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波 楊鵬星
摘要: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是國家為了解決“三農”問題在不同時期提出的戰略部署,脫貧攻堅目的是讓農民脫貧,鄉村振興目的是使農民致富。脫貧攻堅任務順利完成后,既要做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又要繪就鄉村振興,二者必須做好有效銜接。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文章主要從兩個方面分析二者有效銜接的對策:推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重要現實意義和它的現實路徑,進而建立起防止脫貧人口返貧的長效機制,為鄉村全面振興的全面實施奠定堅實有力的基礎。
關鍵詞: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現實路徑
一、推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意義
(一)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
隨著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今后“三農”工作的重點是推動鄉村振興的全面實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是事關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問題。有效推進二者的銜接將為我國全面建設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奠定堅實有力的基礎。要實現全面現代化,必須要實現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和農民的現代化,實施全面鄉村振興是必須要經歷的過程。因為實現全面現代化不能只是城市的現代化,鄉村也需實現現代化,離開鄉村談全面現代化是不全面的。大力推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進而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是鄉村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因此,從某種意義來說,鄉村振興的全面實施和鄉村現代化的實現是相輔相成和相互作用的關系。當前,脫貧攻堅正是鞏固拓展其成果的關鍵機時期,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是要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推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有著重大意義,二者銜接的過渡期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必須經歷的階段,二者有機銜接的推進和對脫貧攻堅成果的鞏固拓展為鄉村振興的全面實施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條件。
(二)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以人民為中心的重要體現
新時代,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是我國當前較長一段時期內面臨的主要問題和現實國情。我國農村面積大、農村人口眾多,“三農”問題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頭戲,推動農業、農村的現代化關乎著我國能否實現全面的現代化。目前我國“三農”面臨的矛盾還比較突出,存在著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尤其是農村發展比較滯后,這就需要大力推動兩大戰略的有效銜接為鄉村振興的全面實施提供堅實基礎,加快補齊“三農”領域的短板,力爭把鄉村變成美麗宜居、農民生活幸福富足。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是解決城鄉和區域發展不平衡的有效抓手和重要途徑。雖然我國全面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的勝利,消除了絕對貧困,但是要防止未來會出現相對貧困的問題,就需要大力推動兩大戰略的有效銜接,鞏固并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施全面鄉村振興不斷提高農村的生活生產水平,滿足廣大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三)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
共同富裕指的不是少數人的富裕而是全體人民富裕,它也不是一刀切式的平均主義。共同富裕也不僅僅是物質生活的富裕,它是綜合的、多面的、立體的,既含有物質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內容也包括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含義。共同富裕的實現首先要正確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也就是說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幫后富,但需要量力而行、循序漸進;要把“蛋糕”做大,還要把“蛋糕”分好,實現發展成果共享。要實現從過去關注物的分配到關注人的發展的轉變,實現關注個體差異到關注群體差距和關注分配結果到關注消費過程的轉變。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特色現代化的特征體現。兩大戰略的最終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分區域、分階段地推動共同富裕。脫貧攻堅戰略是基石,是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的前提,通過扶持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不僅解決了貧困人口的基本生存問題而且也幫助解決了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滯后問題;鄉村振興戰略的目的是縮小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進而實現城鄉的協同發展,為實現共同富裕打下牢固的基礎。因此,有效推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是解決區域統籌發展和城鄉協調發展、推進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
