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悅 劉澳 李麗麗
(吉林建筑科技學院 吉林長春 130000)
根據東北地區建筑原材料,朝鮮族傳統民居可分為三類:草房子、木楞子房與磚瓦房。這三類主要由木質架構組成,撐起房子整體的輪廓。房子的外墻和內墻不受力,只起到防風遮蔽作用[1]。朝鮮族人初期住宅簡陋,朝鮮族人就地取材,建筑材料主要是土、稻草、木材、石頭。用石塊搭起基座,木頭做框架,茅草用作房頂,只能著遮風避雨,不具備防寒功能。朝鮮族中期采用木楞子房,這一時期建筑材料發生變化,長白山地區豐富的林業資源成為了最佳選擇,朝鮮族人剝掉樺樹皮和松樹皮覆蓋在屋頂上。隨后,將樺木咬合在一起組成外墻。后期,隨著經濟有所好轉,朝鮮族人民回歸本民族傳統采用磚瓦蓋房,墻壁用磚瓦堆砌而成,屋頂多為廡殿式,屋內還是木質結構為主。受東北地區多民族影響,屋內設施結構發生了改變,門窗上的裝飾紋絡開始出現多樣性。房子外觀變成白色墻體青色磚瓦木質門窗。由此得見,朝鮮族民居的發展不但受到自身經濟條件的影響,并且受到各民族文化的影響。
1.門窗裝飾。朝鮮族遷入東北初期,門和窗戶沒有區別,用途是一樣的。后期逐漸與漢族、滿族文化融合,正南方向有了窗戶,此時的窗戶底部是木質,上半部分為紙糊的形式。朝鮮傳統民居的門窗,可分為抽拉、固定、掀開、開關式這四種,多數采用抽拉和開關這兩種,門一般采用單扇,具體要由房子面積尺寸來衡量。朝鮮族傳統建筑的門窗不但充分考慮到了東北地區天氣和環境變化的需要,還考慮到取暖及通風等,靈活多變,展現了朝鮮族自然淳樸的民風。朝鮮族建筑門窗的形式大致可分為直欞窗、拐子紋窗、望窗、立旋窗等。最具特點的門窗紋飾包括滿布式、方格紋、萬字紋、亞字紋、一碼三箭式、亞字紋、龜背紋、井字紋、蓮花紋等,其條格紋樣既樸素又大方,受力也分布均勻[2]。朝鮮族傳統建筑窗門及其裝飾設計藝術不但形式多樣、長短結合、方圓照應、疏密相間、力求整齊、大方、悅目,適用性也極強,頗具藝術魅力。在繼承朝鮮半島建筑主要風格的同時,受到我國傳統建筑諸多因素的影響。
2.外墻裝飾。朝鮮族人崇尚自然,朝鮮族人采用松木、樺木等天然材料做屋體的房梁與骨架,平易樸實,既具有實用功能性,也滿足了裝飾美化的需求。外墻多用來遮蔽與防風,有木制和土質的房屋外墻,木制的一種是固定墻體,不可移動,有夾心墻和空心墻之分。朝鮮族房屋的外墻一般粉刷白灰,使其變成乳白色,因為朝鮮族人喜愛清雅的白色,所以有“白衣民族”的美譽,體現了朝鮮族人民“以潔為榮”的觀念。房屋內部墻面多為白色與原木的立柱、灰色瓦面相稱,給人簡樸素雅、穩重大方的感覺,形成了規則的線條美。
3.屋頂裝飾。朝鮮族傳統民居的屋頂裝飾深受漢民族建筑形式的影響。從外表來看,屋頂最高處,兩邊稍微向上延伸,中間筆直,看上去整潔穩重。這與我國漢民族傳統建筑形式十分相似,也是我國建筑對朝鮮族傳統建筑影響的真實寫照。現存朝鮮族屋頂形態分為三種:(1)草房屋頂,這種屋頂從古代流傳到近十年才陸陸續續被拆除,草房頂一般就地取材用稻草編制成草墊子,層層鋪設在屋頂上,以菱形網格狀罩在屋頂,四周連接固定,形成規則的幾何圖案,與自然融為一體。(2)木格楞房屋頂為懸山式屋頂,與草房不同的是不再做草墊來鋪屋頂,多用樺樹皮來鋪設。因為樺樹皮耐用,沒有茅草易燃,防水透氣性高。更重要的是取材方便,對季節無要求,更美觀規整,仿佛置身于林海中,綠意撲面而來。(3)瓦房屋頂是現今沿用最多的,將瓦片逐個疊加排列,從脊背依次排列到房檐,其裝飾性較多,有例如波浪紋、幾何圖形、水滴型的裝飾,體現了朝鮮族人對大自然的敬畏與感恩。圓形或半圓形的蓮花紋瓦垅、整齊的黑色瓦垅、聳立的屋脊、雪白的墻壁,給人一種清新、舒適、整潔的美感。2010年后民居多采用了彩鋼板,因經濟能力提升,彩鋼板造價低廉,維護保養便宜,性價比高,可以定制很多造型,使用年限長,可以仿制歇山頂屋頂。
