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麗
(衡水學院生命科學系 河北 衡水 053000)
2016 年12 月,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務必要把“立德樹人”作為工作的核心內容,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不僅要加強對思政課程的教育親和力,同時高校其他各類課程也要融入思政內容,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地位[1]。高校師范類專業是培養基礎教育師資的搖籃,師范類專業學生的培養質量直接影響著教育師資隊伍的質量[2]。在師范類專業教育過程中,要將課程思政與專業教育緊密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轉化為內在修養,注重將學生個人發展與國家需求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生物科學專業作為衡水學院傳統的師范類專業,為河北省的生物學基礎教育培養了大批優秀師資。但隨著專業的發展,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在教育教學理念上,對課程思政的價值引領作用認識不夠,未能充分理解好課程思政與專業教學的內在聯系;在授課過程中,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和教學過程的有機融入不夠,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在教學上,方式過于單一,未能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等。本文結合“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從培養方案調整入手,綜合培養目標、課程內容及授課方式、課程考核等多角度,全面完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人才培養策略。
1.1 目標定位。生物科學專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把立德樹人、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進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政治認同、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作為根本任務;把具備生物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實驗技能,系統掌握教育教學理論和方法,富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以適合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培養具有較高的師德修養和教育情懷,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人文科學素養和科學思維能力,具備生物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實驗技能,具有生態環保理念,系統掌握教育教學理論和方法,富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能在中學及教育機構從事生物學科的教學、研究及教育管理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教育人才。
1.2 目標內涵。一是熱愛生物教育教學事業,對教師職業有強烈的榮譽感,具備積極的情感、端正的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二是掌握生物學重難點教學策略,初步具備將獲取的生物學教學資源和專業知識轉化形成生物學教學能力,具備生物學教學設計、課堂教學、課后學業評價以及系統設計生物學課程教學活動和課外實踐的能力;三是能夠有效組織教學,同時關注國內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前沿動態和基礎教育發展趨勢,樹立終身學習理念,積極引導學生從生物學角度觀察和思考生命現象,具備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基本素質;四是深刻領悟素質教育的內涵,提高素質教育技能,可以利用現代化教育手段,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具有廣博知識基礎,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注重學生的人文教育,使學生身心得到和諧發展。
進一步加大思政課程的課時和學時比例,同時將思政課程貫徹學生的整個在校學習過程,發揮思政課程的引領作用;設置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利用我校董子學院的學科優勢,加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與認識,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針對專業課程,深入挖掘課程的思政元素,以課程目標為出發點,將課程的具體授課內容與對應的思政點相結合,引導學生在專業視角下認識社會熱點問題,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學生高尚師德的形成。
組織教師通過多種途徑開展思想教育理論學習和專題教育,提升教師的德育水平;鼓勵教師充分利用線上線下的各種教學資源,通過靈活的教學方法與手段,以及學生對教學環節的參與和思考,實現認知、情感、理性與行為認同的統一,激發學生的現代擔當以及未來思維。
將師德評價納入常態化的教師工作考核中來,并且開展教師自評和學生評價并行的機制,對教師進行綜合評價;將學生的情感、價值觀和道德觀等納入對學生的考核中,體現德智體美勞并行發展的評價機制;加強過程性、綜合性評價的融入,充分體現以德為先的價值導向,并將評價結果融入師范類專業認證的畢業要求評價體系中,提升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同時,將評價結果用于人才培養體系的完善和修訂中,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