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鄭雪芹
2022 年全國新能源乘用車上險量高達523 萬輛,其中比亞迪貢獻了三成。本文通過上險數據深度分析比亞迪在全國31 個省份的區域分布,試圖解鎖比亞迪一路“狂飆”的銷量密碼。
因春節假期、國補退出等因素的影響,在2023 年開年其他汽車企業銷量一片大跌聲中,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之路上的“狂飆”仍然沒有剎車的跡象。2023 年2 月,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為19.37 萬輛,同比大幅增長112.63%;1-2 月,累計銷量為34.50 萬輛,累計同比增長84.98%,實現了真正的“開門紅”。
同時,我們通過分析過去一年的上險數據發現,在細分到各地區的上險量中,與其他企業相比,比亞迪并沒有特別明顯的地域特征,幾乎全國31 個省份通吃。所謂地域特征,就是某一類地區表現出一定程度上的共性,比如,特斯拉、蔚來、理想等以高端車型為主的企業,市場份額主要集中在江浙滬粵等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五菱、長安、奇瑞等微型電動車銷量較大的企業,則以河南、山東、河北、廣西為主戰場;而比亞迪的暢銷車型盡管從緊湊型車到中型、中大型車都有,但卻并沒有特別明顯的界限,在多個省份和城市都占據著非常高的份額。
那么,比亞迪是如何做到與眾不同的呢?下面我們就深度剖析一下比亞迪在全國31 個省份“狂飆”的銷量密碼。
根據來自保監會機動車交強險的上險數據統計,2022 年全年,國內31 個省份的新能源乘用車合計上險量為523.31 萬輛,這比2021 年的290.34萬輛大幅增長了80.24%,近乎翻倍。其中,比亞迪形成一家獨大之勢,貢獻了三成的銷量。
2022 年全年,比亞迪乘用車上險量高達158.32 萬輛,同比增長201.27%;其中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上險量更是高達79.39 萬輛,在全國范圍內所占的市場份額為63.08%,處于絕對優勢地位。
那么,比亞迪旗下的新能源車型都賣到哪里去了呢?或者換句話說,都是哪些地區的消費者在買比亞迪呢?
分大區來看,華東地區是比亞迪2022 年的第一銷量大區,該大區占其總量的比例接近四成,上險量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蘇、上海、山東等省份,這些省份同時也是全國的新能源大省;其次,華南地區為比亞迪的第二銷量大區,略超兩成的比亞迪車型流向了該地區,其中主要由其大本營——廣東省一己之力所貢獻;同時,各有一成左右的比亞迪車型流向了華中、華北、西南三個大區,其中河南、四川上險量較高;西北和東北則加起來也不足一成。
通過對比發現,比亞迪這樣的地區分布,與全國新能源乘用車整體上險量的地區分布極其相似。不得不說,比亞迪引領了全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趨勢。
分省份來看,比亞迪全年上險量超過10 萬輛的省份共有4 個,分別為廣東、浙江、江蘇和上海,其中廣東一騎絕塵遙遙領先,全年新增了高達26.13 萬輛比亞迪車型,江浙滬差別不大,均超10萬輛;比亞迪全年上險量在5 萬-10 萬輛之間的省份有8 個,其中山東和河南各在9 萬輛上下,四川和河北在六七萬輛區間,陜西、湖北、湖南和安徽則均在5 萬輛以上;此外,北京、天津、廣西、福建、山西、重慶和江西均超過3 萬輛,其中北京離5 萬輛僅差一步之遙。(見圖表1)
橫向對比來看,比亞迪可以說是所有新能源企業中地區分布最為均衡的車企,稱其“全國31 個省份通吃”也不為過。但是縱向對比,也凸顯了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整體分布不均衡的實際情況,各省份甚至各城市之間對新能源汽車的接受度差異較大,體現出明顯的地域特征,表明廣袤的西部地區還在等待著我們去開發。
從比亞迪2022 年上險量TOP15 省份(此處未含直轄市)及下轄城市TOP5 的市場分布來看,比亞迪因產品線覆蓋面廣,相對其他企業來說最為均衡,盡管廣東省是其最大的市場,但占比也僅為16.50%,跟其他企業相比并不算高,同時其在浙江、江蘇、上海、山東、河南、四川等多個省份均有較高的分布,這些省份在其總量中的占比分別在4%-8%不等。
廣東省作為比亞迪銷量第一大省,由深圳市和廣州市包攬了半數以上銷量,僅這兩個城市全年上險的比亞迪車型就接近14 萬輛,另外超過1 萬輛的還有佛山市、東莞市、惠州市和中山市。
比亞迪在浙江省和江蘇省的分布情況比較類似,浙江省和江蘇省各有三個城市集中了比亞迪半數以上的上險量。前者下轄的杭州市、溫州市和寧波市三市合計占比為59%;后者下轄的蘇州市、南京市和無錫市三市合計占比為56%。

