨支部,其成員通常來自不同專業和不同課題組,黨員們圍繞著各自課題組,忙于學術研究或導師項目的現象較為常見,甚至碰面時不認識對方,不利于提高黨支部凝聚力。有的研究生黨支部除了必要的常規活動,如黨員發展大會、轉正大會、組織生活會等,其他黨日活動較少,越到高年級越為普遍。也有部分高校探索了以課題組為單位構建縱向黨支部,但也存在支部班子力量薄弱,換屆不及時不規范,缺少專業黨務老師的指導,黨支部影響力和號召力弱,黨員缺乏組織觀念等問題,影響支部的發展建設。
2.支部制度和活動方式單一,黨建工作內容空洞乏味
當前研究生黨支部工作中較少出現已成型的制度和規定,支部臺賬沒有定期填寫,更多的是突擊補充記錄,支部基礎性工作不扎實,沒有形成好的工作經驗和方法,難以完成黨支部活動的常態化和品牌化建設。此外,高校研究生黨支部的政治理論教育方式相對單一,如聽報告、看紅色電影、交流座談會等,黨建方法老套,缺乏創新性,學習成效不夠明顯。有些研究生黨支部采取的黨建措施沒能考慮研究生群體特征,將黨建工作內容與研究生的科研生活較好結合起來,導致黨建活動較為空洞乏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黨組織的政治影響力。
1.組織分散,集體意識不足
從目前大部分高校存在多校區辦學的現象來看,研究生分布和管理分散,例如,學術型碩士和專業型碩士分散、不同學院分散、不同專業分散、不同年級分散等。[2]同時,學碩與專碩基于不同的學科培養計劃,甚至培養年限也不相同,支部建設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學院層面的統一部署難以滿足支部建設的差異化需求。這一問題的存在就導致整個學院的研究生組織管理呈現分散狀態,造成黨建工作開展也隨之分散,難以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
2.與學院自身專業特點結合的不足
不同的學院所涉及到的專業并不相同,學院與學院之間大到文理差別,小到不同理科、不同文科差別,大部分黨建工作難以利用這些專業差異形成自身特點,創立活動品牌,導致黨建工作的創新性不強,缺少與專業相關的結合性。這一問題的出現造成研究生參與度和積極性不強,黨建工作所帶來的感染力和實效性也因此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阻礙。
1.學校在多校區辦學中的文化建設實踐體系不健全
基于現如今高校建設和發展的現狀而言,許多高校創辦的新校區主要以地理位置較為偏遠的郊區地帶為主,校園外的很多基礎設施還不夠健全,造成了很多需要借用協調外部資源的活動難以開展,活動的組織和創新受到一定的局限;而對于眾多位于市中心、區中心的老校區而言,雖然地理位置優越、周邊設施齊全,但對于校區周圍的環境資源沒有做到充分利用,造成文化活動的開展形式單一,效果不夠深入。
2.學校在研究生黨建工作中對支部和黨員的正向激勵不足
現行的規章制度多為規范性文件,激勵理念落后,對部分高校研究生黨建工作中存在的黨員日常管理松散、黨委工作積極性較差、模式死板僵化等問題改善效果不明顯。這是由于在高校黨建管理的制度中缺乏以黨員黨委、基層黨支部的需求為導向性的激勵措施,沒有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公平理念,以考核來督促黨建是必要的,但規范性文件更加注重黨建工作的量,缺乏評價反饋機制以考核黨建的質。通過物質激勵、心理激勵等方法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能夠保障提高基層黨支部的動力與活力,高校應對建立健全黨建工作正向激勵制度給予高度重視。
1.開展特色支部文化活動,提升支部組織能力
基層黨支部一方面應在活動形式上進行創新,通過線上線下、校內校外等種種方法創新活動形式,另一方面也應在活動內容上進行創新,確保活動內容豐富并貼合研究生生活實際,從而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例如邀請學術達人做報告、組織暑期社會實踐和校內外志愿服務活動等,還可結合支部成員的職業規劃開展企業調研活動,使黨日活動更具實效性和深入性。用這種文化氛圍潛移默化地引導研究生如何正確看待問題和辨別是非,做好支部的思想建設工作,進而增強黨支部的組織力,提升黨支部的戰斗力、凝聚力和創造力。
2.提升文化建設參與度,增強支部影響輻射能力
研究生黨支部可以借助新媒體延展交流方式,提升文化建設參與度,做到人人參與,在討論中提升支部宣傳能力,向“智慧黨建”方向發展。如借助微信、微博、QQ等線上交流工具開拓網絡陣地,定期利用新媒體宣傳支部活動和學習內容,在重大時間節點上推出。如及時追隨新聞熱點更新話題,通過“真理越辯越明”的方式,在討論中引導廣大研究生深入思考、提升責任擔當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這種文化氛圍中強化研究生黨員的主體意識。
1.推動師生黨建一體化,營造全學院文化氛圍
