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海秀
新聞采編是新聞生產的重要環節。隨著社會進步和發展,新媒體技術的推陳出新、迭代升級,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對處于采編兩個環節的職業角色,即編輯和記者的采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要掌握各種采編技術外,一種能夠打通傳者和受眾內心的力量——共情,也是不容忽視的。特別是在選擇多元化、閱讀碎片化的時代,技術祛魅后,情感是人與人之間最真的紐帶。
新聞報道是信息傳遞、價值關懷與文化判斷的集合體[1]。實踐證明,能夠長久流傳的經典作品,能夠吸引眼球的爆款作品,無關乎傳播媒介和傳播渠道,而在于新聞報道本身蘊含的直抵受眾內心深處的一種力量,也就是說內容是否能夠打動人、感動人[2]。實則是涉及傳播心理和社會情感文化的深層次問題,是回歸新聞傳播本源的思索。
客觀理性的傳播是新聞實踐想要達到的理想狀態,但對情感元素的認知、捕捉及運用已不同程度地呈現在新聞生產的全過程,成就報道、主題報道、疫情報道、災難報道等都成功地展現了情感元素在傳播效果中的重要性。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需要從屬和愛(又稱社交需要)及審美。準確把握受眾情感上的需求是新聞采編工作應該遵循的一種“需要理論”[3],是采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之一。
新媒體環境下,受眾有限的、分散的、階段性的注意力往往不會深究新聞報道事實要呈現的理念是什么,而是更容易受情感驅動,或喜或悲,或理解或不解,或認同或反對,也就是說訴諸情感比訴諸理性能夠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情感元素是一種吸引注意力的工具性手段,事件中人物的情感反應或是情感要素本身被作為新聞報道的素材,情感性的運用更能促進受眾的共情,在某種情況下,比接近性等要素更能成為新聞選擇的標準,可以被當作一種新的新聞價值要素[4]。因此,編輯與記者應激活共情意識,在新聞生產中從“更近一點”的角度出發,貼近受眾本性需求,讓新聞報道的態度、溫度、力度通過情感輸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發受眾的情感認同,創建情感共同體,最終實現“傳播主體—報道文本—接受主體”的情感共享、共情、共鳴和共振。
共情是心理學概念,是指一個人能夠理解他人的情緒、情感,并對此作出反應的能力[5]。在新聞采編工作中,不僅是指編輯與記者要具有尊重、理解、體諒和關懷的能力,學會設身處地、換位思考,還需要通過“移情”報道傳達人文關懷[6],借助共情能力實現共情傳播。
本文聚焦新聞生產環節的兩大主力——編輯和記者,從新聞生產與傳播流程出發,認為共情能力需要通過以下五個層次予以呈現:一是記者與報道對象之間的共情;二是記者與新聞報道之間的共情;三是編輯與新聞報道之間的共情;四是編輯與記者之間的共情;五是新聞報道與受眾之間的共情。其具體發展路徑表現為:第一步,記者通過實地采訪捕捉到采訪對象的心理狀態及報道事件中展現的情感性元素,并在采訪過程中做出相應反應;第二步,記者將采訪收獲的情感性元素融入到新聞報道中; 第三步,編輯對新聞報道的個人理解程度;第四步,編輯就新聞報道與記者之間互動;第五步,新聞報道對受眾的心理影響。在認清各自角色定位的基礎上,有針對性提升共情能力將會更加貼近實際需要。
記者是新聞報道中傳遞共情因子的第一個關口,需要通過事實獲取真實、準確、全面和生動的情感性元素。那么,記者在采訪環節和寫作環節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感知、獲取報道素材中的情感性元素:
