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方雪
從古至今,人與自然就呈現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奇妙關系。從“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到“人類中心主義”思想,再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態觀,每個階段都體現了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呈現了不同的生態理念。對這一系列生態理念的傳播與傳承,不論是口語、文字、圖片還是電影電視,每個媒介都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電影、電視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對自然界知識的傳播更加典型、具體、多元,對自然界動植物生命形式的再現和表現,自然紀錄片成為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形式。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生態文明理念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更新,回顧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歷程,在不同的時期,根據不同的社會現實,制定了不同的生態文明戰略。對于這些生態文明理念的傳播以及生態文明觀的傳達,自然紀錄片在其中亦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受到生產力水平以及技術水平的影響,自然紀錄片的藝術創作與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碰撞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改革開放后到2000年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強調經濟發展的生態合理性階段;二是2000年到2012年的全面協調可持續,建設兩型社會階段;三是2012年至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階段。自然紀錄片中生態理念的嬗變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引起人們對自然的關注與探索;二是引起人們對破壞生態的反思,以及呼吁人們保護生態;三是傳達“山水林田湖草”是地球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要和諧共生的理念,表現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要性和決心。
1990~2000年之間,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特別強調的是經濟活動的生態合理性,即在人類生產生活中,需要有健康的經濟觀念。所謂健康的經濟觀念就是建立在生態可持續的基礎上,既要保證人類各種需求得到滿足、個人得到充分發展,又要強調對生態資源的保護,不對后代的生存發展造成威脅,強調經濟活動的生態合理性是這一時期自然紀錄片所傳達的生態觀念。這一階段的自然紀錄片的藝術創作,對于自然界重點在于“關注”和“探索”,既能滿足人類求知的欲望,又能滿足人類的好奇心。
由于制播技術相對落后,這一階段的自然紀錄片類型單一、題材同一。自然紀錄片以展現自然面貌、介紹地理知識為主,[1]人文因素為輔,在展現祖國大好河山的同時更多地強調在自然世界中個人的發展,如《話說長江》(1983)通過展現長江兩岸的旖旎風光,講述長江兩岸人民從古至今的傳奇故事,體現了自然環境、自然資源對人類的發展的影響。《南極,我們來了》(1985)、《黃河》(1987)、《望長城》(1911)、《最后的山神》(1992),這些作品都是這一時期優秀的自然紀錄片的代表。它們展現了祖國的大好河山,介紹自然界知識,加入人文因素,講述了在自然的作用下,人們順應自然、改造自然,圍繞自然界所創造和產生的佳話以及在自然界的鬼斧神工之下,所體現出來的人類智慧。這些自然紀錄片通過特定的形式,用自然的角度展開敘述,講述人類與自然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講述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造福人類的生存故事,強調個人發展的無限潛力,同時引導受眾去欣賞自然風光,去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引起人們對于自然界的關注與探索,體現了在可持續發展戰略階段既要實現個人的發展,又要保護自然環境的生態理念。
在“全面協調可持續”基本要求下,實現讓人們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的永續發展的生態文明觀,成為自然紀錄片創作的指引。在2000~2012年,經濟迅猛發展,隨之而來的環境污染問題也層出不窮。我們共同生活在地球村,所做出的選擇和決定都能相互影響,甚至造成很嚴重的后果。因此,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如何保護生態環境是自然紀錄片表達的重要內容。由于技術層面的進步,紀錄片創作者所關注的領域在擴大,所傳達的內容和范圍更廣。這一時期的自然紀錄片,在記錄自然、介紹自然的過程中揭露了人類社會生產生活對自然界、動物界帶來的影響,引起人類的反思,呼吁人們重視生態問題,拯救生態環境。
在2000~2007年之間的自然紀錄片,以介紹、科普、普及自然界知識為主,講述人類活動對自然界生命活動帶來的影響。如《探索發現:尋找滇金絲猴》(2002),歷經9年的跟蹤拍攝,講述了金絲猴這一物種的發現研究以及保護過程,同時展現了金絲猴野外生存狀態以及人類經濟活動對野生金絲猴生存環境造成的破壞。《再說長江》(2006)在經過20年之后,用高清攝像機拍攝了《話說長江》(1983)沒有拍攝到的長江源頭,講述20年的巨變,從對長江的介紹、展現,拓展到對生態、人文、發展等多個領域的思考。人類開始反思,無節制地過度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會遭到自然界什么樣的反噬。2007年以后出現的紀錄片,將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生態理念作為創作指引,陳曉卿導演的《森林之歌》(2007)是中國第一部大型自然紀錄片,填補了我國自然紀錄片領域的空白,“通過大量精美的畫面,展示了我國森林之美,同時將中華文明貫穿其中,闡述了人、動物、森林和諧共生的關系”[3]。《森林之歌》圍繞著人類社會、動物界、自然界三者的關系展開,通過和諧的配樂、舒緩的解說詞,讓人們認識到生命的力量,歌頌生命之美,同時也重視到森林的問題,以及如何拯救森林,最后回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一理念之上。所以說《森林之歌》填補了我國生態紀錄片的空白。在這之后出現的紀錄片都如它一般,將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生態理念貫穿其中。如《天上阿里》(2010)、《天上的呼倫貝爾》(2011),在講述祖國大美山河的同時,告訴人們不能過度地利用自然、開發自然,引發全人類的思考;《鳥瞰中國》(2009)講述在人類的過度開發過度污染之下,物種多樣性將會受到破壞,但最終受到傷害的將會是人類。
