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珂 何龍玲 夏 萌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勞動已不單單是生存的需要,更是生活的需要,勞動創造美好生活并改變生活。南京市江寧區銅山中心小學將勞動教育與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緊密結合,將勞動教育與科技教育融合,開展“童創綠谷”勞動教育實踐為學生創造德性發展場域,通過項目化勞動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勞動中思考并創造,在創造性勞動中培養智慧的思辨者、快樂的學習者、樂享的創造者、堅毅的實踐者。
又到一年油菜種植的季節,各班都開始行動起來,可去年最積極的五(3)班卻遲遲沒有動靜,勞動委員小鄭更是整天愁眉苦臉。原來,去年學校種植基地里,各班都獲得了大豐收,就五(3)班的油菜幾乎沒有什么收成。班主任李老師了解大家的煩惱后,引導大家查閱資料,找一找影響油菜苗生長的原因。學生們通過合作探究,發現油菜產量和土質、栽種間距等因素有關。李老師趁機引導:“孩子們,學校里就有擅長用數據解決問題的人哦,我們可以去向他請教啊。”大家茅塞頓開,馬上決定尋求數學老師的幫助。就這樣,數學浦老師成了五(3)班的種植顧問。浦老師結合學生的困惑,將問題分解為四個可從數學方面研究的子問題:(1)怎樣改善土質?——增加優質土的厚度;(2)油菜苗栽種的間距是多少?——油菜苗數量的需求估計;(3)油菜苗壯苗的標準是什么?——壯苗數量的統計分析;(4)菜籽產量多少?——估算油菜的出油率。
學生們組成研究小組進行探究,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勇敢挑戰,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思齊小組負責的是數據測量工作,他們要繪制實驗田平面圖,計算土地的面積。試驗田的種植面積和優質土的體積是解決鋪多厚優質土的必要條件,為了便于計算試驗田面積,思齊小組決定先繪制試驗田平面圖。首先,他們將試驗田的土地標上序號,分工完成試驗田所需的數據測量。浦老師和班主任提供試驗田平面圖,制作活動方案的模板,指導學生制定活動方案。接著,學生們進行初次數據的測量,將數據按照適合的比例尺畫出每塊試驗田的平面圖,再進行全班剪拼。比例尺不同、數據測量不標準等問題導致無法準確地拼接出試驗田的整體樣貌,學生們重新設計方案,改進測量方法,確定新的比例尺,最終繪制出較為標準的試驗田平面圖。最后,他們進行面積的計算與確定。學生逐塊計算試驗田面積,采用不同的分割法,優化計算不規則圖形面積的方法;浦老師匯總求平均值,最終計算出菜地面積。學科融創,智慧的火花在勞動實踐中綻放。
“創造性勞動是建立在開放性思維和挑戰性實踐的基礎之上的,不僅僅是靠激情、靠運氣、靠蠻干,而是要以扎實的學識和技能為其邏輯支點的。”學生在實踐中驚嘆于勞動改變歷史、建設新生活、創造未來的價值,學會了利用科學知識改變勞動結果,在勞動實踐中鍛煉思維能力,提升刻苦鉆研的品質。
學校建有種植科技基地和養殖科技基地。學生們在這小小的天地里種植馬鈴薯、紫心山芋、花生、大豆、小麥等,他們體驗著干農活的辛苦,也收獲著勞動豐收的喜悅。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綠色食品成為各家各戶餐桌上的“明星產品”。什么是綠色糧食?怎么進行綠色食用油加工呢?綠色食用油加工會運用到哪些科學技術呢?加工出來的食用油味道怎么樣呢?學生們的問題五花八門。為了讓學生對生產勞動實踐有更直觀的體驗,學校購買了新一代多功能碾米機和智能榨油機等設備,成立了“小農夫糧油加工坊”。