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4年,黃永玉出生于湖南常德,生長在多民族聚居的鳳凰古城。小城風土養人,黃永玉傳奇的一生由此開始。
由于家境貧困,小學畢業后,黃永玉跟著二叔到他任教的廈門集美學校讀中學。好的環境是滋養一個人的優質土壤。
在那里,優秀的師資和理想的人文氛圍激發了黃永玉對藝術與文學的熱愛。他偏愛美術與國文,以至于將領來的數理化課本都賣掉以補貼生活。
黃永玉熱愛讀書。在集美學校,他時常去翻看學校圖書館的藏書,養成了每天看書的習慣。毛姆認為“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于黃永玉而言,書籍仿佛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帆,為他流浪漂泊的生活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柱與慰藉。
經年累月的閱讀積累,長期的知識儲備,以及黃永玉自身所受的家庭藝術氛圍的熏陶,共同推動他走上了探索藝術與文學的道路。14歲當學徒,16歲以畫畫及木刻謀生,黃永玉始終堅持自學美術和寫作。他擔任過美術干事,應聘過中學美術教員、民教館美術主任,也當過美術記者,還擔任過電影公司的編劇和報社美術編輯。這些經歷讓他積累了許多繪畫經驗,也產生了許多奇思妙想。
1956年,《黃永玉木刻集》出版,轟動中國畫壇。1978年,英國《泰晤士報》對黃永玉做了專題報道,此后他成為享譽世界的畫家。黃永玉眾多繪畫作品曾在德國、挪威、法國等多個國家巡回展出。
2015年,他的著作《沈從文與我》出版,引起極大反響。被譽為畫壇“鬼才”的黃永玉多次提到:“沈從文的人格力量、趣味和談吐影響了我。”
可以說,在黃永玉的人文與藝術生涯中,表叔沈從文對其產生了最為深刻的影響。黃永玉的藝名“永玉”便是沈從文起的,寓意永遠似玉一般,光澤明透,沈從文將對黃永玉的期望寄托在此名中。
沈從文對黃永玉的創作十分關注。有一次,黃永玉趕刻一幅木刻插圖,匆忙交稿。沈從文看到后十分生氣并且極為嚴肅地批評了他,說他在“浪費生命”,“看不到工作的莊嚴”。這樣的話語成為黃永玉藝術之路上的鞭策和動力,讓他對每一件作品都充滿敬意。
少年時便浪跡天涯的黃永玉一直用樂觀和好奇探索著世界,他說自己是“老不正經”,說“畫畫從來都是玩兒”。50歲時,他仍要嘗試考駕照;80歲時,他成為“時尚老頭”,登上雜志封面;93歲時, 他喜歡玩各類跑車;98歲時,他還筆耕不輟,創作出48萬字的小說《無愁河的浪蕩漢子·走讀》……他不斷嘗試各類事物,像一個小朋友,始終懷揣著一種真摯。
作家蕭乾也曾這樣形容黃永玉:“浮漾在他粗獷的線條間的正是童稚、喜悅和奔放。”在黃永玉的人生里, 似乎什么都充滿了樂趣。這個“老頑童”永遠那么率真,懷揣著一顆童心,手握妙筆,堅守著藝術的美和文字的遠方。
片段寫作
素材闡釋
一盞茶,一支筆,一個煙斗……在畫壇“鬼才”黃永玉的傳奇一生中,他經歷過至暗時刻,卻把苦難化為平靜。當一家人被關在小黑屋中,他便給自己畫一個太陽,在墻上畫出一扇窗戶。他說:“人只要笑,就沒有輸。”即使身處困境,他也不減童真率直,不棄從容豁達,用樂觀和淡泊活出了快活與詩意。
現狀分析
如今,物質條件高度發達,本該放緩腳步享受生活的人們卻在快節奏生活的裹挾下,不斷追求高效,過分講求利益,囿于“回報”和“意義”的囚籠之中。當各種指標將追求和夢想功利化之時,浮躁和焦慮隨之而來,此時的生命狀態是疲于奔命,是精神空虛,是淺薄與貧瘠。
素材升華
何不試著放下外部生活施加給我們的種種壓力,聽聽內心的真實聲音?如“老頑童”黃永玉一般,即使在耄耋之年,仍能隨心所欲,活出精彩。他說:“人生,不能啥事都看劃算不劃算,有時候,喜歡比劃算更重要。”隨性淡然,為內心尋一種安寧與平靜,為靈魂尋一處居所。讓“玩兒”變成一種態度,是對生活的尊重、對生命的崇敬,是汲汲于生而非碌碌于死。
素材點撥
在理解和運用黃永玉這一人物素材時,我們除了把握他豁達的人生態度之外,還可以從他對藝術的不懈追求、在尋常事物中對美好的追尋,以及藝術與美對人格的塑造等不同角度進行拓展。當然,沈從文和黃永玉之間的關系也可以作為另一個方面的素材去積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