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艷芳
(廣西崇左市龍州縣上龍鄉水產畜牧獸醫站,廣西崇左 532400)
為切實做好全區動物疫病強制免疫工作,廣西地區始終堅持防疫為先,立足維護養殖業發展安全這一大局,切實筑牢動物防疫屏障,堅持“預防為主、應免盡免” 原則,不斷落實主體責任,強化監督檢查,以此實現畜禽動物健康發展。基于此,該文以廣西地區龍州縣農村生豬養殖為例,總結養殖場常見疫病類型和發病特點,并給出針對性防控策略,旨在進一步控制疫病暴發,維護動物源食品安全。
龍州縣位于廣西崇左市轄縣之一,屬于廣西西南部,是邊防重鎮,地勢南北較高,中間為低平河谷平原,峰叢谷地走向均為“東南-西北” 走向,以溶鹽地貌為主,海拔高度為600~700m,且峰林谷地分布較為零散,海拔多為500m 以下,由于該地區處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全年日照充足,熱量分配,雨量豐富,分明顯干濕兩季,無霜期約為350d。可見,龍州縣具有得天獨厚的生豬養殖優勢,其一,該地區氣候適宜,農業、畜牧業發達,可為生豬養殖提供充足青飼料;其二,該地區平原較少,山地谷地丘陵區難以發展大規模種植業,而生豬養殖可有效為當地農民帶來經濟收入,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實現生豬養殖產業振興;其三,龍州縣位于西南邊陲,具有顯著地理區位優勢,生豬產品以及農副產品便于出口,加大國際之間、區域之間生豬貿易往來,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新路徑。
在生豬養殖過程中,豬群疫病暴發類型可分為兩種[1]。其一,重大疫病和人畜共患病,其二常見病,其中重大疫病包括非洲豬瘟、豬瘟、豬流感H1N1病毒、口蹄疫、高致病性藍耳病;人畜共患病包括豬流感、豬布魯氏菌病、豬炭疽病、豬弓形蟲病、豬Ⅱ型鏈球菌病等。常見病主要包括豬圓環病毒病、絲蟲病、大腸桿菌病、流行性感冒、傳染性腸胃炎、副傷寒等。
(1)常見病多發,人畜共患病和重大疫病暴發概率低[2]。龍州縣雖然生豬發病類型較多,但每次疫病暴發時,重大疫病和人畜共患病暴發率較低,在近3年來未發生重大疫情;而常見病多發,尤其是仔豬群體,多發生仔豬白痢、仔豬紅痢,影響生豬出欄量和存欄量,不利于后備母豬的培育,同時常見病發病周期較長,病程持續時間長,雖然病死率不高,但發病率呈較高態勢。
(2)呈零星發病,少見大規模群體性發病。龍州縣生豬疫病多呈零星分布態勢,在養殖場內呈點狀發病,不會因為一家養殖場疫病暴發而影響到其他養殖場乃至整個縣域生豬產業發展;與此同時,各家大中小型養殖場生豬疫病發生呈流行性趨勢,主要體現為季節性流行,即每年冬春季節暴發概率較高,夏季少有發生,如果不加大防控力度,可能增加群體性發病概率,為后續生豬養殖帶來隱患。
(3)輻射范圍窄,可得到有效控制。由于多數養殖場多發生零星態勢的常見病,輻射范圍較窄,即使呈現大規模暴發也可得到有效控制。
當前,龍州縣轄區內雖然近年來未發生重大疫病和人畜共患病,但是由于該地區養殖理念落后,對疫病日常防控不到位,尤其體現在不能及時切斷傳染源這一方面。養殖過程中生豬糞便含有大量寄生蟲和致病菌,家庭農場、散養戶可對糞便進行及時清理,但大中型養殖場必然存在清理不及時這一工作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容易誘發生豬疾病,尤其是大腸桿菌疾病,難以有效遏制,因此在今后工作中,亟須尋求新型糞便處理方法,以此從源頭防范疫病發生。
