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零售背景下,供應鏈模式創新是互聯網時代零售業發展的新趨勢,是打造特色農業全產業鏈的必然。本文首先分析了新零售是一種依托互聯網,融合多種先進技術,并具有體驗性、智慧性、無邊界性及生態系統性等特點的新商業發展模式。其次,通過調研特色農產品供應鏈發展現狀發現,傳統特色農產品供應鏈發展中存在物流成本高、資源整合難度大、溯源難度大等問題,需要建立適應新零售發展趨勢的創新型供應鏈模式。最后,從加強供應鏈各環節協同、建立專業化物流配送體系、改善服務質量等方面探索了特色農產品供應鏈整合的新模式,對推動農業產業化、實現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新零售;供應鏈;特色農產品;線上線下;銷售溯源
本文索引:孫嬌.<變量 2>[J].中國商論,2023(06):-092.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3)03(b)--03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依托鄉村特色優勢資源,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把產業鏈主體留在縣城,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農業全產業鏈是農產品鏈的集合體,在新零售背景下,探索鄉村特色農產品供應鏈發展的新模式能推動農業產業集聚、加快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而加速實現農業現代化。
1 新零售理論分析
1.1 “新零售”概念
“新零售”作為未來產業發展的新趨勢,2016年云棲大會上被馬云首次提出以來,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2016年11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意見》(國辦發〔2016〕78 號),明確了推動我國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并把“新零售”作為未來產業的發展方
向[1]。 “新零售”主要是指企業或個人將互聯網作為發展依托,通過整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對商品的生產、加工、流通及銷售等環節進行優化升級,以實現對業態結構及生態圈的優化重塑。同時,加強對線上、線下的管理,實現更好的線上服務與線下體驗,再加上與現代物流技術的深度融合,對傳統零售模式進行了系統優化,形成了“新零售”模式[2]。隨著新零售模式的興起與人民消費觀念的轉型升級,零售業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產業必須適應時代發展之勢,特色農產品發展作為鄉村產業振興的有力支撐,積極融入新零售理念,打造全新的供應鏈發展模式有利于實現鄉村振興。
1.2 “新零售”特點
零售是整個商品流通的終端環節,它是生產者、批發商與消費者聯系的重要渠道,商品經過零售環節之后,正式由流通領域進入消費領域。在此過程中,傳統零售出現較早,它以商品為中心,整個活動經過采購、銷售、運輸、儲存四個環節,傳統零售也是圍繞這四個環節進行管理。“新零售”突破了傳統零售觀念,以顧客為中心,將線下與線上相結合,融入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線下場景+技術賦能”的新零售模式,重塑人、貨、場,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消費服務,所以“新零售”具有自身的獨特性。
1.2.1 體驗性
派恩、吉爾摩曾提出體驗型經濟理論,如果生產商或零售商在進行產品研發或銷售時以消費者為中心,且注重消費者參與,那么消費者就愿意付出更多資金來獲得體驗。所以,新零售模式更加注重利用消費者體驗來促進消費,創造商業價值[3]。在物質日益豐富的今天,人們擁有更多的消費主權,消費觀念逐步向價值消費轉變,購物體驗成為人們能否購買的關鍵,“新零售”商業模式能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這一需求,尤其是對于特色農產品而言,將其嵌入各種現實場景中,能讓消費者更好地了解其價值,增加消費者的獲得感。
1.2.2 智慧性
現代人們對購物的要求越來越高,除了個性化、即時化及便利化以外,還要有精準化、碎片化和互動化,“新零售”商業模式“智慧性”的購物方式能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這一需求,比如現代很多零售企業應用的無人售貨、VR逛店、虛擬助理等。
