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鄭雪芹
造車是一場馬拉松,既要低頭拉車,更要抬頭看路。蔚來和理想兩家造車新勢力2022 年在新車交付和營收上都取得了更大的突破,但同時各項投入也只增不減,虧損面進一步擴大。
2023 年2 月底3 月初,造車新勢力理想和蔚來先后發布了各自2022 年度的財報。報告顯示,在收入較大幅度增長的同時,業績卻出現了更大幅度的虧損,雖然“多收了三五斗”,但卻陷入了“增產不增利”的惡性循環中。盡管這只是蔚來和理想兩家企業的境遇,卻也是當今中國造車新勢力的一個縮影。
銷量增長了,收入增加了,本該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2022 年,蔚來和理想全年銷售整車均超過10 萬輛,分別為12.25萬輛和13.32 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4.0%和47.2%。銷量的增長自然帶來了收入的增長,蔚來和理想全年收入總額分別為492.69 億元和452.86 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6.3%和67.7%。
可以說,無論是銷量還是收入,兩家車企在過去的一年都實現了質的跨越。蔚來和理想之所以能夠保持營收和交付量的持續擴大,一方面離不開兩者在各自的產品細分領域持續提升產品競爭力,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大環境持續向好,目前新能源汽車產業正處于迅速上升的狀態,而在風口之下的企業更是直接受益者。
但如此龐大的收入,仍未能擺脫虧損的泥潭。其中,蔚來2022 年經營虧損高達156.41 億元,比上年同期擴大了247.89%,如果簡單按照交付量來計算,蔚來每賣一輛車虧損超10 萬元;理想的經營虧損額則為36.55 億元,雖然比蔚來賠得少,但卻比其上年同期擴大了259.39%。
盡管都是虧損,但若非要比個高下,那么綜合來看理想的經營情況要好于蔚來。理想汽車2022 年的毛利為87.90 億元,同比增長52.6%;毛利率為19.4%,略低于上年同期的21.3%。蔚來汽車的毛利則是51.44 億元,同比下降24.6%;毛利率為13.7%,比2021 年的20.1%直線下降了6.4 個百分點。
如果把汽車銷售收入均攤到每輛車上來計算,2022 年蔚來單車價格為37.15 萬元,起售價32.8 萬元的ET5 成為銷量擔當之后,均價或將進一步降低。理想的單車價格為33.1 萬元,L9 交付后帶動單車價格上漲,比2021 年增加了4 萬元左右。
2022 年,蔚來和理想的營收規模都到了500 億的邊緣。理想率先提出,2023年要成為一家“千億收入規模”的車企。蔚來雖然沒有明確對2023年的營收預期,但根據此前流傳的對賭協議,蔚來需要在2024 年達到1200 億營收。按照兩家企業當前的收入增速,都還有不小的差距。
一年收入接近500 億都不夠花,還要倒貼幾十甚至上百億,蔚來和理想究竟是怎么做到“真·入不敷出”的呢?
財報顯示,錢主要花在了三大方面,依次為銷售成本、研發費用,以及銷售、一般及行政(管理)費用。其中銷售成本是大頭,蔚來2022 年的銷售成本為441.25 億元,占營收總額的89.56%;理想為364.96 億元, 占營收總額的80.59%。
其中,理想汽車在財報中解釋,2022年的銷售成本比上一年大幅增長71.76%,主要原因是車輛交付量的增加,以及2022年第三季度起開始交付理想L 系列令平均銷售成本增加。
蔚來汽車的銷售成本更是居高不下,在其對2022 年四季度銷售成本的解釋中,蔚來表示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響所致:一是整車交付量的增長;二是現有ES8、ES6 及EC6 車型相關的存貨撥備、生產設施加速折舊及購買承諾損失,由于該等車型將切換至蔚來第二代技術平臺,預計其產量和交付量將減少;三是每輛汽車的電池成本增加。
再看研發費用,蔚來和理想2022 年用于研發的費用分別為108.36 億元和67.80 億元,比上年同期分別大幅增長了135.98%和106.33%,在總營收中的占比分別為21.99%和14.97%。
作為比較,傳統車企的研發費用占營收比一般在3%-5%之間。以2021 年為例,在國內主流車企中,廣汽集團和長城汽車較高,分別為6.88%和6.65%;吉利汽車為5.43%;比亞迪和長安汽車分別為4.92%和4.59%;上汽集團僅為2.64%,在所有企業中墊底。跨國車企大抵也是如此,如大眾集團為6.23%,通用汽車為6.00%,豐田汽車為4.00%,福特汽車為3.71%。
就連在技術創新方面“不吝投入”的特斯拉,其2022 年在研發領域支出30.7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12 億元),也僅占其815 億美元總營收的3.77%。
