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趙子垚
隨著中國在低碳轉型上的探索不斷深入,今年全國兩會,多位代表委員針對汽車及相關產業鏈的降碳話題,從完善碳排放政策頂層設計、碳市場機制、碳足跡追蹤等方面建言獻策,為行業發展帶來真知灼見。
如今,我國在低碳轉型上的探索已初見成效。據生態環境部公布數據,截至2022 年年末,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2.23 億噸,累計成交額突破100 億元,市場運行總體平穩,交易價格逐步提升。與此同時,伴隨國內綠色貸款、綠色金融等碳排放相關金融市場發展雛形初現,依托增量資金支持清潔能源等重點領域的投資和建設的“碳減排支持工具”帶動當年減排二氧化碳當量超過1 億噸。在此背景下,2023 年全國兩會期間,“節能降碳”再度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關鍵詞。政府工作報告更是對今年重點工作任務的建議中提出要“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穩步推進節能降碳”。而隨著工業、交通運輸業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陸續制定,“降碳”進程顯然已與汽車及相關產業鏈息息相關,并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的各類提案中被多次提及。
當前,國內碳市場建設在制度保障、監管與評價體系層面仍需完善。為此,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就“雙碳”相關立法頂層設計、相應制度安排、“雙碳”工作統籌管理等話題,民進中央在《關于強化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制度保障的提案》中提出,亟須制定一部綜合性基礎性的法律加以統領、規范和協調各部門及各利益相關方采取共同行動,盡快推動建立以碳排放總量和強度控制為核心的制度體系。與此同時,多位代表委員也為完善碳市場政策頂層設計及配套舉措帶來各類提案。
全國政協委員、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帶來完善現有碳排放管理機制的相關提案。他表示當前需要在制度保障層面,繼續優化碳市場配額及履約機制,并以配額為基礎實現對碳金融產品種類的創新,從而突出其資產屬性,提高企業參與碳減排的積極性。同時,他還建議加快制定、實施商用車領域的碳積分管理辦法,借鑒但區別于現有乘用車雙積分制度,結合商用車全生命周期的發展特點,通過技術、政策等手段,多技術路線并舉,科學有序促進商用車低碳轉型。“由于商用車車型品類繁雜、質量跨度大,且各類車型的應用場景存在較大差異,建議商用車‘碳積分’制度在設計之初全面統籌、通盤考慮,既要注意規則的通用性,也要對不同場景、不同碳排放當量車型做針對性設計。”
可以預見的是,將“碳積分”制度引入商用車領域能極大提升其減碳進程,但同時也不可忽視此舉將會對傳統企業造成不小的減碳挑戰與轉型壓力。因此,李書福建議商用車“碳積分”的實施應做好政策的細化與銜接,可以在城市公交、物流、港口等公共領域的固定場景先行實施,因“地”制宜推動該領域碳積分發展。在此基礎上,他還認為商用車“碳積分”管理應穩中求進,實施環節分區域、分步驟,應優先關注成熟度較高且應用場景固定、未來潛力較大的輕型商用車產品,并針對這些產品制定對應的管理流程、積分統計規則及數據收集體系。而對于中重型商用車產品,則先重點考慮實行鼓勵和政策引導,待條件成熟后再納入到積分管理制度體系內。
全國政協委員、普華永道亞太及中國主席趙柏基同樣對碳排放管理制度建設表示關注。他對標近年來世界各主要國家和地區逐步出臺強制性手段要求企業披露環境信息和碳信息,而國內尚未有統一的碳信息披露框架的現狀,建議首先健全碳信息強制披露制度,加快建設統一透明的碳排放管理體系。趙柏基表示,可考慮借鑒現有國際主流氣候信息披露框架,從而以法律法規的形式確定環境信息的地位和作用,讓碳信息披露工作有制可依、有法可依。同時考慮將第三方鑒證制度引入碳排放數據管理環節,以完善碳信息的披露和監督制度。

全國政協委員、德勤中國主席蔣穎則從引導金融資本支持綠色低碳轉型的方面帶來提案,呼吁建立關注公平轉型的轉型金融制度體系。她表示,轉型金融主要指對于碳密集產業和“棕色”產業低碳轉型的金融支持,考慮到公平轉型的要求,需盡快出臺發展轉型金融的頂層設計文件,從而明確轉型金融的界定標準,指導和鼓勵金融機構為綠色低碳轉型企業提供金融支持。
此外,全國人大代表、民建福建省委會副主委、廈門國家會計學院教授黃世忠則從規范企業環境、社會和治理(ESG)議題的可持續發展披露準則角度切入,呼吁國內盡快成立可持續發展披露準則的制定、協調機構,盡快明確我國可持續發展披露準則的制定策略。與此同時,關于ESG 議題中的碳排放問題,全國人大代表、奇瑞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尹同躍建議工信部定期對外公布基礎的能源及原料的碳排放因子,從而降低企業核算難度,增強市場對企業提供碳排放數據的信心。尹同躍還在《關于允許跨區域處置工業廢物的建議》的提案中,建議梳理各省市限制工業廢物跨區域轉移的相關法規和文件,使技術含量高、碳足跡追蹤完整、節能減排效果顯著的企業充分發揮優勢,從而帶動提升全國工業廢物循環利用水平。
