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昀光,陸澤榮,范慧敏
(1.西安郵電大學 現代郵政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1; 2.西安陜鼓動力股份有限公司產品開發與解決方案部,陜西 西安 710000)
迅速發展的工業化不僅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加劇了碳排放增長、氣候變暖等一系列環境問題的產生。Nature在2022年8月發文報道:2022年夏天,從英國到中國中南部大部分地區,再到日本都經歷了打破原有氣溫記錄的酷暑;相較于40年前,北半球經歷的熱浪頻率提升了6倍[1]。隨著公眾對環境保護的重視以及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的推出,制造業的低碳綠色運營已成為其發展的主要方向。
精益生產是如今制造企業最主要的運營管理模式,也是外部確定環境下制造企業節能減排的主要手段之一。精益生產是一種以實現準時化生產、消除一切浪費和故障,追求“零庫存”來實現持續改善與提升效率的運營管理模式[2]。精益生產的消除浪費與提高效率的基本思想,與綠色低碳的核心理念不謀而合[3]。在運營管理模式迭代方面,綠色運營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成是對精益生產的自然延伸。制造企業在外部確定環境下的“精益—綠色”協同運營,一直是近些年學術界與實踐界關注的熱點[3]。
然而,近幾年全球經濟下行、地緣政治不穩定和局部自然災害等因素,給各個行業帶來了很多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制造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主要行業,也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而改變。針對制造企業的運營管理模式,精益生產受到的沖擊很大,因為精益所追求的“零庫存”在不確定環境下大大增加了供應鏈中斷的風險,不確定環境下的企業運營需要“冗余”,一味地追求精益的“零庫存”和“準時化(Just-in-time,以下簡稱JIT)”,在不確定環境下顯然是不適合的。如何應對復雜形勢,實現綠色與經濟的協同發展是新時期每一個制造企業都必須關注的問題。
解決這一問題,需要辯證看待不確定環境下的精益生產,精益生產除了“零庫存”和“JIT”,還包括了PDCA戴明環、全面質量控制、全面生產維護、價值分析、標桿管理、流程再造、看板、5S管理、組織變革、員工授權等項目,制造企業實施這些項目,最終的目的是達到提高效率,持續改善。根據相關文獻[6, 7],可以將除了“零庫存”和“JIT”外的制造企業運營管理項目歸納為持續改善項目。盡管不確定環境下的制造企業強調允許一定的“冗余”,然而與精益緊密相關的持續改善理念從未改變,且持續改善的提高效率,消除浪費和以人為本的目的依然與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相吻合,目前學術界關于制造企業持續改善項目與綠色運營之間的關系研究較少,因此有必要對兩者之間的影響機制進行深入挖掘。
“改善”的含義是“改變原有情況使之更好一些”,日本從中國把“改善”一詞原封不動地引入到其文化中(改善日語音讀:Kaizan),“Kaizan”所表達的含義也沒有改變,但日本企業強調將“Kaizan”運用到企業管理的全流程以及各個方面,并且持之以恒、不舍不棄進行改善,因此創建了日本企業特有的管理文化——“持續改善”,隨后逐漸引入歐美企業的經營理念中,所以Kaizan又叫做Continuous improvement。持續改善,正如其字面意思,意指小的、逐步的、漸進的、不斷的改進,同時這一管理理念強調全員參與和全方位優化,需要企業的所有人,從高層管理者到一線生產員工,在節約成本,時間管理,安全管理,產品設計,效率提升,質量管理,預防性維護,新產品研發等方方面面都必須為實現這個目標而努力。持續改進在制造企業通常使用的管理手段包括:PDCA戴明環、全面質量控制、全面生產維護、價值分析、標桿管理、流程再造、看板、5S管理、組織變革、員工授權等項目[8]。從以上概念和制造企業的實際情況可以看出,制造企業的持續改善項目主要分為兩方面:①企業生產技術的持續改善;②企業管理組織的持續改善。在關于制造企業持續改善的已發表研究中,也將持續改善分為了生產技術改善和管理組織改善這兩個維度[6, 7]。
2.2.1 制造企業持續改善與綠色運營管理的關系
