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孫昊淳
中國美術學院
內容提要:本文立足傳統中國畫在小學階段的教學實際,詳細介紹學生在小學初學階段的常見問題和相應的解決方法,闡釋傳統中國畫對這一時期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通過分析這一時期的兒童初學國畫選擇寫意花鳥的原因,以及將齊白石寫意花鳥類作品作為初期臨本的理由,提出在傳統國畫教育中,要擺脫成人思維,注入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語境。
大量80后、90后成長為家長,他們因為從小接受過優質的教育,所以對孩子的素質教育也更加重視。滕守堯認為一個沒有文化和藝術素養的民族,將無法立足于21世紀的世界強大民族之林;而真正的文化素養則必須通過真正的藝術教育才能達到。[1]中國傳統書畫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提高中華民族文化素養開展藝術教育的重要資源。王一川也曾指出:“藝術素養”一詞側重于體現藝術對個體素質的養成功能,著眼于藝術如何服務于國民的自幼至長乃至終身的人格塑造和涵養。[2]
中國畫的審美擁有一套專屬于國人的審美方式,尤其是在中國畫寫意風格流行后,對筆墨等細節的審美要求更為獨甚。如果單純從賞析的角度學習中國畫,很容易只停留在表面。這也對傳統國畫的繼承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在日常交流中,常有成年人表示觀看傳統中國畫的展覽時不知所云,無法理解創作者真實的意圖和表達的情感。在現今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小學階段的藝術素養課程中就可以增加傳統國畫類課程,讓孩子從小開始學習如何賞析和繪制中國畫。
現如今,小學階段的美術類課程主要是以培養興趣和提升審美為主。孩子學習美術的目的并不是都要成為藝術家。《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表明:“藝術課程要培養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等。”[3]實踐只是學習藝術類課程的一部分,在小學階段需要讓學生更多地感知藝術、理解藝術、賞析藝術。因此,對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在學習傳統國畫的過程中掌握基礎的繪畫表達技法,能獨立臨摹小尺幅的古人名作,并創作出相對簡單的中國畫作品即可。最重要的是通過實踐學習,理解中國畫的審美方式,在參觀博物館、美術館的過程中,面對傳統國畫可以做出賞析,理解傳統中國畫的氣韻、構圖、用筆和設色等審美細節,而并非面對古代書畫百思不解,感到晦澀難懂。這也是在當代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一步。
本文所講述的傳統國畫,不同于后來產生的創意國畫,而是以宋代開始流傳的文人畫為基礎,注重筆墨變化、留白布局等細節的繪畫方式。
現如今的一些國畫教學中會采用創意國畫的方式,這種教學模式更偏向于將國畫材料作為媒介,讓孩子自由發揮。有些類似學界對何為中國畫的爭論,即以筆墨和“六法”的精神內核去定義中國畫,還是用繪畫過程采用國畫工具、材料來下結論。相較而言,筆者更傾向于前者,因為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失去了對氣韻、筆墨、構圖的深入學習,也就失去了在更深層次與古人對話的機會。這里不討論兩種教學模式孰優孰劣,二者均有其自身的優點,但在教學中筆者會將創意國畫歸類于創意美術的范疇,其優點是即使沒有選擇學習傳統畫法也能簡單了解國畫的材質及原理。
傳統國畫的教學方式能更快地拉近孩子與古代書畫之間的距離,從而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美育”重點在實用性,更多的是要培養出孩子對美的理解和賞析能力。中國畫審美內核中的“氣韻”“筆墨”等在傳統國畫的教學中,可以讓孩子通過學習和實踐加深理解,更好地感受中國畫藝術的魅力。
小學一年級美術類課程設置上,主要有手工、創意美術、中國畫等。中國畫課對教師的能力要求相較于其他會更高,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教師需要做課前示范,這需要教師對古代書畫的臨本做到盡可能準確的還原,并在原作的基礎上簡化,深入淺出,以便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因此對教師的書畫基本功有一定的要求。二、當面臨學生的作品出現如構圖位置、墨色濃淡、干濕變化等問題時,需要教師能在原有不足的畫面上進行修改,這需要教師有良好的創作能力,對古代書畫有深刻的見解。三、傳統國畫教學需要配合美術史的內容,增加賞析課程,這也對教師是否具有相關的知識儲備有一定的要求。
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增加課前小故事,講解古代名畫,以學期為單元概括自唐起現存的國畫作品,每節課介紹一兩件代表性作品,著重介紹構圖、材質、繪制方法等,讓孩子對傳統國畫的發展脈絡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同時,教學切入的角度盡可能活潑有趣。傳統國畫教學中對細節的要求相對較多,對低齡段的孩子而言會相對困難些,所以需要以講故事的方式,盡可能吸引他們對傳統國畫的興趣。
