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齡上班,受到傷害并非絕對不構成工傷
胡律師:
我的年齡已達61周歲,并未享受養老保險待遇,且一直在原公司上班。今年6月,我在工作時間、工作場所,因為工作原因受到傷害。鑒于公司沒有為我辦理工傷保險,我曾多次要求其承擔工傷保險賠償責任。公司一再拒絕,理由是我已超過法定退休年齡,不構成工傷,也不屬于工傷保險的主體。請問:公司的說法對嗎?
讀者:李向前
李向前讀者:
公司的說法是錯誤的。
對于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勞動者能否享受工傷保險待遇,需要區分兩種不同的情形。一是勞動者超過退休年齡,并已經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不應按工傷處理。我國《工傷保險條例》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組織和有雇工的個體工商戶(以下稱用人單位)應當依照本條例規定參加工傷保險,為本單位全部職工或者雇工(以下稱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即應當參保的對象只能是職工。而《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四條第(二)項規定,勞動者開始依法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勞動合同終止。《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一)》第三十二條第一款也指出,用人單位與其招用的已經依法享受養老保險待遇或者領取退休金的人員發生用工爭議而提起訴訟的,法院應當按勞務關系處理。即由于勞動者領取基本養老金之日,勞動合同的法律效力依法被消滅,不再成為用人單位的職工,自然也就不能適用《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此類勞動者在工作中發生人身傷亡的,只能按照人身損害賠償的相關規定進行賠付。
二是勞動者超過退休年齡,但沒有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應當按照工傷處理。因為按照前述相應規定,如果勞動者并未享受養老保險待遇或者領取退休金,且與用人單位仍然保持勞動關系的特征,應當按照勞動關系處理。如果用人單位未為勞動者辦理工傷保險,則必須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六十二條第二款處理,即:“依照本條例規定應當參加工傷保險而未參加工傷保險的用人單位職工發生工傷的,由該用人單位按照本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項目和標準支付費用。”與之對應,正因為本案符合第二點之情形,決定了公司必須承擔對你的工傷保險賠償責任。
胡律師
員工拒絕增加工作任務,單位據此解聘違法
胡律師:
我與一家公司的勞動合同中就我每天的工作量有著明確的約定。4個月前,公司因為業務量不斷增長,未經與我協商,開始多次增加我的工作量,甚至由于超出了合理限度,使我常常不得不在標準工作時間之外超負荷延長工時。基于身體實在難以適應,我向公司提出異議。由于公司固執己見,我只好拒絕加班。而公司以我不服從安排為由,解除了與我的勞動合同。請問:已在公司工作2年的我,能否向公司索要賠償金?
讀者:劉慧
劉慧讀者:
你有權向公司索要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的賠償金。
一方面,這家公司的行為屬于違法解除勞動合同。我國《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一條、第三十五條分別規定:“用人單位應當嚴格執行勞動定額標準,不得強迫或者變相強迫勞動者加班。”“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變更勞動合同約定的內容。”即基于勞動合同是明確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權利義務的書面協議,未經變更,雙方均應嚴格按照約定履行。即使變更也必須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和協商一致、誠實信用的原則,對工作量、工作時間等直接影響勞動者休息權的變更,尤其是進行大幅調整,更應當在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的條件下與勞動者充分協商,而不應采取強迫或者變相強迫的方式。結合本案,公司超出合理限度大幅增加你的工作量,無疑是對勞動合同內容的變更,公司未和你協商更不用說達成一致,甚至在你提出以后仍固執己見,無疑與之相違。同時,鑒于公司增加不合理不科學的工作量,使得你在標準工作時間內不可能完成任務,只能超負荷延長工作時,決定了公司之舉當屬變相強迫勞動,而你自然有權依法拒絕。在此情況下,公司強行解除勞動合同,無疑違反了法律規定。