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對統籌推進兩大戰略的思想認識深度不夠
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是“三農”工作的重要內容,這兩大戰略互融互通、有機銜接,目的是讓廣大居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最終實現共同富裕。但是在具體落實過程中,許多地方還只是停留在對兩大戰略字面的簡單理解和認識,沒有從其內在聯系把握二者間的深層邏輯關系,也沒有將國家頂層設計看作系統工程需要進行統籌規劃的意識,這就極易在鞏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過程中出現“兩張皮”的現象。這種現象往往體現在政策制定的零散性,單方面考慮問題,缺乏對鞏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規劃與統籌,甚至會單純地認為鄉村振興就是不斷發展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就是降低精準扶貧的度,沒有從“三農”工作全局去把握二者之間目標的一致性、戰略的互補性和工作的連續性。
(二)產業發展后勁不足,可持續發展動能不足
產業發展是幫助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重要抓手,同時也是貧困地區實現由產業扶貧到產業興旺的重要環節。但是當前扶貧產業還是以單一的傳統產業和粗放型經營為主,主要通過較低的勞動力成本和農戶的土地資源獲取收益,處于產業鏈最低端,產品附加值不高。再加上農業龍頭企業培育和引進不足,產業結構不優、鏈條不長,產出效應不明顯。
盡管大家對“造血”比“輸血”更重要達成共識,但在實踐過程中,基層往往更傾向于短平快的產業項目,產業開發和投資更多的是以政府主導的體制機制強行推進為主,市場化的推動作用不明顯,因此就會出現農產品商品化程度低,抵御市場風險能力較弱等方面的情況,對產業相關的市場評估、布局和可持續發展沒有協調規劃,使得產業發展后勁不足,與鄉村振興中產業興旺的內在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
(三)基層人才斷層難以滿足兩大戰略有機銜接的任務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鄉村振興的全面實施必須加強農村基礎工作,需要培養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者。但隨著城鎮化不斷推進,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農村職業經理人、鄉村工匠、鄉村能人等流向城市去獲取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生存環境,農村“空心”問題越來越嚴重。人口流失嚴重,這給鄉村振興工作的開展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留守鄉村的老弱病殘等弱勢群體創新意識不強,帶領群眾致富能力不強,難以適應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此外,脫貧攻堅階段向各貧困村派駐第一書記駐村幫扶和落實干部與貧困戶的結對幫扶,這對幫助貧困群眾擺脫貧困和促進村集體經濟增收有顯著的作用。但是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階段,一些幫扶干部和群眾會有倦怠感,對于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浮于表面應付,沒能真正形成以鄉村內生動力培育為目的的可持續發展體系,難以滿足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人才需求。
三、推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現實路徑
(一)推動和制定各項工作的科學銜接
1.確保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政策的有效銜接
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政府自上而下先后啟動的兩大戰略,這兩大戰略一前一后、一短一長、一急一緩,具有一定的連續性和繼起性,不是各自為政、孤立存在而是相輔相成、互為因果。脫貧攻堅主要解決低收入人口和貧困地區的絕對貧困問題,脫貧過程中的政策有局部性和特殊性的特點,通常是根據不同地區的情況采取針對性較強的政策措施來保障脫貧攻堅戰的順利完成。當前,“三農”工作的重心發生了轉移:由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銜接轉移。這就需要積極整合調整那些只適應部分地區和少數群體發展的扶貧政策和措施,并及時補充制定新的能夠適應鄉村大部分群體共同發展的政策。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兩大戰略的共同點在于做到‘四個消除,實現發展成果的共享。有了這一共同點就可以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根據當地具體形勢的發展,適時地對相關政策進行調整和補充,在保持政策連續性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落實適合當地且行之有效的政策,在鄉村振興實踐中繼續發揮作用。此外,還要不斷地對這些政策的可持續性分類考察,確保了解和掌握脫貧攻堅成果動態的發展效益,根據當地情況及時在鄉村振興過程中補充調整相應的政策。比如脫貧攻堅在鄉村公共服務和基礎實施建設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可以借鑒延續運用到鄉村振興的過程之中,使之成為推動鄉村振興全面實施的有力基礎。眼下急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是厘清鄉村振興在防止返貧階段與推動鄉村振興全面實施階段有著不同的要求和發展環境,應根據不同階段的具體情況開展與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有效銜接,尤其是在防止返貧這一過渡階段,應著重建立與推動鄉村振興全面開展能夠相互配合、相互適用的防止返貧的保障性政策。在推動鄉村振興全面實施這一階段,應對接考慮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政策措施,側重考慮在鄉村振興實施過程中這些政策措施是否適應當地發展性的問題,找到兩者銜接的切入口。
