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子良
山西柔道運動學校,山西 忻州 034000
盛行于忻州一帶的“撓羊賽”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其民族特色比較鮮明。在忻州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撓”在晉北方言中為扛、抓、舉,就是把羊扛起來、舉起來的意思,當地人叫它“撓羊”、“跌跤”。扛起羊意味著勝利和你有過人的本領,是一種無聲的榮耀。簡單來說就是摔跤賽。文章對本土民間體育賽事“撓羊賽”開展現狀進行研究分析,以期對它進行一個宣傳保護的作用,為以后的發展提供建議,擴大體育文化交流,達到全民健身,對傳承民俗體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以忻州“撓羊賽”開展情況及影響為研究對象。
1.2.1 實地考察法
走訪了忻州市的摔跤世家以及武館、摔跤俱樂部和市體校,并觀看了“撓羊賽”同專業人員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訪談,獲取大量的一手資料,為撰寫本論文提供真實數據。
1.2.2 問卷調查法
設計針對忻州“撓羊賽”大型賽事的群眾和參賽者兩種問卷,在現場發放并收回。其中,群眾問卷共500份,收回486份,有效問卷475份,回收率為97.2%, 有效率為95%,參賽者問卷120份,民間賽事發放60份,政府賽事發放60份,回收120份,有效率為100%。運用Excel對回收的問卷進行統計分析,為本論文的開展提供理論依據。
2.1.1 忻州“撓羊賽”的組織形式
從民間“撓羊賽”的舉辦來說,民間是非正式的,小型的,一般是逢廟會、唱戲時由村委或由群眾自發舉辦,它與廟會相結合,各村鎮廟會舉辦的時間也不同,多集中在五月份,正是村民地里不忙的時候,在周圍的村鎮,一年舉辦三、四十次比賽。一般由實力大的村鎮自愿舉辦,這個村就叫做“社家”,并邀請外村有威望的人擔任賽事裁判,做到公平公正。“社家”在開戲前,在戲臺兩旁插上兩面不同顏色的旗子,旗幟上寫著,“英雄跌對,跌死無罪”,新中國成立后,寫成“和平跤對,勿傷害人”,現在是“友誼第一,比賽第二”。想參賽的人“拉幫結派”組織隊伍,分成兩隊,并派一名高手的人去撥旗。
從政府舉辦的“撓羊賽”來說,政府會聯合的項目一起舉行(比如舞蹈比賽、書法比賽等進行)或單獨舉行。比賽時會分輕量級、中量級、重量級三個級別,一般是男性專場,這就和民間舉辦的撓羊賽有所差別,有的分重量,有的分男女,營造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的現場效果,參與人群也從各村鎮轉向了全國各省市,高手眾多,具有濃烈的競技性。
2.1.2 忻州“撓羊賽”的參賽人群
調查結果顯示:“撓羊賽”的參賽人群有普通群眾和專業跤手,民間舉辦的普通群眾要多于專業跤手,主要是因為在農村舉辦,村民居多,尤其是小型比賽比重更大,導致專業跤手不好意思與非專業的摔跤比賽,除非遇到強勁對手才會上去跌跤。但政府組織的,尤其是大型比賽,專業跤手比普通群眾多,不過也有群眾上去參賽。
女性和男性參加“撓羊賽”,男性要比女性居多,主要是政府組織男性專場居多,女性少有專場比賽,有時會和男性一起舉辦,所以女性參賽者比男性參賽者少,“撓羊賽”參賽者的年齡一般在20-50歲之間的居多,充分說明了“撓羊賽”的中堅力量在青年與中年居多,而且是一項更為適合男性展示力量和智慧的傳統體育項目之一。
2.1.3 忻州“撓羊賽”的比賽機制
