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佳萍 王海霞 周嵬
(長春職業技術學院)
隨著現代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以能力為中心的現代高職教學的模式,盡管促進了學生們實際操作技能的提高,但卻導致現代高職教學中人文精神的不足、功利化趨向強烈等一些后果,形成了現代高等職業技術教學的弊端。
現代高職教育體系的弊端,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一是社會功利主義現象的嚴重,過分重視其社會功用,造成了職業高等教育目的觀向社會本位論偏離,社會本位論和個人本位論也相互脫離。二是忽略了學生個人的發展,偏離了人的全面發展的終極目標。三是謀生與樂業相分離。
黃炎培先生是中國現代職業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認為,職業教育的根本屬性是跨界性和社會性兩個方面。在職業教育培養目標、教育主體、培養模式和培養對象等方面,都具有與普通教育不同的類型特征,體現出與社會諸方面的廣泛聯系。黃炎培先生職業教育的主要目的有四個,一為謀求個人的就業;二為個人生活之保障;三為個人發展社會之預備;四為祖國和社會提高生產力之預備。黃炎培的職業教育教學理論始終堅持“社會性、科學性、公民化”的教育目標,以“手腦并用、做學合一”“知識與技能結合”的課堂教學理念,“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的教育目標,“愛崗敬業樂群”的基本道德觀念,為現代高職學校課程體系建立奠定了理論依據。
高職教育要實現立德樹人的基本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技能人才。高職人才培養中,“品德”應該排在第一位,而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中的“敬業樂群”“生命必需完善”“勞工神圣”等,也是思想素質教育中的重點內涵。
黃炎培先生指出:“設什么科,要看職業界的需要;定什么課程,用什么教材,要問問職業界的意見;就是訓練學生,也要體察職業界的習慣;有時聘請教員,還要利用職業界的人才。”為此,專業課程體系構建進行了廣泛的企業調研,進行了人才需求分析。
吉林省是東北老工業基地,汽車、軌道客車等機械加工制造業是我省的支柱產業。而隨著裝備制造業的快速發展,金屬加工設備、自動化生產線、機器人等機電設備正被各制造企業大量使用。隨著社會發展,機電一體化產品無論作為生產企業還是使用企業,其使用、維修和裝調都非常重要,因此社會對機電技術人才的需求量也大量增加。
專業對大中小型國企、合資企業、民企進行了廣泛的企業調研,從職業崗位需求和崗位職業能力分析入手,課程體系按照“工作崗位需求——工作崗位分析——工作任務分析——課程體系構建”的構建思路,針對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學生所面對的就業崗位群,按照職業能力逐步遞進的人才培養規律,融合國家職業資格認定標準,結合維修電工、維修鉗工、數控機床裝調維修工、數控機床操作工認證等國家技能鑒定標準,根據學生個體職業能力要求,以培養德育目標為根本,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以寬基礎、大平臺的原則設置專業基礎課程, 以培育專業核心能力為目標進行專業課程構建。
探索職業基礎課程體系改革,整合優化學校教學資源,執行選課制,突出高職特色。通過“揚長”教育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和專業需求,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探索專業課程體系改革,以行業企業調研為基礎,以實現專業人才培養要求為方向,打破專業大類間甚至分院間壁壘設置課程,構建“職業能力遞進”專業課程體系,重點建設崗前培訓課程,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探索拓展課程體系改革,推進學生第二課堂建設,推行學分積累與成果轉化,完善學生畢業標準。
以“工程交替”為主線,創立“兩段三結合”“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專業技能為核心,建立“分段培養、能力遞進”的課程體系。
1.分析專業人才培養方向與人才培養質量要求
(1)分析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在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要求方面,黃炎培先生并不是僅僅注重個人的職業發展,而是強調全社會的“共同之大目標”,職業教育要將職業學習者的職業發展與社會發展相聯系。故而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確定如下: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面向軌道車輛、數控機床、自動生產線等機電設備制造及使用企業,培養掌握電氣裝調、機械裝調和機電聯調技術,具有機電設備安裝調試、維護維修和操作能力,能從事機電設備的操作、維護維修、安裝調試、售后服務和機電產品設計等工作,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意識、精湛的專業技能和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與適應能力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