一是全方位做好采訪前準備。做好做足采訪前的各項準備工作是采訪的基礎性工作,通過搜集資料有助于記者了解對象,量身定制采訪提綱,包括選擇適宜的采訪地點、預設有針對性的話題和有效的溝通方式,為爭取采訪對象信任提供契機,構建有利于與采訪對象促成情感共識的外部花鏡,打開采訪對象的心扉,獲得想要的內容[7]。
二是真正走進現場。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無數的實踐證明,無論你有多么高的寫作才華,好新聞絕不是坐在辦公室看材料、打電話就能寫出來的。記者只有練好腳力,深入基層,走進報道現場,才能查實情、動真情,以自身日常生活工作觀察積累的經驗激發和映射內心對報道客體的主觀想象,進而訴諸情感,寫出有情感、有意義的好故事。
三是用心體味人物內心。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不同的生活環境、文化水平、性格愛好等導致采訪對象會有不同的反應,無論是健談還是寡言,甚至抵觸情緒,都需要記者隨機應變。以尊重采訪對象為前提,以平等視角看待采訪對象,以換位思考理解采訪對象,有助于促使采訪對象放下心理戒備,也有利于記者做出適時調試。通過揣測采訪對象的想法和情緒,調整采訪的問題、話語體系和表情、語氣、動作等非語言方式,把握采訪節奏,捕捉采訪對象真情流露的情感性元素。筆者曾獨自完成一個專家訪談系列報道,起初的采訪提綱隨著采訪進程不斷調整,除了確保系列訪談的連續性、風格的統計性外,不拘泥于圍繞科研攻關采訪的固定模式,在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之外,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性格特點,以及對科研不同的理解。由個體特色出發,不盲目追求浮于表面的文字符號,而是通過日常工作生活細節、通俗易懂的表達方式、褪去科學光環的人物形象,展現一個個獨特的人物形象和內心,與現實語境更相契合。
編輯的職能體現在“編”,對記者采寫的新聞報道進行分析、審核與完善。盡管編輯沒有走進采訪一線以面對面的方式感受新聞報道傳遞的情感,在新聞生產中處于信息的交匯點,得到的是一種“間接感受”,但新聞報道的后期制作同樣對情感的展現和傳遞具有重要影響。
一是核實信息避免錯誤。采訪現場的情況存在各種復雜因素,難免會對記者采寫的信息真實性造成一定影響。相對而言,編輯處于單一的工作環境,有利于理性地篩選信息,規避不確定性、非必要性的信息。編輯需要通過多種途徑核實報道內容,包括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來源的真實性、表述的準確性、情感的恰當性,為新聞報道在進入傳播環節前的共情做好背景性鋪墊,這也是編輯在開始編輯一篇稿件的首要任務,符合新聞報道真實性的原則要求。
二是查漏補缺提升整體。記者對于采訪素材的收集與選擇受客觀環境和主觀理解的影響,保留在新聞報道中的情感性元素不一定是完備的,有時會將其實有用的信息排除在外。而編輯恰是要跳出記者設定的“情感圈”,兼顧專業視角和受眾視角來審視稿件的不足之處,在不影響原情感趨向的基礎上做出適當的修改,包括稿件結構調整、字詞句等細微調整和補充背景資料、相關鏈接等功能性素材,使稿件脈絡更清楚、重點更突出,以升華稿件的整體情感基調。
三是美化版面“包裝”情感。編輯需要具備全局意識和系統思維,在基于前期稿件文本修改完善的基礎上,還需要在組稿和設計上展現共情技巧,這既是對新聞報道的一種能動反映,也是媒體外在形象和思想的體現。通過對稿件內容、受眾定位、視覺效果等進行綜合分析,增強平面或空間的美化意識,靈活調配編排手段、版面空間和布局結構等,以及裝飾性手法,用無聲的語言美化稿件文本呈現方式以及視覺效果,在注意力分散的時代吸引受眾,促使達到由眼及心的遞進式情感交流[8]。
基于共情視角下,編輯與記者的終極目標是一致的。因此,雙方構建的采編關系應該是互通你我型的采編關系,既保持獨立的職責分工,又建立合作式互動關系,嘗試在角色互換視角下構建新聞生產內部情感紐帶。
