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婷,胡大亮
(重慶市大足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重慶大足 402360)
大足黑山羊屬皮肉兼用型優良山羊品種,具有毛色純黑、遺傳穩定、體格較大、繁殖性能高、抗病力強、肉質好等特點,多胎性突出,初產產羔率達218%,經產產羔率達272%,羔羊成活率≥90%,是國內甚至國際肉山羊產羔率最高的山羊品種之一[1,2]。2009 年審定為國家畜禽遺傳資源,2014 年列入《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2021 年,全區存欄17.7 萬只,是2003 年的25 倍,出欄22.5 萬只,產值超4 億元,占全區畜牧業總產值的16%。隨著人們對牛羊肉消費逐年增加,羊肉價格一路走高,增收效益明顯,大足黑山羊作為種用或肉用均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主要表現在,一是商品羊售價高。大足黑山羊價格由2004 年的6~10 元/kg,逐步攀升至44~54元/kg,漲幅超500%;大足黑山羊和外地羊活羊均價分別為50 和34 元/kg;羊肉價格分別為70 和55 元/kg。二是種羊養殖效益好。20kg 左右的種母羊價格在3000 元左右,30kg 左右的種公羊價格在5000 元左右,超過肉羊價格的3~5 倍。三是羊品質好。優良的肉質,蛋白質含量在19.6%以上,膽固醇含量比豬肉低75%,膻味?。患兒诘拿汀胺旰诒匮a” 的消費習慣,即便售價高于白羊,仍受消費者青睞。在肉質和毛色的加持下,其銷售市場也在不斷擴大。四是養殖方式優。通過養殖技術不斷提升,小散戶逐年減少,大足黑山羊產業標準化、良種化、設施化、制度化和糞污無害化程度逐漸升高,養殖效益也隨之增加,農戶養殖積極性提高。大足黑山羊從2003 年被西南大學張家驊教授團隊挖掘到其優良特性至今,其作為一個獨立存在的地方畜禽遺傳資源群體,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因此如何保護好、開發好、利用好大足黑山羊這個優秀的地方種質資源,是保護生物多樣性,實現大足區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同時也對推動中央種業發展政策落地、做好大足區種源“卡脖子” 技術攻關和打好種業翻身仗具有重要意義。
大足黑山羊,因原產于重慶市大足縣而得名,主要分布于大足區20 個鄉鎮及相鄰的安岳縣和榮昌區的少量鄉鎮,經過近20 年保護開發和利用,種群規模從瀕臨滅絕到發展壯大,初步形成了資源保護和擴繁體系。通過科學布局養殖基地、大力發展規模養殖、壯大產業集群,品牌價值和影響力明顯提高,現已建成1 個國家級保種場、2 個市級保種場、700 余戶擴繁場(戶),2010 年“大足黑山羊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 項目榮獲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11 年和2013 年頒布實施系列地方標準6 個,2021 年大足黑山羊傳統養殖系統成功認定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全國唯一的山羊類文化遺產。
將中敖、三驅、石馬、鐵山、高升、季家6 個鎮設為保種區,建成核心種羊制種基地,現已向重慶市農業農村委申請設立為市級保護區。
2007—2022 年重慶市大足區縣政府先后6 次出臺了關于大足黑山羊保種選育及產業化發展的實施意見或發展規劃,科學規劃了大足黑山羊區域發展,在保護區建設保種場和選育場,在擴繁區建設擴繁場(戶),明確了大足黑山羊保護、開發和利用工作。將智鳳、寶頂、珠溪、玉龍、拾萬、回龍、金山、龍石、高坪9 個鎮街,建成種羊純繁與肉山羊標準化規模養殖重點基地。同時,“重慶市畜禽遺傳資源冷凍保存庫” 和“全國畜牧總站畜禽遺傳資源保存利用中心” 也對大足黑山羊采集精液、卵子或血樣進行保存。初步形成大足黑山羊保種繁育體系,使大足黑山羊在數量增加的同時,質量得到有效提高。
首先,重慶市大足黑山羊股份合作社開發了大足黑山羊種羊管理系統。該系統采用區級、鎮街和養殖場三級管理模式,建立了養殖場管理、種羊管理、種羊繁育、疫病防治、種羊處理等功能模塊[3]。該系統2014 年投入使用,為全區大足黑山羊養殖場(戶)提供飼養管理、選育和銷售等網絡化、信息化、數字化指導,現系統中錄入了23 個鎮(街道)、200 個養殖場,30728 只種羊,提升了全區種羊飼養管理和選育水平。然后,重慶市山羊產業技術體系在騰達牧業有限公司開發了大足黑山羊ERP 信息化管理系統。該系統含有種羊生產、飼養管理、疫病防控、需售情況、銷售數量、銷售價格和成本核算模塊,于2015 年投入使用,為養殖場選育提供了信息化平臺。這兩套信息化系統的投入使用,為掌握全區大足黑山羊分布情況提供了數據支撐,并將其劃定高繁殖性能群體和高產肉性能群體,優化了選配方案,推進了大足黑山羊2 個選育方向進程。最后,大足區與西南大學開展校地合作,持續開展選優提純和雜交配套系培育等科研工作,同時也為大足黑山羊提供了育種方案,在大足黑山羊選育選配方面提供科技支撐,進一步提高其高繁殖性能或產肉性能。
