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芳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保定市徐水區支行 河北保定 072500)
政策性銀行對政策落實具有重要價值,加強對政策性銀行金融風險的系統性評估,了解其主要風險來源,強化對風險的針對性化解,能確保政策性銀行加強政策落實,降低其金融風險,助推政策性銀行在我國轉型階段抓住時代發展機遇,勇于迎接挑戰。政策性銀行需在改革階段快速作出改變,提升風險感知能力,才能在金融行業繁榮發展時期科學化地進行資金投放,推動多元領域協同發展。
銀行業金融風險具備不確定性、客觀性、疊加性和傳染性等特點。首先,銀行的金融風險會受到社會風險等相關因素影響,而社會風險因素具有不確定性,因此銀行業的風險和損失也具有不確定性特征;其次,金融風險具有客觀性特征。雖然金融風險具有不確定性,但其本身是客觀存在的,雖然發生領域不同,但一定會發生,因此其具有客觀性特征;再次,金融風險本身具有疊加性特征。部分金融風險不會在初期顯現,而是在積累到一定程度后集中爆發,疊加會增加金融風險的破壞力;最后,金融風險具備傳染性特征。金融風險的出現容易導致各種風險集中爆發進而引起金融危機,甚至威脅全球經濟金融安全。了解銀行業金融風險特點,加強對其金融風險特點的客觀認知和了解,可以進一步提升對金融風險的重視程度,加強風險防范,進而針對性地優化風險防范手段,助推銀行金融業務有效優化。
當前形勢下銀行金融風險防范過程中需遵循與時俱進原則,樹立創新意識,不斷基于國家宏觀政策落實國家制度和方針,確保借助政策性銀行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發揮政策銀行的社會價值。雖然我國政策性銀行在不斷創新與優化過程中已經取得一定成績,但業務發展過程中仍存在部分薄弱環節,需進行針對性完善,樹立創新意識,與時俱進地推動政策性銀行發展和優化,才能在防范金融風險的同時提升管理水平,更能將國家政策落到實處。與時俱進地推動金融風險防范模式得到優化和創新,是政策性銀行發展所需,也是實體經濟發展所需,政策銀行為企業提供多元扶持有利于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可為中華民族復興夢的實現奠定良好的基礎。
政策性銀行加強風險防范是持續性發展的核心手段,國家要不斷加強對政策性銀行的關注和重視,希望推動其優化貸款結構,提升貸款質量,以此在化解金融風險的同時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政策性銀行發展時需要堅守突出重點原則,充分加強對現有政策的科學化利用,切實履行好政策性銀行的職能,以此推動地方發展。例如,落實退耕還林政策時可積極加大對相關企業的補助,既要在政策落實階段了解政策落實情況,也應減少不合理的貸款支出,強化對企業資金運用情況的科學化控制,才能在落實政策時切實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基于市場要求加強有效改革,提升信用貸款質量與效率,有助于政策性銀行發揮其社會效益,也能使政策性銀行在防范金融風險的同時解決發展問題,實現科學化發展。
新常態背景下銀行業加強金融風險防范,對工作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強隊伍建設,防范可能出現的道德風險,拓展資金渠道,提升資金利用率,能在法律法規建設時優化風險補償體系,又能助推政策性銀行健康發展。
首先,加強隊伍建設。風險防范過程中針對性地防范道德風險,能更好地推動金融業務進行優化和創新,可在加強風險識別過程中提升管理質量與管理效率。例如,可持續性地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政策性銀行應積極與行政部門和企業展開科學化溝通,要適當引導偏離道德行為,提升監管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培育誠信風氣才能在和諧社會建設中針對性地防范道德風險。組建一支道德規范的工作隊伍,加強對金融業務的全過程監控,督促員工盡快樹立責任意識與擔當意識。為激發員工主觀能動性,銀行內部可完善績效考核體系,對優秀員工和在工作中出現問題的員工進行科學化獎懲,努力加強銀行內部員工的思想道德教育,持續增強其職業核心素養,借助多元培訓活動提升員工的綜合能力與綜合素養,為政策性銀行軟實力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礎。隊伍建設能科學化防范道德風險,可使政策性銀行在規范化運營過程中及時加強風險識別,有效迎接多元挑戰。
