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尹娟
(江西師范大學 地理與環境學院,南昌 330022)
21 世紀以來,國際間的交流合作日益頻繁,社會對能夠運用英文交流的“復合型”專業人才需求不斷增加。為了滿足這一需求,高校紛紛建立雙語課程,積極對雙語教學內容與方法等進行探索。經過了將近20 年的發展,我國雙語教育有了一定的成果,比如建設了一批精品雙語示范課程,提出了多維互動式教學模式、浸潤式雙語教學模式及“分層式”雙語教學模式等個性化雙語教學模式,積累了寶貴的雙語教學經驗。但雙語教學效果遠遠達不到教學質量要求,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缺乏有效的雙語教學方法。基于此,本文從問題出發,深入分析思維導圖應用于雙語教學的優勢,以創新雙語教學方式方法,提升教學質量。
雙語教學課堂對學生提出了熟練應用第二語言的要求,但學生總體英語水平不高,大部分學生對英語心懷恐懼,部分學生的學習態度比較被動[1]。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既接受不了專業知識的外文表達,也聽不懂專業知識點,在課堂中會產生較強的焦慮感,影響教學效果,最后雙語課程實際上成為了一種學習負擔[2]。在雙語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將英文轉換成自己熟悉的語言進行處理,由于英語水平不高,學生花在英文與中文之間轉換上的時間比較多。將課堂大量時間花在語言目標上往往會影響專業知識的學習,學生吸收的專業知識和信息量遠遠小于中文教學的水平和規模。同時,學生無暇顧及所學知識之間的聯系性和系統性,知識結構的完整性也會受到影響[3]。
在雙語課程中學生要掌握專業課基礎知識、專業英語知識、講解和案例討論等方面的內容,這意味著學生的課程任務量很大[4]。與母語課堂相比,雙語教學輸出的是兩種信息,學生同時輸入兩種信息,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接受程度也遠不如一種信息量的輸入。而雙語課程的課時設置通常與相應的中文課程安排一致,單位時間內,英語傳授知識的速度比母語傳授知識的速度慢很多,這樣會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系統把握。
目前我國雙語教學多采取漸進式教學模式,教師采用母語與外語結合的方式循序漸進講授教學內容。受限于缺乏沉浸式語言環境和學生外語水平差異,雙語教學多為被動式教學方式,導致學生的主動性不強,除了在課堂上接受學習,課后的自主學習過少[5]。在應試教育的慣性作用下,教師秉承知識本位的教學理念,學生思維過程未能在課堂上直觀地展現出來,難以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從而導致培養的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雙語課程承擔著“語言”與“學科專業知識”兩個方面的學習目標,較母語教學,同樣的教學容量雙語教學需要更多的課時[1]。在授課過程中,外語交流及課時限制使得教師不得不將更多時間花在專業英語解讀及基礎知識上,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師生對課程內容的深入探討,沒有過多的時間去拓展其他知識,課堂的互動情況會比較差,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6]。
思維導圖是一種以促進思維激發和思維整理為目的的可視化、非線性思維工具[7],其性質與大腦的工作性質很接近,適用于思考、記憶和創造等活動,特別適合閱讀、做計劃和做筆記等,有助于高效地收集和整理信息。思維導圖用于雙語教學的優勢主要有以下幾點。
思維導圖可作為先行組織者、教學進程引導工具、匯報反思工具、評價創作工具及復習總結工具等[7]。將思維導圖滲透在教與學各環節,可以將厚厚的書本知識變薄,在減輕學生壓力的同時,也讓教師有更多時間對一些課程內容深入探討。思維導圖也能彌補傳統筆記的不足。學生在繪制思維導圖時,可以將線性的英語知識轉化為一個個英文關鍵詞,并將這些關鍵詞之間的關系用圖文、線條等表現出來,從而減少繁冗的信息,降低記憶負荷;而在課堂上使用思維導圖進行案例學習則可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課后還可以利用思維進行知識的擴充,有效提高雙語學習質量。
