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菲 資尚曄 黃煜輝 黃璟如 拜鑫宇 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
中國首屆國際進口博覽會于2018 年11 月5 日在中國國家會展中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正式頒布發表了支持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并將其提升到國家級戰略。12 月1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表了《長江三角洲地區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其中講到,長三角地區是中國最活躍、最開放、最具創新性的地區。推動長三角區域金融同城化。更有利于提升長三角區域金融協同城市化的系統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有利于建設現代經濟體系,提高經濟在區域的匯聚度、區域之間的連通性以及發表的政策多個地方協同的作用,引導國家高質量發展。
以此為前提,構建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項目示范區提出了集中在綜合金融合作、發展綠色金融、促進金融信息共享等方面的“金融16 條”。但是從整體上看,長三角地區行政區劃監管與特色金融產品并不利于金融同城化的整體復制與推廣,示范區具體政策也不能有效延伸至長三角所有地區;現今跨區域金融業務處理起來較為麻煩,牽涉利益等諸多問題,并且已有的成功模式也很難復制。基于此,本論文將綠色金融作為突破點,綜合運用各種金融手段,在金融一體化背景下,開展綠色金融同城化建設的先行先試,以期保護環境和經濟增長目標雙雙實現,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
1.探索金融服務同城化,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先行先試
2020 年4 月2 日,位于上海的人民銀行總部聯合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執行委員會等12 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深化落實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金融支持政策推進先行先試的若干措施》(簡稱“示范區金融措施16 條”),代表著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金融服務的“同城化”倡議全面啟動。[1]2021 年上海合作組織現代農業發展召開的圓桌會議上,深入開展區域金融改革協作、協同發展、防控風險等方面的談話。其中,作為本次會議的重點內容,一同簽訂了《關于達成金融助力長三角“雙碳”目標的合作備忘錄》。重點是實現“雙碳目標”基本措施。致力于綠色金融協同發展。在碳排放量長期位居江蘇首位的情況下,蘇州以低碳促進綠色金融產業互動,探索規劃建設“綠色低碳轉型金融服務中心”“蘇州市綠色低碳綜合金融服務平臺”“蘇州市綠色低碳創新金融實驗室”三大核心平臺,逐步強化和完善綠色金融服務體系,促進綠色低碳金融產業轉型發展。[2]
2.金融同城化制度出臺,企業融資可實現跨區聯合授信
2020 年4 月,“示范區金融”給出了16 條具體方案,包含跨越區域間聯合授信、互聯互通、擁護金融機構一體化建立、搭建金融效勞綠色交融平臺、推進金融信息共享等。標志著在長三角綠色生態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將全方位開啟一項金融服務——“協同城鎮化”。
3.創辦金融服務創新發展聯盟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城際金融服務創新發展聯盟(以下簡稱“聯盟”)在上海創辦(2021 年11 月2 日確立)。聯盟的主要發展目標是“同心同力同建設,共創共享共發展”,圍繞著城市、綠色、科技、普惠等這幾個金融方面,緊密結合融合和“優質”兩個重點,突破和創新。
嘉興銀行作為創始成員單位,在區域金融一體化工作中發揮獨特的優勢,確立了“建造科技銀行”戰略特色發展目標,先試先行,牽頭創建了“金融支持翻新開展(嘉興)實驗平臺”,通過聯盟優勢,不斷推進與區域內同業的相關合作,服務好地方科技創新型企業,助力示范區高質量發展。
