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玲瑋
中南民族大學,湖北 武漢 430000
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專業建設中的重要部分,由于個體的“精力有限、興趣有別、能力有異”特點,人才培養不能再拘泥于傳統模式。大類招生培養與模式就是在“五育”并舉的理念下應運而生的突破,在前期招生時將學生分到不同的學科大類或者院系,入學階段經過大類培養,一定年限后學生被分流到不同專業再接受各自的專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1]。筆者闡述大類招生與培養模式在高校的分類現狀,指出其存在的錯位現象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促進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高質量推進。
依據我國高校大類招生培養與模式中所屬的組織形式,及涵蓋學科門類的數量綜合分類為三種培養模式:學院內部、學院聯合式、本科生院式。
這種模式大體上是運用現存的學校院系體系的組織結構來開展人才培養,首先設立某一專業大類,該大類由學校現有的多個專業構成,學生在學院內部通過一年及以上的通識教育和基礎教育的培養后,再通過填報志愿和成績擇優錄取進行分流。大多數高校選擇在招生環節將原有學院同屬一個一級學科的二級學科專業組合成一個大類,學生管理也相對于固定在原有專業所屬的院系,如學生選擇文學類,學生的學籍信息仍歸屬于文學與傳播學院內部管理[2]。此類模式的大部分高校規定,學生在大二年級針對該大類下專業填寫志愿并綜合成績進行專業分流,分流后接受相應專業的培養。如中南民族大學教育學院,學生可在大二年級從教育學、教育技術學、應用心理學(含實驗班)三個專業中進行大類專業分流。
該模式打破原有學院固定的行政結構,其中的專業大類由多學院聯合而成,其中的專業不局限于某個學院內部,學校在培養計劃中為學生設置了通識課程、基礎課程等,完成前期的培養任務后,學生方能被分至各個學院的不同專業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此種形式相比前一種模式更為復雜多樣,因此這種大類招生培養模式對高校的自身條件有較高的要求,實力較雄厚的高校開設了實驗班這種新穎的形式推進大類培養。2021 年,中國人民大學大類招生與培養,繼續設置理科實驗班、人文科學實驗班、社會科學實驗班(管理學科類)和經濟學類4 個大類專業,包含全校總專業個數51%的眾多本科專業,高達40 多種。
其中,有些特設的實驗班是各大高校推行“六卓越一拔尖”教育培養計劃和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試點形式之一。區別于其他模式的標志是新生選擇專業的范圍擴大到全校。例如,北京大學在2001 年新設的名為“元培計劃”的實驗班按文、理兩大類招生和培養,學生統一進入元培學院修讀設置的通識課程和平臺課程[3]。
該種模式是指學生大一即直接進入專門成立的或實質上的本科生院,進行通識教育的培養,后期劃分學生至開展專業教育的班級的人才培養模式。這種模式類似于歐美國家高校本科生院的作用,學校在學生入學時并不急于劃分專業,而是注重發揮通識教育的夯實基礎功能。以重慶大學本科生院于2021 年招收第一屆學生為例,學校首先以六大試驗班的形式大類招生,但是學生進校后并不劃分到具體的專業,進行一年的大類培養后再到專業院系學習。