馬克思生態哲學觀點認為,要審視生態環境與人類的關系,要正確認識到人與自然的關系[4],人類經濟活動與生態環境保護要保持平衡,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此自然紀錄片的創作應遵循“自然-人-自然”的循環模式,引導人們直面生態環境問題,借助紀錄片的手段,讓人類社會與動物界、自然界有更深刻的交流。聚焦“和諧共生論”,通過自然紀錄片呼吁全人類保護自然資源,保護我們的地球,是我國生態文明理念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一大體現,也是自然紀錄片創作的指引。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要把生態文明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建設的總體布局。在2018年的生態保護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構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要像愛護生命一樣愛護生態環境。我國在生態文明治理過程中,延續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將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與我國傳統生態智慧與實踐相結合,走一條契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之路”[5],加快腳步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體系。2012年以來,經濟持續發展,電視技術已經發展到了超高清時代,自然紀錄片類型更加多樣、題材更加多元、拍攝技術更加先進、播出平臺更加全面,關注點更加精準,不論是以生態為主題的紀錄片,還是以動植物生命為主題的紀錄片,和諧與共生的思想貫穿其中。
2012年以來,制作技術的不斷發展,所制作播出的自然紀錄片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其中以《航拍中國》(2017)、《瀚海綠洲》(2017)、《自然密語——神農架》(2017)、《第三極》(2015)、《草原:我們的故事》(2015)、《綠色中國》(2016)、《三江之源》(2020)這幾部優秀紀錄片為代表的自然紀錄片,通過以自然界為視角,以自然界為主人公講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類、動物、植物的關系,體現我國傳統的生生不息、天人合一的生態觀,同時,也是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體現,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強決心的體現。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意味著每一個現實中的人都不是遺世獨立的孤立存在,而是生活在具體的社會關系當中,也就意味著,“每個人的生活狀態都會受到社會關系的相互影響”[6],于是不同的社會關系所構成的不同的“人”,又會由于其生產、生活、生存對自然界產生影響。以人為敘事主體、為中心講述人,這一類型的自然紀錄片頗受人們關注,《極地》(2017)、《了不起的村落》(2017)、《自然守望者》系列(2013)、《家在綠水青山間》(2017)、《寂靜的黃河灘》(2018)等優秀的紀錄片聚焦小人物的命運變化,以小見大,從平凡的人物身上看到我國環境治理的變化,一個個小故事就是我們努力守住綠水青山,共建美麗中國的縮影。
英國著名人類學家羅伊·愛倫說過,“我們要用擬人化的辦法,將那些非人類對象的經歷融入我們能夠理解、認同、解釋的領域”。通常自然類紀錄片以動物為主角的故事里,總是會帶入一些擬人化的場景,讓觀眾看到動物一家其樂融融的場面。用擬人化的文案、攝影、剪輯,將動物主角包裝成人類,以人類共情的方式去制作,往往能夠吸引更多人的目光。在《我們的動物鄰居》(2019年)中,市區里的喜鵲與烏鴉、后海公園的鴛鴦、十渡郊區的黑鶴,它們在這里求生、繁衍、成長,紀錄片講述了生活在這里的動物們如何在這里安家、談戀愛、守護家人的故事。“通過擬人化的解說詞,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動物本身,更多的是動物和我們生活的關系,以及怎么去處理這種關系”。[7]在《重返森林》(2017)中不讓人省心的熊貓寶寶,“望子成龍”的熊貓媽媽,一出生就被寄予厚望的熊貓,它肩負著復興熊貓族群的重任,用擬人的視角去關注它,看它如何成長成為一個少年、一個英雄。諸如此類的以動物為主要視角的生態紀錄片,將動物擬人化,既能引起人類共情,又能讓人類正確思考,如何正確與動物相處,尊重動物的生存模式,做到互不打擾,人與動物共同維護地球生命共同體。
通過以上三種視角,全方位地闡述了自然紀錄片創作的生態理念。由于生態文明理念的升華,紀錄片創作理念開始注意到不同視角的表達,用自然界中最主要的三個角色——自然、人、動物為主要視角,表達了在這片土地上人、動物、自然和諧共生的主題,闡明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創作理念。
在我國電視媒介發展的這些年,自然紀錄片的創作理念受到生態文明理念的影響,不論是從“關注”和“探索”到“反思”和“呼吁”,再到如今“和諧”和“共生”,都是同一時期創作者和觀看者生態理念的體現。現在看來,要實現人與自然的永續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傳達“天人合一”的生態文明理念是當下自然紀錄片創作的趨勢。自然紀錄片將人與自然的關系用影像化的手段呈現,幫助人們走出“人類中心主義”的狹隘,最終實現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