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海英
(云南省宣威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宣威 655400)
宣威市地處云南省東北部,東與貴州省盤州市和水城區相鄰,南距曲靖市區102km,西隔牛欄江與會澤縣相望,北與貴州威寧縣接壤??偯娣e6069.88km2,轄29 個鄉(鎮、街道)369 個村(居)委會,是云南省最大的縣級農業市,是國家生豬調出大市。養殖業是宣威的傳統產業,也是農業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2021 年末全市生豬存欄218.25 萬頭,出欄生豬386.45 萬頭,產值16.62 億元。在產業發展過程中,養殖規模逐漸擴大,生豬存欄數、出欄數、肉類總產持續增長。目前,宣威市建成年出欄萬頭以上規模豬場45 個,5000~10000 頭63 個,1000~5000 頭768個,500~1000 頭952 個,100~500 頭1256 個,中小規模豬場仍然是全市生豬產業發展的生力軍。但由于生豬養殖體量大,經營主體多,加上交易、流通頻繁,導致動物疫病復雜多樣,給規模豬場疫病防控帶來壓力和挑戰。為加強規模豬場疫病防控工作,嚴防疫病流行和傳播,保護規模豬場的健康發展,現從選址、布局設計、防疫制度、措施落實方面進行分析,并提出幾點建議。
據調查統計,全市年出欄萬頭以上的45 個和出欄5000~10000 頭的63 個規模豬場從選址、場內布局都比較科學、合理;但有886 個(其中年出欄1000~5000 頭 有102 個、500~1000 頭241 個,100~500 頭543 頭)中小規模豬場在選址、場內布局都存在問題,特別是小規模豬場,受土地面積、資金投入等條件限制,為方便和節省成本,在村莊附近建場,甚至村莊村中、交通主干道旁、居民區建設規模場,豬場之間距離小于合理防疫距離,甚至出現一墻之隔的現象,也導致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受限,糞污處理不到位引發鄰里矛盾。有的豬場內部建設布局也不合理,沒有嚴格分開生活區、辦公區、生產區和糞便處理區。部分豬場棟舍間距小,有的豬場雖有種豬、育成豬、育肥豬等不同豬群,但整場連通,場內環境條件較差。部分凈道、污道不分。入場消毒池的設置不規范,有的場還缺乏大門和圍墻。
多數規模豬場設施設備簡陋,消毒設備配備不能滿足要求,通風換氣設備配套不全,采光差,缺少紗窗、網等防蚊蟲設施,食槽、漏糞板簡陋。欄舍環境差,欄舍內采食位置離排便區較近,飲水區與排便區相鄰,導致環境潮濕、臟,豬只無干爽的休息區域。
部分規模豬場雖然懸掛有門衛制度、消毒制度、免疫規范、隔離制度等,但沒有結合實際做好各項工作,記錄也不完整規范。消毒池、消毒墊中的消毒液更換不及時。車輛進入豬場未做好消毒工作,人員出入未淋浴、換衣、消毒,不能降低病原傳播風險。獸醫室衛生差,堆放其他生產工具,沒有及時處理垃圾和診療廢棄物。
免疫程序制定不科學,沒有針對本地和本場流行病學監測結果,調整免疫程序,大多使用參考免疫程序。疫苗渠道來源廣泛復雜,從市場上購買的疫苗,由于銷售層級較多,冷鏈運輸保存條件難以保障,存在免疫不消毒、不換針頭的情況。豬場內缺乏專業獸醫,需要場外獸醫人員入場提供服務,導致免疫不及時,同時外來人員經常性出入也存在一定風險。
部分豬場引種時更多考慮品種、價格因素,缺乏對來源地動物疫病流行情況的了解和調查,對非強制免疫病種實驗室檢測較少,存在較大隱患。本地引種的,檢疫監管難度較大。部分養殖場缺少風險意識,集市販賣余下的生豬繼續飼養,無隔離消毒措施。在引種隔離上,雖單欄、單圈飼養,但隔離措施簡單,并且無專人飼養,消毒不嚴格,隔離期不滿足要求。
由于在飼料生產、疾病防治等過程中使用大量抗生素,導致病菌毒力增強,造成加量使用抗生素,產生惡性循環,最后抗生素治療無效,使豬場陷入困境。近年來,我國已停止生產、銷售和使用含有促生長類藥物飼料添加劑(中藥類除外)的商品飼料,雖然在飼料中停止使用促生長類抗生素,但在疾病防治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需使用抗生素,而無針對性、超量、超療程使用抗生素,會破壞機體正常菌群生態平衡,造成耐藥性。