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是知識主動輸入、輸出的過程。埃德加·戴爾的學習金字塔說明在主動學習的狀態下,學習內容的平均留存率要高很多。雙語課程與傳統課程相比具有復雜難懂的特點,無論是在課堂還是在課外,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把握都要相對困難一些。利用思維導圖“主動性”這一特點,一方面可以讓學生主動梳理知識點,抓住英文關鍵詞,幫助學生從繁瑣的語言理解中脫離出來;另一方面可以促進學生主動構建自己的學科思維導圖,讓學生理清專業知識脈絡,從而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引導式教學體系。
從“提取”的視角來看,教學或學習活動中含有多大比例的“提取”活動成為評價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的指標之一,有效的“提取”能夠增強學習效率和促進記憶保持[8]。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包含了豐富的提取過程,從教師“教”的角度來看,將思維導圖的繪制帶入雙語課堂,能營造開放式的學習氛圍,通過生生交流、師生交流,讓學生的大腦處于高度活躍狀態,激發大腦的聯想和創造力,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增加課堂互動。從學生“學”的角度來看,通過“提取”活動,學生可以將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形成有意義學習。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也是學生預習或者復習課程內容、梳理知識點的過程,全英文的思維導圖也可以提升學生對英文關鍵詞的熟悉度,有效地增強雙語學習效率;此外,在繪圖過程中,學生需要不斷地去思考如何去粗取精、如何選定關鍵詞和如何精確內容等,這個過程也是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得到質的飛躍的過程。
選取我校2019 級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27 名學生作為第一輪實施對象,進行思維導圖教學法的探索。一方面教師在備課時將各章節的知識點整理成思維導圖,構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同時標示各章節的重難點以先行組織者的形式呈現出來;另一方面在每章課程或知識點結束后,結合教學內容、課外英文閱讀先行組織材料以及圖書館文獻、期刊等,讓學生對課堂講授的思維導圖進行擴充,分別從章節層次、知識點層次及案例層次出發,建立學生自己的思維導圖。通過課堂展示、交流以后,教師根據學生表現進行點評和總結,并且結合學生思維導圖及平時表現進行期末成績的評定。該方法在得到優化以后,再將我校2020 級自然地理與資源專業學生作為第二輪實施對象,進而向地理、環境和生態等專業進行推廣。
根據雙語教學特點和教學內容,教師需要基于合適的教學方法構建各層次思維導圖,在章節層次上,構建歸納型思維導圖,將零散知識歸納為系統的知識結構,使學生快速掌握核心專業英文術語,建立學科知識體系。在知識點層次上,構建分析型思維導圖,系統分析知識點概念的來龍去脈,發現學科本質及規律,培養學生基于“英語思維”的認知體系,突破學科重難點。在案例研究層次上,構建發散型思維導圖,靈活應用所學水文學與水資源知識,從不同角度分析案例,借助事物間客觀聯系開拓思路,通過因果聯想、對比聯想等探索案例的不同分析思路和解決方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思維導圖法的實施秉承著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教師不僅將思維導圖作為教學工具進行教學,也指導學生構建思維導圖。在進行了章節知識的講解之后,教師選擇一些比較難的或者具有代表性的水文學案例或者知識點,讓學生以某個問題為中心,結合教學內容和課外英文閱讀材料繪制思維導圖。結合課外材料擴充課堂的思維導圖,需要學生對專業內容有深入認識,并厘清學科知識脈絡,有助于強化“理解性記憶”和“結構化思考”。學生將自己查閱到的資料進行整理、總結,然后分小組討論,每4~6 人一組,組員對自己收集到的資料進行論述,基于課外英文材料閱讀構建學生自己的思維導圖,在培養專業知識應用能力和外語水平的同時,還有助于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體系。