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彩活動
從新課標要求出發,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需要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我校創設了許多與生活關聯、任務導向的真實情境,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
“爾雅讀書會”是“爾雅文科特色班”基于日常閱讀的階段性匯報。由作者講述閱讀過程中的感受與發現、疑問與解惑等,以報告會形式分享美好的體驗與深刻的思索。
“個人文集”是凸顯才華、思想與個性的最佳載體之一,可收錄自己的作文、文學創作、書信、評論、微博博文,以及其他形式的文藝作品,如插畫、攝影、手作等。
“新詩創作暨硬筆書法、插畫設計創意比賽”是融合語文與藝術的嘗試。擅長寫作的同學創作新詩,擅長書畫的同學則為其設計,合作完成靈動有趣的詩書畫作品。
“語文學科周”將集中開展一系列與語文相關的活動(創作、論壇、表演等)。在這一舞臺上,同學們可據《紅樓夢》或其他課內外的戲劇等,修改腳本,組建劇組,通過表演給觀眾帶來美的享受。
原題呈現
(2022年12月高一階段性評價)
人們常說“活在當下”,但艾略特說:“如果一切時間集中在當下,那么這個世界不可拯救。”
請寫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談談你的看法。標題自擬。
審題立意
材料包含兩個看上去對立的觀點。
寫作這類論辯型議論文,審題時首先要把握材料中所含觀點的“對立統一”關系,基本寫作策略為:認可二者的矛盾,分析各自的合理性;揭示二者內在的聯系;得到二者共生的出路。這是對論辯型議論文的共性的基本認識。
同時,這道作文題又有很強的個性。兩個觀點的持有者,一為“人們常說”(一般認識),一為“艾略特說”(特別觀點),雖然并列一處,但對話并非完全對等。兩個帶有對立性質的觀點,需要放在具有一定傾向性的語境中比較,尤其是不可拋開前者作為主流看法的普遍影響力,以及后者作為特異性觀點對前者的沖擊力。若全然抽出“在當下”“不在當下”的對立矛盾,討論應不應該、孰優孰劣的問題,則易陷入脫離語境、概念游戲的誤區。
再者,由于“活在當下”的觀念太常見,我們在闡釋時可能難以下手,這時候,有必要運用情境意識,回到生活中去思考人們廣泛認可此觀念(甚至習焉不察)的原因及影響。因此,我們需要概括“活在當下”的觀念在生活中具體體現為什么樣的態度或行為。這也是一種快捷的入題方式。例如:“‘活在當下’,是讓我們將眼光放在現在,從當下的自己出發看待事物。”
接著,可從合理性與有效性的角度分析“活在當下”這一觀念的適用情境、積極作用及意義。其中,“合理性”指的是為什么需要并主動“活在當下”,“有效性”則指向“活在當下”的功用與意義。該環節考驗思維深度,部分同學的注意力往往被“當下”吸引,忽略了“活”的主體是人,在評價生活方式時易使用流于表面的套話。我們鼓勵大家寫出生活的真實感:人們著眼于當下的問題,能踏實地生活;正在進行的“當下”,可幫助人從無力改變的事實中跳脫出來,開啟新的生活;而“當下”不斷獲得的真實經驗構成了“我”的生活。
那么,如此富有意義的“當下”為何會使世界“不可拯救”?“一切時間集中在當下”這個假設看似荒謬,其背后的深意是什么?一種突破方式,是將“集中”釋義為“只關注當下”,指出“當下”這一有限時空的不足(如對“及時行樂”“躺平”等觀念、現象加以反思),進而談以古鑒今(向后看)或高瞻遠矚(向前看)的重要性等(但部分同學轉而論述“理想或目標引領的重要性”,有替換論題之嫌)。這樣寫下去,最后得出結論:“活在當下,又不能只活在當下,還要關注過去與未來,否則世界將不可拯救。”這是一種較常見的寫法。