其次,拓展資金渠道,提升資產流動的科學性。政策性銀行以貫徹落實國家政策為核心發展目的,具備較強的社會價值。為實現可持續性發展,政策性銀行可拓寬資金來源渠道,保證資產質量,以此提升經營效率。一方面,政策性銀行可針對性地開拓資金來源渠道,拓展業務范圍,借鑒不同國家的政策性銀行運營辦法,增強資金儲備力量;另一方面,為確保資產流動率提升,可從貸款業務操作方面提升流動性資產的占有率,拓展資金運用范圍。政策性銀行需積極落實國家宏觀政策,要在政策落實階段明確多元化業務,持續性提升盈利能力,進而在保護弱質產業時加強風險投資,確保政策性銀行在可持續性發展過程中加強對農村經濟的積極鼓勵與扶持。
再次,優化風險補償體系。政策性銀行主要服務于弱勢項目,利率相對較低,可切實構建利益補償體系,助推其消化風險。例如,可創新現有呆賬準備金制度,提前預估可能出現的損失,增強準備金的及時性,構建科學化沖銷制度。優化利益補償體系,能再建立風險補償機制后實現專款專用,可在風險預防過程中快速實現風險分散和轉移,增強政策性銀行的風險抵御能力。
最后,完善法律法規,化解相應制度風險,實現金融業務的規范化運行,提升政策性銀行金融風險防范能力。隨著政策性銀行的不斷發展,我國應隨之優化相關法律體系,在明確政策性銀行職能和社會價值的基礎上,借助法律法規降低其經營風險,并利用法律手段維護銀行利益。法律法規建設過程中,可綜合性考慮政策性銀行職能,爭取向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部門爭取一定的扶持政策,使政策性銀行的支持范圍逐漸明確。為提升法律法規的人性化,可鼓勵政策性銀行參與法律法規建設,進而實現法律法規的優化和創新,確保其為政策性銀行發展保駕護航。
新常態化背景下,銀行業發展過程中強化金融風險防范,健全預警體系時優化風險處理機制,可切實提升風險識別水平,降低操作風險。
首先,政策性銀行應針對性地優化風險預警體系,將貸款企業的實際經營狀況作為預警信號,由專業人員及時了解企業情況,以此把握資產質,爭取將風險扼殺在搖籃萌芽階段。政策性銀行可從四個方面入手,把握金融風險的關鍵要素。第一,加強企業道德風險預警。 例如,個別企業會向銀行提供虛假資料、企業內管理人員存在相關違規違法行為、違規開設賬戶、騙取信用或在其他銀行有主觀違約記錄。加強道德風險預警,有利于政策性銀行風險識別水平的提升;第二,加強對貸款使用環節的預警。例如,部分企業可能不具備規定比例內的自有資金、未建立風險準備金、違規使用銀行貸款等。了解貸款使用環節,既能加強風險預警,又能提升風險識別能力,確保政策性銀行加強對企業的全方位了解;第三,商品庫存預警。例如,可定期審查商品庫存、了解倉儲設施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企業生產時存在的過度損耗現象。強化對庫存環節的科學化關注,能在了解企業的基礎上掌握企業的運營狀態;第四,銷售環節預警。例如企業出庫時未向銀行報告、貸款本息逾期不還等異常現象。完善相關風險預警體系,優化風險處理機制,基于相關預警信號及時了解企業的異常經營行為,及時上報,能在第一時間內發現風險,提升風險防范的前瞻性。政策性銀行相關工作主體要提升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加強風險識別,也要在風險事件發生后及時啟動處置預案,嚴格追究責任,避免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
其次,加強風險規避處理。健全風險機制,快速了解風險狀況,提前進行規避,提升政策性銀行的管理能力與管理質量,可有效降低金融風險。例如,政策性銀行可對貸款額度過大的項目進行針對性調研,適當拒絕,提前規避風險的產生。提前展開風險規避,助推政策性銀行優化資產結構,借助信貸加強對農業企業的科學化支持,通過資產占比降低資金損失風險,可使政策性銀行邁入健康可持續的發展階段。
