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瑤瑤 熊平生 陳婷 何興楠
摘 要:4F教學模式將教學過程分為Fact(事實)、Feel(感受)、Find(發現)、Future(未來)四個階段,是一種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模式。在分析4F教學模式內涵的基礎上,明確研學旅行與4F教學模式的適切性,并依托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的旅游資源,從核心素養四個維度確定研學目標,依據4F教學模式的四個階段設計涵蓋以地質、地貌、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為主題的研學旅行課程,同時制定了科學的評價量表對學生的研學過程表現與研學成果進行評價。
關鍵詞:4F教學模式;研學課程設計;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3)04-0066-04
隨著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頒布《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地理教學領域對研學旅行的關注與日俱增,對研學旅行課程的設計與實施也有較為詳細的探討。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研而不學”的現象比比皆是[1],針對此問題,筆者將4F教學模式融入研學旅行的課程設計中,尋找該教學模式與研學旅行課程設計之間的適切性,從而有效解決“研而不學”的問題。
一、4F教學模式概述
4F教學模式源于英國學者Roger Greenaway提出的“動態回顧循環”引導技巧,包括Fact(事實)、Feel(感受)、Find(發現)、Future(未來)四個基本環節。該模式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符合學習者的認知規律的教學模式。在這四個階段中,“Fact”為“客觀事實”,在研學過程中,教師帶領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感受和體驗,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對眼前的地理事物進行觀察和描述;“Feel”為“感受聯想”,學生將觀察到的地理客觀事實在組內進行分享交流,表達自己主觀的情緒與感受,對比自己與他人觀點的異同,獲得感性認識;“Find”為“歸納意義”,這一階段主要讓學生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挖掘地理客觀事實的本質,對眾多地理現象進行歸納概括,總結規律,獲得理性認識;“Future”為“決定行動”,這一環節的主要任務是反思學習過程,將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經驗與技巧長久地運用于未來生活中,對所學知識進行遷移應用,解決實際問題[2]。
二、4F教學模式與研學旅行的適切性
4F教學模式的四個環節對應學生“知、情、意、行”的認知過程,其中Fact和Feel代表客觀存在的事實與體會到的感受,強調的是經驗交流;而Find和Future強調的是從經驗交流中所獲得的理性知識[2]。研學旅行是一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面對真實的自然地理環境與社會環境,讓學生在“體驗”“考察”“討論”“旅行”“反思”“行動”等一系列實踐活動中體驗和感受真實地理環境、發現地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3]。4F教學模式各個環節的教學本質與研學旅行的開展形式和價值訴求不謀而合,具體表現如圖1所示。4F教學模式的應用使學生在研學旅行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主性與獨立性,使學生積極感受與體驗真實情境,主動投入思考,建構知識網絡,提高研學效率,有效解決研學過程中“研而不學”的問題。
三、基于4F教學模式的研學旅行課程設計
1.研學地點概述
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地處湖南省張家界市武陵源區,是張家界武陵源區的核心景區,位于云貴高原東北部與湘西北中低山區的過渡地帶。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是一座公認的世界地質寶庫,存在著世界上極為罕見的石英砂巖峰林地貌,形成峰林地貌的巖石的巖性為石英砂巖夾粉砂巖,抗蝕性較強,這是張家界武陵源砂巖峰林地貌得以形成并保存至今的物質基礎;張家界的溶巖洞穴地貌以黃龍洞最為典型,黃龍洞內巖溶類型齊全,洞內長廊、瀑布、暗河猶如錯綜復雜的地下迷宮,具有“洞中水”“水中洞”“洞中山”“山中洞”的神奇景觀;張家界地區土壤分布自下至上主要為黃紅壤、黃棕壤、棕壤和石灰壤,土壤類型隨海拔高度的不同而存在差異,這些皆具有重要的地學價值與科普價值[4]。此外,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還具有研學游服務,設計了專門的地學旅游路線,為研學旅行的具體實施提供參考,降低了研學旅行課程的實施難度。
2.研學目標設計
此次研學旅行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對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的觀測與游覽,對公園內的地質地貌以及土壤類型開展研究性學習,感受真實的地理環境,提升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基于此設計本次研學旅行課程的目標如表1所示。
3.研學準備
