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春梅
現實中,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疑問: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能要求父母承擔相關費用嗎?能夠要回已經支付的費用嗎?
子女無權要求父母承擔高等教育學費
[案例]19歲的肖同學參加高考后,選擇到一所職業大學就讀。雖然父母基于家中經濟拮據而極力反對他讀職業大學,但肖同學固執己見。因無法繳納學費,肖同學遂訴請法院責令其父母支付。
[點評]肖同學無權要求父母承擔其就讀職業大學的費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解釋(一)》第四十一條、第四十二條分別規定:“尚在校接受高中廈其以下學歷教育,或者喪失、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等非因主觀原因而無法維持正常生活的成年子女,可以認定為《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七條規定的‘不能獨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七條所稱‘撫養費,包括子女生活費、教育費、醫療費等費用。”肖同學選擇接受高等教育是一種智力投資,投資的直接受益人是其自己,依照權利、義務相一致原則,其應為自己預期可得利益作出相應付出,即自行承擔相應費用。
有約在先,可以要求父母承擔學費
[案例]陳同學的父母離婚時,曾在離婚協議中明確:陳同學由母親撫養,父親承擔全部撫養費至陳同學大學畢業時止。陳同學考取大學后,父親卻拒絕承擔相應費用。陳同學可以要求父親承擔大學教育費用嗎?
[點評]陳同學可以要求父親承擔大學教育費用。雖然他所接受的是大學教育,不符合“接受高中廈其以下學歷教育”的條件,但《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五條規定:“離婚后,子女由一方直接撫養的,另一方應當負擔部分或者全部撫養費。負擔費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長短,由雙方協議;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決。”即其中的“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長短”表明對子女撫養費可以尊重協議。而《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條規定:“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實;(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正因為陳同學是依據父母在離婚協議中的約定,且對應協議符合有效要件,決定了陳同學的父親應當擔責。
父母贈與款項后不得索回
[案例]邱同學考取大學后,已與妻子離婚的父親高興之余,決定一次性贈與邱同學10萬元大學教育費用,并將銀行卡交給了邱同學。邱同學就讀半年后,父親卻反悔了。邱同學的父親能索回該款嗎?
[點評]邱同學的父親不能索回支付給他的大學教育費用。《民法典》第六百五十八條、第六百六十三條分別規定:“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或者依法不得撤銷的具有救災、扶貧、助殘等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不適用前款規定。”“受贈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贈與人可以撤銷贈與:(一)嚴重侵害贈與人或者贈與人近親屬的合法權益;(二)對贈與人有扶養義務而不履行;(三)不履行贈與合同約定的義務。”正因為邱同學的父親已經將款交付給他,邱同學已經接受,即已經發生“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且不存在可以撤銷的法定情形,決定了父親不得索回這筆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