但是,給“當下”簡單添加過去和未來這兩個時間維度,其實是一種避重就輕的做法。它在一定程度上將“人”置于“時間”之外(近乎全知視角),回避了時間的連續性、生命的有限性和歷史的厚重感,不能很好地解釋“拯救”之意。“當下”并不能簡單地被視為一個時間概念,時間與人的關系需要被重新審視。
可以說,“當下”是一個包含了時間、空間以及人的主體性存在的概念。我們在無數個“當下”的時刻中確證自我的存在。是“活”,而不止于“看”。這樣審視“當下”,就可以打通思路,轉而思辨“活在當下”的可行性、時代精神對于“當下”的崇尚,以及“活在當下”作為一種人生觀與價值導向的弊端甚至陷阱。只有這樣,才能深刻理解何為“不可拯救”之境。
在解決問題、尋找出路的環節,同學們在對“如何更好地生活在‘當下’”這一問題做總結性回答時,也是在回答“我們應樹立怎樣的時間觀念和人生態度”“推動我們生活的力量是什么”等問題。有同學寫道:
“于是我咬定活在當下,卻不知道那條路是一點一點地被我的腳踏成的,同時又成為我前進的意義。這是生的規律,教你不要放下記憶,也不要忘記遙望。當下讓我們認知自己,過去讓我們找到自己,未來讓我們驅動生命。”
有的同學視野更為宏大,抓住了材料中的“世界”二字,將自身的存在置于人類文明發展歷程之中,探問“拯救”的源動力:
“我們活在時間的長河中,作為變化的過程而非永恒的結果存在。而在長河中,我們不斷更新、延續與開拓的努力,也正是人類拯救自我、打破困局的源動力。”
素材鏈接
1.作文題出處:“時間現在和時間過去/也許都存在于時間將來,/時間將來包容于時間過去。/如果時間永遠都是現在,/所有的時間都不能得到拯救。”(T.S.艾略特《四個四重奏》,裘小龍譯)
2.這道作文題對同學們的歷史意識和社會觀察力有一定要求,所以歷史、社會現象類素材與之適配度較高,且容易運用。正面例子,能體現通貫古今、古為今用、傳承創新、先驅精神等智慧與成就的人或事均可,如孔子復興周禮、韓愈“文起八代之衰”、近現代革命者的覺醒等。反之亦可推想,如罔顧發展規律,倒行逆施,或以瞬時、暫時的享受快意為人生價值的一些反面例子。
3.文學作品中具有悲劇性的人物形象,有的可用來體現“不可拯救”境地,如葉甫蓋尼·奧涅金或《局外人》中的莫爾索等;有的可用來論證“無負今日”,如《活著》中的福貴,論述時要注意對其處境做恰當的歸因與評價。
優秀作文1
聆聽未來的感召
高一(6)班 周利亞
①人們常說“活在當下”,這沒錯。似乎,我們能掌控的只有當下的行為,逝者俱往,而未來有太多的不確定性。
②活在當下是一種積極處世的人生哲學,它給了我們對人生的把控感。但是,當下真的是一個純粹獨立、由我們把控的時刻嗎?而在當下如何活,是由活在當下的我們自由決定的嗎?
③每個人的身上都有著無數的過去的剪影,歷史不可避免地降臨到每個人身上。當下的我們身上背著的是孔子周游列國的行囊,是陳勝“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吶喊,是魯迅那支刺開萬千皮囊的筆。過去人們的話語、過去人們的思想,銘刻在我們的意識里,構成了我們當下的視域,而我們現在對未來懷有的“為生民立命”的理想,誰敢說其中沒有過去諸多仁人志士的影子呢?
④時間不可能只集中在當下,其中必然包含著過去。過去決定當下,當下也以過去為參照,不斷調整和改進。若是過去中包含著一切真理,那我怎么會看到許多過時和失效的理論亟待更替?若是我的心靈和物質也是分開的,那為何心靈的時間需要遵從物質的時間呢?若一切早有安排,我又為何存在呢?
