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背景下,素質教育和立德樹人是教學的重要內容。特別是中職院校,其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場所,教師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育的各個環節,打造全方位育人模式。現階段,思政教育融入專業教學、學科教學已經成為現代教育的趨勢。中職教育將數學教學同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是持續優化思政教育成效、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必然舉措。在此,首先分析立學理念的內涵,其次從結合數學知識背景、聯系時事熱點、融合專業知識、開展小組活動、理論聯系實際等方面深入說明并探討立學理念下中職數學與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徑。
南通,一向有著崇尚教學改革的傳統。南通“立學課堂”主要目的是深入推進區域課堂教學改革,打造公平且有質量的教育品牌。這一理念的提出既彰顯地域教育的文化根脈,也讓區域課程改革深深扎根于實踐,體現了立德樹人的時代擔當。立學課堂從立人、立根、立身三個維度出發,逐一回答了教育的基本問題,即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如何培養人。學材取舍以素質為導向、學習過程靈動多樣、教育倫理追求公平等是南通“立學課堂”最為顯著的幾個特色,真正從時代視角傳遞了課堂改革經驗,使教育內涵越來越豐富。
一、立學理念的內涵
南通自古以來就有諸多教育家,而且一直以教育改革為傳統。宋代思想家、教育家胡瑗被譽為中國分科教學第一人,其率先提出明體達用的教育思想,而且大力提倡分齋、蘇湖教學方法。清末,狀元張謇開辦了新式學堂,從此打開了近代教育改革的先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諸多南通名師依舊致力于探索課堂改革。可能也正因為如此,南通市的教育教學質量一直穩居江蘇省前列。
所謂立學,其本質就是將目標與結果、過程與方法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知識學習中立人,為社會儲備更多健全的、全面發展的人;在知識學習中立根,努力培養有中華民族文化之根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在學習中立身,培養有獨立人格、理性精神以及人文情懷的人。這一理念以立德樹人理念為引領,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教育教學的著力點。立學理念的提出讓教育教學活動不再單一追求效率,而是逐漸回歸到育人為本,以促進學生全面成長為終極目標。[1]此外,立學課堂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著重采取“限時講授、合作學習、踴躍展示”的教學實施策略,并且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逐步細化了這種操作策略,演變為“以限教讓學作為調適策略,以自主構建作為活動策略,以團隊合作作為共學策略,以踴躍展示作為表達策略,以案單導學作為支架策略”,這一系列教學策略的革新,使課堂育人功能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不再過度偏重實踐,而是強調理論聯系實踐,關注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知識遷移能力以及自主創新能力,力求將學生代入真實情境中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以立學理念為導向開展中職數學教學,將思政教育融入其中,開放性進行教學設計,有助于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使學生在數學課堂始終處于學習狀態、對話狀態、思維狀態、意義狀態、成長狀態。[2]
二、立學理念下中職數學與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徑
在立學理念的指導下,中職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過程中,若要將思政教育融入其中,可以根據數學課程的基本特點,充分整合數學知識背景、專業特色以及時事熱點,在課堂中圍繞具體教學內容合理創設情境、組織多樣化活動、布置作業任務,潛移默化地融入思政元素,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思政育人效果。
(一)結合數學知識背景
數學中的概念、符號、公式、定理,均是無數數學學者經過反復推導、論證才最終概括出的結果。針對數學教學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教師可以以數學知識背景為切入點,圍繞本節課教學內容,通過知識導入的方式,向學生詳細介紹知識產生的背景以及相關數學故事,或者在課前為學生布置預習任務,要求學生自主收集資料,以此來增加對知識的印象,對知識點學習產生濃厚興趣。[3]以“二項式定理”教學為例,教師可這樣為學生介紹知識背景:牛頓在1664年首次提出二項式定理,之后就有了諸多數學學者對其展開深入研究。在1811年,數學家高斯對牛頓的猜測進行了證明,使二項式定理得到了驗證。教師在詳細闡述知識背景后,便能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任何看似簡單的數學公式,其背后都凝聚著諸多數學學者的智慧與努力,從而用他們嚴謹的態度、堅毅的品質、對真理的追求來感染學生,促使學生樹立堅持學習數學、深入探究真理的信心。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將我國宋代數學家楊輝的故事引入課堂,其在《詳解九章算法》中提出了用數字排列三角矩陣,也被后世稱為“楊輝三角”。利用對我國在數學方面取得的非凡成就的講解,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從而奮發圖強,將更多時間、精力貫注到數學學習中,用智慧助力中國夢的實現。
(二)聯系時事熱點
身為中職生,理應關注時事熱點,對黨和國家的政策方針、國內外形勢形成基本的了解,為此,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時,需要將數學內容同時事熱點緊密聯系起來,積極為學生創設討論情境,促使思政教育更具時效性與針對性,進而實現思政教育的創新。[4]以“函數的單調性”概念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以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為切入點,收集新聞播報的數據,要求學生自主繪制曲線圖,然后利用曲線圖展開知識點的學習。這樣一來,學生既能透過曲線圖數據變化直觀感受到事態發展情況,又有助于強化學生的自我防護意識,自覺服從、服務于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使學生切身感受到祖國的強大,有效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再如“指數函數的圖象及性質”的教學中,教師可積極采用情境教學法,將學生帶入情境中進行深度思考:“小王最近想要買一部最新的蘋果手機,同父母商量無果后,小王決定嘗試校園貸款。貸款方說,校園貸門檻低、免擔保,首次提供貸款金額10 000元,第一周還款只需1元,第二周還款2元,之后每周還款金額為上一周的2倍,只需要17周就能全部還清。”基于上述情境,教師可要求學生說一說對這件事的看法以及小王會不會簽署這個貸款合同。這一過程就是將知識點轉化為貼合實際的問題,促使學生調動所學知識及生活經驗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讓所學真正有所用。此外,考慮到社會上因不良網貸引發的惡性事件頻發,借助這一問題情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防范意識,認識到潛藏在不良網貸背后的風險,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不隨波逐流,堅持以儉養德。