圖表1:比亞迪2022年在國內31個省份的上險量排名及份額占比(單位:輛)
比亞迪在山東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河北省四個省份的全年上險量呈梯次排列,城市分布也各具特色。其中,山東省下轄的青島市和濟南市兩市合計占比為33%,濰坊市、臨沂市、濟寧市、煙臺市等多個城市則差距不大;而河南省僅鄭州市一個城市就占了34%;四川省僅一個成都市就占了56%;河北省則有六成以上集中在石家莊市、唐山市、保定市以及邯鄲市這四個城市。
比亞迪在陜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和安徽省四個省份的上險量均在5 萬輛以上,集中度也均屬于高企之列。如,比亞迪在陜西省有高達71%的車型流入了西安市;在湖北省有48%的車型流入了武漢市;在湖南省有45%的車型流入了長沙市;在安徽省有40%的車型流入了合肥市。上述城市均為省會城市。
比亞迪在廣西省、福建省、山西省和江西省四個省份的上險量均在3 萬輛以上。其中,廣西省集中度較高,46%流入了省會城市南寧市;福建省則被福州市、廈門市和泉州市三分天下;山西省有39%流入了太原市;江西省有34%流入了南昌市。(見圖表2)
從比亞迪的主要城市分布特征來看,省會城市是各大省份的銷量擔當。在全國31 個省份中,比亞迪上險量除了廣東省、江蘇省、山東省和內蒙古這四個省份的省會城市屈居第二位之外,其他省份上險量排在第一位的全部是省會城市。
可以說,除了北上廣深四座一線城市之外,大多數“新一線”城市均被比亞迪占領。目前我國上過新一線城市名單的有22 座城市,分別是成都、杭州、重慶、武漢、南京、天津、西安、青島、長沙、沈陽、蘇州、寧波、東莞、鄭州、大連、無錫、佛山、廈門、合肥、福州、濟南和昆明,比亞迪在這些新一線城市中均占據較高的市場份額。(注:該名單出自2013-2022 年《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

圖表2:比亞迪2022年上險量在15個省份下轄城市TOP5占比(未含直轄市)(單位:輛)
按企業銷量排名位列前三的比亞迪、上汽通用五菱和特斯拉,在多個省份都是暢銷車。其中比亞迪更是幾乎全國通吃,在全國范圍內占據30%份額,五菱和特斯拉則各占9%和8%,這三家企業幾乎占據了全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半壁江山。無論是分地區看,還是分企業看,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集中度都是非常高的。
從2022 年上險量TOP10 省份及主力車企可以看出,各省份中3-6 成的市場基本被2-3 家企業所壟斷,而銷量最大的正是比亞迪、上汽通用五菱和特斯拉這三家企業。TOP10 省份中,比亞迪在10 省份占比超10%;五菱為4 省;特斯拉為3 省;而廣汽、上汽和奇瑞僅各在其大本營占比超一成。橫向對比可以更加明顯地看出,比亞迪的地區分布幾乎全面通吃各省,而特斯拉和五菱則分別側重于經濟發達地區和低速車大省。(見圖表3)
從產品端可以看出,除了比亞迪是個特例外,主打高端車型的企業和主打低端車型的企業分別占據不同的市場,如特斯拉、蔚來、理想等以高端車型為主的企業,市場份額主要集中在江浙滬粵等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五菱、長安、奇瑞等微型電動車銷量較大的企業,則以河南、山東、河北、廣西為主戰場,而這些省份同時也是低速電動車銷量大省,消費升級潛力巨大。
另外,從單一車型在各城市的分布來看,在2022 年上險量TOP10 車型中,有六款是比亞迪旗下的車型,分別為宋(EV+PHEV)、秦(EV+PHEV)、漢(EV+PHEV)、唐(EV+PHEV)、元(EV)、海豚(EV),全年上險量從11 萬輛到43 萬輛不等,這六款車型各有三到四成的銷量集中在上海市、深圳市、廣州市、西安市、天津市、北京市、成都市、重慶市、杭州市等十余個城市。盡管上述車型從緊湊型車到中型、中大型車都有,但并沒有特別明顯的界限,從城市流向來看重合度非常高。
上汽通用五菱旗下的微型電動車— —宏光MINIEV 去年全年上險量為40.98 萬輛,僅次于比亞迪宋(EV+PHEV)的43.01 萬輛,但其與比亞迪旗下的車型分布有著明顯的差異。宏光MINIEV最暢銷的前十個城市依次是柳州市、武漢市、南寧市、杭州市、成都市、商丘市、臨沂市、駐馬店市、鄭州市、南陽市,但每個城市之間并沒有拉開太大的距離,其TOP10 城市集中度也僅為17%,可以說是地區分布最為分散的車型了。

圖表3:2022年新能源乘用車上險量TOP10省份及主力車企(本省占比≥10%)(單位:輛)

圖表4:2022年新能源乘用車上險量TOP10車型及其TOP10城市(單位:輛)
長安汽車旗下的奔奔E-Star 也是一款微型電動車,其流向的TOP10 城市依次為鄭州市、濟寧市、重慶市、臺州市、天津市、杭州市、菏澤市、柳州市、洛陽市、寧波市。盡管從城市名稱上來看與宏光MINIEV 不完全重合,但從城市類別上來看,卻有著較高的重合度,比如奔奔E-Star 流向的濟寧市、臺州市、菏澤市、洛陽市等,與宏光MINIEV 流入的商丘市、臨沂市、駐馬店市、南陽市等,都屬于三四五線小城市。
特斯拉Model Y 和Model 3 由于定位相近,城市分布也趨同,主要集中在上海市、杭州市、深圳市、北京市、成都市、蘇州市、廣州市、南京市等城市,其市場集中度更是高到驚人,半數左右流向TOP10 城市。由此可見,因產品定位不同,特斯拉與宏光MINIEV 和奔奔E-Star 的流向特征有著明顯的不同。(見圖表4)
通過以上對比,可以清晰地看出高低端市場分布的差異化,不同地區的消費者多層次、復雜化的市場需求,也對新能源汽車產品的打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多生孩子打群架”的多品牌(或多車型)戰略由來已久,但由于定位趨同成功者寥寥,比亞迪是少有的得其精髓者,技術與產品力或是助推比亞迪取得成功的終極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