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法律思維是法律解釋和法律適用的邏輯推演過程。司法實踐中,可分為法官思維、檢察官思維、仲裁員思維、律師思維等類型。律師思維與法官思維區別在于律師思維的核心是“法律事實”。研究法官思維、律師思維的意義在于運用司法三段論開展科學思維,精準作出具體案件裁判結果,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本文基于法學方法論視角,運用案例研究方法,論證法官思維、律師思維的實踐路徑,進而建構商事律師思維模型。
一、基本案情及裁判結果
2013年10月,廣州某能源站公司與某動科公司簽訂兩臺燃機發電機組設備采購合同。2015年8月,某能源站公司為案涉設備投保“營業中斷險”,保險期限為自2015年9月1日至2016年8月31日。2015年10月4日,2號燃機調試中發生故障停機。2016年12月,某保險公司委托某公估公司出具保險事故《公估報告》。另關于案涉項目及設備驗收情況:2016年5月,某能源站公司出具設備《性能驗收報告》。2017年12月,某能源站公司會同某動科公司及項目設計、施工、監理單位實施驗收并出具項目竣工驗收單。2017年1月19日,某保險公司依約向某能源站公司支付理賠款人民幣350余萬元。2019年12月23日,某保險公司向廣州市某區人民法院提起保險人代位求償權訴訟,訴請某動科公司賠償前述理賠款本金及計至實際清償日的利息。
一審法院認為,某能源站公司成立于2013年7月26日,在購買案涉設備之前已開始經營。2號燃機發生故障停機,導致某能源站公司經濟損失。原告向某能源站公司支付保險賠償款后,依法獲得代位求償權。據此,被告應予承擔案涉賠償責任。2020年12月,一審法院判決,判令某動科公司于判決生效之日起10日內向原告支付案涉賠償款及利息。
2021年1月,某動科公司向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二審法院認定案涉爭議焦點如下:第一,某保險公司保險人代位求償權是否成立;第二,某動科公司應否承擔賠償責任。二審法院認定如下事實:第一,2號燃機故障時間為2015年10月4日,當時該機組未移交生產,也未完成機組性能驗收試驗,不具備投入生產經營的條件。第二,案涉設備采購合同約定:“無論設備故障責任在買方或在賣方,賣方應首先盡快交付更換或補充此損失或損壞的設備。”“如屬于賣方責任,更換或修理完成期限不應遲于證實屬于賣方責任之日起的2個月內。”上訴人在前述2個月期限內依約履行了故障設備的更換、修理義務。第三,項目竣工驗收單載明,某能源站公司確認上訴人已依約履行了設備采購合同義務。2021年9月,二審法院判決撤銷一審判決,駁回某保險公司的全部訴訟請求;案件一審、二審受理費由某保險公司負擔。
二、案例法律思維解析
基于相同設備買賣合同、保險人理賠客觀事實引致的保險人代位求償權糾紛訴訟,為什么二審裁判實現了判決結果的翻轉?原因有二:第一,法律事實不同于客觀事實,法律事實的提煉和呈現是律師訴辯工作的核心;第二,本案一審、二審法官之間、原被告律師之間及被告一審、二審律師之間的法律思維存在質的差異。具體分析論證如下:
第一,一審、二審法官思維的區別在于對案涉法律規范和法律事實的解釋,涵攝差異。
保險人代位求償權的請求權基礎規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以下簡稱《保險法》)第六十條第一款之規定:“因第三者對保險標的的損害而造成保險事故的,保險人自向被保險人賠償保險金之日起,在賠償金額范圍內代位行使被保險人對第三者請求賠償的權利。”在司法實踐中,“第三者對保險標的的損害”一般存在“侵權”和“違約”兩種情形。需要強調的是,保險人通過保險代位求償權承繼的是原屬于被保險人的賠償請求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當前商事審判工作中的若干具體問題》第四部分《關于保險合同糾紛案件的審理問題》第三條規定,要“區分不同法律關系,正確審理保險代位求償權糾紛案件……首先,有證據證明保險人已向被保險人賠償保險金的,法院應僅就被保險人與造成保險人事故的第三者之間的法律關系進行審理”。
