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婷 孫志高
摘 要:高中地理海洋教學通過全面、系統、動態地認識海洋以及海洋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以“海洋資源開發與國家安全”一課為例,依據三沙市的實際情況,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對其海洋自然特征、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和海洋權益進行探究,引導學生思考海洋問題的成因及其影響,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素養。
關鍵詞:綜合思維;海洋教育;國家安全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3)04-0024-04
一、課標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高中地理課程的總目標是通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從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綜合思維是地理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運用綜合觀點認識地理環境的思維方式和能力,有助于人們從整體角度,全面、系統、動態地分析和認識地理環境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課標中海洋地理相關內容強調幫助學生從海岸到海洋、海表面到海底全方面認識和理解海洋,其中涉及大氣圈、水圈、巖石圈和生物圈之間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思考、全面分析和認識海洋環境的能力;強調關注海洋自然特征、海洋資源、海洋保護和海洋權益等問題,各部分內容之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有利于學生系統認識海洋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強調引導學生感知不同時空海域的差異性,無論是從海岸、海表面到遠海、海底的認識過程,還是海洋資源開發的廣度和深度,亦或是對海洋開發利用范圍的拓展,均有利于學生從動態視角去認識海洋環境以及海洋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因此,高中地理海洋教學有助于學生從整體角度,系統、動態地認識海洋環境以及海洋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培養綜合思維核心素養。
二、內容分析
我國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海域遼闊,賦存著豐富的海洋資源。海洋資源開發基于海洋的自然特征,而人類對于海洋資源的需求使得海洋資源開發應運而生。盡管海洋資源開發促進了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但同時也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嚴重影響了海岸帶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在當前海洋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更需要考慮如何在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樹立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另外,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所能利用的海洋空間也會逐漸拓展,由此導致相關國家對于部分海域的管轄權可能存在一些爭議,這就需要對海洋權益進行明確。
“海洋空間資源開發與國家安全”是人教版選擇性必修3《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第二章“資源安全與國家安全”第四節的內容。本節要求“結合實例,說明海洋空間資源開發對國家安全的影響”。“海洋資源開發與國家安全”涉及海洋自然特征、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和海洋權益等問題(圖1),是綜合思維程度較高的教學內容,教學過程中通過要素的綜合、時空的綜合以及地方的綜合,可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核心素養。
三、教學設計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倡教師在繼承傳統教學優點的基礎上,嘗試更多地運用問題式教學、實踐教學和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教學,其中問題式教學的基礎是問題的設計,而問題的確定應考慮與實際情境相關聯,可覆蓋若干要求或教科書若干章節。“海洋資源開發與國家安全”的教學設計更適合運用問題式教學,通過層層深入、環環相扣的問題鏈設計可使教學內容的結構化與關聯性更加突出,有助于學生全面、系統、動態地認識海洋環境以及海洋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培養綜合思維核心素養。本文基于三沙市的實際情況,通過創設問題情境,進行了如下教學設計。
1.創設問題情境
幾十年來,一些國家出于利益驅使侵犯中國南海諸島的主權,掠奪海洋資源,嚴重損害了我國的海洋權益。為了維護我國的海洋權益,國務院于2012年6月21日批準撤銷海南省的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和中沙群島辦事處,設立地級市——三沙市,管轄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和中沙群島的島礁及其相關海域。
2.設計問題鏈
在問題情境創設的基礎上,設計層層深入、環環相扣的問題鏈(表1)。問題的設置應注意層次深入的適度性以及問題的有效性,引導學生思考海洋自然特征、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和海洋權益等問題的前因后果,形成全面、系統、動態的綜合思維。
3.活動探究
【探究一】三沙市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環境
[情境創設]三沙市位于我國海南省,在中國南海海域疆界線范圍之內,被9條斷續國界線所包圍。三沙市屬于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擁有獨特的珊瑚礁地貌;海水鹽度較高,透明度大,色彩豐富,海洋生物種類和數量繁多;南海群島海底蘊藏著大量有價值的礦產,新型能源可燃冰儲量十分豐富,石油地質儲量多,被稱為全球“第二個波斯灣”。
[問題設計]問題1:三沙市的地理位置有何特殊性?
