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促花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畜牧獸醫站,福建南平 353000)
生豬屠宰檢疫是動物疫病防控和生豬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保障廣大民眾吃上放心肉的有效途徑[1]。2018 年全國暴發非洲豬瘟疫情后,延平區為全面控制動物疫病傳播,保證肉品質量安全,加強生豬屠宰管理,實施了農業農村部“定點屠宰、集中檢疫、分散經營” 的管理模式,關停各鄉鎮屠宰場(點),僅保留城區牲畜定點屠宰場——南平市天晟肉食品批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南平市天晟屠宰場)。南平市天晟屠宰場每日對待宰生豬進行非洲豬瘟PCR抽檢,延平區動物衛生監督所派駐官方獸醫開展檢疫。目前延平區已在生豬屠宰檢疫、食品安全防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南平市天晟屠宰場前身為南平市食品公司,位于城區三元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建設的推進,生豬屠宰量增加,食品公司規模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1999 年食品公司改制搬遷至南平市東嶺路56 號并更名為南平市天晟肉食品批發有限公司。南平市天晟屠宰場占地約12 畝,內設有生豬待宰間、屠宰車間、檢疫檢驗室、肉品凍庫、行政辦公樓等功能區。延平區動物衛生監督所依法派駐官方獸醫對生豬屠宰環節實施全程的同步監督檢疫,屠宰場配備專業人員現場開展肉品品質檢驗,并協助官方獸醫組織實施生豬屠宰同步檢疫。屠宰量受生豬單價影響較大,該屠宰場現日屠宰生豬150~250 頭。屠宰場屠工及其他工作人員近40 人,生豬屠宰檢疫員8 人,其中官方獸醫5 人。
由于建場時間較早,使用時間較長以及周邊地區城鎮建設發展,屠宰場現存在選址與布局不合理、設備老化、屠宰效益低下、檢疫檢驗設施需更新等實際問題,直接影響了生豬屠宰及檢疫檢驗工作的順利開展。
南平市天晟屠宰場因建成時間較早以及周邊地區城鎮建設發展,現屠宰場未遠離居民區;生豬待宰間、隔離間、屠宰間、肉品凍庫、行政辦公樓等功能區布局不合理:待宰間趕豬通道較寬敞且路線設置較長需3~4 人趕豬,屠宰車間層高約5m,緊臨凍庫與辦公樓,通風不良,氣味大,地面濕滑,不利于宰后清洗和消毒,生豬屠宰放血與燙毛池之間距離較短,無法開展頭部檢疫。
南平市天晟屠宰場屬半機械屠宰,屠宰設備系20世紀90 年代末屠宰工藝,自使用起未更新升級,設備老化較嚴重;內臟檢疫未設置紅、白內臟掛鉤和檢疫盤,屠工不愿將內臟送至檢疫臺檢查,檢疫員需彎腰檢查內臟,增加了工作難度:病死豬和不可食用肉品無害化處理在鍋爐房焚燒,未按要求設置畜產品無害化處理焚燒爐和高溫化制爐[2]。屠宰場的檢疫大部分靠“一把刀、一把鉤、兩只眼睛” 和感官經驗進行檢疫[3],檢疫手段相對落后,僅能對一般已知的某些傳染病和寄生蟲病作出準確判斷,不能完全檢測鑒定出其中一些具有隱性、潛伏狀態的病原菌以及有毒有害物質與藥物的殘留,其結果缺乏科學性、嚴謹性,沒有說服力,不能樹立良好的檢疫形象。
延平區生豬屠宰檢疫員(派駐官方獸醫)屬事業編制,由區動物衛生監督所派駐。檢疫員需完成生豬入場驗證檢查、宰前巡查、宰后皮膚內臟檢查、胴體檢查、淋巴結剖檢、驗訖蓋章和電子出證工作。由于編制有限,區動物衛生監督所不能完全按照檢疫崗位需求足額配備檢疫員,因人手缺、時間緊、任務重,檢疫人員常處于疲勞狀態。生豬屠宰檢疫都是在凌晨2~6 點進行,生物鐘顛倒,工作環境噪聲大、氣味重、社會認可度低,職業晉升機會小,使得大部分官方獸醫不愿意從事這項工作。
南平市天晟屠宰場的檢疫員文化從高中至本科,其中高中2 人,占比25%,大專4 人,占比50%,本科2 人,占比25%;年齡從20 歲到50 余歲,跨度較大,其中剛參加屠宰檢疫工作1 人,占比12.5%,有20 余年工作經驗的老檢疫員1 人,占比12.5%;8 位檢疫員中有3 人為非畜牧獸醫和動物檢疫專業人員,非專業人員占比37.5%。檢疫技術與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存在著技術斷層的風險。
