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實現立德樹人根本育人目標,學校需將思政教育滲透到各課程教學過程中,基于課程內容及任務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及思維方式。建筑施工技術作為中職土建施工類專業的核心課程,在日常教學中,不僅需按照教學任務完成專業知識的傳授,還應立足課程實際挖掘思政育人元素,提升課程教學實效。
一、建筑施工技術課程教學目標及思政育人目標
(一)專業教學目標
建筑施工技術課程專業教學目標主要集中在施工方法、施工工藝、技術標準等方面,使學生通過該課程學習掌握相關技術工藝,初步掌握常見安全質量問題的解決辦法,并具備施工組織、方案編制等專業能力。結合實際情況來看,其課程專業教學內容主要涉及土方與基坑工程、地基與基礎工程、砌筑工程、鋼筋混凝土工程、鋼結構工程、防水及裝飾裝修工程、建筑節能工程施工。[1]
(二)思政育人目標
建筑施工技術課程開展思政育人教學時,應以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為指導,明確當前建筑產業形勢,分析學生特點,在此基礎上得出思政育人的關鍵點與落腳點。(1)思維觀念。對學生思維認知進行引導,使學生逐步樹立高尚情操、健全人格,以更為積極向上的態度看待事物。(2)家國情懷。培育學生責任擔當,強化學生對國家的認識,使學生能夠堅定民族信仰,傳承民族精神。(3)職業操守。學生畢業后大概率從事建筑工程相關產業,而建筑工程產業建設施工質量關乎大家的人身安全,為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不僅需強化專業教學,還需培養學生的職業操守,從根本上杜絕違法違規行為。除此之外,教師還需從敬業、專注、精益、創新等方面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二、建筑施工技術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
(一)思政元素挖掘思路
以課程思政育人為目標,挖掘建筑施工技術中的思政元素。第一,基于課程知識點挖掘思政元素。對課程專業技術知識點進行總結,圍繞知識點向外延伸拓展,由此引出課程思政元素。第二,基于課堂活動挖掘思政元素。對建筑施工產業近年來的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進行整理,并將其融入課程教學活動中,使學生能夠緊跟產業發展,了解行業前沿動態。第三,基于熱點問題挖掘思政元素。在教學期間,為促進學生內化吸收專業課程知識,教師可帶領學生探究討論產業熱點問題,用于提升學生的解讀分析能力,并在此過程中對學生的價值觀進行引導。
(二)思政元素知識單元
1.土方與基坑工程
在“土方與基坑工程”單元教學中,在學生掌握專業知識點(如現場降塵措施、噪聲控制、基坑施工技術、土方開挖回填要點等)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關注空氣質量相關問題,同時引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新理念。若僅講述土方與基坑工程專業知識,將難以調動學生興趣,且不利于課堂輕松、和諧氛圍的營造,在提高學生專業素養的同時,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2.地基與基礎工程
“地基與基礎工程”專業知識教學期間,教師可根據授課要點融入思政元素。第一,土的性質指標測定。該知識要點內可融入工匠精神思政元素,帶領學生整理性質指標測定實驗數據,并使學生認識到錯誤數據給建筑施工帶來的負面影響,培養一絲不茍、認真嚴謹的工匠精神。第二,土層地質特征。學習各類特殊土質在我國的分布情況,用于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第三,基坑支護施工。借助多媒體展示基坑坍塌事故,加強學生對基坑支護施工的重視,并以此為契機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第四,基礎特征作用。在整個建筑體結構內,基礎結構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若基礎不穩,則易引發安全事故。教師在教學期間,可基于地基基礎教學,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加強對基礎施工的重視,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
3.砌筑工程
教學“砌筑工程”時,教師可借助大雁塔、長城、故宮等傳統建筑進行課程導入,使學生初步了解砌體結構,同時引導學生自主查閱相關知識,以此達到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目的。隨著產業技術的發展及建設理念的更迭,實心黏土磚已被限制使用,實心黏土磚危害環境與土壤,在講述該知識點時,教師可引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新時代生態理念,引導學生樹立綠色生態意識。
4.鋼筋混凝土工程
鋼筋混凝土是構成建筑主體結構的重要材料,屬于重點施工內容,若鋼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出現問題,則會直接影響整個建筑體結構的穩定性。在教學該單元知識期間,教師應將安全教育作為課程思政元素,引導學生樹立堅定的質量意識和安全意識。此外,除專業技術要點外,教師還可基于資源回收利用開展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資源循環利用意識,引導學生形成回收廢氣鋼筋、砼構件的意識,并以此為基礎向外拓展延伸,將節能環保相關內容與鋼筋混凝土現場管理知識銜接起來,引導學生樹立環保意識、節約意識和成本意識。
5.鋼結構工程
鋼結構具有綠色環保特征,在教學鋼結構專業知識期間,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鋼結構在建筑產業綠色發展中的推動作用。《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建設領域要加強鋼結構推廣,提高鋼結構在建設領域內的使用比例。教師可帶領學生解讀分析鋼結構工程相關政策文件,并在此過程中使學生形成“依法辦事”思維,繼而良好落實課程思政育人工作。為增強育人實效,教師可引入2020年火神山醫院裝配式鋼結構施工案例,強化鋼結構專業知識教學效果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
6.防水及裝飾裝修工程