[師生小結]三沙市是中國緯度位置最南端的城市,與多個國家相鄰。
[問題設計]問題2:基于三沙市自然地理特征,分析三沙市擁有哪些資源。
[師生小結]國土資源、漁業資源、海水資源、礦產資源、石油資源、可燃冰資源、旅游資源。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三沙市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環境,培養學生多要素綜合分析的思維能力。
【探究二】三沙市的海洋資源開發
[情境創設]三沙市豐富的自然資源一直以來為中國漁民以各種方式開發利用,新時代除了大力發展旅游業、捕撈和環礁潟湖養殖漁業外,我國將南海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納入國家能源戰略之中。“蛟龍號”載人深潛技術在深海勘探方面取得突破,“海洋石油981”鉆井平臺為南海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奠定了技術基礎[1]。
[問題設計]問題1:將三沙市的資源歸類到學術界常用的五類海洋資源中(表2)。
[師生小結]海洋生物資源:漁業資源;海洋礦產資源:礦產資源、可燃冰資源、石油資源;海洋化學資源:海水資源;海洋空間資源:國土資源、旅游資源。
[問題設計]問題2:三沙市海洋資源開發在時空維度上的變化及原因。
[師生小結]變化:從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轉變,油氣、旅游等海洋資源開發同時推進;從近岸海面向遠洋海底拓展海洋資源開發空間。原因:新時代我國海洋權益意識增強,海洋勘探及開發能力顯著提高。
[設計意圖]掌握海洋資源的主要分類,思考海洋資源開發在時空維度上的變化及原因,培養學生時空綜合分析的思維能力。
【探究三】三沙市對我國國土安全的重要性
[情境創設]海洋國土指在國家主權管轄下的特定海域及其上空和底土,不僅包括一國的內水和領海,還包括該國管轄的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三沙市本區島礁雖小,但散布面積廣,管轄的海域面積超過200萬km2,約相當于我國海洋國土面積的2/3[2]。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國家對內水和領海內的一切人和物享有專屬管轄權;在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享有勘探開發自然資源的主權權利,享有對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科學研究、海上人工設施建設的管理權。幾十年來,中國南海海域周邊的一些國家出于利益驅動,侵犯我國南海和南海諸島的主權,掠奪海洋資源。當前,南海和南海諸島已成為我國乃至世界關注的熱點海域之一[3]。
[問題設計]問題1:結合《國際海洋法公約》規定的國家海洋權益,說明為什么三沙市擁有豐富的國土資源。
[師生小結]三沙市雖然是我國陸地面積最小的地級市,但擁有廣闊的海洋國土面積,有著豐富的國土資源。
[問題設計]問題2:設立地級市——三沙市有何重要意義?
[師生小結]三沙市的設立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可提高三沙市海洋資源的開發能力,發展南海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維護中國南海海洋權益,保護南海島礁安全。
[設計意圖]基于《國際海洋法公約》規定的國家海洋權益和設立地級市——三沙市的意義,培養學生地方綜合分析的思維能力。
【探究四】三沙市的海洋生態環境
[情境創設]三沙市海域廣闊、島礁眾多、海洋資源豐富,但極易受到海洋自然災害的影響,面積最大的永興島也僅2.1km2,島上用水主要靠雨水凈化和補給船定時運送。在海洋資源開發過程中,過度捕撈及炸魚等破壞性捕撈方式造成了南海珊瑚礁的嚴重破壞,當地建設項目和漁船排放的油污水以及部分無序排放的生活污水導致藻類大量繁殖,降低水中的含氧量,抑制珊瑚的生長,進而對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產生不利影響[4]。
[問題設計]三沙市在海洋資源開發過程中為什么需要注意海洋生態環境保護?
[師生小結]首先,三沙市土地承載力低、淡水資源短缺、生態系統脆弱;其次,海洋資源開發可導致污染物排放多、海洋生態環境負荷大等問題。因此,在海洋資源開發的同時必須重視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
[設計意圖]基于自然環境基礎,讓學生認識到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在海洋資源開發中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4.構建思維導圖
本節課基于三沙市的實際情況,創設問題情境,通過對其海洋自然特征、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和海洋權益的探究活動,引導學生思考海洋問題的成因及其影響,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核心素養(圖2)。
參考文獻:
[1] 李國強.南海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的政策調適[J].國際問題研究,2014(6):104-115,132.
[2] 張耀光,劉鍇,劉桂春,等.中國海南省三沙市行政建制特點與海洋資源開發[J].地理科學,2014,34(8):971-978.
[3] 趙煥庭,王麗榮,袁家義.南海諸島的自然環境、資源與開發——紀念中國政府收復南海諸島70周年(3)[J].熱帶地理,2017,37(5):659-680,693.
[4] 趙煥庭,王麗榮,袁家義.南海諸島珊瑚礁可持續發展[J].熱帶地理,2016,36(1):55-65.
通信作者:孫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