最后,加強對風險的分散處理。想要提升風險防范質量和效率,需進行風險分散。政策性銀行可在特定時間內實行風險整合,在風險分散過程中針對性地調整信貸模式,使銀行內的短期貸款與長期貸款達到平衡,優化資產結構組合,改變現代風險防范體系,實現政策性銀行的科學化發展。
新常態背景下要加強對銀行業金融風險的進一步分析,展開科學化防范,借助內部控制制度的優化與創新優化風險控制體系,可制定一系列內部控制新舉措,完善風險控制流程,并借助現代化風險管理技術,助推銀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首先,銀行業可在金融風險防范過程中推動內控措施創新。政策性銀行快速提升自身實力,需以信貸業務為起點,完善風險管控體系,促進信貸業務標準化發展,才能在防范金融風險的同時明確不同崗位的工作職責,并基于相關管理制度完善內控體系,實現政策性銀行的科學化發展。例如,政策性銀行可在完善業務流程時明確相應的風險管理體系,確定不同主體的不同責任,借助科學化獎懲制度推動工作科學化規范化發展。為確保風險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實,政策性銀行需進一步優化稽查體系,積極配合執法部門工作,及時了解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采取針對性解決措施,從而加強風險防范。
其次,優化風險控制流程。以政策性銀行經常出現的信貸風險為例,政策性銀行可基于國家宏觀管理制度優化信貸管理體制,實現標準化操作,加強對信貸工作的科學化管理。傳統管理模式已不能滿足銀行業發展需求,加強金融風險防范時須打破傳統落后的管理模式束縛,建立具有政策性銀行特色的管理模式。例如,可進一步落實“實貸實付”,信貸人員應加強對貸款的科學化審核,通過系統性審核保障承貸主體具備償還能力,又要確保貸款發放進度的合理性。要堅持“放支同審”,綜合考慮項目工程進度、收購入庫進度及企業用款需求,分批次放款,嚴防資金滯留,確保有限資金發揮最大價值,提升資金使用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客戶經理應加強對貸后的穿透式管理,通過現場與非現場檢查,延伸了解貸款資金使用去向,嚴防資金挪用。做好擔保管理,定期核保,重點關注保證人經營狀況及擔保能力變化、抵(質)押物的價值變動。提高風險識別能力,尤其關注涉訴風險,充分利用企業征信、天眼查、企查查、中國裁判文書網等系統及時監測企業信息變化、涉訴等情況。新常態背景下銀行業金融風險相對多元化,加強風險控制過程中明確法律責任,強化對不同主體的有效約束,在明確責任歸屬過程中嚴格追責,可提升制度落實效率,為增強員工主觀能動性,銀行可完善激勵體系,暢通優秀人才晉升渠道,借助物質與精神的雙重獎勵鼓勵員工不斷提升責任意識。
最后,積極引進先進風險管理技術。新常態背景下,銀行金融風險防范是一項長期系統性的工程,要積極學習先進金融分析技術,基于政策性銀行發展需求強化風險預測,及時化解可能出現的風險,能降低風險發生概率。我國政策性銀行可加強對西方國家先進技術與經驗的借鑒,基于我國國情助推其本土化改革,優化風險防控思路,確保在風險防范過程中及時實現規避風險。政策性銀行可持續性優化信貸管理系統,借助現代化系統強化對相關業務的科學化了解,以此降低運營風險。信貸管理系統的運行對工作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工作人員要按規章制度熟練操作系統,在顧客信息采集時,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完善客戶數據,為客戶提供針對性服務,進而提升政策性銀行的服務能力,推動其邁向新的發展階段。
了解銀行業金融風險特征,強化對風險的針對性化解,可持續優化風險處置機制。現階段政策性銀行應積極解決相關經營問題,確保銀行對企業有一個深入認知和了解,提升風險防范的靈活性與科學性,借助科學化激勵機制,確保多元主體共同為金融風險防范貢獻力量。政策性銀行需與高校合作,共同加強對專業人才的培養,以此快速引進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才能在完善金融風險防范體系時優化管理架構,實現科學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