2.推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制度銜接
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充分說明脫貧減貧實踐中所形成的一套制度體系是有效的、完善的,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時應積極采納和借鑒。事實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機對接,就是要不斷把脫貧攻堅成果很好地轉化為推動鄉村振興全面實施的制度優勢,為鄉村振興打好制度基礎。例如,繼續堅持五級書記抓落實的制度。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的原因就是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確保了脫貧攻堅工作的正確方向,推動了鄉村經濟穩步發展、帶動了脫貧地區低收入人口向致富的路上邁進。鄉村振興的全面實施過程中應繼續發揮五級書記齊抓共管這一制度優勢,繼續發揮駐村工作隊的積極作用,始終堅持黨對鄉村振興的全面領導,逐步完善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政策制度,積極有效地協調解決脫貧攻堅階段的相關制度與鄉村振興全面實施不相適應的難題。此外應繼續強化落實綜合考核的監督力度。制度是安邦治國的根本,彰顯制度優勢定會產生優勢效應,促進社會經濟朝著規范化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應繼續沿用脫貧攻堅階段的綜合考核監督。應對鄉村振興的階段性工作成果進行巡視巡察,加強對鄉村振興工作的監督工作,把工作落到實處,應“建立市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績考核制度,將考核結果作為選拔任用領導干部的重要依據?!辈⒉粫r地對鄉村振興工作展開有針對性、有選擇性地抽查評估,及時有效地對評估結果進行反饋,這樣更有利于被評估地區更好地總結經驗,進一步推動鄉村振興全面實施。
3.建立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規劃銜接
隨著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當前“三農”工作的重心正在向鄉村振興過渡,在此過程中如何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間的規劃銜接意義重大。雖然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的動力很足,但兩者之間還是存在著階段性的差異,很明顯鄉村振興在消除絕對貧困的前提下對“三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很容易出現“兩張皮”的現象,比如將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割裂對立起來,就會導致重復建設;或者簡單地把鄉村振興看作是脫貧攻堅工作的延續,以至于盲目擴大精準扶貧的范圍等。既要考慮各項工作需要轉型提檔和升級又要兼顧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相關聯的工業、商業、文旅和生態環保等的長遠發展問題。
因此,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既要立足于當前的目標任務,又要兼顧長遠發展目標深刻認識領會鞏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真正意義,做到二者在規劃上的統籌銜接,避免資源的重復浪費,有效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確保各項工作順利有序地推進。
(二)不斷提升產業質量
1.立足當地自然環境,發展壯大優勢特色產業。繼續支持和壯大貧困縣及欠發達地區的特色產業是“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的重要途徑。特色產業的培育和發展要堅持長期性和連續性的原則,尊重和遵循產業自身發展規律和市場規律,避免同質競爭和產業同構現象。注重不斷擴大產業的規模效益和提高產業抗風險能力,進一步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產業發展還應當立足當地的自然歷史、人文環境、特色農林牧產品和當地勞動力等現實情況,力爭做好特色產業規劃和特色品牌這一大文章,制定特色農產品品牌發展的頂層設計和長遠規劃,形成特色農產品發展體系,大力實施品牌強農和興農戰略,合理利用當地的地理和區位優勢以及自然環境優勢使其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進而通過區域發展的強勁動能推動特色優勢產業不斷發展壯大。
2. 不短延伸產業發展鏈條。農業產業的發展具有特殊性,產業發展過程中一方面要充分考慮市場在農業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市場單向度的謀利傾向,保護農民的收益。農業產業發展普遍低端化、同質化,這會導致增產不增收,甚至減少的現象,嚴重影響農民收入。職能部門應從國家和地區層面做好頂層設計與規劃,做好農產品產業鏈不斷拓展和延伸,努力實現農產品生產具有高質化、規模化、品牌化等特征。同時應很好地發揮龍頭企業的示范引領作用,加大對優質農產品產業鏈的建設和開發,利用品牌效益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此外應不斷加強在金融和政策等方面對產業發展的扶持,加大對產業鏈精加工的財力支持力度,推動脫貧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經濟的內生發展動力。