農業農村部將我國生豬養殖與屠宰具體劃分為四個片區:重點發展區、潛力增長區、適度發展區、約束發展區,福建屬于約束發展區。在全國非洲豬瘟防控已常態化開展的新形勢下,國家不提倡生豬跨省運輸,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生豬屠宰企業向現代化、工廠化、集約化方向發展,鼓勵高標準高起點現代化屠宰場發展與生豬產品遠程配送[4]。南平市天晟屠宰場因延平區南福路快速通道工程(一期)建設需要搬遷,現在建屠宰場的選址與布局設計符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擬宰殺生豬500 頭/h,預計2023 年上半年建成投入使用。
利用電視、微信、抖音、公眾號、發傳單、開辦講座、上街提供咨詢等線上線下多種形式宣傳《動物防疫法》 《生豬屠宰管理條例》 《食品安全法》 等國家法律法規。普及肉品安全知識以及生豬屠宰檢疫的重要性,讓民眾參與到監督市場流通豬肉產品質量安全的環節,營造人人購買經過生豬屠宰檢疫合格肉品、舉報違法銷售未經檢疫生豬產品的社會氛圍,為生豬屠宰檢疫工作提供社會基礎。
冷鮮肉又叫排酸肉、冷卻肉、冰鮮肉等,是將獸醫檢疫合格的牲畜胴體迅速冷卻,在24h 內溫度逐步降為0~4℃并在加工、流通、銷售等環節中始終保持這個溫度范圍的生鮮肉[5]。冷鮮肉經過低溫處理,可以抑制大部分微生物生長,能保留肉品大部分營養成分,味道鮮美,0~4℃可保存3~7d,有利于偏遠地區的豬肉配送,更能有效對抗生豬單價對屠宰效益的影響。冷鮮肉的生豬屠宰時間可以調整為白天,在自然光線下有利于生豬屠宰檢疫和肉品品質檢驗。
首先要規范屠宰場的管理制度,明確企業主體責任,加強肉品品質檢驗員培訓、學習,確保只有檢疫檢驗合格的生豬產品進入市場,從產品源頭上有效杜絕未經檢疫合格或檢驗不合格的生豬產品進入市場銷售;其次生豬產品進入市場流通中要加強動物衛生監督管理部門同市場管理、衛生、公安的配合,嚴厲打擊私屠濫宰和銷售不合格肉品違法行為,確保消費者吃上放心肉;最后要健全檢疫人員的監督管理制度,明確責任、規范檢疫程序,公平公正地開展生豬屠宰檢疫工作。要獎懲分明,對在工作中表現優秀、技術嫻熟、責任心強的檢疫員給予物質與精神上的獎勵,堅決杜絕在生豬屠宰檢疫工作中的不作為或亂作為現象,一經發現給予警告或其他處分,觸犯法律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3.5.1 引進先進設備和檢疫技術
國家正式取消獸醫檢疫事業性收費后,檢疫支出統一納入政府財政預算,要積極爭取資金引進先進檢疫檢驗儀器和檢疫技術,利用快速檢測試劑等,加強有毒有害物質與獸藥殘留檢測,不斷提升檢疫水平與效率。
3.5.2 開展檢疫培訓,提高檢疫員綜合素質
通過繼續教育定期開展檢疫新知識新技術的培訓與同行之間的技術交流,并對檢疫員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吸引優秀的畜牧獸醫、動物檢疫專業的高端人才,打造適應時代發展、綜合素質過硬的檢疫隊伍。
3.5.3 提升檢疫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根據屠宰量和檢疫程序足額配備檢疫員,嚴禁一人多崗[6],合理安排休息,落實有毒有害畜牧獸醫醫療衛生津貼,提供薪資晉級和職業晉升機會,提高檢疫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簽發國務院令,宣布修改后的《生豬屠宰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新條例)自2021 年8 月1 日起施行,強調生豬屠宰管理是保證豬肉產品質量安全,讓人民吃上“放心肉”,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關鍵環節[7]。新條例的實施為生豬屠宰全過程監管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各基層生豬屠宰檢疫單位可根據實際情況對現有問題根源進行核查處理,明確主體責任、依法組織開展生豬定點屠宰、集中檢疫監督管理工作,為人民群眾的飲食安全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