據此,保險人代位求償權糾紛案件的審理重點,是該代位求償權據以產生的基礎法律關系,而非保險合同關系。實踐中,法官裁判思維包括兩點:一是保險人代位求償權是否成立;二是第三者賠償責任是否成立。簡言之,《保險法》第六十條第一款的法律內涵包含三層意思:一是第三者損害(侵權或違約)引致保險事故;二是保險人依據保險合同約定支付保險金取得代位求償權;三是代位求償權的基礎是被保險人對第三者的賠償請求權。
綜上分析,一審裁判思維的不當性一目了然。本案據以審理的基礎法律關系是燃機設備買賣合同關系,但一審裁判對法律規范解釋、適用不當,“先人為主”根據保險人賠付保險金行為直接認定被告應予承擔賠償責任。同時,一審法院先驗式裁判也導致了法律事實要件的認定錯誤。比如,將某能源站公司注冊時間錯誤視為某能源站投產運營的時間,庭審未準確鎖定案涉糾紛性質屬于“合同違約之訴”,未能圍繞合同履行妥當與否開展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二審法院庭審鎖定的爭議焦點和裁判結論,則是對本案請求權基礎規范的準確解釋和正確適用。
第二,原被告律師思維的差異表現為法律事實呈現和司法三段論邏輯推演的正確與否。
司法三段論指法官將抽象的法律條文適用于具體的案件事實,并作出裁判。思維范式是“法律規范要件(大前提)+法律事實要件(小前提)=裁判結果”。法官思維,包含“選定規范+事實認定+裁判”三個維度。基于當事人訴求目標的律師思維,則聚焦于“法律事實提煉和呈現”。同時,律師思維發軔于司法三段論,法律事實要件的產生,離不開律師對于法律規范要件的準確解釋和裁判結果的精準預判。由此而言,法官思維與律師思維同出法學方法論一脈,共用法律規范與法律事實連接的涵攝方法。
原告律師思維剖析。一審、二審中,原告呈現案涉事實如下:2013年10月12日,某能源站公司與某動科公司設備買賣合同關系成立;2015年8月,某能源站公司與某保險公司保險合同關系成立;2015年10月4日,2號燃機設備調試故障,保險事故產生;2017年1月19日,某保險公司支付理賠款人民幣350余萬元,取得代位求償權。
如上可見,原告律師思維對案涉事實要件(及證據)取舍不當,缺失了關鍵的設備買賣合同履約事實部分。起訴狀中,原告錯誤適用設備采購合同關于案涉設備售后服務的約定條款(而非“質量保證”“安裝調試”等約定)而錯誤延致被告責任。
被告律師思維剖析。一審中,被告思維的失當體現在對于法律規范的不當解釋和司法三段論的不當推演,以致未能準確呈現己方主張的事實。比如,庭審中面面俱到,圍繞設備采購合同“2個月設備更換”約定舉證己方已完全履行合同義務,又錯誤選擇在賠付金額上展開答辯;未能結合己方提交的能源站項目竣工驗收單針對原告的錯誤事實有效答辯;等等。被告二審更換代理律師后,正確解釋法律規范和適用司法三段論,全面、精確實現了法律事實呈現。提交《補充上訴意見》,精準提煉法律事實要件,并結合法官思維范式,闡述案涉糾紛應然的裁判邏輯。以法官思維引領律師思維,將案涉爭議的焦點恢復到案涉法律規范的應然之義,即案件審理重點是上訴人是否存在基于案涉設備采購合同約定的違約行為。開展人民法院同類判例檢索,呈現保險人代位求償權案件的審理重心和裁判邏輯,指出一審判決在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方面的錯誤。圍繞案涉項目開展多元化思維,支持己方事實邏輯和法律邏輯的正當性、準確性。比如結合項目運營實際,指出一審判決認定某能源站公司成立日期等同于能源站投產運營時間的錯誤;體系化解釋案涉法律規范,引用《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關于建設工程“合理使用年限”的規定,指出原告主張“能源站壽命期自案涉設備交付之日起算”的錯誤;提交《設備構成及運行示意圖》,可視化展示答辯論點;秉承程序化思維理念,依法用足訴訟程序權利,做好舉證質證、法庭辯論、答辯狀及代理詞提交等規范動作。
三、律師思維模型建構