教師與學生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是保證研學旅行順利開展的必要前提。首先,教師需要搜集資料,對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的基本情況進行分析,對公園內的研學資源與高中地理教材中相關知識點的契合度進行分析,并進行實地考察,提前對研學旅行路線進行踩點,再對原先制定的研學內容、線路設計以及問題設計做出調整與修改[5];其次,要做好考察動員,向學生介紹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的基本情況,了解研學內容,明確研學目標,開展研學講座,向學生強調研學過程中的安全問題,講述研學需要的資料準備、知識準備與物質準備;再次,教師需要按照異質分組的原則提前分好學習小組,并選定組長;最后,教師需要獲取學校及相關部門的支持,從而得到學校在醫護人員與安保人員方面的保障,同時要與家長進行溝通,告知家長此次研學的時間、地點以及具體流程等。
4.研學過程實施
研學課程設計是開展研學的必要前提,研學資源與地理課程標準中的相關目標要求是確定與選擇研學內容的依據[6]。本次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研學旅行課程設計是在完成研學預設任務的基礎上,基于4F教學模式,對Fact(事實)、Feel(感受)、Find(發現)、Future(未來)四個研學環節進行詳細闡述(表2)。研學課程內容主要針對高中自然地理,設計了石英砂巖地貌、溶洞地貌、土壤類型、巖性特征與地質構造四個主題。
5.研學評價
張家界地質公園研學旅行不僅注重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也注重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筆者基于4F教學模式設計了此次研學旅行評價量表(表3),主要采取定量評價的方式,同時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包括學生自評、教師評價以及小組成員互評,其中自評、互評各占總成績的30%,教師評價占總成績的40%。
四、總結與反思
地理研學旅行是一種集旅游與學習為一體、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教學方式[7]。此次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研學旅行課程設計充分挖掘和利用當地獨特的地質地貌景觀,將4F教學模式應用于研學旅行實施過程,設置了Fact(事實)、Feel(感受)、Find(發現)、Future(未來)四個階段的研學任務,使學生在真實的地理環境中深入學習,有效引導學生在研學過程中主動思考、深入考察、積極探索,提高研學效率,實現“研”與“學”的統一。
地理研學旅行評價體系具有重要的導向、激勵、調節與育人功能,是地理學科實踐育人的指向標[7]。對于研學旅行的考核評價不能流于表面,本文嘗試編制基于4F教學模式的研學評價量表,遵循評價手段多樣化、評價主體多元化的原則,對學生在此次自然地理研學過程中的表現以及研學成果進行評價,同時,此次研學評價中的評價要點描述了不同水平層次的表現,提高了評價的實操性。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體現了哲學中“知行合一”的思想,當前,我國教育更注重“讀萬卷書”所獲得的知識,而缺乏“行萬里路”的實踐檢驗,而研學旅行實現了“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的統一,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在研學旅行課程設計中,教師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讓學生充分參與、全身心體驗,使研學更好地為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服務?!?/p>
參考文獻:
[1] 殷世東,程靜.中小學研學旅行課程化的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J].課程·教材·教法,2018,38(4):116-120,115.
[2] 李佩瑤.基于4F模式的高中鄉土地理教學案例設計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21.
[3] 段玉山,袁書琪,郭鋒濤,等.研學旅行課程標準(一)——前言、課程性質與定位、課程基本理念、課程目標[J].地理教學,2019(5):4-7.
[4]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砂巖地貌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張家界舉行[EB/OL].(2012-11-24)[2022-03-01].http://www.igsnrr.ac.cn/xwzx/zhxw/201011/t201 01124_3028345.html.
[5] 蘇芳.武陵源世界地質公園研學活動設計與實施[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下半月),2022(5):91-93.
[6] 李成磊,崔桂善.防川風景名勝區研學旅行方案設計[J].地理教育,2020(5):61-63.
[7]毛錦旗,郭劍峰.基于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的研學旅行設計與實踐——以河西走廊研途問景為例[J].地理教學,2020(15):50-53,64.
通信作者:熊平生
*資助項目:湖南省教育廳一流本科“中學地理教學設計”建設項目(湘教通〔2021〕28號,序號590);衡陽市教育規劃課題(XDJ202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