1.2.3 無邊界性
現代企業利用線上與線下平臺互動、有形與無形資源整合及全渠道經營,消除渠道壁壘,突破時間、空間及產品邊界,使得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跨邊界流動,實現整個商業生態圈的共享與互通。比如,人們在購物時除了選擇實體店外,還可以選擇網點、直播平臺、電視營銷中心等。
1.2.4 生態系統性
“新零售”商業模式將互聯網、大數據等智能化技術應用到零售活動中,涵蓋實體店、網點、支付終端、物流體系及數據體系等方面,極大提高了企業線下體驗、線上服務、金融及物流支持的能力,滿足了消費者購物的便利化、個性化、舒適化等需求,客戶黏性提高。新商業生態圈的建立依賴核心企業、共生企業及消費者的緊密聯系、動態平衡及互融互通。
2 特色農產品供應鏈發展現狀
特色農產品與工業產品相比具有獨特的特點,比如生產的地域性特征明顯、季節性、分散性等,尤其是生鮮農產品具有明顯的易腐、易損性,使其對供應鏈的要求極高。特色農產品的供應鏈往往由農戶、農業生產合作社或農業企業、農產品采購加工企業、農產品分銷商、零售商及物流配送、最終消費者等組成,經過生產、采購、運輸、儲存、銷售等環節,實現特色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餐桌”的轉變。為了降低農產品物流成本、提升其質量安全和物流服務水平、保證其鮮活度,供應鏈體系中的組織或成員需對整個供應鏈進行一體化運作和管理。
在采購環節,特色農產品的貨源多來自“基地直采”“批發采購”“自建基地”三種模式,不同的模式具有各自的特點。 比如,“基地直采” 模式,雖然零售商采用這種模式直接從小農戶、農業生產合作社及農業生產企業采購特色農產品,省掉了批發、代理等中間環節,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同時,還能降低采購成本,但是小農生產往往因標準化、規模化程度低,缺乏質量監督而使得產品質量難以保證。在運輸環節,特色農產品,尤其是生鮮農產品對物流要求特別高,尤其是零售商到消費者手中的時效性更高,而且運輸過程中需要冷鏈物流保證產品的鮮活度、降低腐損率。在倉儲環節,特色農產品零售商可選擇中央倉、城市倉、店倉一體三種倉儲方式,而店倉一體的模式是零售商采用最多的模式,即前店后倉,在保證消費者選購商品的同時,還能及時補貨,實現倉儲環節的資源整合[4]。在零售環節,零售商為消費者提供多場景的購物體驗,比如實體店購物、線上下單+線下配送等。
3 特色農產品供應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3.1 物流成本高,且缺乏現代供應鏈管理觀念
特色農產品與工業產品相比,具有自身獨有特點,如物流成本的提高,尤其是冷鏈物流等現代物流技術的應用,使物流成本在銷售價格中的占比增加,導致銷售不暢,影響農產品的質量,甚至影響特色農產品的品牌形象,這就會出現特色農產品品質優良、生產規模小但市場需求量大的矛盾,無法更好地滿足大眾的需求。我國特色農產品流通形式以“批發市場+超市”為主,不僅容易形成壟斷,還難以適應新零售時代創新型的場景化、體驗式發展趨勢。
3.2 各環節信息不對稱,資源難以整合
在現代市場經濟活動中,各種經濟活動參與者掌握的信息參差不齊,掌握信息充分的人員處于較為有利的地位;相反,則處于不利地位,尤其是在賣方市場上,賣方掌握信息較為充分,通常處于有利地位,而買方信息掌握較少,往往由于信息不對稱而處于不利地位。在農產品銷售供應鏈的各個環節中也是如此,供應鏈各個環節參與者掌握的信息是不對稱的,使得消費者需求信息難以傳達到各環節,各環節所需產品出現差異,提供產品與需求相脫節、飽和度較低,增加了供應商風險,各參與者之間協調難度大,缺乏資源整合[5]。
3.3 服務質量難保證,溯源難度大
品質是品牌的核心與靈魂,對于特色農產品而言,產品品質是能否獲得市場認可的重要因素[6]。特色農產品區域特性明顯,標準化生產難度大,我國在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管理及質量安全監管方面還有待完善,使得許多特色農產品在生產環節質量不達標,再加上對物流體系要求高,在運輸、倉儲甚至銷售環節服務質量難以保證,影響消費者滿意度。雖然我國的特色農產品多數已建立產品溯源系統,一物一碼,對產品生產、加工、物流倉儲、終端銷售、真偽鑒別多個環節信息進行記錄,但是難度較大,難以做到全方位覆蓋。
4 新零售背景下特色農產品供應鏈創新模式研究
4.1 加強供應鏈各環節協同,暢通信息流
