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莉 孫嘉露 寇煜涵
為了推動我國法治建設,切實維護公民合法權益,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國家加快法律援助立法,積極推動法律援助制度的實施。相較于刑事犯罪,民事糾紛與群眾生活更加密切,但當前一些公民對民事法律援助的關注度并不高。
一、民事法律援助的基本概述
(一)法律援助的基本情況
法律援助工作是一項以人民為中心,切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的重要民生工程,以保障經濟困難的公民獲得必要法律服務為目的,為符合援助條件的公民提供法律咨詢、代理、刑事辯護等無償法律服務。1995年,我國成立廣州市法律援助中心。隨后,北京、上海等多個城市開展法律援助試點工作,司法部國家援助中心和各省、市、區(縣)的法援中心逐步建立,形成了中央、省、市、區(縣)四級法律援助機構模式。從1996年對法律援助做出的詳細規定,到2003年專門的行政立法《法律援助條例》的出臺,再到2022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援助法》(以下簡稱《法律援助法》),體現了我國法律援助制度從無到有、從行政法規到國家法的法治進步。現行的《法律援助法》明確了法律援助的提供主體和法律援助范圍,規定了法律援助程序、條件和保障措施,為更好地落實法律援助工作奠定了基礎。
(二)民事法律援助的基本情況
民事法律援助是指國家建立的為經濟困難公民和符合法定條件的其他當事人解決民事糾紛而設置的無償提供民事法律咨詢、民事代理等法律服務的制度,是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組成部分,屬法律援助范疇。民事糾紛在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關系人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民事法律援助也不同于其他法律援助,主要以個人自主申請為主,應用更為日常和廣泛。
二、民事法律援助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一)民事法律援助的對象范圍較窄
《法律援助法》明確的援助對象是“經濟困難公民和符合法定條件的其他當事人”,對非自然人的情況暫未明確規定,因此本文討論的問題也僅限于自然人。民事案件法律援助申請條件分為兩類,分別是符合經濟困難的公民和不受經濟條件限制的特殊群體。我國民事法律援助的范圍表現出了“應援未盡援”的特點,部分對法律援助有迫切需求卻不在受援范圍內的群體,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第一,在“符合經濟困難標準”和“經濟條件足以自行委托代理人”的群體之間存在著夾心層群體,即不符合經濟困難標準但可支配收人不足以自行委托代理人,卻迫切需要法律服務的群體。《律師服務收費管理辦法》第二十三條有規定,對經濟確有困難的公民,律所可以酌情減免律師服務費。在實踐中,這項規定過于空泛,具體認定上存在較大的可調節空間,不利于夾心層群體合法權益的保護。第二,對老幼殘婦等特殊群體的法律援助要通過具體情形進行劃分,實踐中僅有少部分主體能夠無償接受法律援助服務。
(二)線上線下的咨詢方式均具有一定局限性
1.線上咨詢
線上咨詢主要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線上智能咨詢,另一種是撥打熱線電話。
線上智能咨詢具有即時性的特點,可以隨時秒回,但也存在不便之處。其一,咨詢時需要簡單話語概括自己的問題,因此需要用戶在使用時思路清晰、問題明確。其二,由于自動回復的答案以法律條文為主,專業性強,因此需要用戶具備一定的法律常識。對于案件復雜,自身又沒有法律知識的法援群體而言,線上智能咨詢的可利用率不高。法援中心每日的值班律師負責接聽熱線,幫助解決法律問題,每個值班律師的法律實踐經驗不同、擅長領域不同,造成咨詢者所咨詢的結果可操作性低。僅通過電話交流,律師無法接觸咨詢者手中的相關材料,不能全面了解案情和咨詢者的情緒變化,提供的幫助不足以滿足咨詢者。撥打熱線電話易中斷,再次撥打后咨詢到同一律師的可能性極小,需要咨詢者重復敘述案情和進行其他重復性步驟,造成不必要的成本浪費。
2.線下咨詢
線下的法律援助服務主要由法律援助中心負責,法援中心及其下設的法援工作站多集中于城市,且數量較少,而符合條件的法律援助對象常住在農村的居多,現階段的法援機構設置不足以滿足受援對象的合理需求。
(三)法律援助律師的監管體系有待完善
法律援助律師分為兩類:一類是法援中心公職人員,即有律師資格的政府公務員;另一類是社會律師,即法援志愿律師,他們接受所在律所指派,在法援中心值班或從事法援工作。法律援助中心公職人員主要負責解決重大疑難問題和一些行政管理工作,這類律師每年至少辦理三件法律援助案件,法律援助中心對其進行監督管理。對社會律師的監管主要采取考核制,法援中心人員定期對律師的業務配合度、服務質量、熱線通話量和工單量、咨詢者的滿意度和評價等方面進行綜合考量,但仍然存在監管不完善的問題。對值班律師接聽電話咨詢的監管以AI質檢為主,占據當月質檢量的95%以上,人工質檢量較少,監管數據由AI質檢結果分析得出,存在AI無法分析或察覺的問題,無法真實反饋情況。此外,咨詢者或受援對象的反饋方式單一,缺少更好的評價反饋平臺。對法律援助中心公職人員每年需完成的三件法律援助案件缺少對應評判標準,難度和復雜程度缺乏具體要求,監督標準不夠完善。