由于本地區豬場多發生仔豬白痢、仔豬紅痢、傳染性腸胃炎等非重大疫病,因此部分養殖戶在常見病暴發時,多采用自主配藥、自行購藥方式控制疫病傳播與蔓延,不能否認的是該種方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疾病癥狀。但支原體病菌、細菌仍殘留在病豬體內無法根治,后續一旦出現環境應激,可能引發大規模疾病發生[3]。其次,部分養殖戶仍然習慣于應用抗生素來實現疫病防治目的,加大生豬抗藥性,為后續疫病防控工作埋下安全隱患。
龍州縣是廣西第一個脫貧摘帽的國定貧困縣,在鄉村振興發展背景下,雖然可以獲得當地政府和社會企業資助,生豬產業發展顯見起色,但是在疫病防控這一層面,仍然缺少專項資金,尤其是農村地區缺少必要資金、技術、設備、物資等支持。因此,在疫病防控、治療、凈化等方面存在滯后性,缺少必要人力物力支持,如果當地獸醫和防控人員免疫注射時疫苗選擇不當,或者不能嚴格執行免疫程序都可能影響疫苗效力,成為后續疫病暴發的又一誘導因素。
在生豬出欄、運輸和屠宰階段,相關部門不能做到全流程監管,部門之間協調性、聯動性較差,難以構建生豬調運、生豬農副產品流通監管一張網,尤其在運輸過程中難以實現移動GPS 定位,即使在后續屠宰階段、銷售階段發現陽性病例,不能實現全流程倒查與追溯,難以發現疫病來源和傳染源會給防控工作增加難度。
對于難以及時切斷疫病傳染源這一問題,基層養殖戶應該從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入手,實現生豬糞便資源回收與可利用,由于豬糞質地較細,糞便中還有纖維素、有機酸、蛋白質、無機鹽、脂肪酸、半纖維素等成分,且豬糞中含水約為81.5%,氮元素含量為0.5%,磷元素含量約0.6%,鉀元素含量約0.5%,同時豬糞中碳氮比約為14∶1。可見豬糞中成分較為復雜且含氮元素較多,容易被微生物分解,適合做基肥,因此養殖戶在今后工作中要想提高糞便處理效率,可遵循“變廢為寶” 思路,對豬糞豬尿予以可回收利用[4]。如可利用“豬-沼-果” 養殖技術,在農村地區建立沼氣池,用沼氣液做肥料,其中沼液原材料為豬糞,在生豬養殖中將豬糞進行集中收集,堆肥發酵進入沼氣池后,經厭氧發酵沼液可當成肥料,施加到林地、田地,沼渣可制作為生態肥,沼氣可用于發電、生活用能、生產用能、照明、殺滅害蟲,該種方式既能減少果園化肥使用量,同時可獲得新能源,實現真正的生態、綠色、經濟協調統一發展。此外,養殖戶也可利用發酵床養豬模式,將糞便快速轉化為有機酸、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將墊草和糞便混合,發揮協同發酵作用,以此抑制害蟲、病菌出現,降低對養殖場和周邊環境的污染,真正實現污染物零排放目標,同時養殖戶不需要每天清糞,節約人力物力。
要想最大化地控制農村豬場疫病發生,當地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當指導養殖場戶嚴格執行免疫程序,根據生豬日齡和生長狀況給予針對性免疫[5]。如對7 日齡仔豬注射肺炎支原體兔化若毒凍干疫苗,對20 日齡仔豬注射豬瘟弱毒凍干疫苗,對30~35 日齡仔豬注射藍耳病滅活苗和口蹄疫滅活疫苗,40 日齡以上仔豬應注射副傷寒苗、豬瘟弱毒凍干疫苗(加強苗)、豬鏈球菌弱毒凍干活疫苗,嚴格控制仔豬常見病、重大傳染病、人畜共患病等多種疾病的發生。在疫苗注射過程中,防疫人員還應注意到,如果該地曾經受到過口蹄疫威脅,應及時給予當地25kg 以下的仔豬注射O 型口蹄疫油乳劑滅活苗,同時在大中小型養殖場,每年秋季9—10 月份注射流行性腹瀉二聯滅活苗。