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開塬 胡源 王恒 郭文翠 王振鋒
河南農業大學 河南省鄭州市 45000
有句俗語“要想富先修路”,也就是說要先建立紐帶,將區域與區域連接在一起,將國與國連接在一起,落到實處就需要運用交通運輸工具將各個節點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個巨大的交通運輸網絡。得益于“交通強國”、“一帶一路”、“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等國家戰略的實施,我國經濟內循環和外循環均穩步推進,經濟形式整體向好,目前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雖然經濟遭遇了短期困難,但是隨后迅速恢復。交通運輸作為重要的承載體,需要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現代化智能交通運輸系統,需要培養大量的高素質高層次復合型人才推動交通運輸行業的發展[1]。高等學校作為高素質人才培養基地,需要響應國家政策的號召,滿足社會需求的變化,針對性地修改交通運輸專業人才培養的方案,對于農業院校更是如此。農業院校中的交通運輸專業處于弱勢學科的地位,發展自身困難重重,既要符合國家交通運輸人才培養的標準,又需要結合學校特色以及服務地方區域經濟,因此需要下功夫制定具有農業院校特色的交通運輸專業人才培養的方案。
德為導向,才是基礎;德靠才來發揮,才靠德來統帥。新時期,黨和國家面臨嚴峻的外部挑戰,境外反動勢力無所不用其極,需要有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肩負起民族復興重任的人才。我國作為最有潛力的發展中國家,雖然經濟實力取得了巨大進步,但是在國際上的話語權依然較弱,國外反動勢力依然猖獗,在中美對抗的大環境下,意志不堅定、缺乏自信者極易受到蠱惑,輕則敗下陣來,重則可能變為叛國者,所以,要以德為先,當然,才也不能忽視,當今的社會無才很難能夠生活下去。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從交通運輸領域具體來說,新時代的交通運輸類人才要熱愛和擁護中國共產黨,勇擔時代使命,為黨為祖國為人民多作貢獻;具備吃苦耐勞的意識,能夠吃苦,扎實肯干,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具備較強的創新思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理論要服務實踐,實踐反饋理論,推陳出新,不斷進步;鍛煉身體,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磨練意志,堅定自身的信念不動搖。
新時代的交通運輸行業所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復雜,大到大型場站的建設,小到一種交通工具,都會涉及多門學科,在這其中包括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如:交通工程學、土木工程、機械工程、環境科學、城鄉規劃、計算機科學、汽車理論、電子控制、信息工程、經濟學、法律法規、交通法規與安全、運籌學、管理學等等。這要求交通運輸人才除了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以及交通運輸領域的專業知識外,還需要掌握其他交叉領域相關聯的知識和分析方法。簡單講,要了解國際關系和當地的法律法規,具有環保和安全意識,能夠運用所學的各種知識(基礎知識:數學、物理、化學等;專業知識:交通工程學、交通法規與安全、汽車理論等;交叉學科知識:土木、機械、計算機、大數據、物聯網等)分析解決交通運輸類的實際問題,并具備經濟與管理的知識,能夠對交通運輸效益做出分析、判斷的人才。
“一帶一路”、“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等戰略一方面推動了中國企業“走出去”,另一方面也“引進來”國外企業,這種形勢要求交通運輸人才具有國際化視野。具體講,需要熟練掌握外語,關注不同國家和地區在交通運輸領域的措施,具有開放、包容的意識,有意愿學習國外先進交通運輸技術及其組織管理方式。當然僅僅是語言和學習的意識是不夠的,國家化視野不能僅局限于“引進來”,更重要的“是走出去”,也即是將引進的技術或者知識消化吸收,結合國內的相關技術和標準,推出新的技術和標準,并將新的的技術和標準推向國際。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普及,近些年來,國家政策在不斷調整,突出特色、服務地區經濟是高校一個有效切入點,因此需要調整人才培養模式,以加快高校轉型。以河南農業大學為例,學校堅持“聚焦農、小綜合、大特色、創一流”的發展思路,以改革為動力,以學科建設為龍頭,突出辦學特色,正在努力建設一所以生命科學及其相關基礎學科為先導、以農業科學為優勢、特色明顯的教學研究型大學。交通運輸與生命科學關聯度不高,在農業科學中處于輔助學科,所以在農業院校中交通運輸專業處于弱勢地位,農業院校中交通運輸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2]:
