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目標,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創造性地將教育、科技和人才進行了一體化部署與安排,以馬克思主義的系統觀為怎樣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指明了前進方向。教育工作者學習貫徹落實二十大精神,要充分認識到教育現代化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沒有教育的現代化,就沒有完整而可持續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
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必須首先實現自身發展的現代化。在教育目標上,把促進受教育者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和服務全民終身學習能力建設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教育內容上,將價值觀教育、道德教育、社會情感教育以及高階思維能力、綜合決策能力、復雜問題解決能力培養等不易為人工智能所替代的方面作為重點,降低知識性、事實性、程序性教育內容的比重;在教學方法與手段上,適應新時代要求,加快數字化轉型,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推動傳統教育向智慧教育新形態的躍遷,將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個性化學習的教育理想和“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構念逐步變成現實。在教育評價上,破除“五唯”的頑瘴痼疾,建立突出創新、能力、貢獻等為導向的現代教育評價體系。
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教育還要在現代化建設中充分發揮其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只有前瞻布局、先手規劃,才能對其他事業的發展起到應有的支撐性作用。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為此,教育工作者要以更加超前的眼光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長遠看教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統一起來,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從人的全面發展看,我國需要進一步完善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高質量教育體系,使不同先天稟賦的學生都能獲得適宜的教育。從我國人口結構發展變化看,我國勞動力人口已呈現下降趨勢,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從依靠人口紅利轉向人才紅利,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建設亟待加強。從“兩個大局”背景下教育內外環境的變化看,教育需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特別是提升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能力。
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在這些豐富而深刻的內涵中,包含著對教育體系、教育規模、教育公平、教育質量改革創新的新要求,蘊涵著思政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傳統文化教育、就業創業教育、生態教育、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教育等豐富的教育內容。廣大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學習研究,并將之貫徹落實于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偉大教育實踐之中,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