學科是現代大學的立學之本。一個學科可以支撐一個專業,也可以支撐多個專業,而以科研為重心的學科,通過專業將人才培養的作用發揮出來,專業還在廣泛的教學活動之中,將高深知識轉化為人才的知識結構、能力及素養。因此,大類培養符合“發揮學科建設促人才培養”的要求,推動高深知識交叉融合并打通學科之間的明確界限,將各學科的知識貫通銜接,培養跨學科、交叉學科、多學科的綜合人才[4]。此外,有說法認為,專業并非實體,而是由各式各樣的課程構成,大類招生進來的學生在低年級學習通識課程時不必確定專業,大多數是在大學科門類下統一培養,這一時期主要是通過多種大類的基礎平臺課,達到人才培養目的;大類專業的開設能激發專業集群的規模效益,反過來也推動學科建設的進展,多學科的學者、學生在同一專業大類下共同交流學問,相應地能完善學科建設的設計,達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其他門類的內容與方法可以為本門類所用;學科建設以學校自身的發展定位為引導,更應遵循學科的發展規律,理清學科建設與經濟、政治、文化等系統的關系,將從大類培養中涌現的、極少數的優秀人才投入到加強優勢特色學科的建設中,適當發展交叉學科,于是可以倒逼市場競爭力更強、更有利于學生后續深造和就業的專業應運而生。
從目的上,大類招生與培養模式可以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高等教育觀,各高校綜合各個專業所需達到的培養目標,為大類培養的學生制訂本科人才培養方案,設置通識課程和基礎課程,為學生的全面多樣化發展提供良好平臺和奠定扎實基礎,更容易達到培養高質量的應用型人才目標;從過程上,大類培養階段能夠強化教書育人功能,落實“五育”并舉的培養精神;后期分流階段,大部分高校根據學生的學業成績和自愿申請綜合考量,大部分學生能獲得與自己的填寫目標一致的結果,對不同基礎和能力的學生實行因材施教,幫助學生更真實地認知高校所設的各個專業,規勸學生避開社會人士普遍的認知誤解,在此基礎上結合學生的興趣做出相對正確的選擇。因此,這也是為學生的未來擔起教育者重責的表現。
大類招生與培養模式的產生與發展,如何克服改革的體制機制障礙,與學校既定組織架構形成合適聯系。原有框架可能會與新產生的大類招生與培養產生組織權力與既有利益的沖突,在一定程度上會對改革成效有所消減。改革和發展大致有兩種基本形式組成基層組織變革:一是不改變原有舊組織,構建新組織;二是用新組織取代舊組織[5]。學院內、跨學院式、本科生院式的人才培養與模式,都是屬于前者,保留原有組織,在現有架構運行下實施的阻力較小,有助于減少改革的震蕩。后者對于高校自身有較高的要求,各方面綜合實力較堅實的高校可首先嘗試突破工作,為了不削弱改革的優點,應減少阻力小的體制機制障礙,如有許多高校嘗試設立現代書院制,不一定是古代書院的完全繼承,但其實質也是大類培養的另一種探索形式。
我國本科教育從20 世紀七八十年代萌芽產生大類招生與培養模式雛形,從改變專業文理分割的弊端到增強專業的適應性,順應了“本科教育是通識教育基礎上寬口徑的專業教育”的觀念,獲得眾多高校的積極響應。經過綜合分析2020 年各大高校大類招生與培養模式的實施情況,共有115 所高校都在不同方式及程度地實行該模式,占比85.82%。但是并非所有高校都具備推行該政策的條件,實行過程中也或多或少面臨阻力,專家學者、學生及家長也存有一定的質疑。
大類招生的目的是指在招生階段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選擇,入學后計劃培養具有寬廣知識面、厚實基礎和新興創新才能的學生。因此,高校實行大類培養才能與之匹配。然而,在推行過程中,部分高校只是將其作為響應新高考改革和提高生源質量的措施,簡單地將專業集合起來稱為“專業大類”,大類培養仍然是沿用原有的組織機構,與大類招生出現錯位;還有部分高校將大類招生包裝成“實驗班”,其實這種招生噱頭也是忽視后期培養的體現。這種錯位歸根結底是高校推行過程中的目標定位有偏頗,招生工作固然重要,但如果只注重一味招生,而不建設后續配套的培養軟硬件設施,就容易導致學生在擇校和選擇專業時因為信息不對稱而錯選,從而使學生、家長及專家質疑大類招生與培養模式本身的可行性。
總的來說,新高考變革產生了一定的積極結果,順應了專業選才的針對性和考試的科學性要求[6],但是大類招生時就面臨著:進入相同大類的學生,因高考培養時的學習科目不同,而致使在新的大類中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吸收程度不同。生源的基礎差異性,要求學校從培養計劃中設計科學的課程安排和教學方案,開設高質量的通識核心課程,以達到大類招生與培養模式既定的厚基礎、復合型人才等培養目標,而現今許多高校并未重視此問題,致使通過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并沒有表現出更強的綜合能力素質,使大類招生的推行陷入錯位。