圖1 是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制作的關于Basin confluence calculation (流域匯流計算)的思維導圖,在制作該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學習Unit line(單位線)、Time ratio assumption(倍比假定)、Superposition hypothesis(疊加假定)、Isochron(等時流線)、Isocurrent area(等時流面積)和catchment time(匯流時間)等基本概念,還能清楚地了解Unit line method(單位線法)及Isochron(等時流線法)兩個計算方法的基本步驟及可能出現的問題等,同時還利用圖片直觀地展示了Time span(時距)及等時流線圖。通過該思維導圖的繪制,不僅能提升學生邏輯思維及小組合作能力,還可以深化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有助于其專業知識與外語水平的培養。

圖1 流域匯流計算知識結構思維導圖
在課程結束后,利用網絡平臺對19 級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27 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學生的個人情況、對思維導圖應用于雙語課程的態度及對學習效果的感受等方面的11 道選擇題,問卷結果分析如下。
1 學生對思維導圖學習方式傾向性及態度分析
問卷對學生學習方式的傾向進行了調查,數據顯示:59.26%的學生更傾向于思維導圖教學方式。學生對教師使用思維導圖進行雙語授課的看法一題的調查結果為51.85%的學生認為思維導圖教學的效果比較好,33.33%的學生認為有一定效果,但是不明顯(表1)。
通過以上的數據可以得出結論:相比傳統學習方式來說,思維導圖方式更受到學生的青睞,在雙語學習上優勢是存在的,但不是特別明顯。同時,學生對教師使用思維導圖進行教學的態度是積極的,思維導圖以其可視化、邏輯性強的特點能夠改善學生對雙語課程的消極態度,但是目前思維導圖的效果還只受到一半多學生的肯定,這和學習思維導圖的過程有很大關系。學習思維導圖要經歷“無意識的低效”狀態、“有意識的低效”狀態、“有意識的高效”及“無意識的高效”狀態四個階段[7]。目前,很多學生正處于“有意識的低效”階段,影響了學生對思維導圖教學效果的看法,導致三分之一的學生認為思維導圖的效果不明顯。如果在學生到達“有意識的高效”階段,思維導圖的效果會得到更多學生的認可。
2 思維導圖在英文學習、思維能力及記憶方面的效果
由表1 可知,在克服英語學習障礙的效果一欄中,18.52%的學生選擇了“沒有效果”這個選項,說明對一小部分學生而言,思維導圖并不能減輕英語學習障礙,但是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思維導圖能讓學生從難懂的英文專業語句中解脫出來,利用知識點的可視化表達代替語言表述,減少雙語教學中的語言壓力。

表1 思維導圖的效果分析(%)
在鍛煉發散思維與理解、記憶教學內容這兩欄中,分別有14.81%、22.22%的學生選擇了“效果很好”這個選項,而選擇“效果比較好”的比例都為66.67%,由此可以確定思維導圖作為輔助工具有助于學生由點到面、有步驟、有邏輯地生成知識,從而實現主干知識點的關聯整合,鍛煉學生思維能力,促進知識的記憶整合。
3 學生對各環節思維導圖使用效果的態度分析
關于在哪些環節使用思維導圖比較有效果一題中,88.89%認為用在課程總結環節比較有效果,其次是課后復習(81.48%)、課程導入(48.15%)及課前預習(48.15%),僅有14.81%的學生選擇了課程教學。
從調查結果來看,思維導圖在雙語教學中應用效果是得到學生肯定的。一方面,在課程教學的多數環節,思維導圖都能發揮其分析、整合作用,促進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理解,尤其是課程總結和課后復習環節;另一方面思維導圖在課程教學這個環節的作用相對來說比較小,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也從側面說明教師應該對思維導圖法進行改進,盡可能地提升思維導圖在教學各個環節的作用。
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潛力巨大的輔助教學工具,受到教育行業的極大重視。我校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對水文學與水資源雙語課程進行了探索和實踐。實踐證明:思維導圖融入雙語教學能夠降低語言障礙,調動學生主動性,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目前,思維導圖融入水文學與水資源雙語課程的實踐尚處于探索階段,還需要更多的努力來優化發展,從而提升教學效果,以期將思維導圖教學法推廣到其他專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