經過對比不難發現,蔚來和理想花在研發上的錢可以堪稱是“不計成本”的投入。蔚來近三年的研發費用從24.88 億到45.92 億再到108.36 億元,理想從11.00億到32.86 億再到67.80 億元,幾乎保持年年翻番。如果說銷售成本是硬性成本,很難節省,那么研發成本則是短期內看不到回報的軟性成本,是用“燒錢”的模式透支不可預知的未來。
蔚來在財報中稱,2022 年研發費用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研發職能的人員成本增加,以及新產品和技術的設計及開發成本增加導致研發費用增長”。理想亦是如此,主要是“由于雇員數量增加導致雇員薪酬的增加,以及新車型和技術研發活動增加令有關開支增加”。
另外,管理費用居高不下,也是連年虧損的原因之一。蔚來在2022 年的“銷售、一般及行政費用”為105.37 億元,理想“銷售、一般及管理費用”為56.65 億元,僅次于研發支出。其中,理想對該部分費用解釋稱“主要由于雇員增加導致雇員薪酬增加,以及隨著本公司銷售與服務網絡的擴大令租金支出增加”;蔚來則是除了人員成本增加外,還因為在中國及歐洲進行的市場及推廣活動,以及銷售及服務網絡擴展相關費用增加。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為造車新勢力的美國車企——特斯拉2022 年全年凈利潤高達126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868 億元),同比增長128%,僅次于大眾汽車集團、寶馬集團、豐田汽車、Stellantis集團和梅賽德斯-奔馳。

對于特斯拉而言,2022 年是創紀錄的一年,營收同比增長51%,達到815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617 億元),其中有715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928 億元)來自汽車業務。尤其是在2022 年最后一個季度,特斯拉實現了有史以來單季度最高營收、最高營業利潤和最高凈利潤。
《福布斯》指出,在盈利能力方面,電動汽車領軍企業特斯拉已經將昔日的賺錢高手豐田遠遠甩在身后。相關數據顯示,去年豐田汽車的單車利潤為1820 美元(約合人民幣12543 元),相比來說,特斯拉的單車利潤是豐田汽車的5 倍多。
從銷量對比來看,2022 年特斯拉全球汽車銷量為131 萬輛,同比增長40%。豐田汽車2022 年全球汽車銷量則達到了1050 萬輛。銷量是特斯拉8 倍多的豐田汽車,2022 年凈利潤為180 億美元,僅是特斯拉的1.4 倍。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是在只有4 款車型的基礎上取得上述成績的,而豐田汽車有50 多款在售車型。
不得不說,一直在與特斯拉對標中奮發向上的國內造車新勢力,與標靶的距離還差得很遙遠。
不過,蔚來有遠大的“理想”,理想也有期待的“未來”。從發展路線來看,蔚來高舉高打,押注長期投入;理想謹慎務實,注重經營效率。兩家企業殊途同歸,都在向著千億營收規模邁進。
對于2023 年的戰略投入方向,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已經在年初的新年信中明確指出,2023 年,理想汽車需要集中應對四大問題:改善渠道豐富性、自建充電網絡、增強純電車型產品力、解決AD 輔助駕駛的挑戰。

相比之下,蔚來2023 年的棋局鋪得更大:打服務牌、建1000 座換電站、醞釀子品牌、做手機、布局全球化……短期見效是個問題,成本控制是個難題。
而面向更長遠的未來,蔚來畫了一個“羅盤”,內核的圈層是戰略、商業模式、核心能力,中間圈層是在四個方面重新定義用戶體驗,包括車、超越汽車的生活方式、全生命周期的服務、數字體驗,最外層是應用層,覆蓋智能、能源、手機、用戶社區等多個方面。
理想用了一套“十字”模型,來做企業的自我觀察和診斷,并無太多花花繞繞,只有品牌、產品、毛利率、研發、交付五大維度,以及與之相關的能力,整體來看還是圍繞產品體系展開。
正如李想所說的那樣:“智能電動車是一個高速發展、高度競爭、快速變化的行業,但行業本身又是典型的長周期特質。說一個比喻,這是一場馬拉松比賽,但是每4 公里的節點就淘汰一輪。”
蔚來和理想在以不同的方式鞏固自身的地位,既要比拼誰的長板更長更多,也不能留有明顯短板。蔚來需要提升效率和執行力,熬到有回報的那一天;理想轉型純電也有很多基本功、匹配力要補。
新能源賽道,已進入真正比拼產品競爭力內核、供應鏈把控力、運營精細化、高效率高效益的下半場,需要付出巨大成本,只有少數幸運兒才能見到勝利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