滲漏問題嚴重影響建筑居住應用體驗,故建筑施工技術課程將防水作業作為重要知識內容。防水知識教學期間,教師可帶領學生學習防水卷材發展歷程,使學生直觀、清晰地了解科技創新對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以此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裝飾裝修工程教學中,教師可基于《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開展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重視室內污染控制工作,認識到室內污染對人體健康的負面影響,把好環保關,深化學生對專業知識與職業道德的認知。
7.建筑節能工程施工
建筑節能建設是新時代建設產業發展的核心,在建筑節能工程施工知識單元教學中,教師不僅需做好被動式、主動式節能技術的教學工作,更需引導學生樹立節能環保理念。
三、建筑施工技術課程思政的具體實踐措施
(一)創新教學方法
建筑施工技術專業性、實踐性較強,為確保課程育人效果,應兼顧理論與實踐,從專業培養、理論教學、素質水平等方面開展教學活動,并引入多元化教學方法,使思政元素良好滲透到課程教學活動中。為達到課程思政育人目標,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程活動中,使學生在活動體驗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1.實踐教學法
創新課程導入模式,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教師于課前下達知識調查、案例搜集等任務,引導學生借助互聯網、圖書館自主查閱資料。在當前時代背景下,知識查詢、信息搜集屬于重要能力素養。此外,學生在自主查閱資料期間將會形成初步認知,為后續課程知識學習奠定基礎。為促進思政育人目標的實現,教師可將思政元素融入課前任務中,如在教學“砌筑工程”單元之前,教師引導學生搜集我國傳統砌筑工程項目,使學生在知識搜集過程中了解古代人民的智慧,并通過該方式深化民族教育,堅定民族自信。在實踐性資料搜集基礎上,教師可組織演講、辯論等課堂活動,使學生基于課堂活動體驗思想理念。例如,圍繞建筑裝修裝飾節能環保、房屋裝修環保性、裝配式建筑優勢等主題組織課堂活動,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建筑工程施工項目中的節能環保要點。在演講、辯論等活動中,學生需基于自身觀點搜集、整理活動資料,借助課堂活動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并使學生在活動體驗中形成綠色環保建設的意識。[2]
2.案例教學法
建筑施工技術課程教學應理論結合實際,即在教學中引入實際案例等,使學生可結合具體項目理解課程專業知識,強化理論知識與實際項目間的聯系,并借助案例項目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結合上述思政元素挖掘情況來看,教師可引入火神山醫院建筑項目,使學生了解裝配式建筑施工的優勢及要點;或帶領學生觀看紀錄片《超級工程》,借助實質性項目使學生了解建筑施工技術的演變。為進一步深化課程思政育人效果,教師可設置“每課一講”活動,各小組輪流搜集與“安全、節能、文化、工匠精神、環保”等思政主題相關的建筑施工技術案例或社會熱點,于每節課開始之前用于展示與討論,引導學生運用專業知識討論案例,深化專業教學成果,在潛移默化中落實課程思政教育。
3.項目教學法
在建筑施工技術創新改革過程中,教師可引入項目教學法,結合課程教學內容設計項目活動,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推進活動,在此過程中學生需靈活運用專業知識完成項目,并通過項目體驗增強職業認知。例如,以實心黏土磚為核心,引導學生自主討論并調查實心黏土磚被禁用的原因,并以項目調查報告的形式呈現出來。
(二)重視隱性教育
建筑施工技術課程思政教學期間,應統一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不可在課堂活動中一味強調思政教育目標,需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引導。隱性教育不僅是課堂教學活動的補充,更能夠升華教育主題,因此,必須加強對隱性教育的重視。從本質上來看,建筑施工技術屬于理工課程,課程思政教學期間不可“填鴨式”灌輸或生搬硬套,避免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的割裂。
(三)培養職業操守
建筑工程施工人員應具備良好的誠信素養,恪守本職,在施工建設期間切實履行自身職責,嚴格依據設計方案及施工計劃開展施工作業,貫徹執行行業標準及國家規范,杜絕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的不誠信行為。以鋼筋工程教學為例,教師可借助實訓館等場地開展教學活動,參照實體模型講解鋼筋知識,同時組織鋼筋綁扎操作活動,并要求學生詳細記錄綁扎過程及驗收成果。建筑工程項目總造價成本中,鋼筋占據較大比例,部分個人或單位為謀取利益而產生不誠信行為,繼而引發漏筋、少筋等問題,埋下安全隱患。因此,在建設施工技術課程中,教師需重視誠信教育,采用事故案例解析、現場模擬實訓的方式提高學生對安全施工的重視程度。
(四)政策解讀學習
建筑工程產業在新時代背景下趨于裝配式、綠色化、智慧化發展。在建筑施工技術課程教學中,為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使學生掌握最新動態,教師可組織政策解讀學習活動,并通過政策解讀培養學生的技術創新意識和綠色施工意識,將創新、環保、智能等產業關鍵詞根植于學生內心。
(五)傳承工匠精神
當代工匠主要指精益求精、耐心專注、嚴謹細致的精神,彰顯了工匠對產品追求極致、精雕細琢的精神信念。在建筑工程產業中,工匠精神永不過時。基于建筑施工技術教學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時,教師應注重專業知識細節,要求學生完成實踐體驗操作后落實復核檢驗工作,此外,還可帶領學生前往合作企業參觀,使學生近距離接觸現代工程師,感受其一絲不茍、嚴謹專注的工匠精神。
綜上所述,課程思政是增強育人實效的重要舉措,在建筑施工技術課程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單元課程知識,有側重點地挖掘思政元素,確保思政元素與課程知識單元相匹配,繼而使思政教育良好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中。
參考文獻:
[1]馬清珍.專業課的思政之蘊:以建筑施工課程教學為例[J].科教文匯,2022(3):89-92.
[2]陳琦.專業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以省級在線精品課程“建筑施工技術”為例[J].福建建材,2021(12):115-118.
(作者單位:江蘇省姜堰中等專業學校)
編輯: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