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庭
當農村基本實現村村通,修筑能夠行駛汽車的水泥路面的時候,城市卻在自己的腹地修起了步行街,限制汽車,為步行劃定勢力范圍。當然,這種街道一般都是商業街。只有在這種商業街里,象征速度的汽車才會被禁止,緩慢的步履才會獲得至高無上的地位。這是一種強制讓都市人慢下來的地方。這種慢與鄉村作為一種生活節奏的慢不同,與在公園里欣賞風景所需要的慢也不同,更多是一種商業策略,是經過精心計算后的產物。步行,在這里不只是一種出行和移動方式,更是一種放大裝置,將街道放大,讓它以狹小的體量容納數量眾多的人。這些人并不只是行人,在這個特殊空間里,他們更是潛在的消費者。消費者的眾多,是與這個空間的“寸土寸金” 相對應的。在金錢的放大下,它甚至成為一個城市真正的中心。北京的王府井大街,上海的南京路,紐約的第五大道,巴黎的香榭麗舍大街,這些著名的步行街甚至都已成為所在城市的標志。
這些地標式的步行街顯示了城市與商業之間的關系。在城市最早的語義中,“市” 就是市場。宋代之前,市場與百姓的居住場所是分開的,分別稱為“市” 與“坊”。宋代商業的發達,廢除了市與坊的隔絕,混淆了這種明顯的界線,使城市建筑和布局進入嶄新時代。著名的《清明上河圖》 勾勒的就是這樣一幅熱鬧的城市商業圖景,讓東京汴梁永載世界偉大城市的史冊。雖然《清明上河圖》 里的街道也可以稱為步行街,但與現代的步行街并不相同。圖畫里的“步行街” 其實就是城市的主干道。而在現代都市里,城市的主干道是無法成為步行街的。如今的城市主干道上,汽車取代了圖畫里的駱駝、手推車,成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也成為主干道的主體,把行人趕到了道路的兩側。而現代的步行街則成為專門的購物街道,就像歷史上的“市”?!笆小?由集中至分散,再由分散到集中這一演變過程,展現的并不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簡單輪回,而是經濟持續發展的結果。事實上,城市商業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發達,消費從未像現在這樣成為城市生活的核心。市場正以無微不至的方式滲入每一個城市人的生活,消費的方便和快捷成為城市生活優越性的標志之一。但這還不夠,城市還需要提供專門用來購物和休閑的場所,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消費欲望;不僅要提供大型商場,還要提供專門的街道。于是,商業步行街便出現在了幾乎每個城市之中。
學者張閎認為,城市空間形態有兩種最重要的代碼,一種是垂直代碼,另一種是水平代碼。這兩種代碼基本上可以闡釋城市空間的符號形態。在人類建筑史上,垂直性空間出現較早,指向終極和超越的維度?!妒ソ洝?記載的巴別塔就是這一類空間早期的代表。巴別塔的修建,體現了人類對超越性的渴望。事實上,垂直性空間是一種單一維度的指向,與之相反的水平性空間則是一種世俗化的空間形態,具有多維度的指向,最早的代表性空間是迷宮。希臘神話中的克里特島迷宮就是一種水平性的建筑。中國歷史上,由于封建政權相對的世俗性質,中國建筑的典型空間形態是水平性的。雖然中國也有像塔這樣的垂直性建筑,但在日常建筑中較為少見。而且中國塔的建筑范式來源于印度,雖然后來經歷了本土化,但仍主要出現于佛教建筑中。
現代城市中,垂直性空間以摩天大樓為代表,步行街則可以列入水平性空間的代表。如果說垂直性空間有對人自然本性的顛倒,那么,水平性空間則最大程度上遷就了人的自然本性。相較于垂直空間對高血壓等多種疾病患者的不友好,水平性空間則給人的身心以自然的舒適感;水平空間對腿腳不便的人,基本上也是無障礙的。