在疫苗注射過程中為使疫苗更好發揮療效,嚴格控制免疫方法和注射劑量,根據使用說明書,科學選擇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皮內注射方式,想要調整免疫程序,必須在縣級及以上農業農村主管的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指導監督下進行。最后在用藥管理方面,對于已經發病的豬群或受威脅豬群,應盡量使用益生菌藥劑,尋找抗生素的替代品,比如使用微生態制劑,該種藥劑具有無毒副作用、無殘留、無耐藥性等特點,可通過豬體胃酸、胰液等消化液在消化道中繁殖,以此達到豬體內微生態平衡,促進腸道菌群平衡,避免大腸桿菌腹瀉和病毒性腹瀉的發生,以此實現良好生豬疫病防控目的。
對于基層農村地區疫病檢驗檢測不及時,疾病檢測時效差這一問題,縣級部門應該加大財政劃撥力度,予以農村地區專項資金,用來采購、研發、應用專業儀器和檢測設備。比如:引進單通道8 孔PCR檢測儀、36 孔PCR 檢測儀、4 通道16 孔/32 孔PCR檢測儀、酶標儀、檢測試劑等。以上儀器均可應用于生豬傳染病、生豬腹瀉、非洲豬瘟病毒檢測,其中PCR 檢測儀可單次檢測6~14 個非洲豬瘟樣,同時儀器配備設備箱,可供大中小型養殖場、育種廠、凈化廠、畜禽無害化處理中心、屠宰場等多個場地的使用,易于攜帶,體積小,支持變溫檢測,同時可分離、分辨P72 野毒感染和CD2V 基因片段缺失病毒。將PCR 檢測儀和酶標儀配合使用,可有效檢測養殖場內生豬病毒競爭抗體,可滿足未來檢測趨勢[6]。對于無疫小區和凈化區,縣級或市級以上相關部門應指導村級獸醫防治員、獸醫站人員學會應用非洲豬瘟病毒抗原檢測卡、常見病病毒快速檢測試劑盒、抗體檢測試紙卡等,可利用包村入戶宣傳、村級廣播站、發放明白紙、張貼宣傳欄、宣傳公告、平臺消息發布、微信群建立等多種方式引導當地基層獸醫科學使用檢測試紙、檢測卡,以此在第一時間發現病情,做好檢測與診斷,及時控制發病源與傳染源,最終實現豬病科學化防控。
針對當前農村地區不能實現陽性病例全流程倒查與追溯這一問題,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利用大數據、可視化技術,結合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術,聚焦農牧產業實際發展情景,依托RFID 技術、手持識讀設備、自主研發電子耳標、TMR 精準飼喂系統、發情監測系統、環境監測系統、動物資產盤點系統等,實現對生豬養殖疫情監測預警,在數字化技術加持下實現生豬疫病前置防控。該系統平臺由多個業務模塊構成,主要為疫情數據登記管理模塊、免疫檢疫登記模塊、疾病類型統計模塊、患病率死亡率統計模塊、患病率死亡率地圖報警模塊、疾病治療模塊、聚焦算法模型、圖像識別,最終實現動物疫病追溯全過程監管。以上方法有助于實現從政府到養殖戶全鏈條式動物疫病監管監督,使得鄉村獸醫、職業獸醫、官方獸醫、協檢員、防疫員均參與到動物疫病防控工作中來,實現從生產到銷售的閉環追溯與檢查,最大化保障動物源食品安全,或者利用動物標識可追溯體系,在飼養、加工、運輸、屠宰、銷售等環節,均對動物情況進行登記,以保證在疫情排查過程中,一旦發現陽性病例或潛在陽性病例,可及時追蹤溯源,以此避免疫病安全事件大規模發生。
綜上所述,龍州縣立足環境優勢和區位優勢,大力發展生豬養殖業,但在農村地區仍然面臨不能及時切斷傳染源、疫病檢測不及時、藥物使用不合理、監督追溯聯動差等問題。因此,在今后工作中,相關部門應做好檢測與診斷,大力推廣畜禽無害化處理技術,及時尋找并應用抗生素代替藥物,構建動物疫病追溯全過程監管平臺,以此有力防控豬病進一步暴發與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