4.廊的裝飾。在傳統的朝鮮族民居中廊是房檐下的通道用,主要用來遮陽、行走、存儲物品等。按傳統形式主要分為游廊和回廊。游廊主要是連接兩個或幾個獨立建筑物的走廊,而回廊主要是指與建筑物門廳靠近的曲折環繞的走廊。在朝鮮族傳統民居中,回廊是建筑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多見的廊有兩類:全廊和偏廊,全廊是房子屋檐下全部設置成廊,偏廊只在房屋正面一處設置[3]。廊可以放置水果蔬菜,晾曬衣服乘涼,秋天可以放缸腌制咸菜,儲存晾曬農作物等。朝鮮族人多在立柱上掛寫有漢字的對聯、木匾來裝飾,在沒有立柱的廊里,多會采摘野花懸掛于廊上用來裝飾,朝鮮族民居的裝飾風格簡單實用、清新秀麗、與自然相輔相成,朝鮮族人崇拜自然并敬畏自然,感恩自然的恩賜與饋贈。
廊與房屋之間連接處采用木板鋪設,朝鮮族人居住在長白山腳下有著豐富的林業資源,可開采的木材也有很多,朝鮮族人地板鋪設整齊,木材的自然紋路與建筑遙相呼應,給人一種溫馨的感覺。
1.內墻裝飾。朝鮮族民居內墻有兩種:間壁墻與隔扇門。間壁墻是指沒有地基的墻體,直接在地面鋪設的磚墻,這種間壁墻一直沿用至今,成本低隔熱好,墻面不做過多裝飾,只鋪設白紙統一色調。朝鮮族民居隔扇門均為木質,隔扇門可追溯到唐代,是漢族傳統建筑中的裝飾構件之一,從漢族民居到皇家宮殿都可以看到,是古代漢族建筑中不可或缺的東西。隔扇門均整排使用,通常為四扇。隔扇主要由隔心,絳環板,裙板三部分組成,隔扇門花格樣式繁多,但總體風格是與房屋門窗的風格保持一致。這也證明漢族建筑影響到了朝鮮族建筑,被朝鮮族吸收沿用至今。
2.火炕裝飾。朝鮮族將火炕音譯為“溫突”,指被烈火燃燒紅的石頭。朝鮮族多聚集在東北地區,東北地區氣候寒冷,朝鮮族取暖與漢族滿族一樣多采用火炕取暖。但不一樣的是漢族人的火炕多為半截火炕,而朝鮮族火炕是覆蓋全屋地面的火炕,多為柳條炕、土坯炕、磚炕和石板炕。建國以前朝鮮族人民多采用柳條炕和土坯炕,因為可以就地取材成本低,后期隨著經濟狀況改善多采用磚炕和石板炕,石板炕保溫效果好,使用周期長,維護成本低,深受朝鮮族人喜愛[4]。東北地區不論朝鮮族還是漢族,火炕上不會放置家具及易燃物品,所以裝飾就少,炕面為了干凈整潔,在建成后會鋪設兩層炕紙,再澆上豆汁和炕油,既美觀又實用,再在上面鋪設裝飾用的炕席,炕席多用稻草編成,紋路多為菱形,簡單而又實用。近些年隨著不斷發展,草席也便退出了歷史舞臺,多采用地板革,地板革裝飾樣式多,導熱性好,深受朝鮮族人喜愛。
3.室內家具。朝鮮族崇拜自然萬物,室內家具多采用:楊柳、松木、稻草等,平易樸實,既具有實用功能性,也滿足了裝飾美化的需求。朝鮮族人被稱為“白衣民族”,室內墻壁裝飾也粉刷成白色,家具多粉刷成深紅色來裝飾。朝鮮族家具較少,多為短桌和櫥柜,造型低矮小巧,多為左右對稱,朝鮮族人生活起居多在火炕上,用短桌吃飯等,更注重功能和實用。櫥柜多用來存放朝鮮族人的衣物被褥。空間較大的民居會放置幾扇木質屏風來分割空間,屏風吸取漢文化,多用鏤空和雕刻,圖案多以民俗、宗教、自然動物為主,例如蓮花、仙鶴、太陽、山、水、石、云、松、不老草、鶴、龜和鹿等等,這些裝飾寓意吉祥富貴、獨頗具朝鮮本民族藝術特色,有著極其深厚的民族內涵。