構建特色農產品供應鏈體系,關鍵在于加強生產、銷售、運輸、儲運、包裝、流通加工等環節技術應用的同時,加強信息的搜集與挖掘,幫助決策者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作出最優決策,進而降低運營成本。新零售背景下的供應鏈是將產品的生產作為起點,經過經銷商、零售商等渠道分銷商,將產品銷售給消費者,滿足終端產品需求,同時增加物流服務商和信息技術服務商,以保證供應鏈各環節的協同[7]。在此過程中,以互聯網為基礎,打造特色農產品電商平臺,并整合生產、銷售、運輸、儲運各環節,保證信息暢通。 建立基于新零售的流通型供應鏈,能夠實現零售終端與終端消費者的實時性交互,實現整個供應鏈對消費需求信息及消費者行為規律等的共享,以便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個性化的線上、線下的場景化服務[8]。盒馬鮮生利用大數據在后臺收集消費者相關信息,為消費者開展個性化定制服務,并向門店庫管系統傳遞相關信息,組織儲存和配貨。
4.2 建立專業化物流配送體系,優化物流
由于特色農產品具有鮮活性、易損性、時效性等特點,尤其是對于生鮮農產品而言,需要建立專業化的供應鏈配送體系,提高配送效率。傳統的運營模式堅持先備貨、后銷售,但是因需求信息不對稱,導致產品積壓耗損,增加配送成本。生鮮農產品易積壓,導致損耗增大,配送成本過高,所以必須建立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的創新型供應鏈物流體系。一方面,銷售終端搜集消費者需求信息,結合線上消費訂單進行備貨、配送,滿足消費者需求。另一方面,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自營與第三方物流配送體系,促進特色農產品生產者與倉儲企業的互利合作,建立物流配送中心,降低儲運成本。盒馬鮮生在采購環節實行源頭直采,到店后直接包裝銷售,減少了中間環節,既能實現產品保鮮,又能降低產品價格。利用數字化技術減少產品耗損、缺貨及浪費,削減生鮮的儲存成本,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消費需求。
4.3 改善服務質量,實現銷售溯源
新零售作為傳統零售業發展的新趨勢,其供應鏈結構多采用線下訂貨、線上配送或線上下單、線下就近取貨等方式,這就要求線上及線下的產品無論是在質量上還是服務上,都要具有同質性。傳統零售業以單方面的宣傳為主,消費者被動接受,雖有線下用戶場景化體驗,但用戶消費信息難以收集及量化處理,客戶感知度及滿意度低,而新零售供應鏈模式整合了各個環節的優勢資源,更需要保證線上、線下產品質量,統一線上、線下產品及服務品質及標準,提高消費者滿意度,為企業打造良性供應鏈模式。因此,需要設計特色農產品特性的溯源系統,實現各個環節銷售質量的可追溯,及時處理產品質量問題,使消費者權益得到有力保障。比如,加強對生產者制作加工環節的即時監測,通過產品二維碼實時向客戶或市場監管部門傳遞產品信息,增加產品生產環節的透明度,提高消費者滿意度。
參考文獻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意見,國辦發
〔2016〕78號[EB/OL].2016-11-1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 2016-11/11/content_5131161.html.
李洋.基于“新零售”的生鮮農產品電商供應鏈模式研究[J].產業分析,2021(1):159-160.
陳曦,孟先彤.傳統零售企業向新零售模式轉型的升級路徑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21(7):44-48.
馬乂琳.許雅璽.基于新零售模式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資源整合決策分析[J].中國集體經濟,2021(2):107-108.
朱彩虹.新零售模式下農產品供應鏈整合機理研究[J].中國商論,2021(2):110-112.
杜納·E·科耐普.品牌智慧:品牌戰略實施的五個步驟( 第2版)[M].廣州:企業管理出版社,2006.
劉陽陽.大數據驅動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創新與運作優化[J].商業經濟研究,2020(16):150-152.
CHESBROUGH H.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it,s not just about technology anymore[J].Strategy&leadership,2013(6):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