2012 年“大足黑山羊” 商標(29 類和31 類)獲準國家地理商標局注冊、2010 年被評為“重慶市著名商標”。2017 年品牌價值上升到2.03 億,2019 年編著“十三五” 國家重點圖書《大足黑山羊》,2020 年獲得軟件著作權1 項。2013—2021 年已舉辦7 屆大足黑山羊節,增加了投資業主和養殖戶發展大足黑山羊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增加品牌曝光度,激活市場活力,提升了利潤空間,大足區內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現已形成了政府引導,專家指導,企業和農戶參與的大足黑山羊農商旅融合發展雛形。
扶持龍頭企業,推行“公司+基地+農戶” 的利益機制,不斷延伸養殖、加工、銷售全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產業輻射帶動能力。新建成山羊定點屠宰產,發展大足黑山羊餐飲店50 余家,龍頭企業騰達獲批“啃足羊” 商標六個使用權,與西南大學合作研發了紅燒羊肉熟食產品和自熱羊肉米線系列產品,渝之羊與貴州黔道食品合作開發了2 款羊肉米線產品。引導扶持重慶市大足黑山羊股份合作社、重慶市大足黑山羊產業協會等開展種羊、商品羊購銷、信息化建設、物流網構建等活動,初步形成種養加、貿工農、產供銷一條龍產業格局。
受疫情、市場價格波動等影響,2017 年以來,大量的小散戶退出行業,擴繁場(戶)發展勢頭銳減,核心群保種選育力度不夠,大足黑山羊種群質和量提升緩慢。
區政府成立了大足黑山羊工作領導小組、工作專班,而其中的工作人員更多的是承擔了大足黑山羊技術推廣工作,區內未成立專門的科研機構來承擔保護發掘利用等技術性工作,地方品種的高繁殖性能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較緩慢,無法持續為大足黑山羊種質資源發展提供內生驅動力。
保種是一項長期、艱巨、耗時、耗錢、耗精力的工作,大足區雖然出臺了大足黑山羊種質資源保護開發利用相關政策,但是補助資金主要來源于中央和市級,一旦上級資金調整,本級財政很難兌現該項政策,導致大足黑山羊保種政策無法長期穩定的實施,同時大足區出臺的政策補貼標準過低,難以激發農民養殖積極性。
一般養殖戶在受到市場行情、疫情及其他不可控因素影響時,有可能出現拋售處理優質大足黑山羊種質資源從而造成資源流失的情況,也可能為追求短期利益而無序引入外血,使得地方品種純正性無法保證,同時養殖戶普遍技能不高,對新技術的接受程度不高,如養殖戶特別是小散戶對人工授精技術的不支持,導致人工授精等高效養殖技術不能很好的在全區推廣,影響了大足黑山羊種質資源發展進程。
現有的大足黑山羊種羊選育系統,與成熟的生豬育種系統差距較大,企業開發的ERP 管理系統功能單一,不便使用,兩個系統均都不能很好的支持大足黑山羊育種工作的開展,同時區政府更多傾向支持物聯網構建、視頻大平臺的開發,而忽視了育種系統的開發和運行,大足黑山羊育種工作數字化有待升級[4-6]。
通過劃定保護區、建設保種場、進一步優化核心群和三級擴繁體系等措施,加強對大足黑山羊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優化產業布局,推動產業化發展。爭取建成大足黑山羊國家級核心育種場,提升大足黑山羊作為核心種源的供給能力,實現高效生產。
區內成立常態化科研機構,承擔生產過程技術服務和推廣應用、品種分級鑒定、制定并實施遺傳改良計劃、明確選育方向和雜交等保護研究工作,引進專業科技人才,調動專項科研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強大足黑山羊種質資源保護能力。
保護和利用農業種質資源是一項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和長期性的工作[7],中央、市級等相關部門需出臺長期穩定的種業扶持政策,為大足黑山羊種質資源安全保護和高效利用提供動力;扶持政策向種業相關的科研機構、高校和國企傾斜,保障大足黑山羊種源的安全性和純正性;提高補貼標準、擴大補貼范圍,增加小散戶參與度;積極探索大足黑山羊活體抵押貸款,極大調動了廣大養殖戶的積極性。
加強養殖技術培訓,提升養殖戶育種意識;通過舉辦賽羊會,提升獎勵金額,促使養殖戶自發開展育種工作;強化宣傳,提高大足黑山羊品牌價值,使得種羊價格隨之提升,在市場行情調控下,提升養殖戶飼養水平和種質資源質量。
政府高度重視大足黑山羊選育工作,積極與國內成熟的畜禽育種軟件開發企業銜接,加大資金投入,做出簡單易操作推廣的大足黑山羊飼養管理、育種、防疫等模塊的操作系統,使得區內飼養大足黑山羊的企業、合作社和農戶能自主開展選育選配工作,既能保障大足黑山羊種源生產性能不衰退,又能充分發揮其優勢性能開展雜交利用,推進大足黑山羊種質資源高速發展。
《重慶市現代種業發展“十四五” 規劃(2021—2025 年)》 和《重慶市推進肉牛肉羊生產發展五年行動工作方案》 中大足區分別被布局為全市山羊優勢特色種業區縣和肉羊發展重點區縣,在政府引導下,社會各級各部門上下聯動下,帶動社會資本參與到大足黑山羊種質資源的保護利用和創新攻關,充分發揮特色種業優勢,打造中國南方黑山羊供種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