(2)專業人才培養規格
素質要求:必須具備良好的政治思想品德、身體素質和工作能力,以達到思想品德和身體健康條件;熱愛祖國建設,擁護共產黨的領導;有正確的政治是非觀點和法制觀念;富有較強的事業心和使命感;具備吃苦耐勞、敢于承擔的個人精神;具備創新意識與技能;具備愛崗敬業的職業素質;具有一定的自我學習潛力;具有細致嚴謹的工匠精神。
知識要求:了解基本零件圖及裝配圖的識讀繪制、必要的機械設計的基礎理論知識、機械拆裝、測量與繪制的基本知識、伺服系統設計的基礎知識、傳感設計、PLC控制系統的基本知識以及檢測、電氣控制等多方面的知識。
技術要求:掌握本專業基本職業能力,機械裝置的故障診斷能力、維護機電一體化裝置正常運行的基本能力、機電裝置的操作技能以及機電設備的基本電氣、機械裝調能力。
2.專業課程體系建立
機電一體化專業所涉及的各個企業,各種職位間都存在著不同的技能需求,同一職位中各個層次都存在著不同的技能需求。在大量的企業調研基礎上,經過對機械設備操作、機電設備裝調與維護等工作崗位技術能力的比較研究,按照企業職業能力水平遞進式的訓練原則,結合機械裝配鉗工、維修電工、數控車床裝調操作工等工人的國家職業資格認定要求,根據企業職業技能要求,開展階段技能訓練,形成“分段訓練、能力遞進”的體系。即在第一、二學期,重點利用共同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積累學生的基礎知識,提高人文素養和基本技能;在第三學期,重點利用專業核心課、單項技能訓練課,開展企業崗位基本技能的訓練;利用第四學期的綜合實訓項目教學。在第四、五學期學習階段,通過模擬仿真和實戰化的綜合訓練,使學生獲得職業崗位所需的職業資格證書,具備由學生向技術工人轉變的職業能力。最后的頂崗實習通過分期在工廠的生產線上進行崗位實訓,使學生體會到真實的職業環境,熟悉實際生產的技術標準和技術要求,形成職業觀念,完成由學生向技術工人的轉變,真正實現與企業的零接軌。
“分段培養、能力遞進”的課程體系的構建,主要從“一條主線、二個階段、三個層面”展開。
一條主線:以學生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根據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畢業生所對應的職業崗位及崗位能力需求,逐步培養學生的機電設備操作、安裝調試、維護維修及機電設備設計的能力。以能力培養為主線構建課程體系,并通過認識實習、體驗性實習、頂崗實習及課內驗證實驗、單項實訓、綜合實訓等實踐教學體系實現學生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
二個階段:學校學習與企業實踐兩階段教學,即2年學校學習階段、1年企業實踐訓練階段。學生從入校開始,通過兩年的校內學習,奠定一定的理論及技能基礎,再通過一年的企業實踐,全面提升學生的崗位職業能力。一年級在校內上課,教學任務主要由專任教師完成;二年級開始進入專業課,由學院和企業共同完成,實訓以校內虛擬為主、企業實操為輔;三年級的專業方向課和綜合實訓課主要由企業承擔,即到輕軌參加項目實戰。
三個層面:從基礎教學、專業教學、專長教學三個層面進行課程體系建立。
(1)基礎教學層面——系統地設計基礎課程平臺,注重通用素質的培養
黃炎培先生強調的“職業陶冶”,是培養學生職業精神、職業理想、職業態度和職業價值觀的教育活動。在專業課程體系構建中,應將立德樹人放在人才培養的首位,在課程體系中系統設計職業崗位規范和職業道德教育的課程與內容;以學生基本素質培養和職業遷移能力培養為主,形成技術應用能力必需的專業基礎理論是機電一體化專業課程內容的重點之一,同時,加強素質教育,以便更好地完成培養目標。
在職業基礎課程學習階段:根據高職高專工科畢業生在英語和計算機方面具備的通用能力、專業英語資料閱讀的基本能力、漢語應用文寫作能力、工程計算等的基本能力以及職業道德與職業素質,相應開設大學英語、大學語文、高等數學、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職業指導與創業教育以及機電專業英語等課程,以滿足培養目標的需要。通過文化基礎知識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時事政治,提高文化素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意識和健康的體魄,具有較好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意識,形成完整的人格,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加強專業基礎課程改革,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專業根據培養目標,開設識圖與制圖、電工電子基礎及機械設計基礎為專業基礎課。專業基礎課程教學中,結合專業基礎知識理論學習,引導學生對專業領域、企業生產和就業工作等進行感性認識,同時利用在專業基礎階段設置的基本實踐教學和基礎項目操作技能訓練課,完成基本技能訓練,提高學生的基礎實踐操作技能,為學生后續理論課程及單開實踐課的學習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以通識教育公共選修課程為主題,開發拓展課程體系。