(三)融合專業知識
很多中職生在選擇專業的過程中,多是從專業熱門程度、行業就業率等方面考慮,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導致不僅對專業發展前景不夠了解,而且對所學專業也不夠熱愛,甚至缺少學習內驅力。此種情況下,學生畢業步入崗位工作后,會極度缺乏工作熱情、創新意識和進取精神,難以在崗位工作中取得成就,甚至會頻繁更換崗位。基于此,在面向中職生開展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通過思政教育的融入,幫助學生感性認知所學專業,認識到所學專業的社會價值,進而提高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及職業歸屬感。以“概率”教學為例,教師可根據學生專業為其布置實踐任務,將專業知識、技能同數學學科知識融合起來,使學生在專業知識應用中擁有獲得感、成就感,從多個角度認識所學專業的價值所在。以計算機專業為例,在教學導入環節,教師可要求學生利用計算機自主制作幸運大轉盤、設計拋硬幣小程序。學生可以結合所學上網搜集資料找到制作方法。盡管學生已經儲備了一定的計算機專業知識,掌握了計算機操作的基本技能,但從未有過制作小程序的經歷,所以充滿好奇,紛紛開始嘗試,經過查閱資料、請教老師、同學討論,最終完成了作業任務。這一過程也讓很多學生更加堅定了學好專業知識的信心。
(四)開展小組活動
中職生畢業后終將走進社會步入工作崗位。有競爭就一定有合作,學生若想畢業后盡快適應崗位工作,在職場中占有一席之地,態度與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說,除了自身專業技能過硬,還要具備合作精神以及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這也是衡量個體綜合素質的重要方面。部分中職生的合作、交往能力較弱,教師需要認識到這一點,在進行數學教學時,積極組織小組合作探究、小組競賽等活動,為學生創造與人合作、與人交往的機會,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以“統計”教學為例,教師可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將全體學生均分為四個小組,分別為其布置以下調查實踐任務:本校學生手機使用情況、本專業學生課外閱讀情況、三年級學生課余時間活動情況、汽修專業學生零花錢使用情況,要求各組學生采取問卷調查、網絡調查、實地調查等方式廣泛收集數據資料,并將調查結果整理為書面報告,同時以書面報告為依據在組內展開交流。教師則要根據各組的書面報告質量、調查過程、調查方法進行客觀、全面的評價。在實踐活動中,小組學生分工合作,分別負責擬定調查問卷、實地調查、統計數據、撰寫報告,每個人都積極參與其中,認真完成自己的任務,最后在相互討論、觀點交互中順利完成實踐任務。通過參與實踐活動,學生不僅將所學知識充分應用起來,進一步強化了知識應用能力,同時相互配合、通力合作,也有效鍛煉了人際交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顯著增強了團隊合作意識。
(五)理論聯系實際
中職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外加學生未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導致部分學生只能機械化記憶知識點以及解題步驟。此種方式雖短期內可以取得顯著效果,但長此以往勢必會影響學生數學學習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基于此,為了充分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幫助學生豐富學習經驗,教師可圍繞教學內容積極引入實際案例,引導學生從生活角度出發深入剖析案例,從而完成思政教育的滲透。以“幾何”相關知識點教學為例,有些學生對這部分知識點的理解較為淺顯,而且不了解幾何知識的具體應用領域,所以教師可以以應用為側重點開展幾何知識教學。具體到教學實踐中,教師可在導入環節給出特殊數字“0.618”,并借助多媒體展示一些著名建筑,帶領學生一同觀看這一數字在生活中應用的廣泛性。就拿維納斯雕像來說,從肚臍到腳的距離就是整個身體的0.618,這便是黃金分割比例,也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公認為最好看的比例。另外,教師還可以將生活化案例導入課堂,通過理論聯系實際的方式,促使學生切實感知幾何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而通過系統性學習,有效培養學生的美學素養和審美意識,確保學生對數學概念形成深度了解的同時,不斷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使其主動地探索知識應用的路徑及技巧。這一過程對于中職生來說,本身就可視為接受思政教育的過程。
綜上所述,數學學科與思政教育都是不可缺少的育人內容,在面向中職生開展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與思政教育進行融合,既能讓數學教學內容豐富起來,為數學課堂注入更多趣味與活力,又能借由思政元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找到數學學習的方向與目標,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各個環節。對此,教師應深入研究南通立學課堂以及立學理念,基于理念指導,根據數學課程的基本特點,充分整合數學知識背景、專業特色、時事熱點,積極開展小組活動,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以此來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思政育人效果,穩步提升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和綜合素質,確保數學教學與思政教育目標順利實現。
參考文獻:
[1]陳玉清.“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在數學課程中的路徑探索與實踐[J].試題與研究,2022(35):46-48.
[2]李衛超.基于課程思政視角下中職數學教學策略探討[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2(32):125-127.
[3]趙春華.思政元素融入數學課堂教學的實踐探索[J].中國培訓,2022(8):105-107.
[4]樊玉敏.思政教育融入中職數學課堂教學的實踐探索[J].數學之友,2022,36(13):6-8.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中等專業學校)
編輯:常超波