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舒淵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畜牧站,福建莆田 351111)
鴨坦布蘇病毒病,又稱為鴨黃病毒病,病原為鴨坦布蘇病毒(DTMUV),屬黃病毒科黃病毒屬恩塔亞病毒群[1]。該病毒對乙醚、氯仿敏感;不耐熱,56℃、15min 條件下病毒失活;對酸堿度比較敏感;無血凝性,不能凝集雞、鴨、鵝等禽類動物紅細胞[2]。雛鴨、成鴨、肉鴨、蛋鴨、種鴨均可發病,蛋鴨、種鴨發病主要表現為產蛋急劇下降,雛鴨、肉鴨主要表現為站立不穩、共濟失調等神經癥狀。該病2010 年4 月首次在我國東南部分省份暴發[3],流行范圍不斷擴大,在我國各地養鴨集中區均有發生。2010 年9 月,福建省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在福建省長樂縣一發病鴨場分離到一株鴨黃病毒[4],在福建省內時有發現病例。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傳播速度快、發病率高,雖死亡率在10%左右,但影響到鴨后期的生長性能和產蛋性能,給養鴨戶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現將福建省莆田市發現的一起雛鴨感染該病的診療及體會報道如下。
莆田市某農牧公司新建一養鴨場,與省外某鴨育種公司簽訂引種合同,分三批次從該公司引進白羽半番鴨父母代母本(奧白星)1 日齡雛苗14400 只。第一批次引進時間為2020 年1 月8 日4400 只,第二批次為2020 年2 月25 日4400 只,第三批次為2020 年10 月2 日5600 只。
第一批次雛鴨于引進后5d 開始發病,第二、三批次分別于引進當天及第2 天發病。發病初期,部分雛鴨翻滾、爬行、跗關節腫大,部分鴨腿劈叉,但采食基本正常,無死亡。三批次雛鴨均在發現病例后,迅速在全群傳播,1 周左右達到發病高峰期,幾乎100%發病。發病12~20d 后癥狀逐步消失,部分鴨因跗關節腫大變形、骨折等腿腳病被淘汰,3 批次種鴨至開產前淘汰率達分別達30%、33%、6%。
鴨群羽毛光亮、體況良好。先是幾只雛鴨出現跗關節紅腫,接著第二天出現鴨群驅趕不動、大多數雛鴨蹣跚爬行、翻滾,個別鴨腿劈叉,共濟失調,少數鴨張口呼吸,排白色粘稠稀糞,采食飲水基本正常。
每批次剖檢20 多只病鴨,可見小腦毛細血管少量充血、水腫;卵黃吸收不良;肝臟呈土黃色、質脆;膽囊充盈,膽汁呈墨綠色;肺水腫,心包少量積液;盲腸有多個結節變細,內容物黏稠綠色、呈惡臭。其他臟器未見病變。
2020 年4 月15 日,分別采第一、第二批次各30只共60 只鴨的血清,送至福建省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進行雛鴨細小病毒、變異小鵝瘟抗體檢測,結果均為陰性。
2020 年10 月7 日,采第三批次30 只病雛鴨(5日齡)的肝臟、脾臟等組織樣本,送至福建農林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傳染病實驗室經PCR 檢測,結果顯示:雛鴨細小病毒、變異小鵝瘟病毒、番鴨呼腸孤病毒核酸均陰性,鴨坦布蘇病毒核酸陽性。依據核酸檢測結果和臨床癥狀,該批此雛鴨確診感染鴨坦布蘇病毒。
因這幾批次雛鴨發病日齡較小,加上臨床癥狀非常像變異的小鵝瘟病毒感染,故第一批次、第二批次雛鴨誤判為變異小鵝瘟病。第一、二批次雛鴨在出現癥狀當天及隔3d 分別注射小鵝瘟病毒精制卵黃抗體1mL(普萊柯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90701)。飲水中加入雙黃敗毒顆粒(主要成分為黃連、黃芩、黃芪、茯苓、茵陳,中成醫藥集團,江西中成中藥原料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908501),連用5d。結果,在后期飼養過程中不斷淘汰拐腳鴨,直至開產前淘汰率分別達30%、33%。
第三批次鴨在出現癥狀后,用對乙酰氨基酚給予對癥治療,飲水中加入雙黃敗毒顆粒予以“扶正”、“祛邪”,限制采食以控制體重,提前轉到地面平養以減少跗關節的損傷。結果,至開產時轉入產蛋舍時,因鴨腳病而淘汰的拐腳鴨僅6%。