另一方面,這家公司應當向你支付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的賠償金。《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七條規定:“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應當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標準的二倍向勞動者支付賠償金。”與之對應,鑒于你已經工作2年,公司自然應當按照你的月工資標準,向你支付4個月的賠償金。
胡律師
被前男友糾纏騷擾可申請人身保護令
胡律師:
我與前男友張某分手后,他仍不時尋找種種借口,對我進行糾纏、騷擾。請問:我能否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
讀者:肖麗
肖麗讀者:
你可以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
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是指申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臨家庭暴力的現實危險而申請法院出具的禁止或者責令被申請人為一定行為的裁定。人身安全保護令包括下列措施:一、禁止被申請人實施家庭暴力;二、禁止被申請人騷擾、跟蹤、接觸申請人及其相關近親屬;三、責令被申請人遷出申請人住所;四、保護申請人人身安全的其他措施。基于其中只表明是針對“家庭暴力”,有人認為申請主體只能是夫、妻、父、母、子、女等家庭成員,即除此以外的人員不得申請。其實不然,例如《反家庭暴力法》第二十三條第二款規定:“當事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因受到強制、威嚇等原因無法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的,其近親屬、公安機關、婦女聯合會、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救助管理機構可以代為申請。”又如《婦女權益保障法》第二十九條規定:“禁止以戀愛、交友為由或者在終止戀愛關系、離婚之后,糾纏、騷擾婦女,泄露、傳播婦女隱私和個人信息。婦女遭受上述侵害或者面臨上述侵害現實危險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
也就是說,雖然你與張某曾是戀人,但面對張某的糾纏、騷擾,你同樣可申請人身保護令。即你可以向你所在地基層人民法院提出人身安全保護令的書面申請,如果書面申請確有困難的,也可以口頭申請,由法院記人筆錄。法院受理申請后,應當在72小時內作出人身安全保護令;情況緊急的,應當在24小時內作出。人身安全保護令的有效期不超過6個月,自作出之日起生效。人身安全保護令失效前,法院可以根據申請人的申請撤銷、變更或者延長。
胡律師
承租人不在房屋內居住也能構成違約嗎
胡律師:
今年3月,我租賃了一間20多平方米的房屋,在和房東簽訂的房屋租賃合同中,關于房屋居住注意事項的約定是:承租方連續超過10天不在房屋內居住的,應當通知出租方,承租人沒有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構成違約,違約方應當向對方支付違約金300元。今年8月,我回鄉照顧父親10多天。返回后,出租人說我違約了,要求我交違約金300元。請問:像我這種情況,出租人不在房屋內居住也能構成違約嗎?
讀者:尹志宏
尹志宏讀者:
你確實構成了違約。但是否要按約定支付違約金300元,還有一定商榷和變更的可能。
說到底,合同就是當事人之間權利義務的約定。但在某一類合同中,其權利義務是比較固定的。以房屋租賃合同來說,承租人支付租金是其主要義務,而出租人提供符合約定的房屋并在租賃期間保持房屋符合約定的用途是其主要義務,是必須要履行的義務。承租人使用租賃房屋是其主要權利,出租人請求出租人支付租金是其主要權利。權利可以行使也可以不行使。例如,承租人不居住和使用房屋,是其行使權利的行為,無須向出租人報告或者取得其同意。但是,這僅僅是根據通常情況來說的,根據合同自由原則,并不妨礙當事人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作出與通常情況不同的約定。在你們的房屋租賃合同中,即作出了與通常情況不同的約定,要求承租方連續超過10天不在房屋內居住的,應當通知出租方,這個通知就屬于是承租人的義務了。這可能是出租人有自己的考慮,譬如認為房屋內較長時間無人居住會有不利的影響等。但這并沒有加重你負擔,一個電話或者微信即可解決的問題。因而,這樣的約定是有效的,不遵守即構成違約。
但是,由于違約金的目的是防止違約及違約后的賠償。根據《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條關于違約金過分高于造成損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予以適當減少的規定,你是可以要求減少違約金的。如果你們之間就違約金的問題不能達成一致意見,則只能訴訟到法院解決。
胡律師
因受家暴離婚,可以申請多分財產嗎
胡律師:
我和梁某結婚后不久,孩子出生,我開始全身心撫育孩子,同時還要照料生病的婆婆。梁某的脾氣不好,常無緣無故地跟我爭吵,還出手傷人。有兩次警察都出面了,說梁某的行為屬于家庭暴力,再不改正就給予行政處罰。現在,我想跟粱某分手。請問:我在離婚時可以同時要求離婚損害賠償和多分財產嗎?