如同摩天大樓不斷回返垂直性空間原初超越性和權力的喻意——各地對第一高樓建設的熱情,就是對于象征權力的爭奪,步行街也不斷回溯水平性空間的最早代表——迷宮。諸多步行街被設計成了類迷宮形態?!安叫姓咴谄渲忻允Х较颉?是步行街設計者希望達到的效果。因為,這意味著人們在其中將逗留更長的時間,有更多消費的可能。消費,既是這個迷宮構成的主要代碼,也是它唯一的破解之道。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上街” 成為購物的代稱,而商業步行街真正還原了這一詞匯的語義。之所以這個空間與購物關系密切,甚至二者能劃等號,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街道是時尚和流行信息的傳播媒介。高宣揚在《流行文化社會學》 中指出:“人們常說,流行來自大街,來自商店,來自生活本身。所以,大街,特別是大都會的大街,商店的櫥窗和都市的生活,就是傳播和運載流行的信道和媒介?!雹龠@種情況,在商業步行街上更為集中。商業步行街將大街上的流行和時尚元素集中化地展現,也釋放著傳播流行的媒介功能。大街是一種異質空間,具有商業元素之外的多重元素,也是一個多種場合的匯聚之地。步行街的商業性則更加純粹,也是一種較單一的商業場所。這樣的場所里,不管是景觀還是媒介,都有更鮮明的商業性特征。步行街是景觀最為密集的空間之一,因為,它要以一種能夠帶來視覺快感的景觀或影像引導人們的購物欲望。之所以需要引導,是因為這種欲望是一種虛假的欲望,是一種人為培植起來的欲望。丹尼爾·貝爾認為,后現代社會中,人們的欲望已被變得精神化。拉康也認為,人的欲望并非來自身體本能,而是一種符號化的產物。這種符號化過程,在消費社會日漸被同化為一種商品符號。
正是因為欲望的可塑或可符號化的本性,消費社會不斷打造各種符號來取代人最初意識到的自我的鏡像。商品符號就是消費社會最重要的鏡像。居伊·德波在《景觀社會》 中區分了集中的景觀和彌散的景觀。如果說集中的景觀是官僚化的,那么,彌散的景觀則是商業化、商品化的。步行街上那些如花瓣般散落的精致、唯美的細節都可以稱為彌散的景觀。雖然相較集中的景觀更為柔和,但商業性的彌散的景觀,同樣是拒斥對話的。因為,它需要將人當作一個消費者進行控制,使主體認同自己的這一身份,并將反思者和批判者的身份遮蔽。經歷了這種認同之后,人們得到的將會是快樂,而不是痛苦。但這種快樂不是巴赫金或巴塔耶意義上的快樂,因為,它們具有反叛、消解的內涵和功能,而前者的這種快樂是順從的產物。商品對人精神撫摸所產生的快感,如同天鵝絨輕輕摩挲肌膚帶來的快感。這種快感是忘我的,也就是說,反思主體是不在場的,所以,沒有對話,只有占領。不僅僅是物對肉體的占領,更是符號對精神的占領。
《現代性與都市文化理論》 一書指出:“如果說中世紀的城市空間是人的行為圖式,那么,現代都市空間講述的則是汽車的故事。”②在城市被越來越多的汽車占領,車成為城市空間的主角之際,步行漸漸淪為被淘汰的行為圖式。人在這樣的城市空間中逐漸被異化,身體的價值也被削弱。但在步行街中,“步行” 這一人的行為圖式,重新獲得了尊嚴。
步行與其他移動方式都不相同,具有自身獨特的意義和修辭體系。與汽車移動的目的性和自動性特征不同,步行可以是漫無目的的,可以隨時停下,還可以隨意地倒退、橫移。汽車則不能這樣,汽車進入道路之中,就要隨著車流向前行駛,不可以隨時停下,更難以倒退和橫移。與之相較,步行無疑更加自由。
商業步行街中,當今世界最宏大和最微觀的話語體制在這里得到結合和共同呈現。步行街上來自世界各國或全國各地的商品是全球化的典型代表,人的身體是當今社會最微觀的話語體制,身體在這里被解放與被尊重,獲得相對自由,也使得這種話語獲得相對自由和豐富的內涵。而這二者有著內在聯系。身體獲得解放,得到尊重,是為了解放甚至生產人的購物欲望。身體從來都是各種力量爭奪的場所,也同樣是消費主義爭奪的對象。身體在消費社會擁有至高的地位,因為,身體不光在解放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是生活政治的主角。生活政治是一種追求美好生活的政治。消費主義不斷爭奪著對美好生活的定義權,在這里,美好生活正是由商品堆積而成的。按照這個邏輯,對美好生活的追逐,也就是對美好商品的追逐。