大類招生的學生入學進行一年及以上的學習后,還要面臨除高考填寫志愿之外的第二次選擇即專業分流,除學生的興趣偏好因素外,專業的熱門與優勢與否、學校特色專業的強弱程度、就業壓力、家長建議等都是會影響專業分流的因素,其中專業因素是尤為重要的部分。因此,一方面,專業分流環節中可能出現有明確意向專業的學生,最終未能分配到目標專業;另一方面,許多各高校專業分流的基本規則,是在填寫志愿并參考學生第一學年的成績,于是導致馬太效應——熱門優勢專業聚集了優質學生,而冷門專業仍然存在生源緊張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學科專業對優質生源的爭奪,也導致部分學生無法分流到理想的專業。
這些錯位現象,使大類招生與培養模式在高校推行中陷入困局。因此,高校需切實改變實行理念,對培養計劃、課程設置、教學管理等組成的人才培養過程進行審慎思考,筆者主要從人才培養、專業分流、就業指導三大環節提出針對性的正位思路。
大類招生與大類培養同步進行,要求通過課程設置和教學管理的調整,達到人才培養目標。以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的前提下,要進行課程與教學的多層次調整,不能將原有專業課簡單疊加,而是要設置多元遞進的課程體系,通常包括公共基礎課、通識課程、大類課程、專業課程,一是體現在這些課程之間也是彼此銜接、互相滲透,教學內容也是融會貫通的,二是體現在課程的自由組合,可以引導有較強學科基礎的學生選擇學校相應的特色專業課程,這就要求高校實質性的選修制和學分制的進一步推行。例如,針對各自大類的專業差異性進行細化分析,具體安排內部存在專業不屬于相同的一級學科的大類,為達到扎實基礎、知識面廣的綜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專業分流盡量做到全面綜合、科學合理,在高校的專業布點、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社會需求之間找到動態平衡,做到適時而變、因勢而動[7],科學的分流,使學生更可能地在自己志趣和能力都匹配的專業學習,在選取專業時引導學生“人盡其才”。國內高校常見的專業分流方案,一般是綜合一年或兩年平均成績、興趣和志愿,從高到低分流進各自專業。歐美高校通常沒有所謂的固定專業,而是由一些自由選擇的課程組合而成的,專業流向的就業選擇也更加自由。因此,有更充足的時間考慮和選擇專業[8]。所以,筆者提出改進策略,在專業分流的選拔過程中,要堅持學生能力水平的綜合考察,學業成績只能作為其中的指標之一,還需要學生具有對應專業所需要的能力和可挖掘的潛能、學術與非學術的興趣。
從招生階段起,中學生選擇專業缺乏對專業的真實認知,對自身能力和未來發展欠缺規劃,帶有一定的盲目性。通過對2019 年某校3300 名新生的調查發現,76%的學生在選擇專業時,考慮的首要因素是父母及師長的意見,58%的學生不甚了解自己的專業[9]。而大類招生培養模式和傳統按專業院系招生培養的模式相比,大大增加了原有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復雜程度和困難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大類招生導致未來的專業、所屬班級、導師、畢業選擇的模糊性和不定性,這又加劇了學生和學校雙方的不適應。大類招生是學生本科教育的重要轉折點,這就要求高校加強學生的就業指導教育,各學科老師或高校輔導員通過課程、講座等多樣活動,使學生充分認識自己,基于個人興趣,摒棄盲目追趕熱門專業,從而達到全面發展,提升核心素養,增強就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