從規則來看,比賽時只許雙腳著地,只要其他身體任何部位碰到地面就算失敗,兩方對陣,除了身體的臉面和下身陰部位置,其它身體的任意部位都可以用手抓抱,還可以用腳踢對方的腳、勾對方的腿。另外,“撓羊賽”一般以從小到大、先弱后強的順序登臺比賽,摔一跤就會分出勝負,輸的直接下場,沒有循環賽,贏的人繼續與新上場的人比賽。連著跌倒三人主辦方就會給予特定的獎勵,要是連著跌倒五個挑戰者,對方的隊伍里就會鄭重地選一名“保羊漢”上場,以確保“撓羊賽”繼續進行。如果“保羊”成功,輸的那個人叫“好漢”,如果“保羊”戰敗,這次比賽的冠軍就此產生,叫“撓羊漢”,即“頭羊”獲得者。如果此時時辰還早,其他沒有上場的選手還想上場,就會有人出資開展“二羊”“三羊”的角逐。“二羊”一開始就是高水平的人登場,賽場猛烈遠高于頭羊。因此當地還有“不怕誤了頭羊,單怕誤了二羊”,“獅子滾繡球,好戲在后頭”的民間俗語。
從參賽選手看,參加比賽的人不分年齡大小,而且也不分男女,參賽選手是不穿上衣的,一般只穿褲子,但對方選手是不可以抓褲子的,只能抓扎褲腰的腰帶。比賽的腰帶是一根麻秧絲,只要用力抓就會很容易斷掉,比賽就會立即停止,等重新換一條才能繼續比賽,保證賽事的公平公正。
2.1.4 忻州“撓羊賽”的傳承方式
首先從家族傳承方面來看,忻州千百年的“撓羊賽”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摔跤好漢,“南崔北趙”就是忻州地區的兩個摔跤世家,“南崔北趙”是指南高村崔富海一家和北胡村趙雙厚一家。其中崔富海就是忻州地區首屈一指的人物,他是崔家現今在世的年歲最高、成就最多、威望最高、經歷最廣、造詣最深的摔跤活辭典,是“摔跤世家”的領軍人物。忻州人送他“跤鄉師爺”的稱號來表達對他的崇拜,當地政府授予了他“摔跤世家”的牌匾。經他手帶出了眾多的摔跤高手和全國冠軍,一個家族由于有了一位或幾位開創者代代相傳, 除了給這個家族帶來榮耀之外, 更重要的是讓摔跤得以傳承。
從當地的武館、學校、俱樂部等來看,忻州師范學院體育系的學生,他們在大一時就有必修課程安排學習“撓羊”摔跤,有專業的教師團隊,忻州設有武館、摔跤俱樂部、忻州市體校等,都聘請專業的摔跤老師,他們在忻州這片土地上,只要是愛好摔跤者,都會無償傳授技藝,有時也常有其他摔跤老手進行義務指導。
2.1.5 忻州“撓羊賽”場地設施與獎品的變化
從民間的場地設施來講,民間的場地是非正式的,小型的,一塊平整的地面,沒有規定的范圍,就是民間的摔跤場地,場地相對比較簡陋,但近幾年有很大的改善。“撓羊賽”的獎品一般都是主辦村出資。參賽者村民群眾占大多數,獎品也多以生活用品為主,這種開支都是集體集資而來的。現在隨著生活水平越來越好,從以前的生活用品提高到冰箱、洗衣機、獎金等。
從政府的場地設施來講,它的場地設施都是正規的、比較大型的、一般在忻州體育場舉行,由山西省的體育局和當地政府、摔跤協會等舉辦。運動員的服裝、場地、燈光、音響、觀眾臺、裁判、獎品等與民間“撓羊”摔跤有所不同。獎品多以獎品或獎金為主,但無論是民間還是政府舉辦的賽事,冠軍的獎品都是一只羊。
2.1.6 忻州群眾對“撓羊賽”的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對“撓羊賽”的基本情況非常了解的占21.7%,了解的占54.3%,比較了解的占15.4%,不了解的占8.6%。撓羊賽是忻州當地的民間傳統體育,忻州群眾對它有一定的了解。
2.1.7 忻州群眾對“撓羊賽”的觀賞情況