身體是發現自我最直接,甚至最本源的途徑。吉登斯認為:“發現自我,成了直接與現代性的反思性相關聯的‘項目’。”③身體在自我的形成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從拉康的鏡像理論,到梅洛·龐蒂的身體現象學,都有身體對自我意識作用的闡釋。
從這個空間的命名來看,步行這一身體圖式在這里具有本體性的價值和意義。步行的修辭學,也在作為身體解放之地的步行街上得到不斷豐富。米歇爾·德·塞都在《城中漫步》 一文中,集中考察了有關步行的修辭學。他將行走行為看作人對城市語言體系做出的言語行為。將行走看作是一種言語行為,也就自然產生了關于這種言語行為修辭的考察。他指出了這一言語行為的三個特征:現時的,不連續的,交際的。他認為,行走行為使空間秩序的可能性變成了現實,但行走者又經常去改變這種可能性,“因為步行特有的橫越、離開和即興行為會轉化或者拋棄空間因素?!雹?/p>
行走者對多種空間能指的選擇,制造了空間的不連續性。同時,行走者在固定的街道上行走,與人們一起完成的動作又使行走具有了交際性功能。德·塞都通過把行走作為一種言語來考察,發現了行走中為數眾多的修辭性特征。正像我們所使用的語言中,每個人的日常言語中都充滿了修辭一樣,在德·塞都看來,轉彎和繞道也是一種修辭?!斑^路人的步行提供的一系列轉彎(巡回)和繞道可以被比喻為‘話語轉折’ 或者‘體裁修辭’?!雹輳谋扔鞯慕嵌葋砝斫?,行走的修辭豐富多彩;而在行走成為一種本體化的身體圖式的步行街中,步行的修辭學在這里幾乎可稱為一種顯學,也得到了人們最大范圍內的實踐,雖然這種實踐對大多數人來說是無意識的。
而在這眾多的步行修辭中,德·塞都未提及卻又最不應被忽略的是行走的性別色彩。在城市中,借助車輛的空間移動,不管怎樣都弱化了身體的性別色彩;而在步行中,身體的性別色彩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凸顯。而這種行走的性別修辭,在女性身上最為豐富多彩:可以婀娜多姿,可以知性優雅,可以百媚千嬌……這些行走方式與服飾之間有著重要聯系,它們共同構成了對身體的修辭。
針對女性的街拍是最吸引人眼球的攝影題材,在網絡上往往能獲得較高的點擊量。而最能將街拍的這種特性發揮到極致的空間是步行街,我們經??吹疥P于女性的街拍作品發生在三里屯這樣的步行街。在這里,街拍者不僅拍攝到了女性服飾裝扮的豐富多樣,而且拍到了女性豐富的姿勢表情。這些女性成為步行街上移動的景觀。相較于那些固定的空間型景觀,這樣的景觀無疑更吸引人。這種景觀本身對步行街的占領,超越了景觀,促成了步行街作為一種性別空間的定位。
波德萊爾筆下的城市閑逛者是作為一種現代形象出現的,與城市的現代性審美體驗密切相關。閑逛者流連的拱廊街一定程度上也可算作步行街。與一般街道不同的是,拱廊街模糊了內外空間之間的分別。拱廊街既是街道,又處在拱廊之下,具有室內空間的特征。拱廊街上空的玻璃屋頂,又使它在視覺感受上具有室外空間的特征。拱廊街中,身體的主要形態依然是步行。從這個角度說,依然可以將之歸于步行街之列。在波德萊爾筆下,這個閑逛者的性別是男性。19 世紀的巴黎,資產階級婦女流連的主要是百貨商店這樣的封閉空間,而不是作為開放公共空間的大街。即使是對封閉空間的占領,特定的時代也有其特定意義。批評家張念這樣書寫20 世紀初中國女性對百貨公司的占領所蘊含的政治含義:“作為消費者而不是作為產品,出現在商業空間,這比女人贏取投票權具有更深的政治含義。”⑥
女性對公共空間的占領,有著曲折的歷史過程。漫長的歷史里,女性長期被束縛在家庭空間中。這種性別區隔的改變,不僅需要社會性別觀念的改變,還需要社會生產關系發生變化。達夫妮·斯佩恩認為,曾經 “‘作為港灣的家’ 構成了婦女的單獨場域,但是,當更多的婦女就業時,它卻變得不合時宜了?!雹吆蠊I社會中,第三產業的發展促進了大量女性就業,尤其在服務業中。服務業所需要的勞動技能與制造業不同,吉登斯、薩頓將其稱為“情感勞動”,并認為“這是勞動力‘女性化’ 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從事帶薪勞動,她們的受教育程度也越來越高?!雹嚯S著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更多女性可以從事與腦力勞動相關的工作。在社會層面,更多腦力勞動的工作不再以性別進行區隔,女性腦力勞動者越來越多。有了更多的勞動自由,也就有了更多的消費自由。于是,現代女性不僅走進寫字樓等辦公空間,更走進了街道。