耕種的好時節可不能錯過,輔導老師帶著學生選種、種植胚芽米,炎炎烈日下,學生在種植基地里干得熱火朝天。經過一個暑期的等待,胚芽米收獲了。操作前的理論和安全知識學習可不能少,學校將技術嫻熟的糧油工人請進小工坊,帶著大家體驗稻谷脫粒的過程:打開碾米機的控制電箱,找到設置按鈕,長按進入機器的設置環節,進入精度調節,數值越大,碾出來的大米的精度越精,反之越粗……軒軒學得最快,很快就成了糧油工人的小助手。實踐體驗后,軒軒說:“當我們調節完成后,點擊‘設置’按鈕,碾米機就會自動工作。我們可以在取米口檢查碾出來的米是否達到預期效果,如果沒有,再點擊‘向上’或者‘向下’按鈕進行調節,重新對米的精度進行加工。”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切身體驗農作物從播種到食用的過程,感悟生命的奇妙,體會農民耕種的辛苦,進而形成勤儉節約、珍惜他人勞動成果的美好品質。
學校還結合鄉村地域特征和氣候條件等因素,適時開展種植研究活動,如紫心山芋的種植研究、提高馬鈴薯產量的研究、黑小麥播種量研究、管道栽培山藥研究等。學生不但能體驗選種、播種、栽培、收獲的整個過程,掌握對比研究的實驗方法,還在潛移默化中養成主動探索創新的好習慣。他們在創造性勞動中體驗自然的奧秘,感悟勞動創造力的偉大。
“哇!”3D 打印創客中心傳來歡呼聲,水車的刮水板終于打印好了!學校有一臺老舊的水車,多年風吹日曬,上面的幾片刮水板斷裂了,這給種植社團灌溉試驗田帶來了麻煩。因為水車刮水板的材料難找,制作水車的師傅又聯系不上,大家都很苦惱。學生小文靈機一動:“大家還記得我們以前參觀過的3D打印作品展嗎?我們可以利用3D 打印技術哦。”在科學老師的幫助下,學生們再次領略了高新技術的魅力,3D 打印工程師帶著大家拆下舊刮水板,進行測量、選材、建模、打印……老水車裝上了新刮水板,老農具加上了新科技,學生們紛紛感嘆高科技的智能與便利。
在科技創新的引領下,學生們開始自主探究和創造。學生小靜喜歡養魚,她經常通過測量魚的重量來觀察魚兒的生長狀態,可是每次把魚捕上來,再放在秤上稱重,魚很容易受傷。“如果能一次性完成捕魚、稱重兩個動作就好了,我要想辦法改造一下抄魚網。”小靜一邊在心里琢磨著,一邊開始把設想畫成圖紙。她買來抄魚網和電子秤,想把它們組裝在一起。可新的問題不斷,“要安全使用抄魚網,必須能防止漏電,電池盒裝在哪里合適呢?”“撈起魚兒時,要能立刻知道它的重量就好了。”……偉大的發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推翻中產生的。幾經調整,小靜終于成功地把電子秤安裝到了抄魚網的把手中。新版抄魚網的使用步驟是:打開開關,按下復位鍵使電子秤的液晶屏歸零,再用抄網抄魚,電子秤會自動讀取讀數。
在科學老師的鼓勵下,小靜參加市中小學生發明大賽并獲獎。從簡單的養魚勞動到獲得發明金獎,一路走來,小靜收獲滿滿。小靜爸爸說:“本以為養魚只是孩子的愛好,沒想到她能鉆得那么深,看她專注研究的樣子,真覺得她長大了。”其實,我們的學生還有很多“小發明”,如環保節水免澆盆、雙彈簧減震榔頭、直角多功能拖把、農田硬土省力開溝器等,這些都是學生在日常勞動中產生的靈感。他們在勞動實踐中學會觀察思考,在創意改造勞動中磨煉耐心,用雙手和巧思給生活增添新美意。
所有的“巧干”都離不開“實干”,學生在勞動中思考、動手、操作、改進,在觀察生活、獨立思考、動手實踐中知道問題來源于生活,又學會在生活中解決問題,體會“人人皆可從事創造性勞動”的美妙,成長為堅毅的實踐者。
“童創綠谷”勞動教育實踐行動將勞動教育與學生的生存技能、生活習慣、生長規律結合,讓學生感受生產性勞動的暢快、服務性勞動的幸福、創造性勞動的滿足,進而樹立“勞動創造幸福”的正確價值觀,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