1.根據目前掌握的情況,長三角地區信用合作內容方式過于單調,信用共享方式的廣度和深度仍有待于進一步挖掘和拓展,信用合作的內容和方式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地方政府在跨區域背景模式下分區域施政,與地方政府治理密不可分的是長三角地區的地理環境。地方政府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會采取單一的環境治理模式,但僅憑這一點,為長三角地區環境治理定下長遠的目標,最終是無法實現的。如:蘇浙皖三省還缺乏有效的對接機制,與全國碳交易市場進行對接;長三角地區也缺乏有效的跨區域碳交易模式,以應對全國碳交易市場未能覆蓋的領域(能耗在1 萬噸標準煤以下的企業)。
在綠色金融信息共享方面,長三角地區的信用合作多是以“點對點”的形式,滿足不了企業和個人跨區域的信用需求,需要加強跨區域、跨領域的信用信息整合和共享,在公共信用信息歸納整合、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整合以及信用信息標準、技術和風險管理等方面,通過兩個地方政府或行業協會、部門之間開展合作。
2.長三角綠色發展不平衡,綠色金融發展仍顯不足
長三角地區治理同城化的推進步伐因跨區域行政格局下區域發展的不平衡而放緩。一直以來,在經濟環保的標準、重視程度、調控力度等方面,長三角各地區都有著明顯的差別。長三角地區的制度政策、制度創新和金融實踐項目,以制度政策框架、市場活力和保障措施的基礎上進行綜合評價。評估發現,以示范區外城市政策制定不細致、市場活力不強等表現看,長三角城市在綠色金融政策制定、市場活力、保障措施等方面差異較大。沒有足夠的保障措施,明顯表現出空間擴散的特點。如何消除區域間的限制,平衡區域間的經濟發展和環境差異,如何積極推動長三角綠色金融一體化發展,盡管各地政府已經建立包括長三角環保體系、建立區域環保機制等在內的多元化合作,但目前還缺乏可供借鑒的方案。
3.市場割裂使得長三角地區的綠色金融互聯互通有待加強
目前,長三角“三省一市”格局中,在商品、金融、勞動力等大一統市場尚未形成的情況下,市場分割現象較為明顯,環境權益市場仍呈分散發展態勢。信息不透明、功能不能互補、價格形成機制不完善、貿易壁壘等問題也存在于各個區域之間,導致區域內市場不僅區域間要素流動受阻,長三角地區綠色發展轉型也受到嚴重制約。比如上海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已經比較成熟,但對長三角其他地區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并不大,全國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也已經落戶上海。綠色金融產品、學術理論體系、基礎設施建設、省際差異和市域差異明顯的制度法規“剛性約束”等,還有待完善。
長三角地區人力資源結構嚴重失衡,導致產業結構差異很大,消費層次差異很大,收入水平也相差懸殊。由于其他三個省的經濟發展水平比上海市低得多,造成了其他省份嚴重的人才流失現象。優秀的綠色金融產品和因城市差異問題導致的制度政策不利于長三角綠色金融同城化的全面復制和推廣,示范區協調跨區域的聯動管理、風險共擔、一體化發展,但無法通過特定的政策支持有效擴展到長三角的所有區域,長三角全面金融同城化也面臨著這一現實難題。
長三角地區率先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環境權益市場中心。至2021 年12 月31日,碳排放配額(CEA)累計成交量1.79億噸,累計成交額76.61 億元。同年,上海建立了全國碳交易系統,為長三角地區碳市場一體化水平提升提供強有力支撐。長三角三省一市的環境保護“共保聯治”,從政策支持和保險角度為環境權益市場互聯互通提供了良好的運營環境。
長三角生態綠色綜合開發區從實際情況出發,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并實施相關激勵機制。它的激勵機制有經濟激勵與行政激勵兩個方面。從資金扶持上看,長三角地區兩省一市聯合投資建設綜合示范區及首個創業區專項財政資金的要求,近三年來,為保障首個創業區建設、發展及運行,項目總投資超百億。行政激勵主要由三部分組成:擴大綠色金融領域、增強包容性、讓多元化金融工具入駐:必須全面調整評價和評價體系;必須積極執行行政規定。