拓展課程包括通識教育選修課程和第二課堂。學校每學期開設50門左右通識教育選修課程,學生可根據興趣愛好及專業需求,從中選擇4門;第二課堂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利用課外時間參加各類實踐活動和自主研究學習。
(2)專業教學層面——基于能力本位的專業核心課程
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以“大職業教育主義”為重點,認為職業教育應與整個產業界和教育界相聯系,這與目前我國職業教育所倡導的普職融通、產教融合的要求是一致的。機電一體化技術本身具有綜合化特征,它在技術上涵蓋了自動控制技術、傳感與檢測技術、信息處理技術、伺服傳動技術和機械技術。圍繞支撐機電一體化的支撐技術從操作加工、機械維修、電氣維修三個方面,結合技能鑒定標準,進行專業課程設置。
專業課程體系中按照課程性質可分為專業必修課和專業方向選修課;按照課程類型可分為理論課程、理實一體課程和實踐課程。在專業基礎課程學習階段,通過專業認識實習,使學生對專業、企業及就業崗位進行感性認識,通過專業基礎課程中的實驗及單項技能訓練課進行專業基本技能訓練,主要培養學生的基本實驗操作能力。
在專業課程學習階段,通過理實一體課課程、單項技能訓練及綜合技能訓練課進行專業技能訓練,使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動腦能力相結合,提高知識運用能力。專業課程在實施過程中采用“項目導向、任務驅動”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組織。即選擇具有先進性、適用性、開放性的項目作為教學載體,通過完成真實的生產或工作任務,促進學生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融合、提高。教學過程中,堅持以教師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堅持理論實踐相結合,實現“教、學、做”一體化。
(3)專長教學層面——以專業培養方向為目標
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建設專長教育課程,關注關鍵能力和職業能力的提升。按照專業技能形成規律,依據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所面向的不同企業、崗位,設計面向城市軌道車輛、自動化生產線、數控機床三個不同機電設備的專門化課程,學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某一專長方向選擇。
同時,學校利用實驗與實訓基地,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教學活動,主要包括在線學習、專業競賽、企業學習、社會實踐、志愿服務活動、學生社團活動、文體活動、創新創業訓練、職業資格認證和專題講座等。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利用課外時間參加第二課堂活動,能寓樂于學,并提高了理論應用于實踐的水平和創新能力,達到“敬業樂群”的目的。
3.以智能制造設備為載體,優化教學內容
加強校企合作,以高端數控技術、工業機器人、智慧生產線等現代智慧生產裝置為載體,引進產品設計與制造項目、工藝流程技術改造、機電設備維護和管理等現代企業的實際工作任務,貫穿人才培養過程。優化課程體系建設,在課程已有資源的基石上,不斷完成微課教學資源開發。同時在微課程制作技術基礎上,進一步補充了試題庫、案例庫等資源,實現在線或網上共享資源。
4.拓展人才培養模式,創建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以創新創業教學、課堂、實習、比賽、產品孵化為主體功能的”五位一體”課程結構,將對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訓練、技能提高與成果孵化等三個領域進行協調和融通,共同打造創新創業教學體系,把創新創業思想和技術能力訓練納入課程體系的日常教育流程。通過開辦創新型創業課堂,形成創新培養的良好氛圍。借助國家、省、市和高校舉辦的機械技術創新設計競賽等各種比賽,切實提高學生的創新水平。依托創客空間,為有科研興趣的同學提供共享場地、合作經營場所、政策指導項目咨詢等的創新平臺。
綜上所述,黃炎培先生的職業教學理念是很值得正在不斷成長中的高職院校所學習的。高職院校課程體系建立,既要重視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和學習能力,同時也要重視培養學生人格形成,以促進他們在將來的工作中敬業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