3.不斷完善農業產業發展的利益聯結機制。2019年印發的《關于促進農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中指出要盡量把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的一二三產業留在農村,把農業產業鏈的增值收益、就業崗位盡量留給農民。這其實就是強調要實現產業發展成果利益共享,讓貧困農民成為產業鏈發展中的參與者。可根據當地實際的土地資源、人力資源、固定資產和居民收入情況等要素探索有創新的利益聯結機制,以發展特色產業為抓手,抓好項目建設的同時還要不斷完善機制、健全合同履約,有條件的積極推行“特色產業示范園+公司+合作社+農戶”和“龍頭企業+基地+貧困戶”等模式,通過股份合作、就業保底和分紅等讓農戶共享產業鏈收益成果。
(三)激發和培育內生動力
1.積極發揮黨政人才的帶頭作用
脫貧攻堅戰時期涌現出一批第一書記、駐村干部和幫扶干部帶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他們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領頭雁”。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這一階段更是要積極發揮這些干部同志挑重擔、打硬仗的作用,可借鑒脫貧攻堅戰階段摸索和建立起來的干部選拔和培養模式,注重從各級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選派一些有較強能力的鄉村振興建設人才,并及時向村民發布信息、進行技術指導等幫扶工作,讓這種“雁陣效應”向鄉村振興全面實施延伸。同時應結合實際和相關文件的要求出臺一些有利于穩定人才的特殊政策,提升基層干部生活條件和薪資待遇,構建“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留得動”的用人機制[ ],要大膽任用那些在崗位上有特殊貢獻、群眾中好口碑的基層干部,激發基層黨政人才的活力與干勁。
2.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目前許多農村面臨著缺少“一懂兩愛”、扎根農村發展創業的新型實用型人才,使得鄉村振興發展內生動力不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就地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他強調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本土人才,眼睛不能老是盯著外面的世界。農民是鄉村發展的主體和關鍵所在,所以要不斷培養和提升農民自身的能力,使他們成為推動鄉村振興開展的最得力人才。近幾年,云南省的普洱市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值得學習和推廣。普洱市為了鼓勵在外打工青壯年農民返鄉發展,不僅為他們創造了有吸引力的創業環境,而且多方面幫助提高他們自身素質和能力,為當地的鄉村振興注入了活力。此外,當地政府應該聯系當地實際將農民作為特殊人才來培養,即新型職業農民。為武裝農民頭腦,可以專門為他們開設講習所、研習所和踐習所,學習和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扶貧思想,從宏觀層面把握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重要意義,這樣就會進一步增強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成為鄉村振興全面實施的重要推動力量。
3.優化鄉村創業就業環境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不僅要吸引農村人才的回流,也要吸收和接納各類優秀人才共同去完成和書寫。當地政府可以出臺吸引人才的扶持政策,例如幫助落實土地流轉手續、貸款補息貼息和稅費減免等,同時也要積極為回鄉創業人才解決一系列創業過程中的實際問題,比如融資難問題、用地難問題以及風險應對問題等,可以專門設立鄉村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和企業應急貸款專項資金確保返鄉創業項目順利達成,努力為返鄉創業人才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此外還應大膽推行和借鑒柔性引才用才模式,加大構建人才智力聯動機制的力度,吸引更多熱愛農村的“三農”人才扎根農村發展、創業。
參考文獻:
[1]李楠,黃合.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價值意蘊與內在邏輯[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22):90-92.
[2]汪三貴,馮紫曦.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邏輯關系、內涵與重點內容[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05):75-81.
[3]張潤澤,胡交斌.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現實問題與邏輯進路[J].甘肅社會科學,2021(06):45-52.
[4]楊靜,張光源.脫貧攻堅[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21年.
[5]楊世偉.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重要意義、內在邏輯與現實路徑[J].未來與發展,2019,43(12):12-15.
[6]陸俊清.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路徑研究——以廣西橫縣為例[J].中共南寧市委黨校學報,2021(03):31-37.
[7]習近平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劉云山張高麗分別參加全國人大會議一些代表團審議[N].人民日報,2017-03-09(001).
【作者單位:中共陜西省委黨校(陜西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