農業院校在農學、園藝、植保、煙草、牧醫、食品等方面投入較多的教學資源,教學設備和實驗設施豐富且更新速度緊跟時代,交通專業雖然可以共用基礎教學設施,但是實習場地、實習設施、課程實踐場地、課程實踐設施,這些無法共享,且由于處于弱勢地位,場地和設施十分有限,設備更新速率更慢。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目前有效的教學模式,農學、園藝、植保、煙草等的實踐與工科的交通運輸專業差別很大,實踐環節很難能夠共用場地和設施,且交通運輸專業的實習設施價格較貴,農業院校提供給交通運專業的教學資源十分有限。由于“一帶一路”和“交通強國”交通基礎建設具有規模大、工期緊、要求高的特點,所以需要大量具備著堅實的專業基礎、又能夠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應用型人才,實踐環節的薄弱阻礙著農業院校交通運輸人才的培養。
“大數據”、“智慧交通”、“互聯網+”等在交通運輸領域的作用越來越凸顯[3],對交通運輸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由單一交通領域向多個交叉領域擴展,不僅需要具備交通運輸專業知識,還需要掌握部分軟件編程、數據檢索、土木建設、經濟效益分析、人員管理等學科的知識。部分農業院校交通運輸專業的課程仍以交通運輸技術較為主,比如:汽車構造、汽車運輸組織學、技術經濟學、汽車檢測與維修、發動機原理等等,像智慧交通、人工智能、車聯網等的課程較少,與社會的發展有些脫節。除此之外,交通運輸專業傳統專業課程內容滯后于時代發展,比如:汽車的發展方向必然是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車載電動機、整車控制系統等內容較少或者是沒有,部分高校還是局限在傳統汽車,講授內燃機和變速器等內容。
國內農業院校對交通運輸人才的培養仍是重理論輕實踐:理論課程以教師講授為主,而案例教學、模擬仿真教學較少,雖然高校教師在課程上加入了視頻演示,課堂上有提問和討論,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但是視頻并不是針對課程專門制作的,會有內容缺失或者視頻切合度不高等的問題,提問和討論還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參與度不高且僅有部分學生參與;實踐課程也是以講授為主,學生缺乏動手操作的過程,其主要原因還是缺少實習設備或者設施不足。課程考核以閉卷考試為主,在最終成績中占比較大,忽視了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引導,動手能力的培養[4]。
部分國內農業院校師資隊伍整體實力薄弱,教師中博士和碩士占比較少,但是隨著國內研究生畢業數量提升,海外研究生的歸國,此問題正在逐漸改善。部分國內農業院校不重視教師能力的培養,新進教師剛開始從學生轉變為教師,教學經驗十分有限,需要持續的培訓。社會需求中最主要的是企業需求,許多高校教師專注于理論教學,缺乏企業的從業經驗,與企業接觸較少,對于企業的實際訴求了解甚少,所選取的教材,教授的知識不能適應當代的技術發展。除此之外,教師知識背景過于單一,集中于傳統的交通運輸領域,這無法滿足新時代的交通運輸人才的培養,新時期的交通運輸行業需要復合應用型人才。
交通運輸專業在農業院校中面臨最大的問題是經費有限,導致其發展受阻,當然專業本身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做出改變:課程內容需要調整,實踐課程需要加強,師資隊伍需要補強。
一方面農業院校學校層面要轉變思想,農業院校雖然是以農為主,但是需要多學科協同發展,就如木桶效應,短板學科必然拖慢學校的發展,將來的農田和林地間不會僅有作物與植被,還存在各種耕作或者收割機械,需要智慧交通做引導,農林產品需要物流運輸,也需要儲存或者中轉的產站,這些與交通運輸專業有關。農業院校需要交通運輸專業的輔助,需要投入更多的教學資源。