制造企業持續改善是一種循序漸進,全方位全員參與的過程管理模式,從而達到提高效率,消除浪費,不斷優化,精益求精的目的,這與制造企業的綠色運營在核心理念上不謀而合。在某種程度上,持續改善可以看成一種綠色運營,而綠色運營可以看成持續改善的延伸,兩者在很多方面上都有相似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兩者都強調長期性與循序漸進性。持續改善是指企業通過改進一系列生產經營過程中的細節活動,通過長期、小幅度、連續增量、漸進的方式進行優化;而企業的綠色運營效果也非常關注長期導向,已有很多研究強調企業的綠色運營在短期內不能給企業帶來經濟績效,但長期來看,不僅企業的環境績效有所提升,生產、經濟、社會績效也會通過節能減排、減少浪費得到提升[9-11]。
(2)兩者都強調員工主動性的重要作用。持續改善強調全員參與,盡力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各種方式參與到改善活動中,對員工個人的評價也是基于長期的表現。綠色運營不僅重視員工的健康安全,更在綠色人力資源管理方面強調員工主動性和員工授權對企業綠色運營的重要作用[12, 13]。
(3)兩者都非常強調客戶導向。持續改善以客戶為導向,堅持“讓客戶滿意”“為客戶創造價值”的理念。而企業的綠色運營非常強調從利益相關者的角度進行優化管理,這里的利益相關者,不僅包含了投資者政府,也包含了客戶[14, 15]。
從資源基礎觀的視角來看,在不確定環境下的制造企業,即使不進行“零庫存”與“準時化生產”,依然可以通過實施全員全方位的持續改善,形成強有力的競爭能力,以此來促進企業的綠色運營管理,從而實現企業綠色與經濟的協同發展[5, 6, 13]。目前學術界針對企業持續改善與綠色運營的關系研究并不多見,Cherrafi等設計了一個現場改善模型,通過航空和汽車制造業的案例研究表明:這種現場改善工具促進了企業的綠色運營,從而減少企業的能源消耗[16];Sanchez-Ruiz等通過文獻綜述總結:持續改善和綠色的集合為企業帶來了各種各樣的直接利益,例如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自然資源利用率或減少排放,同時不降低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的質量[17];Mldner等從持續改善的兩方面:生產技術和管理組織的持續改善,研究了持續改善對制造企業運營績效的提升關系[7]。
通過以上的理論分析與文獻綜述,本文提出研究假設1:制造企業持續改善對其綠色運營有正向促進作用,因為制造企業的持續改善可以分為2個方面:生產技術持續改善和管理組織持續改善[6, 7],因此研究假設1包含:
H1a:制造企業生產技術持續改善對其綠色運營管理有正向促進作用;
H1b:制造企業管理組織持續改善對其綠色運營管理有正向促進作用。
另一方面,很多以往研究提出:制造企業綠色供應商管理對企業持續改善項目與綠色運營管理起著重要影響作用[4, 5, 18~21],從資源基礎觀的視角來看,在外部不確定環境下,企業綠色供應商管理注重合作與協同,它與持續改善,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形成一種合力,以更強的競爭力促進制造企業的綠色運營,因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設2:制造企業的綠色供應商管理正向調節持續改善對綠色運營的作用,其中:
H2a:制造企業的綠色供應商管理正向調節生產技術持續改善對綠色運營的作用;
H2b:制造企業的綠色供應商管理正向調節管理組織持續改善對綠色運營的作用。
以上研究假設概括于圖1中。

圖1 研究假設模型
本研究采取了1~5分的李克特量表問卷獲取數據,為保證問卷的可靠度,本研究測量變量所使用的題項均來源于已發表在綠色可持續與生產運營領域知名期刊的成熟測量量表,調查對象為制造企業的生產運營部門負責人或總經理。為最大限度克服共同方法偏差問題,問卷由同一企業的兩人完成,被調查對象甲填寫企業的生產技術持續改善和管理組織持續改善情況,被調查對象乙填寫企業的綠色運營管理和綠色供應商管理的情況。本研究共隨機發放問卷1500份,剔除無效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292份。本研究將回收問卷進行了Harman單因子檢驗,第一因子方差解釋量為:32.83%,未超過總方差解釋量的一半,說明問卷沒有共同方法偏差問題。
在信度檢驗中(表1),生產技術持續改善(以下表格中簡稱PCI)、管理組織持續改善(以下表格中簡稱MCI)、綠色運營(以下表格中簡稱GO)和綠色供應商管理(GSM)的Cronbach’s a系數均超過0.7的最低標準;另外,各變量組合信度(CR)均超過0.7的最低標準,說明量表有較好的信度。
在效度方面:首先,在收斂效度的檢驗中:①各個題項的因子載荷必須大于0.5,而本文的因子載荷最低值為0.725;②所有變量的平均變異抽取量(AVE)均大于0.5,所以本研究數據均滿足收斂效度的基本要求(表1);其次,在區別效度檢驗中,占據對角線數值的各變量AVE平方根值,顯著大于相對應的兩變量最大相關系數值(表2),因此量表具有很好的區別效度。
本文采用層次回歸分析法檢驗研究假設,為避免多重共線性問題,對所有變量進行中心化處理,計算各變量的方差膨脹因子VIF的最大值為8.576,低于10的上限值,表明多重共線性問題不顯著。在表3中,首先,在模型1、2加入企業規模(以下表格中簡稱

