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潤生 陳 娟
顧潤生:“潤心養德:童創綠谷的勞動教育實踐行動”項目實施的基礎和項目內涵分別是什么?
陳娟:早在20 世紀90 年代,我校就將科技創新教育與素質教育相結合,指導學生積極開展創新發明活動,形成了當時南京科技教育的“銅山現象”。2015 年,學校提出“少年硅谷”科技創新教育的核心概念,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了科技基地場館,在努力實施好國家課程的基礎上,開發校本“童創課程”。勞動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加強勞動教育,具有重大意義。作為一所農村學校,我們有進行勞動教育的地理優勢和資源優勢,結合新時代勞動教育的要求和鄉村學生的實際需求,我們將科技創新教育與勞動教育進一步結合,引導學生在創造性勞動中學會觀察、發現、質疑和想象,樂于創造美好生活。
“童創綠谷”中的“童創”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兒童自己創造,二是為了兒童而創造?!巴瘎摼G谷”是學校為學生創造性勞動提供的物質環境,我們希望學生在創造性勞動實踐中產生對自然的敬畏感和對勞動的責任感,通過參與、體驗、卷入、合作,進行道德學習。我們通過勞動課程、勞動活動、勞動研究項目等讓學生在創造性勞動中,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形成以勞動為榮的意識,培養文明自立、誠實有禮、善良淳樸、堅毅正直、勤奮踏實、自信勇敢的銅小學子,讓他們成為智慧的思辨者、快樂的學習者、樂享的創造者、堅毅的實踐者。
顧潤生:項目的實施路徑主要有哪些?
陳娟:兒童的道德學習需要生態、完整、真實的道德環境支持。我們主要通過建設體驗式的勞動教育基地、開發創造性勞動課程、開展探究式勞動教育項目、組織多樣性勞動職業體驗活動,啟發引導學生親近、欣賞、享受大自然,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形成以勞動為榮的意識,逐步啟智潤心。
一是建設生態養德園。在尊重自然、尊重兒童的基礎上,學校整合現有的基地資源,建設陽光學習者養德潤心體驗式學習場,讓學生在綠谷中欣賞、勞動、研究、創造,從而養德潤心。綠谷學習場主要包括“一院”,即小生靈醫院;“二區”,即小兔放養區和種植體驗區;“三池”,即八角池、蓮花池和半月池;“四園”,即動物樂園、中草藥園、百花園和百果園。在勞動實踐基地,學生與小草對話、與小魚嬉戲、與小花歌唱、與小兔捉迷藏。
二是開發勞動養德課程。學校的勞動課程分為日常性、公益性和創造性勞動活動課程。日常性勞動活動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使學生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動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自覺承擔校園勞動;公益性勞動課程主要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包括系列環?;顒?;創造性勞動活動課程包括小農人實踐、人人微科創、學科融創行動等。
三是開展探究式勞動教育項目。我們的水塘養殖勞動與研究項目利用基地水塘,開展魚苗投放大小與經濟效益的養殖研究,學生參與選種、育苗、養殖、捕撈,用科學研究的方法提高池塘養魚的產量,為當地漁民增產提出我們的解決思路。學生體驗勞動出力流汗的快樂,涵養勤勞踏實、智慧樂學、分享合作的品質。學校成立少科院種養殖研究小組,包括“魚塘養殖研究小組”“蔬菜種植研究小組”“中草藥種植小組”“發明創造研究小組”等?!棒~塘養殖研究小組”在教師的帶領下開展了“如何使魚塘水質更優質”的研究,“蔬菜種植研究小組”開展了“尋求黑小麥最佳播種量”的研究,用數據真實地呈現出黑小麥的最佳播種方法,兩個項目小組的研究成果均獲江蘇省青少年科創大賽一等獎。
此外,我們還建立了完善的評價制度。學校設置“花樣獎章”激勵學生,鼓勵每一位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和行為習慣,強調每個學生都有優勢,都能進步,都有發展的空間。評比的原則是“達標多少,認定多少,獎勵多少”,即凡達標的學生均可獲得相應的獎章。
顧潤生:項目的創新點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項目實施以來取得了哪些成績?
陳娟:我們從鄉村學生的實際出發,堅持體力勞動為主,滲透科技教育元素,鼓勵學生創造性勞動;我們以項目化方式推進,通過項目化學習和項目化勞動,找到勞動教育實施的新樣態;我們積極探索科技教育與勞動教育的融合點,指導學生將新技術、新工具、新形態、新方式運用到勞動實踐中,建構科技教育與勞動教育的融合路徑;我們探索學科教學與勞動教育融合的課程實施路徑,尤其是科學課、社團活動與勞動教育的結合。
項目立項以來,學生創造性勞動的熱情高漲,有20項成果申報專利,230人次在省市級比賽中獲獎;教師的專業水平進一步提升,公開發表20 余篇研究論文,出版兩本專著,有兩名教師獲得“江蘇省優秀中小學科技輔導員”的榮譽稱號;學校榮獲“江蘇省優秀少年科學院”稱號,成為市、區勞動教育實踐基地。
總之,學校用豐富的實踐場域、探究式勞動教育項目、多元的系列評價,將勞動教育與學生的生存技能、生活習慣、生長規律結合,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