司法三段論是法官裁判、律師辦案的共同邏輯思維方法,具體涉及事實邏輯推演和法律邏輯推演的互動和涵攝。法官思維以案涉證據和法律規范為素材,作出裁判結果;律師思維重心在于基于法律規則(原則)解釋的法律事實呈現。基于準確、嚴密事實邏輯和法律邏輯的法律思維范式,是實現律師代理目標、實現當事人合法訴求的正確方法論。由此,基于司法三段論方法,以搭建高效、精準的律師思維路徑為目標,建構商事律師思維模型如下圖。
(一)律師思維模型設縱向、橫向兩個維度
始于當事人訴求目標終于法官裁判思維的縱向法律邏輯軸;請求權基礎分析和法律關系分析思維、商業思維、法律體系化和精細化思維、訴辯辯證思維、程序化思維為組成部分的多元化思維橫向事實邏輯軸。
(二)縱向法律邏輯軸
律師思維以法官思維為導向,以當事人的訴求為思維目標,尋求律師思維與法官思維的契合,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具體而言,律師應精準解釋、適用法律規則,提煉案涉法律事實要件,適用司法三段論,預判法官裁判結果,提出案件的最優化法律解決方案。
(三)橫向事實邏輯軸
律師思維多元化,目的在于高效、精準提煉法律事實,講好己方案涉法律故事。
一是基礎法律思維。準確適用法律規范的前提是準確“找法”,即鎖定案涉糾紛應予適用的法律規范。律師思維的基礎思維是以請求權基礎分析法(該方法適用于給付之訴,不適用于形成之訴、確認之訴情形)、法律關系分析法構成的基礎法律思維。
二是商業化思維。商業化思維的目的在于洞悉案涉糾紛的商業運作模式,準確提煉案涉糾紛法律事實。當今時代,新的商業模式、高新科技產品層出不窮。由此,律師宜跨界融合商業知識和法律知識,結合個案用好商業化思維。
三是體系化、精細化思維。現行法律存在立法漏洞、沖突漏洞時,需要律師以“法學家”視角從法律體系解釋、精準剖析現有法律規則入手,利用類比推理、反向推理或適用法律原則、價值判斷、利益平衡等方法填補、詮釋法律,實現精準涵攝。
四是訴辯辯證思維。訴辯辯證思維的核心是以提煉法律事實要件和涵攝為目標的證據分析和梳理,以實現法律事實要件與法律規范要件的涵攝,符合民事訴訟“高度蓋然性”證成規則。首先,綜合當事人、時間、地點、事件四個維度對于案涉事實(事件)全面復原。可采取表格化、流程圖等方式,繪制出案涉事實的形成脈絡。其次,結合時間、內容將案涉證據對應嵌入某個(或某幾個)事件中,以形成證據事件載體。最后,針對證據“三性”(真實性、合法性和關聯性),剖析案涉證據,并結合訴訟方案的要求篩選、強化證據或補充取證,形成己方完整、有效的證據鏈。對于對方提交的證據,重點審查證據的邏輯性和前后主張一致性,進而聚焦其證據瑕疵,有的放矢尋找辯點。
五是程序化思維。程序正義是實體正義實現的基礎和保障。宜做好如下工作。
庭審前,針對己方和對方證據分別形成證據舉證要點、證據質證意見(以證據“三性”和證明力為內容)提交法庭,以便于庭審中快速鎖定爭議焦點、提高庭審答辯質量和舉證質證效率。
檢索同類案件判例,并提交案例檢索報告,做好法官的助手。案例檢索報告宜結合爭議焦點和己方論點,摘選裁判文書要點,同時指出對方論點的錯誤。
整理法律法規檢索報告,以備庭審使用。法律法規檢索報告要注意法律法規的修訂更新,宜載明法律規定與本案的法律適用性、有效性和論點相關眭。實踐中,檢索法律法規宜在證據分析和梳理的同時展開,以便聚焦案涉請求權基礎或法律關系性質。
高效、洗練,提交答辯狀、代理詞。答辯狀以原告訴求為基點,結合案涉商業活動運作流程,圍繞案涉證據依次展示論點;要詳細分析對方證據的法律邏輯和事實邏輯,鎖定其瑕疵或矛盾點;要精準展開請求權基礎(或法律關系)分析,實現法律規范要件和法律事實要件的涵攝。代理詞源起于答辯狀、庭審質證辯論,又是后者的法律邏輯和事實邏輯升華。要針對庭審出現的新情況、新辯點,應對并強化己方論點;要立足證據鏈,涵攝法律事實和法律規范,準確、洗練闡述己方訴訟主張。
正如古羅馬法學家塞爾蘇斯所言,“認識法律不意味摳法律字眼,而是把握法律的意義和效果”。法律,因法律解釋、法律適用的實踐而昭示著公平正義。法律思維是法學光輝得以閃耀的智慧手杖。法官思維和律師思維由法官和律師折射著普世價值和個性化邏輯智慧火花實踐活動而異彩紛呈。律師思維模型圖為筆者法海游弋之探索。
(作者單位:廣東天勝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