中國畫的種類很多,但是因氣韻、構圖、技法、細節處理等多方面的不同,不是所有的種類都適合低齡段小學生初學。不同年齡段兒童的認知能力和生理發育特點在兒童繪畫發展的過程中也起到了相輔相成的作用。在幼兒時期,隨著手部肌肉活動的增加,靈活性變強,兒童繪畫也呈現出不同的樣貌。筆者認為適宜入門學習國畫的年齡為7—8歲,以寫意花鳥畫入手為宜。這個年齡段的兒童手部肌肉已經可以相對熟練地控制線條與形狀,理解能力也大幅提升,教學中也能與老師有一定的互動。美國教育家霍爾認為6—8歲的兒童活動量雖大,但不夠協調有力;雖力量增強,但精細程度不夠[4]。這也正與寫意花鳥畫中構圖簡約、形狀概括的特點相對應。與皴法筆墨復雜的山水畫,以及需要造型觀察能力更高的人物畫相比,寫意花鳥畫追求的是神似,用筆更為簡練,不用過多追求細節,對初學國畫的小學生而言更加友好。寫意花鳥畫臨本的選擇,尤以齊白石的寫意花鳥類作品(圖1)為上。

圖1 齊白石 寫意花鳥小品
齊白石的作品單純且富有童心,呈現的畫面更是“大智若愚”“返璞歸真”。不論山水、人物還是花鳥,其作品用筆簡練概括,畫面氣韻清新稚拙。因為兒童的觀察能力和認知水平在小學初期還沒有發展完善,所以初識國畫時直接學習筆墨韻味復雜的作品,對他們而言過于晦澀難懂。但齊白石的寫意花鳥類作品,構圖簡約,用筆清晰可見,對于他們而言,此種臨本十分友好。美術史論家馬鴻增就曾評價齊白石“‘似與不似之間’,是永葆童心的藝術大師”[5]。從齊白石的寫意花鳥類作品入手,可以讓孩子們既能感受到國畫生動活潑的一面,又能通過這種富有童真的傳統國畫的引領,逐步走入更深層次的國畫學習階段。這也是齊白石花鳥類作品臨本被眾多國畫教師選為兒童國畫入門臨本的原因所在。
小學低齡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由寫意花鳥畫入門,在相對熟練地掌握用筆設色、氣韻構圖后,進入進階階段,既可以深入學習寫意花鳥畫,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沒骨花鳥畫、工筆花鳥畫,還可以擴展到山水畫、人物畫等,進而對傳統國畫進行更加全面的了解。
國畫工具的特性,使得國畫在教學初期的難度會遠遠大于創意美術等以勾線筆、馬克筆等在卡紙上的繪畫方法。其一,生宣的滲水性使得孩子需要對水分進行把控,此外顏料與水分的比例須達到相對精準的程度才能完成畫面。其二,毛筆作為軟毛錐形工具,不同的力度、角度都會產生不同的線條粗細和塊面變化。以上兩點使得傳統國畫入門相對較難。
為了應對入門難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盡可能地細化教學細節,同時也需要摒棄一些成人自帶的思維。筆者推薦在以兒童為教學對象的傳統國畫教學中引入“自行車理論”。此理論簡單來說就是已經學會了騎自行車的人,就沒有辦法忘記如何騎自行車。強調這個理論的意思是,成人已經學會了如何畫,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可能會自然而然地帶入一些教師自身感覺很普通但對孩子而言十分晦澀難懂的細節。法國思想家、教育家盧梭對待兒童教育時說:“要把孩子當成孩子看待。”[6]美國教育家、心理學家約翰·杜威也在盧梭的基礎上提出了“兒童中心論”[7]。自18世紀開始,教育界就十分關注從兒童的視角出發,去重新審視如何開展兒童教育。
回到傳統國畫教育,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教師更多地從細節出發,這并不是說要呆板地框死繪畫的構圖形式不能有任何發揮,而是注重蘸水、調色甚至物品擺放等繪畫細節。如蘸水,需要筆尖小一半浸入筆洗中,半秒后緩慢拿出;調色需要少量多次,不能一次把顏料全部攪在一起。這些在教師眼中習以為常的繪畫動作,卻讓初學國畫的小學生左右為難。因此,教師需要放下很多習以為常的繪畫習慣和專業詞匯,將自己視為一張白紙來從頭教起,從兒童的視角出發去審視國畫,審視繪畫中出現的問題。“在一定的程度上,了解兒童比教育兒童更重要,因為只有了解了兒童,了解了他們現有的經驗和需要,才能更好地教育兒童,才能更好地促進他們自身的成長。”[8]
傳統國畫在現今的教育語境下,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其厚重的歷史感給予我們的民族文化自信,對小學教育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內容。與此同時,傳統國畫中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復雜多樣的表現技法,需要教育者深入淺出地概括歸納成小學階段的學生能理解的、能吸收的語言,讓他們更好地去學習、感悟。同時,寫意花鳥畫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傳統國畫的切入角度,其追求寫意神似、不拘泥細節的風格,剛好貼合7—8歲兒童身心的成長特點。在學習寫意花鳥畫的基礎上,他們可以繼續進入工筆沒骨花鳥畫、山水畫、人物畫等更高階段的學習。在傳統國畫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人文素養、教學能力,也要更多地從兒童視角出發,去思考和理解兒童產生繪畫問題的原因,擺脫成人教育的慣性思維,建立新時代的傳統國畫教學方法,推動傳統文化不斷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