張念以形象化的比喻賦予步行街不同的性別色彩,從更開闊的視角賦予垂直性空間和水平性空間不同的性別形象。如果說摩天大樓等在形象上與男性生殖器更相似,更多代表著男權與父權的話,步行街則擁有更多的女性色彩,張念用“子宮” 這一形象指代步行街。但張念并沒有將這一空間劃定為單純的女性空間。作為對女性空間話語的商業色彩的超越,張念將這一空間稱為“母性的空間”。她認為:“這是母性的空間,她不拒絕任何人,同時還能生長出新的心情,新的社群關系,新的購物體驗?!雹?/p>
的確,相較于大型購物商場,步行街擁有更多的自由,沒有那么多購物的空間壓力。這里容納了比購物商場更多的可能性。張念作為女性學者,也將“購物” 與“逛街” 作了區分,兩者并不必然地可以畫上等號。對于許多女性來說,逛街是一種休閑方式。
但女性在這樣的商業步行街中,是否真正擁有了自己的主體性?在21 世紀的今天,生活政治幾乎成為最重要的政治,而日常生活又被消費主義的符碼所統治,步行街擁有的性別政治意味,也似乎被消費主義的輕風吹散。真正完成這種性別空間區隔的,仍然是商業力量。
張念在《城市空間的性別魅影》 一文的最后,仍然流露出對步行街更多的期望,她說:“步行街帶給人們對新空間想象的可能,步行街是可對話的、可參與的、可書寫的,朝向任何人、任何可能。……她應該是自發的、即時的、沒有界限、沒有中心的,大家共同來書寫城市,而不是被城市所塑造。”⑩這不能完全理解為希望原則下的烏托邦愿景,因為,步行街的確是一種有著更多可能的空間。雖然是一種在各個城市中復制的抽象空間,但步行街仍然保持了成為差異空間的可能性。它可以成為廣場等公共空間的補充,甚至可以承擔廣場那樣的公共空間的功能。街道還有一種平等精神,如汪民安所言:“這是街道的平等精神,街道的平等正是人群得以在街道上聚集的前提?!?
正因為街道上的空,步行街能夠超越強加在其身上的空間體制。作為一個開放性的,容納差異性的公共空間,它朝向可能性的天空敞開。
注:①高宣揚:《流行文化社會學》(第2 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120 頁。②包亞明主編:《現代性與都市文化理論》,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 年,第194 頁。③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的后果》,譯林出版社,2011 年,第107 頁。④米歇爾·德·塞都:《城中漫步》,蘇顰譯,見汪民安、陳永國、馬海良主編《城市文化讀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年,第169 頁。⑤米歇爾·德·塞都:《城中漫步》,蘇顰譯,見汪民安、陳永國、馬海良主編:《城市文化讀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年,第170 頁。⑥張念:《女人的理想國》,新星出版社,2014 年,第114 頁。⑦達夫妮·斯佩恩:《空間與地位》,雷月梅譯,見汪民安、陳永國、馬海良主編《城市文化讀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年,第297 頁。⑧安東尼·吉登斯,菲利普·薩頓:《社會學基本概念》(第二版),王修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 年,第76 頁。⑨張念:《女人的理想國》,新星出版社,2014 年,第116 頁。⑩張念:《女人的理想國》,新星出版社,2014 年,第119 頁。?汪民安:《街道的面孔》,見孫遜主編《都市文化研究》,上海三聯書店,2005 年,第8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