表1 變量的測量題項及信效度檢驗

表2 變量的相關性系數表和區別效度
Number)和企業成立時間(以下表格中簡稱Years)這2個控制變量,以及生產技術持續改善(PCI)和管理組織持續改善(MCI)這2個自變量;其次,模型3、4在自變量的基礎上,加入交互項:生產技術持續改善(PCI)*綠色供應商管理(GSM)和管理組織持續改善(MCI)*綠色供應商管理(GSM),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
在模型1、2中:首先,加入控制變量企業規模和企業成立時間的結果可以看出,企業的規模大小對企業綠色運營呈現正相關關系(β=0.122,P<0.05),這表明企業的規模越大,企業對綠色運營更加重視;而企業的成立時間對綠色運營沒有顯著影響(β=0.041,P>0.1)。其次,因變量為綠色運營的分析結果可以看出:①生產技術持續改善對綠色運營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β=0.427,P<0.001),說明假設H1a成立;②管理組織持續改善對綠色運營也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β=0.244,P<0.001),說明假設H1b成立。
在模型3、4中:①從加入生產技術持續改善(PCI)*綠色供應商管理(GSM)的交互項后的結果可以得出,企業綠色供應商管理沒有顯著性地正向調節生產技術持續改善與綠色運營的關系(β=0.312,P>0.1),因此假設H2a不成立;②從加入管理組織持續改善(MCI)*綠色供應商管理(GSM)的交互項后的結果可以得出,企業綠色供應商管理顯著性地正向調節管理組織持續改善與綠色運營的關系(β=-0.502,P<0.05),因此假設H2b成立。

表3 分析結果
在制造企業生產技術持續改善與綠色運營的關系方面(包含H1a和H2a): 生產技術持續改善中的生產流程重組(PCI1)對原本的生產流程進行優化,重新構造,能夠針對市場的不穩定外部環境及時做出反應和調整,促進運營效率;預測(PCI2)提升運營與計劃的準確性;信息整合(PCI3)提升運營的可視化;這些項目的實施都有助于提升效率、減少浪費、節能減排;因此,生產技術持續改善對綠色運營有正向作用,H1a成立。H2a不成立的可能原因是:綠色供應商管理主要涉及外部管理范疇,而生產技術持續改善的具體項目主要涉及企業內部生產運營范疇,兩者相距較遠,因此綠色供應商管理沒有正向調節企業生產技術持續改善與綠色運營的關系。
在制造企業管理組織持續改善與綠色運營的關系方面(包含H1b和H2b):員工的授權(MCI1)充分發揮了員工的主觀能動性;開放溝通機制(MCI2)增強了溝通的流暢性;團隊改善(MCI3)以團隊的形式整合資源與組織能力,這些都有效的促進綠色運營的發展,因此H1b成立。此外,綠色供應商管理注重在外部不確定環境下與供應商的合作與協同,如若供應商都能遵守整體供應鏈的綠色發展戰略與理念,與企業的內部管理組織持續改善項目交互作用,可以形成一種合力,“自下而上”地將各自企業的具體行動整合成為綠色供應鏈的整體行動,因此綠色供應商管理顯著性地正向調節企業管理組織持續改善與綠色運營的關系,H2b成立。
不確定環境下的制造企業如一味追求精益生產的“零庫存”和“JIT”,將導致供應鏈的中斷風險大大增加。但如今的企業仍然面臨實現經濟與綠色協同發展的戰略目標和壓力,原先精益生產的消除浪費和提高效率的管理理念依然適用,本論文提出在精益生產的基礎上,減去“零庫存管理”與“準時化生產”等項目,在生產管理模式方面形成生產技術持續改善和管理組織持續改善兩個實施項目,來研究他們對綠色運營的提升機制。從研究結論來看,企業的持續改善在縱向上,涉及高層管理到基層的所有員工;在橫向上,涉及企業運營的所有流程和節點;持續不斷地提升效率,促進企業的綠色運營管理。此外,不確定環境下的企業需要關注與供應商的協同與合作,綠色供應商管理可以與企業內部的管理組織持續改善整合形成一種合力,以“1+1>2”的效果促進企業綠色運營的發展。本文的貢獻主要有兩點:①在理論方面,豐富了制造企業持續改善與綠色運營之間的影響關系研究;②在實踐方面,通過實證研究表明,不確定環境下制造企業,需要辯證看待精益生產,除去精益生產的“零庫存”和“JIT”項目而形成的企業持續改善,依舊是企業主要的運營管理模式之一,促進企業經濟與綠色協同發展;對企業管理者來說,解決了不確定環境下全盤否定精益生產的疑慮,企業的運營管理模式只需稍作改善與調整即可,這也體現了持續改善循序漸進,永無止境,不斷優化,盡善盡美的管理理念與哲學。
本文的不足之處與未來研究展望主要有:①由于本研究的數據來自我國制造企業,是否適用于其他行業與企業需要進一步研究,因此有待后續研究中收集更多其他行業的數據檢驗本論文結論的普適性;②企業綠色供應商管理未對生產技術持續改善與企業綠色運營的關系起到正向調節作用,其中的成因與影響機理值得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