編輯要做好幕后工作。編輯工作通常是幕后的,是奉獻性更突出的工作[9]。作為一名編輯,要理解記者采寫稿件的辛苦和不易,并認清自身在新聞生產過程中的職責和價值,以客觀公正的心態、專業化的思維和技能、受眾的眼光,與記者耐心溝通,做好幕后的修改、完善和把關工作。
記者要理解與信任編輯。一篇稿件是靠記者好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得來的,飽含著記者的辛勤汗水和付出,一字一句都是來自一線現場,來自專業化的判斷。但作為一名記者,要明白自身的專業性是有局限性的,而編輯的工作正是為了打破這種局限,以另一種專業性操作提升稿件質量。另外,在日常工作實踐中,編輯通常的一對多的工作模式,面對不同的記者和編輯不同的稿件,工作量巨大。角色不同,分工不同,但使命相同,記者應該給予編輯充分的信任,虛心接受編輯的修改,抑或者對編輯的修改提出合理性質疑,促進更深層次的探討。
新聞報道實踐中體現人文關懷是新聞工作者的擔當,因此共情意識的激發和共情能力的培養是編輯與記者需要進修的一門功課,其貫穿于新聞生產與傳播的全流程。從新聞生產層面而言,需基于編輯與記者各自的角色定位和工作需求有針對性地提升共情能力,也需要作為新聞生產內部采編關系的雙方提升普遍意義上共情能力;從新聞傳播層面而言,記者需要站在受眾的視角考量如何將一線見聞與自我體會恰當地體現為稿件展現的情懷,編輯則需要站在記者與受眾雙重視角上考量如何在稿件中準確有效地凸顯情感性元素。因此,共情表達不是無界限的釋放情感,仍需要遵循新聞報道客觀性、真實性的原則和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把握好時度效。
抓準報道時機。情感是普遍存在的,但一些特定的時間節點往往蘊含著更能激發情感共鳴的力量,如大眾層面的“五一”勞動節、“十一”國慶節等,如具有特定人群指向的“三八”婦女節、“五四”青年節等,又如兩會、改革開放等。要注重將宏觀視角與微觀視角、主題把握與情感交流相結合,特別是需要準確地在第一時間發布報道,與受眾對特點時間的情感關注契合,形成時間上的對接。
把好表達尺度。編輯與記者均是采編流程的把關人,需要具有尺度意識,準確把握共情議題的設置、共情敘事能力的運用,不是通過對價值、主張的“硬表達”,而是通過“文本—文化—情感”的三層遞進的“軟滲透”實現多維度共情[10]。新聞報道抗疫故事的群像刻畫彰顯了中國的偉大抗疫精神,而對不同行業、不同身份人物的個體刻畫則凸顯了個性亮點;群像敘事可以用有限篇幅予以受眾豐富的信息量[4],個體敘事則可以因為受眾不同的職業、認知等而獲得更直接、更分眾化的情感認同。此外,情感屬于主觀意識層面,傳受過程中容易受到其他不確定因素的干擾,因此作為新聞報道的源頭,編輯與記者應在引導正確的輿論導向原則下,注重稿件中情感性元素運用的準確性、適宜性,通俗而不媚俗、動情而不煽情,同時注重稿件中可能蘊含的矛盾性與思辨性元素,把控正向情感傳播,弘揚主流價值。
提升共情效果。采編工作對情感性元素的探尋和展現,目的都在于共情效果。從編輯和記者的角度出發,在選題策劃階段注重選擇具有人情味和關注性的話題,多采用第一人稱視角,多使用故事化的敘事手段,采寫編輯多形態的新聞產品,避免陷入同質化的怪圈,建立適當的互動渠道,吸引受眾并積累受眾黏性,從采編環節開始,為實現從“入眼入耳”到“入腦入心”的傳播效果打下基礎。
情感性元素以各種形式見諸新聞報道中,提示我們情感性具有其合理性,已被內化為一種新聞理念,與客觀性互補共存,情感性元素的運用也成為促進傳受關系和效果的一種工具。在日常實踐中,編輯與記者應在采編能力和采編關系方面提升共情意識和能力,指導新聞生產的視角、判斷和表達方式,并呈現在報道文本中。但在新聞生產過程中要遵循一定規范與程式,為新聞生產與傳播提供更堅實的人文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