(四)民事法律援助的宣傳力度和社會參與度仍有不足
民事法律援助的宣傳力度尚不足,基礎性和指導性的宣傳信息仍不能精準推送給有需求的群體。調查顯示,僅有少部分受訪者“聽說過并且了解”民事法律援助。大部分受訪者表示自己不會主動了解法律援助相關信息,且認為了解途徑少,可見民事法律援助仍未走進群眾視野。實踐中,法律援助宣傳途徑集中于新媒體平臺,但部分符合援助條件的群體不便于接觸信息媒介,導致這類群體的消息閉塞,遇到民事法律問題時不能利用法律援助幫助自己解決問題,目前存在的法律援助宣傳途徑不能較好地覆蓋這些群體。此外,宣傳內容多是對機構、律師的宣傳以及典型案例的介紹,缺少通俗易懂的具體指導和實踐引導。這雖有助于提高公民對法律援助的信任度,但對有法援需求的群體而言不利于具體實踐操作。
在社會參與度上,高校法學院師生、法律學者、具有法律知識和經驗的群眾以及基層社會組織工作者是法律援助工作的后備力量,在法律援助工作中應當積極發揮作用,他們可以為公民提供簡單的民事法律服務。但在具體實踐中,這部分群體參加法律援助活動較少,未能充分發揮高校優質的法律教育資源和自身的經驗優勢。
三、民事法律援助的完善建議
(一)擴大受援群體
按照比例原則適當降低門檻,解決夾心層群體問題。在各地區原標準上結合地區人口、城鄉差距、經濟水平等狀況適當提高經濟困難認定標準,適應當前社會狀況,將不符合原先經濟困難標準但可支配收入不足以自行委托代理人,卻迫切需要法律服務的群體納入受援范圍,實現對這類群體的權益保護。此外,增加特殊群體的受理情況,擴大原有范圍。規定達到一定年齡的老年人、傷殘一定等級的殘疾人,無論是否有固定收入,都可申請法律援助。女性、未成年人等群體在特定情形下可不受限制申請法律援助。
(二)咨詢方式多樣化
第一,線上咨詢。在現有法援平臺上建立集法律咨詢、法律援助、服務監督評價等一體的新型平臺,方便用戶在平臺上一站式申請、接受并監督法律援助服務。用戶可通過內設的動畫演示學習平臺使用方法,了解法律援助程序步驟;通過資源版塊選擇就近的法律援助點位和適合的法援律師;通過咨詢版塊在線咨詢或預約律師線上視頻連線、線下面對面咨詢,并保留咨詢記錄;通過資料快傳版塊上傳相關材料,便于律師全面了解案情;接受服務后,通過評價板塊對此次服務進行評價。該平臺還可開設案件查詢、宣傳科普、趣味問答等版塊,增強互動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線下咨詢。在鄉、村開展社會法律服務需求調查,合理規劃各區域法律援助點位和各點位的辦案律師人數,以更好地服務受援對象。在婦聯、殘聯等機構開設法律援助服務站,及時為特殊群體提供法律幫助,解決法律難題。
(三)增加公職辦案人員數量并完善監管體系
公職辦案人員屬公務員系統,相較于社會律師更利于統一管理,定期培訓和考核監督的實踐性更高,且更容易被群眾所接受和信賴。因此,增加公職辦案人員有利于提高法律援助隊伍素質,提高法援案件辦案質量。
與此同時,實踐視角和思維還應站在質量建設的高度加強質量管理,進一步提高辦案水平。第一,增加人工質檢數量,減少AI質檢占比。第二,增加咨詢者、受援者的反饋方式和渠道,在咨詢者電話咨詢后可自動發送通話評價短信,線下法律援助服務可通過案件反饋表對服務情況進行反饋。第三,在律師任職過程中應增加定期培訓,對新問題集中討論,增強值班律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服務質量。第四,增強對公職人員的監管力度,對每年需辦理的法援案件作出具體要求。
(四)成立高校法律援助組織,設立高校法律診所
高校可成立法律援助組織,設立高校法律診所,形成“教師指導、學生踐行”的模式,由學生主要參與,校內外有關法律援助基金組織進行資金支持,并建立激勵機制,鼓勵跨專業、跨年齡、跨學校的師生成為法律援助志愿者。在專業能力方面,請有經驗的法官、律師等專職人員為他們進行定期培訓指導,隨后便可以組織這些志愿者定期到社區、中小學進行普法宣講活動;還可以參與法律援助輔助性工作,分擔法援律師的工作壓力,比如代擬法律文書、提供簡單的法律咨詢服務等。各高校之間應加強合作,開辦校際法律援助聯盟,整合優質資源,開辦學術宣講、模擬法庭等校際法律援助交流活動,為法律援助建言獻策。
綜上所述,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實施,為社會穩定、民生福祉提供了有力支撐。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我們需要從制度實施過程中發現其所存在的不足,不斷探索法律援助發展新方向,深入挖掘制度優勢,在實踐中從受援群體、辦案質量、宣傳力度等多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完善,構建更加合理的民事法律援助制度體系,以更好地保障公民合法權益,推動國家法治建設。
(作者單位:北京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