部分中小規模豬場圈舍老舊,生產工藝較落后,需要人工、半人工清糞,浪費大量人工成本,同時增加污水處理負擔和疫病傳播風險。由于糞污處理設施設備不能滿足要求,糞污不能及時處理,增加環境壓力。動物疾病診療過程中,解剖的尸體、病理組織、藥品和疫苗包裝等廢棄物處理不及時,也會造成污染和病原擴散。
中小規模豬場大多是家庭式經營,從生產、養殖、經營都由家庭成員負責,資金投入少,導致防疫條件差,疫病監測、凈化難以開展。
規劃選址和建設布局,是養殖場成功的關鍵。新建規模豬場,必須符合國土、環保、水利、林地等部門的規劃和政策,滿足防疫條件審查的各項要求。在規模豬場布局和設計上,①要跟上發展的步伐,采取先進的喂料系統、清糞工藝、糞污等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模式,提升生產效率,節省人工和防疫成本。②合理布局生活區、生產區、廢棄物處理區,凈道與污道分開,生產區內獸醫室、隔離舍、種豬舍、育成舍和育肥舍之間,距離適宜,分區設置人工防疫屏障。③豬場的選址和設計需預判產業和市場發展趨勢,以及自身的擴容擴能需求,降低改造成本。
3.2.1 合理改造,完善制度,落實措施
對于條件較好的豬場,對照防疫條件審查標準,評估設施設備、制度建設等方面存在的風險與漏洞,制定一場一策的整改方案,強化生物安全措施,提升綜合防控水平。
3.2.2 規模豬場之間實行聯防聯控
對于一定范圍內的豬場可采取聯合防控策略,統一制定防控協議,按照制度規范,明確職責分工,落實各項措施,提升防控水平。如統一建設防護網,設立村口消毒檢查站等。
3.2.3 豬場撤并,合作共贏
針對類似“一墻之隔” 的近距離豬場,豬場之間可以采取股份制模式,合并注冊一個養殖公司或者合作社,優勢互補,合理布局,適當改造。
3.2.4 轉變生產工藝
對于條件較差的豬場,經適當改造,轉變生產工藝,比如采取全進全出的育肥模式,利于空欄消毒,切斷病毒的循環傳播途徑,提高防疫效率。
3.2.5 淘汰落后產能豬場
對于受場地條件限制、產能低、防疫條件差、設施設備簡陋的豬場,改造和拆除重建成本較高,應及時淘汰,另行選址建設。
選擇品種時應綜合考慮生產性能、市場需求、特色性、適應性等。養殖模式上,提倡自繁自養,一方面引種過程煩瑣、成本高,疫病引入風險大。另一方面,一定規模以上豬場選留優秀種豬,對當地其他養殖場戶供種,減少外地引種風險。自繁自養應選擇主要飼養品種,比如飼養選留母本品種為主,引進父本公豬為輔。母本引種要求純度高、來源家系廣,品種特征明顯,一致性好,引種后需要做好系譜記錄、選配等基礎育種工作。父本引種,做好引種檢疫和隔離,必要時做好特定病原的檢測,嚴防外疫傳入。
飼料添加劑選擇國家允許使用的中草藥添加劑、微生態制劑等,避免濫用抗生素。建立全面、無死角、有效的消毒模式,消毒劑選擇和消毒頻次也要合理規劃。以強制免疫為基礎,做好易發病、多發病的免疫,以抗體監測和病原監測為依據,選擇不同的疫苗廠家和類型,調整免疫病種和免疫時間。確保溫濕度、采光等滿足要求,飲水和日常環境要清潔,提升養殖環境舒適性。
建設維護好圍墻、大門、防護網等人工屏障。車輛、人員、物料等進出場要嚴格管理,落實檢查登記、消毒等措施。實行定崗定員,從生活區到生產區加強管理,進入豬舍前消毒。出欄生豬拉到豬場緩沖區以外進行裝車,避免入場與豬群接觸。在分群轉欄時,應采取嚴格的操作規范,做好人員、場地、車輛、工具等的消毒。
規模豬場要設有專業獸醫人員,缺少專業獸醫的規模場,最好可以聘請畜牧獸醫部門的公職人員做顧問,負責指導疫病防控工作,規模豬場需做好豬瘟、豬藍耳、口蹄疫、豬肺疫、仔豬副傷寒等常見病的免疫工作,防止疫情流行傳播。做好規模豬場的疫病監測,根據監測結果制定科學合理地免疫程序,決定是否需要酌情增加相關疫苗注射,如豬偽狂犬病、豬細小病毒、豬鏈球菌病、豬傳染性胸膜肺炎等疫苗,同時做好免疫抗體檢測,根據抗體滴度衰減情況,做好免疫注射,建立健全免疫檔案和免疫標識。
規模豬場疫病防控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養殖過程的方方面面,養殖場應貫徹“預防為主” 的方針,采用科學的防控技術手段,落實綜合防控措施,降低疫病發生風險,推進養殖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