從全國金融中心的上海來看,以上海銀行業為試點,包括浦發銀行在內的六家中外資試點機構編纂“2021 年度中外資環境信息披露報告”成功,在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工作中形成行業示范。當前,上海正著手編制“十四五”國際金融中心發展規劃,并提出涉及綠色金融的三項工作:一是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創新。二是完善綠色金融服務,鼓勵綠色產業。三是加快和構建生態文明體系改革,加強形成與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現代經濟體系,發揮好政府引導作用。強化政策激勵,引導財政資源投向碳中和地區,激勵企業、金融機構積極進行環境、社會、治理等方面的信息披露。目前,68 個試點地區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試點工作已經完全覆蓋,并達到季度定期披露機制。
示范區重點解決不同區域和地區規劃標準和設計標準不一致的問題,并審查1+1+N 規劃體系的建立,即“示范區全面國土空間規劃+試點區國土空間規劃+綜合交通、生態環境、水利、供排水、工業發展等專項規劃”[3]。整合的最大難點是打破行政邊界和“無形壁壘要素流動”,從而讓市場體系趨于統一。對此,應當針對區與區之間投資項目管理體制不一致、產業特許權不統一等問題,制定示范區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清單,對試驗區產業發展清單、產業準入標準等內容進行明確[4];鑒于省際人才的認定要求不同,出臺相關方案,取消限制上限的門檻。
1.建設一體化示范區公共信息共享平臺
更深層次的改善長三角區域內部信息環境,構建統一的信息監管平臺,依循統一標準和實施細則規范信息發布,同時保障監管平臺的獨立性,有益于減緩長三角區域由于內部信息不對稱,外部信息不確定等因素引發的金融風險。加大“信用長三角”建設力度、強化“聯合懲戒”等,大力打擊失信行為,完善區域內部信用體系,維護金融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在金融對外開放的過程中,對于外部環境不確定的風險,要在完善聯防聯控機制、金融風險評估體系建設的同時,針對不確定風險制定應急反應預案,有效防范和化解不確定風險,穩定長三角金融一體化發展進程,繼續深化長三角金融領域對外開放,吸收國外高端金融人才,使金融機構治理體系建設進一步優化和完善。
2.在一體化示范區內設立綠色金融扶持政策超市
(1)發展綠色信貸。審查綠色銀行和綠色公司的設立、綠色項目的評估標準及認證方案。審查協調環境、社會與公司的治理標準,利用聯合授信,優化授信審批過程機制,鼓勵金融機構撤銷跨域收費。
(2)發展綠色普惠金融,適時適度獎勵金融機構創新服務金融同城化服務。
考慮到金融同城化的現實困難,按地區研發綠色金融產品,如能效貸款、森林管理證書抵押貸款、二氧化碳排放補貼擔保貸款和能源未來收益權擔保貸款;開發基于碳普惠的創新產品,建立一定的激勵引導機制,考慮借鑒G60 科創走廊推出的“科創貸”等金融創新產品的經驗,加強區域間聯合授信與金融數據共享,促進金融同城一體化發展。
1.示范區促進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環境權益市場
在市政多方探索實踐下,長三角區域形成了較為全面的綠色金融交易體系以及實踐經驗豐富的市場參與主體,有條件引領探索構建長三角區域統一綠色交易體系。建議以能源、環境、資源為核心領域統籌管理,審查和落實二氧化碳排放權、排污權、能源和水權等權益,以及配額市場、減排市場和普惠市場等三類的協調管理;通過長三角市政部門和市場主體的推動,綜合考慮各地區現實基礎和未來發展目標,分步驟有重點地推進,加快建立互聯互通的長三角綠色金融市場一體化。
2.推動互聯互通、一體化建設長三角綠色金融數字化平臺
通過加強長三角綠色金融統計信息共享,加強區域綠色經濟金融監測分析協作,逐筆采集長三角地區綠色金融業務數據,實現綠色金融業務穿透式管理,進一步完善長三角綠色金融信息管理體系[5];加快長三角綠色信用建設,重點關注碳達峰和碳中和,建立長三角統一的綠色評級標準、碳效評級標準等,促進將綠色評級、碳效率評級和其他項目和業務信息納入信用報告系統;協調各部委、政府大數據中心、通信運營商、社會網絡服務商等區域內具有可信綠色數據源的機構,收集和共享各領域企業能耗、碳排等信息和綠色公共信用信息,打造長三角綠色信用大數據資源池,發揮數據在綠色金融發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