通過新聞媒體渠道了解的占8.6%,通過文字期刊了解的占13.8%,通過網絡傳播渠道了解的占54.9%,通過人際傳播了解的占22.7%,占的比重最大的是網絡傳播,可想而知,前期的宣傳對比賽的重要性。民間舉辦時宣傳較少,一般以人際傳播(口耳相傳)為主,總體來說,宣傳力度薄弱,目前我們正處在網絡信息時代,更需要我們抓住這個信息傳播迅猛的機會,弘揚和發展忻州撓羊賽。調查結果顯示:觀看撓羊賽的動機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喜歡撓羊賽者占47.2%,體驗撓羊賽帶來歡樂的比重有22.9%,和家人、朋友、同學一起來的比重有14.3%,有喜歡的摔跤運動員的比重有8%,緩解壓力的比重有4.4%,第一次觀看,比較新鮮的占的比重最小僅有3.2%,充分說明大部分人都喜歡撓羊賽,可見撓羊賽在忻州地區的人們心里的喜愛程度還是很高的。
2.1.8 忻州“撓羊賽”參賽者的訓練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普通群眾共計59人,專業跤手共計61人,普通群眾參與訓練的有47人,專業跤手參與訓練的有58人,參與訓練的專業跤手高于普通群眾。專業跤手每月參加訓練20天以上的有34人,群眾參與訓練每月20天的僅有5人,專業跤手的訓練時間要高于普通群眾,而且參賽者每月訓練時間和次數會根據正式比賽時間來制定,以最好的狀態和獨特的摔跤技法,為現場的跤迷們帶來具有競技性的體育視覺盛宴。家族傳承的有56人,占比是53.3%,市體校的有13人,占比是12.4%,武館的有10人,占比是9.5%,摔跤俱樂部指導的有26人,占比是24.8%,以家族傳承方式指導的最多,其次是摔跤俱樂部。
2.2.1 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
落后的經濟嚴重制約著它的發展,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價值觀念發生改變,越來越多的人不喜歡摸爬滾打的摔跤,而喜歡網球、高爾夫等西方體育項目,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是首要的,以跤會友,以跤招商是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可怎么招,如何招尚需要好好策劃。
2.2.2 新舊事物的多元化沖擊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日益提高,忻州“撓羊賽”逐漸沒落,多元文化的沖擊使“撓羊賽”的吸引力越來越弱,政府大規模賽事越來越少, 撓羊景象也越來越少。
2.2.3 忻州政府政策的支持
“撓羊賽”的發展與政府對他的重視程度、宣傳和保護力度有很大關系,這是影響忻州“撓羊賽”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2.4 后備人才的匱乏
家長覺得撓羊賽存在很大的危險,能夠將摔跤真正當成一項事業去做的人很少。就算有學生學習摔跤,大多也只是為了強身健體,沒有想過要在摔跤領域干一番事業,而且忻州的學校設置撓羊賽課程的很少,導致摔跤后備人匱乏。
(1)從“撓羊賽”的組織形式來看,主要分為民間自發組織和政府大規模承辦。現如今政府大規模地組織“撓羊賽”越來越少,多為民間村鎮自發組織,規模也越來越小。(2)盡管群眾對“撓羊賽”的了解情況較好,但政府的支持和重視程度還不夠,宣傳比較少,雖然 “撓羊賽”是忻州地區的傳統體育項目之一,流傳時間長,群眾基礎深厚,但當地也只有忻州師院、摔跤俱樂部、武館、家族傳承形式的有組織訓練,群眾獲取的渠道也有一定的局限性。(3)“撓羊賽”動作技術的專業指導人較少,訓練時的安全設施不完善。男女參賽者比例嚴重失衡,喪失“撓羊賽”的獨特性,后備人才較少,雖然對場地設施要求不高,動作簡單易學,在忻州地區普及度很高,但缺乏專業的指導老師進行專業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