第一、二批次鴨分別于5 周齡進行鴨坦布蘇病毒活疫苗(WF100 株)1.5 羽份初免(齊魯動物保健品有限公司,批號:1909013-1),9 周齡用同批次疫苗2羽份二免,25 周齡同種疫苗(批號:1910016-2)2 羽份三免。45 周齡鴨強制換羽時,用鴨坦布蘇病毒活疫苗(批號:1910016-2)2 羽份及鴨坦布蘇病毒滅活疫苗(HB 株)(揚州優邦生物藥品有限公司,卵康優,批號:20252006)1mL,分別胸部肌肉注射,再次進行加強免疫。
第三批次鴨于5 周齡用鴨坦布蘇病毒活疫苗(WF100 株)1.5 羽份加鴨坦布蘇病毒滅活疫苗(HB株)0.5mL 初免,9 周齡鴨坦布蘇病毒活疫苗(WF100 株)2 羽份加鴨坦布蘇病毒滅活疫苗(HB株)1mL 二免,22 周齡同9 周齡一樣方法進行三免。
三批次鴨均在20 周齡見蛋,23 周齡產蛋率達5%,28 周齡達到產蛋高峰。
第一、二批次高峰期產蛋率達86%,80%以上產蛋持續時間達8 周,但在產蛋初期可見花紋蛋、水蛋、薄殼蛋、畸形蛋,產蛋高峰期合格蛋率85%左右,最高受精率81%~83%,產蛋高峰期后(80%以下),合格蛋率只有75%左右,最差的合格蛋率只有65%,受精率只有73%左右,受精蛋健雛率為83%。第一、二批次鴨因生產性能差而提前予以強制換羽。強制換羽11 周后產蛋率達30%,12 周達60%,14 周達90%以上、持續時間達9 周,合格蛋率99%,受精率達90%以上,受精蛋的健雛率達92%。
第三批次鴨在28 周齡達到產蛋高峰90%以上,持續10 周,最高產蛋率達96%,合格蛋率99%,受精率達90%以上,受精蛋的健雛率達92%。
雛鴨坦布蘇病毒病與雛鴨病毒性肝炎、變異細小病毒病(小鵝瘟)、變異呼腸孤的臨床癥狀及解剖病變極其相似,必須通過實驗室確診后才可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前兩批次雛鴨發病時,單憑發病日齡及臨床癥狀,誤判為小鵝瘟而注射小鵝瘟抗體,導致治療無效。在沒有確診前,應針對臨床表現進行對癥治療。第三批次雛鴨在實驗室確診之前,采用對乙酰氨基酚以緩解疼痛,限制采食控制體重,減輕腿腳負重,提前轉入育成室墊料平養,減少凹陷的網床對關節的損傷,使用“扶正” “祛邪” 的中藥及在飲水中加入電解多維以增強機體抵抗力,使損失減至最少。
張英等[5]通過試驗研究,發現坦布蘇病毒可在種鴨中經蛋垂直傳播,該場引進的第二、三批次雛鴨于引進當天開始發病,很有可能為母源傳播所致。所以,雛鴨引種前要充分了解引種場(祖代)種鴨的健康狀況及免疫情況,確保不引進帶毒的雛苗。
在養殖過程中感染坦布蘇病毒,最好在初期進行緊急免疫接種。種鴨在產蛋前至少要進行3 次免疫接種,可獲得良好的保護效果。第一、二批次鴨采用鴨坦布蘇病毒活疫苗進行三次免疫,但從第一個產蛋周期的生產情況看,效果并不理想。經過強制換羽期,用鴨坦布蘇病毒活疫苗加鴨坦布蘇病毒滅活疫苗免疫后,第二個產蛋期生產成績達到理想要求。第三批次鴨育成期用鴨坦布蘇病毒活疫苗加鴨坦布蘇病毒滅活疫苗免疫三次后,第一個產蛋周期就取得良好的生產成績。葉偉成等通過試驗研究,發現免疫鴨坦布蘇病毒弱毒苗產生抗體速度快,兩周后抗體陽性率可達100%,比免疫滅活疫苗的鴨產生抗體時間早14d 左右,適合于受鴨坦布蘇病毒威脅時緊急免疫。但弱毒苗抗體持續時間不如滅活疫苗,免疫3 個月后抗體陽性率下降到60%~70%,而滅活疫苗抗體陽性率在免疫后6 個月,仍能維持在90%以上,而且抗體滴度要高于弱毒苗[6]。所以,兩種疫苗各有優缺點,第三批次鴨采用活疫苗加滅活苗免疫后,取得良好的生產成績,是否與兩種疫苗的優勢結合有關,有待進一步研究。
目前對鴨坦布蘇病毒病還沒有一種藥物能起到好的治療效果,發病后采取對癥治療加以控制,同時要加強飼養管理,育雛網床鋪設要平整,不能凹陷,雛鴨出現腳病時,若網床凹陷,會加大腳蹼及跗關節的磨傷程度,不利于腳傷的恢復。該養殖場前兩批次鴨淘汰率偏高與網床鋪設不平整有一定關系。
鴨坦布蘇病毒病可由種鴨、種蛋垂直傳播而發病,所以種鴨場應定期接種TMUV 疫苗,切斷垂直傳播途徑,減少該病對雛鴨的影響。養殖戶在發現該病時,應及時進行實驗室確診,并加強飼養管理,對癥治療以控制繼發感染,降低應激因素影響,提高抵抗力,緊急免疫接種,控制該病流行。同時,要做好鴨場生物安全措施,滅蚊、滅鼠、驅鳥,清潔鴨舍,加強消毒,做好病害鴨及糞便的無害化處理,使該病得到良好控制,減少經濟損失,促進養鴨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