讀者:杜小青
杜小青讀者:
你可以同時要求梁某給予賠償和多分夫妻共同財產。我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一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一)重婚;(二)與他人同居;(三)實施家庭暴力;(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五)有其他重大過錯。”《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七條第一款規定:“離婚時,夫妻的共同財產由雙方協議處理;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據財產的具體情況,按照照顧子女、女方和無過錯方權益的原則判決。”這兩個關于離婚損害賠償制度和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照顧無過錯方原則的規定,并不相互排斥,完全是可以同時適用的。
本案中,梁某對你實施家庭暴力,屬于婚內存在重大過錯,且導致夫妻感情破裂。因此,作為無過錯方的你在離婚時有權要求梁某給予損害賠償,同時有權要求多分夫妻共同財產。你可以與梁某就離婚、子女撫養、財產分割、債務處理、損害賠償等事項進行協商。如果你們能夠取得一致意見,應簽訂離婚協議書,然后到婚姻登記機構申請離婚登記。如果無法協商一致的話,你應當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并提出離婚損害賠償和多分夫妻共同財產的請求,法院會依法支持的。
胡律師
離職證明存根巾的格式條款有效嗎
胡律師:
我入職某公司時,雙方簽訂有為期2年的勞動合同。最近幾個月,我經常被安排加班,可公司未按照規定足額支付我加班費。由于權益無法得到保障,我遂提出辭職。離職時,公司給我出具了離職證明,我在離職證明存根上簽字,但存根上的具體內容我未知看。離職后,我要求公司結清所欠的加班費,不料被拒絕,理由是離職證明存根已載明“在職期間的工資、獎金、加班費等均已結清,本人放棄向公司主張任何權利”。請問:離職證明存根中的這種格式條款對我具有約束力嗎?
讀者:陳語
陳語讀者: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一)》第三十五條第一款規定:“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就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辦理相關手續、支付工資報酬、加班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等達成的協議,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且不存在欺詐、脅迫或者乘人之危情形的,應當認定有效。”即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解除或終止勞動關系時,雙方可以就相關民事權利義務進行自愿協商,一方可以作出處分、放棄民事權利的決定,并將協商的結果通過書面協議予以載明。因此,雙方簽訂的離職協議書屬于對勞動合同解除或終止后相關權利義務的重新安排。
但是,離職證明代替不了離職協議書。離職證明是用人單位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時向勞動者出具的證明,根據《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二十四條的規定,離職證明應當載明的內容只應包括勞動合同期限、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日期、工作崗位、在本單位的工作年限。由此可見,離職證明的功能僅在于證明雙方之間勞動關系的終結,而不具有處分、放棄民事權利的功能,更不能排除一方的民事權利。而且,離職證明中的內容只能由用人單位據實寫明,而并非是雙方協商的結果。
本案中,你在離職證明存根上簽字,僅代表你簽收了離職證明,至于離職證明存根上的”在職期間的工資、獎金、加班費等均已結清,本人放棄向公司主張任何權利”的條款,只能認定是公司的單方行為,不能認定為系雙方通過協商達成的協議。所以,該格式條款對你無效,你仍然有權主張加班費差額并依法得到支持。
胡律師
入職兩年未簽合同,可否主張兩倍工資
胡律師:
我在入職某公司后,幾次到人事部催促簽訂勞動合同,均無果。人事部負責人還說,各項待遇都未少你的,簽不簽勞動合同并不那么重要。聽說,用人單位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勞動者可以請求支付給兩倍工資。請問:我入職該公司已有兩年時間,是否可以要求公司給付兩年期間的兩倍工資?
讀者:伍曉莉
伍曉莉讀者:
我國《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二條第一款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兩倍的工資。”《勞動合同法》第十條第二款規定:“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據此。雙方訂立勞動合同的法定簽約期為一個月,用人單位如果是在一個月期滿后才訂立或者尚未訂立勞動合同,則要承擔向勞動者支付兩倍工資的責任。
但是,兩倍工資的支付期限并非無限制的。《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七條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個月的次日至滿一年的前一日應當依照《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二條的規定向勞動者每月支付兩倍的工資,并視為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的當日已經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應當立即與勞動者補訂書面勞動合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最高人民法院聯合印發的《關于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與訴訟銜接有關問題的意見(一)》第二十條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勞動者要求用人單位支付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之后的兩倍工資的,不予支持。
根據上述規定,你只能請求公司支付至多11個月的兩倍工資。至于入職滿一年后的兩倍工資,則無權請求支付。因為在你入職滿一年后,盡管公司未與你補訂書面的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但法律已經推定公司與你之間訂立了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你的合法權益已有保障,而且公司也因此承擔了被強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不利后果。
胡律師
(本欄目稿件由潘家永、廖春梅、程文華、李紅艷等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