朝鮮族建筑裝飾多受到漢族文化影響,與漢族一樣裝飾圖案多祈求風調雨順、來年豐收、寓意吉祥長壽富貴等等,可大致分為四類:宗教、神話故事類、文字類、動植物類。朝鮮族人有的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等,民居建筑中多喜愛將基督教十字架刻畫在家具和器具上,佛教的如經文以及蓮花,還喜愛將佛家的“萬”字刻在門框與家具上祈求平安吉祥。沿用最多的就是道教的太極圖案,一種是我國傳統的太極圖,另一種就是三太極圖,這種太極圖用來雕刻在屏風、門窗及器物,此類建筑裝飾是現存最多的裝飾物。神話故事類有朝鮮族有阿里郎的傳說和金達萊的傳說,許多家具裝飾都雕刻此類故事情節,警醒世人要珍惜當下,熱愛生活,敬畏自然[5]。文字類裝飾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表示避災驅邪的靈獸,龍、虎、龜等,此裝飾多用于家具以及房頂的瓦片。第二類是福、壽、祿等吉祥文字,節日中多用于書寫在吉祥符上等,例如:護身符、求雨符等。還會以刺繡的形式縫制在枕頭被罩上,裝飾在家具門窗上等。第三類是朝鮮族傳統的孝悌圖,分別是孝,悌、忠、你、禮、義、廉、恥,此類也多紋繡在手絹、枕頭、被罩等上,近些年還有做成手工藝品懸掛在墻壁上用以裝飾警醒后世子孫。動植物類有三種:一種是采用鳥類來做裝飾圖案比喻節節高升等,還有一類是祈求長壽的“長生圖”,分別是太陽、山水、云,石、不老草,松、鶴、龜和鹿這十種,深受朝鮮族人民喜愛,多用于刺繡裝飾,以及房屋建筑裝飾等等[6]。另一類就是朝鮮族最喜愛的金達萊花,也被稱為“朝鮮族之花”也稱為無窮花、迎山紅、尖葉杜鵑、興安杜鵑。因朝鮮族居住在寒冷地區,冰雪覆蓋植被,金達萊花是冰雪融化后最先盛開的花朵,被朝鮮族人視為春天來臨的標志。金達萊花普遍裝飾在建筑屋頂,生活用具及器皿上。
朝鮮族建筑裝飾風格特征歷來與中國的建筑裝飾風格有相同的美學理念、題材、技巧、方式。然而,朝鮮族建筑裝飾也在慢慢發展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風格。朝鮮族建筑裝飾藝術沒有漢族建筑裝飾藝術的宏偉和超脫。從技藝的精巧與細致上看,朝鮮族還差很多。筆者認為朝鮮族的裝飾風格特征主要在于簡潔、自然和對自然萬物的理解與敬畏,這種風格特征給人帶來寧靜平和的感覺。宗教例如道教、基督教、佛教是許多建筑杰作的主要啟發力量。除佛教、基督教,道教、儒教風水學說,五行等對朝鮮族建筑裝飾影響最為明顯。因為接觸頻繁,交流甚多,朝鮮族人民很自然地接受了這些文化,并吸收在內,將中國的自然主義哲學運用于建筑的選址、房屋規劃以及建筑的裝飾。在朝鮮族建筑中,自然環境始終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因素。朝鮮族人民希望建筑裝飾可以同自然環境相融合映襯,在順從學習自然中不斷成長。朝鮮族人民在遷入中國之后,與中國各個民族和睦相處,互相吸取和融合民族建筑文化,并與本民族的建筑文化結合。朝鮮族人充分運用自身豐富多樣的創造力與智慧,造就了各式各樣的裝飾圖案。這類建筑裝飾風格是由朝鮮族長期的民族信仰和生活習俗文化慢慢積淀而成的。朝鮮族獨特的歷史背景和生活環境,使朝鮮族建筑裝飾圖案的表現內涵和特征更具民族性。
朝鮮族人有自己的文化風俗,因此在其民族建筑風格與裝飾特征上與漢族有較大差異,吉林省作為有著中國最大的朝鮮族聚集地,對朝鮮族建筑裝飾的研究有著積極意義,不僅可以加深對朝鮮族民族文化的了解,還能豐富建筑裝飾樣式,對傳統建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起到關鍵作用。隨著西方建筑藝術的沖擊,保護少數民族文明,增強民族意識,有效保護朝鮮族民居建筑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