⑤當下時間中還蘊藏著未來的種子。真實的理想只存在于未來。未來決定著過去,決定著當下,來自未來的可能存在的真理,決定著當下人類前行的方向和路程。這就是黑格爾所說的歷史必然性,那個必然會降臨的未來吸引著過去的人們、當下的我們向其運動。這是一種使命感,在時間的縫隙中迸發出“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呼喊。激烈的反抗者血液中沸騰著變革的火,慎重的改良家也篤信未來有著未曾見過的光明。
⑥未來的力量是巨大的,追逐它所要承受的風險和代價也是巨大的,被它吸引是一種不自由,但這恰是人掙脫一切世俗所謂“應當”而獲得的最純粹的自由。世界通過甩出一個“自我”獲得安寧,我們用未來的力量行走在當下,用自身存在的光輝去彌合人群的矛盾,去安定飄忽的心緒,去疏導,去重建。這是我們最自由暢快的活,是讓我們從絕望中看到希望的裂縫,是拯救世界的力量。
⑦艾略特說:“如果一切時間集中在當下,那么這個世界不可拯救。”——若過去和未來都通過“我”顯現,那么讓我們張開忽聞“上有弦歌聲”的耳朵,聆聽未來的召喚,讓我們用“我”的力量去拯救。
優秀作文2
超越,征服,拯救
高一(5)班 潘文軒
①活在當下,是一種得到大家高度認可的生活方式:全身心投入當下,不糾結過去的包袱,不迷茫于未來的未知,追逐當下人生的意義……
②主動將時間集中在當下,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或“今朝有酒今朝醉”,通過避免回首過去、懸置未來得到當下的一絲安穩,經不起現實的考驗,也經不起內心的質疑。伊凡·伊里奇一生“遵守一定的規則”,因而得到“身居高位的人的贊許”。由沙皇和貴族統治的沙俄官僚制度,轄制無數個伊凡·伊里奇去撲滅內心的真誠。直到死亡前夕,伊凡·伊里奇才突然感到“不對頭”,但他想不明白,也來不及想明白。當未來的幻影被高高在上者虛設,大眾作為機器的一部分,只能在當下的時間中透支自身。
③被社會裹挾著,無意識或無力控制時間的人,更是“沉默的大多數”。他們掙扎在溫飽線甚至是存活線上,又何來力量應對除了當下的其他時空?可怖的“集中”于當下的時間曾在地球上真實上演,當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席卷大地,世界的意義仿佛就只剩霸占和掠奪,人們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是為了眼下的利益。這個世界無法拯救,也無從拯救,只能推倒重建。
④時間的長與短、古與今是在相對視野中形成的。當下的這一秒,到下一秒就是過去;而相對上一秒來說,當下的這一秒還位于將來。將來注定帶著過去的影子,時間本身統一,當下的我們從過去中汲取經驗,以迎接未來的未知和意外。
⑤始與末,作為一段過程的兩個端點,由我們定義,取決于我們面對未來的抉擇。對于價值的信念,看待意義的角度,它們的變化形成了無數條相互交叉的道路。何處是我們可以把握的那一段當下?
⑥更何況,我們需要艱苦勞動才能獲取人類文明的遺產。隨著積累的深厚,我們的視界也隨之擴大、更新。在常新的視野里,我們的思想容納著我們認知的過去,隨著“存在”的多維時間概念的引出,無數向上延伸的可能性就此展開。它屬于我們自主構建的維度,但其中主觀而廣泛的個人認知時間,也與人類的過去、當下和未來相連接。要想在這個維度里征服時間,只有進入過去和未來。畢加索年少習畫,其水平已能與古典大師媲美。數年后,非洲原始的藝術力量和先進的幾何語言,從過去和未來共同突破了他的風格邊界,立體主義得以創立。
⑦我們借助時間超越當下的自我,又突破單向線性的時間,建成超越自我的時間的世界。在這里,我們的思想與個體的靈魂、群體的智慧相融合,因而能知道如何救贖深陷現實的自我。這一思維上的超我,擁有足夠強大的力量觀察肉體的自我所處的世界,并從中拯救自我。
⑧我們也不可否認,超我的基礎是本我和自我。務實地做好當下的事,這樣來理解“活在當下”,即活出自我,這何嘗不是一種明智的日常生活態度。
⑨現代社會的繁雜或許提示我們:需要一種樸素的信仰,轉向過去并運用想象力,以便生活在未來,生活在超越自我的時間的世界。讓這種生活牽引當下的生活,甚至在我們墜落或破碎時予以承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