另一方面交通運輸專業要立足于所在學校的辦學特點,結合社會需要,培養高水平應用型人才,服務于區域經濟的發展。采用OBE 的教學理念,推動學生主動學習,以案例教學、小組討論、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等方式增強學生自主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建立課后師生溝通渠道,鞏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使學生具有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切合社會需求[5-6]。
農業院校在制定滿足新時代人才需求的人才培養計劃時需要注意以下三點:(1)傳統交通專業的基礎課程和核心專業課程不能刪除,萬變不離其宗,交通運輸核心知識對于學生理解交通運輸領域也是重要的,但是核心課程的內容需要與時俱進,因為半導體產業的進步使信息化、智能化滲入各行各業,目前交通運輸行業也在逐步向無人化、智慧化發展,所以這些在核心專業課上沒有的內容要有所體現;(2)新增大數據、人工智能、編程、互聯網等相關課程,可培養學生交通大數據收集、分析、處理能力,具有人工智能、無人駕駛方面的基礎知識。由于培養專業學時的限制,所以專業負責人要統籌規劃,結合學校發展規劃,地區的經濟需求,刪除一些不合適的課程,精心選取符合專業發展規劃的新課程;(3)農業院校結合自身特色和區域特征,新增特色課程或者特色內容,比如,拖拉機汽車學、無人農場、智慧場站等等。各高校的專業要與相關行業多交流多溝通,最好是開設特色專業,目前國家倡導高等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起碼要滿足區域經濟的需求,高等院校要更重視培養人才的質量而不是數量。
依據這樣的課程設置既可以保證學生完成基礎知識的構建,又可以拓展學生的眼界,更可以為區域經濟提供合格人才。
實踐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必要環節,實踐環節分為多個層次進行[7]。(1)理論課程增加課程實習環節,學生通過實習環節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考慮到農業院校交通運輸專業預算有限,課程實習環節可采用虛擬仿真技術,建立虛擬仿真平臺,最大時限度的降低課程實習經費預算;(2)開設實踐課程,通過讓學生實際操作,使學生能夠運用交叉學科的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實踐課程也可采取虛擬仿真與實物教學混合模式,雖然初期成本高,但是虛擬仿真后期維護成本相對較低;(3)與企業、科研院所合作建設實習基地,如果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實踐課程可與企業合作,使學生切身體會行業的真實需求,學會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與方法。
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交通運輸人才的重要保障[8]。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可從三方面入手:(1)引進多學科人才,新時代的交通運輸領域需要多學科人才,不僅需要機械、汽車、信息方面的人才,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多方面的人才也需要引入。需要注意的是,引進人才的研究方向也要與交通相關,因為專業若提供不了基礎的科研設施,將來也是留不住人的。(2)持續加強人才培養,可以集中培訓,也可以出資參會交流,交通運輸領域在快速發展,教師的素質要持續的提高,以滿足社會的需求。(3)與企業交流,產學研融合。學校學院層面需要給予支持,創造機會,鼓勵教師參與到企業中,教學的目的都是培養合格的適應企業需求和社會發展的人才。
“交通強國”、“一帶一路”等倡議的實施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交互融合推動了交通運輸行業的快速發展也對交通運輸專業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交通運輸人才的培養面臨新的挑戰,需要高校適時調整,尤其是處于農業院校的交通運輸專業面臨更嚴峻的挑戰,在有限的預算下找到符合專業自身發展道路十分困難,但是通過沉淀內核,突出特色,針對性改善教學、調整課程、加強實踐,也可以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符合區域經濟高質量交通運輸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