首先,要讓思政課教師積極參與研究生黨支部的理論學習、座談交流等,了解所在問題和不足,積極為其解答困惑,引導研究生黨員逐步做到理論學習深入深刻,打造牢固的信仰之基;其次,可以利用公眾號、學習網站、軟件等先進互聯網平臺,積極開展學習和討論。例如:可通過教師發表話題——研究生支部或黨員參與討論、觀點分享——教師回復或視頻講解的形式,從具體的實際行動中強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最后,科研導師和其他專業課老師在科研和教學實踐中,將思政理念與科研理論相結合,發揮課堂思政教育效益最大化。例如:在課堂中結合社會背景介紹專業發展的現狀、重要性及前景等,增加學生的學習信心,堅定科研報國的理想信念,強化學生的愛國情感,真正從日常文化活動中營造全學院良好的文化氛圍。
2.開發學院特色文化,增強學生歸屬感
黨建工作相關活動的參與度和感染力與活動內容和形式密切相關。首先,文化活動的開展要注重活動對象的特點和需求。例如:要考慮到研究生黨員的年齡、時間、生活方式等特點,把握住研究生黨員這一群體的關注點、興趣點和切實需求,合理改善活動形式,追求內容與時俱進;其次,依托學院的專業特色,不僅能夠提升活動的質量和影響,還能夠打造特有的品牌文化活動,形成學院的特色文化,并且對增強學生歸屬感也同樣有所助益。例如:研究生黨支部可以到專業相關的企業等地點開展活動,通過真實環境的體驗和與相關人員的交流溝通,將理論與實際密切結合,從切實感受中培養研究生黨員的使命感,從實踐行動中提升新時代青年的責任感。[3]
1.積極強化校園文化建設,加強校園凝聚力
首先,通過重要時間、重大活動中發放學校文創用品,促進學生進一步感受校園文化氛圍,增加對學校的歸屬感,切實發揮文化建設的引領作用。其次,通過網站、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渠道宣傳校園文化內涵、歷史和先進人物、典型事跡等正能量,汲取榜樣力量,提升校園文化和環境品質。同時,可以積極實現線上和線下的有機結合,利用APP或小程序的專欄設置、信息提醒等方式為新聞宣傳、黨員互動、黨務工作等全方面綜合服務的開展進行改善和提升。
2.進一步完善正向激勵制度,強化基層支部活力
首先,要適當采取恰當的物質激勵來激發基層黨支部的活力。例如:開展樣板支部、黨員標兵、優秀指導老師等相應的評獎評優活動,刺激基層支部不斷創新活動形式和內容,促進黨建工作不斷積極發展。其次,高校要廣泛促進各學院、各支部開展談心談話活動,及時對學生黨員的近期思想動態、學習和工作情況進行了解和掌握。例如:可以參與基層黨支部的理論學習,分享自身對理論學習主題的深入見解或對支部理論學習的開展提出意見和建議等,促進基層支部更好地完善黨建工作,為支部注入不斷發展的動力。
在研究生黨建工作中要將研究生自身成長成才與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夢聯系起來,把高校文化建設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聯系起來。我國高校要引領積極向上的文化潮流,學院要落實開展豐富多彩的特色文化活動,基層黨支部要創新工作方法,使學生黨員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深化對黨的認識,激發學生黨員的參與感、認同感,在潤物細無聲中把廣大青年團結起來、組織起來、動員起來,充分激發青年人的能動力和創造力,為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1]高云朵.新時代高校學生黨支部的文化建設研究[J].黨史博采(下),2020(03):38-40.
[2]陳燕霞.關于高校黨建工作引領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以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為例[J].教育觀察,2021,10(34):52-53+109.
[3]鄭金召,王琦.基于高校思政教育視域下校園文化建設路徑[J].邊疆經濟與文化,2022(01):114-116.
本文系2022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微觀增長視角下基于激勵理論的高等教育評價研究(項目編號:ZY2205);2021年北京化工大學“三全育人”教育教學改革研究專項-“三全育人”視角下大學生黨員教育路徑探析(項目編號:2021BHDSQYR04);2021年北京化工大學研究生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課題-“五育并舉”視閾下研究生“大體育”教育體系建設的探索與實踐(項目編號:G-SZ-YB-202104)
(責任編輯:趙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