對各類交易市場而言,價格機制是明確市場中資源配置、吸引社會投融資的一項基準。當前,全國碳市場交易機制仍僅有現貨交易一種形式,暫無法提供排碳成本或減排激勵的長期價格,顯然已對碳價信號的有效性產生不利影響,進而對市場活躍度和流動性造成制約。此外,全國碳市場較高的參與門檻和較多的準入限制也不利于發現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企業間在邊際減排成本上的差異,正限制著碳市場低成本促減排功能的實現。為此,對于如何完善、豐富碳市場機制,同樣成為今年兩會代表委員們關注的一個熱點領域。
在此背景下,李書福呼吁擴大全國碳市場參與企業的覆蓋范圍,并建議完善相關政策,有序、分批將重點碳排放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范疇,爭取在“十四五”期間納入數據基礎較好的鋼鐵、水泥、有色金屬行業,隨后將重點排放行業在“十五五”期間全部納入的同時,著手推進非重點碳排放行業納入碳市場的工作。另一方面,他表示建立碳積分與全面“碳市場”的鏈接仍需要制定更多激勵措施來促進相關企業的低碳轉型,例如實現碳積分與碳減排量的互通、打通乘商積分互換等方法。
對于碳交易市場組織管理的發展趨向,全國政協委員、中泰證券總經理馮藝東呼吁,應加快推動目前碳市場配額初始分配由“企業申請+政府審批”模式為主向拍賣為主過渡,充分發揮市場對碳排放配額初始分配的決定性作用。同時,他還建議在全國碳交易市場和九省市的區域碳交易市場基礎上,組建以證券公司、期貨公司為會員主體的會員制全國碳交易所作為碳排放配額交易的統一市場,持續健全碳排放配額交易和登記結算制度。探索在統一的碳排放信息共享平臺體系下增添客戶服務及交易模式,開展咨詢、經紀、做市、融資等業務,推動引入碳金融衍生產品,完善市場風險對沖及價格發現功能,從而解決我國碳排放交易體系發展初期尚存在的配額分配機制不合理、碳稅機制缺失、交易市場分散等缺陷問題。
另一方面,面對當前碳市場交易主體及入市門檻話題,全國人大代表、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認為,應積極鼓勵民間市場主體自愿交易,開放非控排企業、機構及個人進入碳市場,利用好市場化機制來增強碳市場的覆蓋面和活躍度。由此,他建議根據當前不同類別新能源項目的市場存量及項目針對CCER 機制的額外性,甄選出一批符合碳市場交易需求、能穩定推進碳市場有序發展的自愿減排項目,積極推進新能源行業參與到碳市場交易環節。與此同時,曹仁賢和李書福均建議加快民間碳普惠體系建設,記錄、量化中小微企業及個人參與低碳場景、踐行減排的行為,鼓勵基于碳減排生活方式的創新創業,引導低碳消費,形成全民降碳的良好社會氛圍。
“碳足跡”同樣是今年全國兩會中討論度較高的雙碳話題。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政協副主席黃震表示,應利用目前歐盟“碳關稅”尚未正式起征的重要窗口期,積極、全面、系統地應對全球碳中和競爭新規則,提升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加快推進“雙碳”進程。為此,黃震建議要加快國內重要行業和產品的碳排放統計核算標準體系與基礎數據庫建設,自國家層面建設企業碳排放數據在線直報系統,從數據層面為行業和產品做好基礎支撐。
全國政協委員、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在關于我國動力電池護照及配套政策研究的建議中提出,要以“雙碳”目標為導向,發揮中國產業鏈完善、應用數據豐富的優勢,針對碳足跡、ESG、回收溯源、梯次利用等實際管理需求,研究設計我國電池護照,并將其作為我國電池行業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數字化管理工具,以確保產品碳足跡核算中所有清潔電力的低碳屬性都能發揮最大價值,從而能參與到全球碳中和規則制定,推動與歐盟建立電池碳足跡管理互認機制。
據悉,曾毓群所提出的電池護照是一種包含電池全生命周期數據的信息管理體系,包含其制造歷史、化學成分、技術規格、碳足跡等關鍵信息。如今,歐盟《新電池法》已針對多種碳排放信息及其足跡提出要求,因此對標歐盟進度,加快推動我國的動力電池護照的配套發展,將引導消費者對低碳、綠色、負責任的電池產品選擇力度,從而促進國內動力電池產業的綠色發展進程。
此外,在新能源動力電池碳足跡認證、評級及激勵機制的完善方面,全國人大代表、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天任認為,除行業主管部門盡快出臺并規范認證標準及流程、建立產品評級和公示制度外,可以引入市場化激勵機制,對鋰電、氫電、鉛碳等多種動力電池碳足跡技術路線進行鼓勵,打造更多安全高效低碳的新能源動力電池技術應用場景。他還呼吁建立新能源動力電池碳足跡行業數據平臺,建議相關主管部門牽頭,組織行業協會、科研院所及產業鏈骨干企業,圍繞能源類型、原材料、生產制造和回收利用,建立口徑、標準一致的新能源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碳足跡行業數據庫,支持行業內可共享碳足跡的數據獲取、存儲、挖掘和處理分析,為新能源動力電池全產業鏈碳足跡評估提供科學、準確的數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